張元根本沒有個想去的地方,一個人在街頭自顧亂走。興慶街頭熙攘的車馬,川流不息。行人都匆匆忙忙的,除張元外,沒一個停下來看景的人。
到了一個大路口時,張元一時間沒有了主意:到底是往南還是往東呢。此刻很像他眼下的處境:一旦議和,宋人追究起來前事來,國相張元身為叛宋投夏的人,又曾經力主勸元昊伐宋,餘生都不會再得重用。
而且馬上張元會有個罪名:之所以之前元昊大肆侵宋,沒別的原因,全是因國相張元惑主。元昊那邊,也不會讓一個活的張元,落入宋人的手裏,所以可以這麽說:如今是前後無路了。眼看著天色漸漸晚了,燈火漸明。興慶城城中,夜晚萬家燈火的模樣,在外人看,很像個盛世的景象了。
因為張元站住了不走,後麵停了一群的人,許多車馬不耐煩,口內咒罵,都大聲催他。是時候應該迴去了,可是哪裏有家呢。恍惚間張元憶起許多年前,和楊秀坐在長安城燕子樓上,相約再聚時候的情景。如今楊秀已故去多載,胡昊也死了將近二十年。故人泉下泥銷骨,他寄人間雪滿頭,張元是深切體會到了。
“鳳出山林驚鴉鵲,浮雲遮蔽歸迷巢”這句的意思,張元已體會到意思了。倘若時光能夠倒流,讓張元重新再去選擇,或許還能走同一條路,可誰知這麽快氣運就到頭了呢。想到這時,張元長長歎了一聲,或許天意如此吧。
過不多日,張元舊疾又重新複發,心口突然就絞痛起來,家人一見登時大急,急忙在城中延醫調治,請了許多的蕃醫、漢醫,一齊診病,張元卻不肯配合醫士,口裏隻說不用治。
因諱病忌醫,眼看著張元的病情,愈發情勢嚴重起來。這事太大,相府中眾人不敢隱瞞,急忙報與李元昊知道。
張元的心病,元昊知道。隻是國相的這個病,病根太大,就算是元昊也束手無策,也無可奈何。沒別的辦法,元昊隻能把幾個貼身的禦醫派來興慶,眾人好一塊與國相診治,然後把病情報與元昊。
因張元病重,覬覦國相位置的人,立刻在暗中活動起來,巴望著張元人一死,騰出這一個位置來,自己也好能更進一步。在之前,有必要在元昊跟前露露頭,讓夏王想起自己來。因此上往返與賀蘭山離宮與興慶的人,這些時日是愈發多了,來時都成群結隊的。
元昊知道眾人的意圖,於是便告訴他們道:“沒有特別急的事,朝中的瑣屑不必來問我。在議和之前,一應的事務,還是等張國相病好了再議。”
因為李元昊這個話兒,許多人心中十分納悶,過去問沒藏訛龐道:“張國相反對宋夏議和,因此和夏王鬧了些矛盾,世人都知道。怎麽張國相一病了,夏王沒看出高興來,反而他還發話兒說,等張相病好了再商議。難道說夏王改了主意,事情還能生變麽?”
沒藏便道:“咱們的大王,是個戀舊惜才的人。張相是夏王跟前的老人,跟著夏王開拓基業,立功不少。不管他主張怎麽樣,咱們該敬重還是得敬重!”
對於沒藏訛龐的話兒,能聽進去的就沒有幾個。大多數人,都著急跑到元昊的跟前,有進言上策的,有上書大談戍防方略的,有談及夏國府庫的緊張,提出來籌集資銀的策略,想要著手變法的。還有人已準備好了宋、夏議和的合約條款,急急忙忙來上呈的。沒別的原因,都是巴望著趕緊在元昊跟前表現表現,隻等張國相一死,騰出位置來好讓他坐。
短短幾天的時間內,突然傳出個消息說,國相張元病入膏肓,已經徹底沒救了。還有人從醫者處得到確切消息,說張元的時日已經不多,眼看就在這幾日了。
朝中不少人得到了消息,紛紛打聽起消息來。對此元昊則告訴道:“國相的病,遇到了好醫,已經大有起色了,不久之後就可以痊愈。”然而從侍者之類的口裏,與上麵的說法並不太一致,眾人一時間不知道聽誰。
正在眾人猜測的時候,突然興慶就傳出消息:國相張元已經病逝。因沒了國相,元昊重新將副相沒藏訛龐調上來,做了國相。這麽長的時間,眾人是白往離宮跑了,原來國相的位置,元昊早已經有了人選了。
因張元病逝,元昊暫時便迴了興慶,親自發喪。張元生前,一直對“飲馬渭水,直抵長安”耿耿於懷,元昊遂就下令,將張元的墳塋,就修建在天都山山腳,如此便可以遙望長安。遺言,張元並沒有留下來太多,隻是讓元昊一旦議和,需要提防唃廝囉和遼國。
張元一死,這時候再議宋夏議和,阻力就小了,朝臣裏規勸阻礙元昊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了。這個時候,元昊正式將宋夏議和排上日程,遂寫國書,命伊州剌史賀從勖為使,去延州將國書送與龐籍。
龐籍見了元昊的國書,開頭乃道:“男邦泥定國兀卒囊霄上書父大宋皇帝。”因這一句,龐籍心道:“元昊稱男不稱臣,可知這國書如同兒戲。”因這事上,龐籍遂道賀從勖道:“這一封國書,你主對宋主隨意稱‘父’,並沒有稱‘臣’,名份不定,主意未清,此書我不敢上呈與天子。”
賀從勖急忙辯解道:“子亦是臣,臣亦是臣。此乃宋、夏兩家的大事,明公好歹讓我朝見天子,不要以字麵的原因推脫。倘若天子實在不允,再做區處。”
既這麽說,龐籍遂就將元昊的國書呈送,一並將李元昊於國書中稱父不稱臣的破綻說了,而且他還建議說,除非李元昊正式稱臣,才能麵見元昊的使者,一並收受元昊的國書。這件事情,還需由趙官家親自裁奪。
當下元昊的這封國書,立刻就被送至東京,到了趙官家手上了。朝會之上,官家把元昊的國書公之於眾,除了龐籍的意見外,單開頭“男邦泥定國兀卒囊霄上書父大宋皇帝”這一句,又有人發現了新的破綻。
歐公在朝會上言辭激烈,他評價說,“兀卒”即是“吾祖”的意思,元昊既然已改名為囊霄,在國書上麵,他故意寫“兀卒囊霄”這幾個字,雖然看似對天子稱男,實際乃自稱為天子的祖父,是侮玩朝廷,故意要占天子的便宜!
聽見歐陽修這麽解釋,朝中上下都氣憤難耐,當即都說,國之尊嚴不容踐踏,如此議和絕不能行。
當初定川寨之戰後,元昊第一次說要議和,宋朝這邊為表誠意,便就將範仲淹從邊上調撥迴朝,元昊那邊幹了什麽?私自擴建神勇軍不說,而且還修建琉璃堡,大肆進攻府、麟兩地。如今正式要議和了,又故意弄出這樣的花樣來,不斷挑釁宋朝的底線。
朝廷這邊,因元昊議和,亦有六項需要告知。若元昊肯,議和之事可以商議,如若不肯,則議和無望,夏國隻能是枉費心機,此事還需要使者與元昊帶話。賀從勖看時,那上麵道:
第一、此書犯了宋朝的避諱,需更改之後,重新再呈。
第二、夏王元昊,必須先要上表稱臣,然後經由天子的冊封,才能被賜封為夏國之主。
第三、元昊不許將身邊近臣的官職,采用天子近臣的稱唿。國中的地名,不得沿用宋人的都城。
第四、自夏人稱臣之日開始起,宋朝歲賜銀絹七萬。若再縱人馬侵擾邊境,宋朝得報,必嚴懲不貸。
第五、兩家可以開發榷場、邊境除去青鹽以外,其他允許自行貿貨。
第六、邊境的堡寨可維持原狀,不予拆毀。
議和六項,由使者賀從勖帶迴興慶,交由元昊親自過目。倘若元昊不肯,那麽議和之事就此擱置,等將來再說。
元昊這廝,因為聽說了議和六項,覺得七萬的歲幣不夠花,還想著在歲幣、還有青鹽市貿之事上討價還價,再敲宋人一筆竹杠。誰知道宋朝在“兀卒囊霄”的事情上,斤斤計較,必得跟他摳這些字眼。因為兩家有異議,宋、夏議和這件事,就沒法再談,議和之事一度擱置。
這個時候,突然有報:遼主耶律宗真那廝,已經派了使者來到興慶,正在求見元昊了。元昊便問訛龐道:“遼人此來,沒有說什麽原因麽?”
訛龐迴道:“據稱是為了邊上人口遷移的事情。遼主耶律宗真說,咱們的人馬,故意在邊境上蠱惑黨項族人,讓遼國境內的部族,紛紛遷到咱們的境內。其實邊民遷移的事情,很早就有:當年遼國境內因大延琳作亂,遼國境內的黨項族,陸續遷入我國境內。單單在景福兩年之間,人口遷徙的數目,已經達到五萬人。
後來三川口之戰後,遼人看見有可趁之機,許以土地、賦稅為利,大肆鼓動邊民入遼。重熙十年至十四年,僅遼國大同、雲州增加的人口,已多達千戶。如今邊民又開始遷徙,無非是聽說了宋、夏和談的消息,原有夏境的邊民,又想重新搬迴來而已。”
根本不用訛龐解釋,元昊就知道,遼人都是些野貓鼻子,一聞到葷腥就往上撲,專想著過來把水攪混,然後好趁亂摸魚的。本來魚獲就不夠,倒能讓這廝們過來偷吃。一旦宋、夏之間議和,遼國那頭,害怕有好處兩家分了,他家吃虧,也急忙也派了使者來,想要打探消息了。
元昊便道:“休聽他胡言,什麽遷移不遷移,就是耶律宗真的借口而已!他知道咱們跟宋朝議和,故意來打探消息的!議和這事兒,不能再耽擱,你抓緊重新起草份國書,把這件事情提上日程,繼續與宋朝議和吧!”
議和這件事兒,本來要商議好幾遍。宋、夏兩家的事情,遼人想要摻和進來,這還了得。夏國因怕遼人壞事,直接給了個底線出來,談得差不多之後,李元昊直接命楊守素為使,按照宋人的標準,重寫了國書,然後正式對宋稱臣。
到了一個大路口時,張元一時間沒有了主意:到底是往南還是往東呢。此刻很像他眼下的處境:一旦議和,宋人追究起來前事來,國相張元身為叛宋投夏的人,又曾經力主勸元昊伐宋,餘生都不會再得重用。
而且馬上張元會有個罪名:之所以之前元昊大肆侵宋,沒別的原因,全是因國相張元惑主。元昊那邊,也不會讓一個活的張元,落入宋人的手裏,所以可以這麽說:如今是前後無路了。眼看著天色漸漸晚了,燈火漸明。興慶城城中,夜晚萬家燈火的模樣,在外人看,很像個盛世的景象了。
因為張元站住了不走,後麵停了一群的人,許多車馬不耐煩,口內咒罵,都大聲催他。是時候應該迴去了,可是哪裏有家呢。恍惚間張元憶起許多年前,和楊秀坐在長安城燕子樓上,相約再聚時候的情景。如今楊秀已故去多載,胡昊也死了將近二十年。故人泉下泥銷骨,他寄人間雪滿頭,張元是深切體會到了。
“鳳出山林驚鴉鵲,浮雲遮蔽歸迷巢”這句的意思,張元已體會到意思了。倘若時光能夠倒流,讓張元重新再去選擇,或許還能走同一條路,可誰知這麽快氣運就到頭了呢。想到這時,張元長長歎了一聲,或許天意如此吧。
過不多日,張元舊疾又重新複發,心口突然就絞痛起來,家人一見登時大急,急忙在城中延醫調治,請了許多的蕃醫、漢醫,一齊診病,張元卻不肯配合醫士,口裏隻說不用治。
因諱病忌醫,眼看著張元的病情,愈發情勢嚴重起來。這事太大,相府中眾人不敢隱瞞,急忙報與李元昊知道。
張元的心病,元昊知道。隻是國相的這個病,病根太大,就算是元昊也束手無策,也無可奈何。沒別的辦法,元昊隻能把幾個貼身的禦醫派來興慶,眾人好一塊與國相診治,然後把病情報與元昊。
因張元病重,覬覦國相位置的人,立刻在暗中活動起來,巴望著張元人一死,騰出這一個位置來,自己也好能更進一步。在之前,有必要在元昊跟前露露頭,讓夏王想起自己來。因此上往返與賀蘭山離宮與興慶的人,這些時日是愈發多了,來時都成群結隊的。
元昊知道眾人的意圖,於是便告訴他們道:“沒有特別急的事,朝中的瑣屑不必來問我。在議和之前,一應的事務,還是等張國相病好了再議。”
因為李元昊這個話兒,許多人心中十分納悶,過去問沒藏訛龐道:“張國相反對宋夏議和,因此和夏王鬧了些矛盾,世人都知道。怎麽張國相一病了,夏王沒看出高興來,反而他還發話兒說,等張相病好了再商議。難道說夏王改了主意,事情還能生變麽?”
沒藏便道:“咱們的大王,是個戀舊惜才的人。張相是夏王跟前的老人,跟著夏王開拓基業,立功不少。不管他主張怎麽樣,咱們該敬重還是得敬重!”
對於沒藏訛龐的話兒,能聽進去的就沒有幾個。大多數人,都著急跑到元昊的跟前,有進言上策的,有上書大談戍防方略的,有談及夏國府庫的緊張,提出來籌集資銀的策略,想要著手變法的。還有人已準備好了宋、夏議和的合約條款,急急忙忙來上呈的。沒別的原因,都是巴望著趕緊在元昊跟前表現表現,隻等張國相一死,騰出位置來好讓他坐。
短短幾天的時間內,突然傳出個消息說,國相張元病入膏肓,已經徹底沒救了。還有人從醫者處得到確切消息,說張元的時日已經不多,眼看就在這幾日了。
朝中不少人得到了消息,紛紛打聽起消息來。對此元昊則告訴道:“國相的病,遇到了好醫,已經大有起色了,不久之後就可以痊愈。”然而從侍者之類的口裏,與上麵的說法並不太一致,眾人一時間不知道聽誰。
正在眾人猜測的時候,突然興慶就傳出消息:國相張元已經病逝。因沒了國相,元昊重新將副相沒藏訛龐調上來,做了國相。這麽長的時間,眾人是白往離宮跑了,原來國相的位置,元昊早已經有了人選了。
因張元病逝,元昊暫時便迴了興慶,親自發喪。張元生前,一直對“飲馬渭水,直抵長安”耿耿於懷,元昊遂就下令,將張元的墳塋,就修建在天都山山腳,如此便可以遙望長安。遺言,張元並沒有留下來太多,隻是讓元昊一旦議和,需要提防唃廝囉和遼國。
張元一死,這時候再議宋夏議和,阻力就小了,朝臣裏規勸阻礙元昊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了。這個時候,元昊正式將宋夏議和排上日程,遂寫國書,命伊州剌史賀從勖為使,去延州將國書送與龐籍。
龐籍見了元昊的國書,開頭乃道:“男邦泥定國兀卒囊霄上書父大宋皇帝。”因這一句,龐籍心道:“元昊稱男不稱臣,可知這國書如同兒戲。”因這事上,龐籍遂道賀從勖道:“這一封國書,你主對宋主隨意稱‘父’,並沒有稱‘臣’,名份不定,主意未清,此書我不敢上呈與天子。”
賀從勖急忙辯解道:“子亦是臣,臣亦是臣。此乃宋、夏兩家的大事,明公好歹讓我朝見天子,不要以字麵的原因推脫。倘若天子實在不允,再做區處。”
既這麽說,龐籍遂就將元昊的國書呈送,一並將李元昊於國書中稱父不稱臣的破綻說了,而且他還建議說,除非李元昊正式稱臣,才能麵見元昊的使者,一並收受元昊的國書。這件事情,還需由趙官家親自裁奪。
當下元昊的這封國書,立刻就被送至東京,到了趙官家手上了。朝會之上,官家把元昊的國書公之於眾,除了龐籍的意見外,單開頭“男邦泥定國兀卒囊霄上書父大宋皇帝”這一句,又有人發現了新的破綻。
歐公在朝會上言辭激烈,他評價說,“兀卒”即是“吾祖”的意思,元昊既然已改名為囊霄,在國書上麵,他故意寫“兀卒囊霄”這幾個字,雖然看似對天子稱男,實際乃自稱為天子的祖父,是侮玩朝廷,故意要占天子的便宜!
聽見歐陽修這麽解釋,朝中上下都氣憤難耐,當即都說,國之尊嚴不容踐踏,如此議和絕不能行。
當初定川寨之戰後,元昊第一次說要議和,宋朝這邊為表誠意,便就將範仲淹從邊上調撥迴朝,元昊那邊幹了什麽?私自擴建神勇軍不說,而且還修建琉璃堡,大肆進攻府、麟兩地。如今正式要議和了,又故意弄出這樣的花樣來,不斷挑釁宋朝的底線。
朝廷這邊,因元昊議和,亦有六項需要告知。若元昊肯,議和之事可以商議,如若不肯,則議和無望,夏國隻能是枉費心機,此事還需要使者與元昊帶話。賀從勖看時,那上麵道:
第一、此書犯了宋朝的避諱,需更改之後,重新再呈。
第二、夏王元昊,必須先要上表稱臣,然後經由天子的冊封,才能被賜封為夏國之主。
第三、元昊不許將身邊近臣的官職,采用天子近臣的稱唿。國中的地名,不得沿用宋人的都城。
第四、自夏人稱臣之日開始起,宋朝歲賜銀絹七萬。若再縱人馬侵擾邊境,宋朝得報,必嚴懲不貸。
第五、兩家可以開發榷場、邊境除去青鹽以外,其他允許自行貿貨。
第六、邊境的堡寨可維持原狀,不予拆毀。
議和六項,由使者賀從勖帶迴興慶,交由元昊親自過目。倘若元昊不肯,那麽議和之事就此擱置,等將來再說。
元昊這廝,因為聽說了議和六項,覺得七萬的歲幣不夠花,還想著在歲幣、還有青鹽市貿之事上討價還價,再敲宋人一筆竹杠。誰知道宋朝在“兀卒囊霄”的事情上,斤斤計較,必得跟他摳這些字眼。因為兩家有異議,宋、夏議和這件事,就沒法再談,議和之事一度擱置。
這個時候,突然有報:遼主耶律宗真那廝,已經派了使者來到興慶,正在求見元昊了。元昊便問訛龐道:“遼人此來,沒有說什麽原因麽?”
訛龐迴道:“據稱是為了邊上人口遷移的事情。遼主耶律宗真說,咱們的人馬,故意在邊境上蠱惑黨項族人,讓遼國境內的部族,紛紛遷到咱們的境內。其實邊民遷移的事情,很早就有:當年遼國境內因大延琳作亂,遼國境內的黨項族,陸續遷入我國境內。單單在景福兩年之間,人口遷徙的數目,已經達到五萬人。
後來三川口之戰後,遼人看見有可趁之機,許以土地、賦稅為利,大肆鼓動邊民入遼。重熙十年至十四年,僅遼國大同、雲州增加的人口,已多達千戶。如今邊民又開始遷徙,無非是聽說了宋、夏和談的消息,原有夏境的邊民,又想重新搬迴來而已。”
根本不用訛龐解釋,元昊就知道,遼人都是些野貓鼻子,一聞到葷腥就往上撲,專想著過來把水攪混,然後好趁亂摸魚的。本來魚獲就不夠,倒能讓這廝們過來偷吃。一旦宋、夏之間議和,遼國那頭,害怕有好處兩家分了,他家吃虧,也急忙也派了使者來,想要打探消息了。
元昊便道:“休聽他胡言,什麽遷移不遷移,就是耶律宗真的借口而已!他知道咱們跟宋朝議和,故意來打探消息的!議和這事兒,不能再耽擱,你抓緊重新起草份國書,把這件事情提上日程,繼續與宋朝議和吧!”
議和這件事兒,本來要商議好幾遍。宋、夏兩家的事情,遼人想要摻和進來,這還了得。夏國因怕遼人壞事,直接給了個底線出來,談得差不多之後,李元昊直接命楊守素為使,按照宋人的標準,重寫了國書,然後正式對宋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