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王拱辰彈劾後,蘇舜欽、劉巽一幹人等,該撤的撤,該貶的貶,也都一股腦兒下去了。如今仍然在朝的新黨,隻剩下歐陽修一個了。歐陽修為了蘇舜欽等人,在朔望朝會上據理力爭,直接進諫。
趙官家一聽見他那些話兒,眉頭立刻就皺起來,臉色也變得不好了。若換一個人,看見了趙官家神色不對,口裏的進言立即能停下,或者把事情簡短了說。
歐陽修這廝與別人不同:因為歐公讀書多,目力不行,老遠兒視人十分模糊。看著衣服,隻知道上麵坐的是趙官家,至於官家是什麽臉兒,也看不清,也沒法管,口裏麵抑揚頓挫的,隻顧去說自己的,想讓他停下都插不進嘴去。
言語為了讓官家“重視”,歐公把事情的嚴重性,還要加上個三四分。聽著他說的那些話兒,朝臣許多都側目了。
雖然歐陽修滔滔不絕,怎奈他說的那些諫言,朝中沒一個支持的,連蘇舜欽丈人杜衍那廝,都不肯幫忙說句話。除了歐陽修一個外,朝中其他人全都是反對。
蘇舜欽等人被貶、罷職,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兒,完全沒有挽迴的可能。非但如此,陳執中等人上任的事,也已是不能阻止了。朝中新黨這邊的人,隻有歐陽修一個光杆,還在想著什麽力挽狂瀾呢。
之前的時候,西夏李元昊突然寇邊,朝廷將範仲淹升任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讓他去西麵治軍去了,歐陽修知道後十分欣喜,自認為好友去了邊上大展身手,能把他也一塊兒薦過去呢。到時候給一個參軍當當,在西邊真的能一展抱負。誰知道白白高興了幾天,範仲淹寫來的信上說,要請歐陽修過去幫忙,推薦他做經略掌書記。
歐陽修要的是參與軍謀,精畫財利,認真在邊上做一些實事兒,兀誰耐煩做一個書吏!因為歐陽修不樂意,以侍奉老母為理由,直接就寫信推辭了這事兒。
雖然當時沒答應去,歐陽修可一點沒閑著,這廝自己琢磨說,數十萬大軍屯兵邊上,食用皆賴西北供給,百姓早已經疲憊不堪。一旦遇到了天災人禍,恐激民變。為此上歐公十分操心,替範仲淹出主意說,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需要通漕運、權商賈,三術並施。隻半年間,歐陽修送去延州的信,已經快摞成座小山了。
後來因聽說仲淹在屯田,歐陽修又害怕範仲淹料事不周,一連寫了好幾封信,信上全都是駐邊的建議。歐公為了寫這些信,一晚上能爬起來好幾迴,想起來幾句就趕緊添上。
後來到了新政變法,歐陽修終於應了好友的邀請,能親身參與進來了,誰知道這條路頗為不易:先是有人告發說,滕宗諒濫用公使錢。所謂“濫用公使錢”這件事兒,是當初定川寨之戰的時候,葛懷敏兵敗,元昊趁機率軍東進,要打涇州。
危急的時候,滕宗諒緊急打開了府庫,用錢征集了大批的邊民,率全城百姓共同禦敵,這才讓涇州城免於被攻破。後來李元昊人馬退去,涇州已沒有危險了,滕宗諒立刻被揪出錯來,以“濫用公使錢”被問罪。
除了這件,當初滕宗諒上任時,正趕上好水川宋軍兵敗,邊上百姓的子弟,損失了萬餘,關右震動。在邊上一片哀聲、人心十分不穩的時候,滕宗諒也曾經拿出錢來,替陣亡的將士設祭招魂,安撫百姓,這也成了他們的把柄,又一項“濫用公使錢”。
滕宗諒這事兒一出來,範仲淹、歐陽修等紛紛上書,極力挽救滕宗諒。舊黨那邊不肯罷休,沿著滕宗諒這根藤兒,還想帶出來一連串的人。
為了不牽連到其他人,滕宗諒直接放了一把火,把賬簿、書信一塊兒全燒了,所有的罪責都一力承擔,讓別有用心的那些人,無證可查,這件事情才到此為止,沒有發展到更壞。
出了滕宗諒這事兒後,眾人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行事,度過了許多次的難關後,到底還是遇到了變故,如今隻剩下歐陽修一個。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歐陽修仍舊不認輸,為了新政的成績不至於丟失,隻半月間,先後上了《上礬務利害狀》、《乞罷鐵錢劄子》、《請耕禁地劄子》、《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戶差科劄子》等十餘個劄子,一個人比得過千軍萬馬,簡直比新政的時候更勇猛些。不少人心裏麵腹誹道:“歐陽修自認為忠心耿耿,很得信任,官家不會把他給怎樣。殊不知連官家的先生孫複那廝,尚且與反賊孔直溫有交往,他算個什麽!”
別人心裏麵怎麽樣,歐陽修根本不在乎,該諫還是諫。見了這樣,杜衍、賈昌朝、陳執中幾個,叫上晏殊眾人一塊兒,說起來這件事兒言道:“自從新黨被貶之後,歐陽永叔上書太多。趙官家見了他的劄子,雖然嘴上沒說什麽,臉上已經是不滿了。”
賈昌朝便道:“早在範希文等人出京,新政就算是終止了。為什麽蘇子美等人被罷職,他歐陽修難道不知道?何必再去觸龍鱗呢!”
眼看著杜衍、賈昌朝、陳執忠等人,已經在意見上達成了一致,都等著晏殊表態呢,晏殊口裏麵也就道:“按我的看法,趁著歐陽修沒犯錯兒,還是建議趙官家,直接把他給調走吧!仍留在東京,誰知道他又能惹出什麽禍來!由著他胡來,到時候可不是罷黜被貶了!”
晏殊這話兒眾人都讚成,至於這事兒由哪個去與官家說,少不得又落在了晏殊的頭上。過不多久,歐陽修果然被調出京,任河北都轉運使去了。因這件事上,歐陽修與晏殊這兩人之間,又多了層嫌隙。
如今新黨這邊的人,已經是全軍覆沒了。之所以新黨能敗成這樣,全都是石介一首詩惹出來的。雖然別人不說什麽,石介每每想起來,自己就覺得十分愧疚。眼看著情勢一天比一天壞,石介更添了許多沉鬱,又無法排解,過不多久便去世了。
石介這一死,許多人立刻被驚動了。歐陽修此時已到了河北,聽說了石介亡故這件事,立刻又憋不住他那張嘴了,第一個帶頭跳出來,且哭且唱道:“我欲哭石子,夜開徂徠編。開編未及讀,涕泗已漣漣…”
有歐陽修帶頭,石介生前的諸多同僚,亦紛紛出來,對夏竦的揭發憤然不平,紛紛叫屈。輿論馬上就沸騰起來,大有為石介等人翻案的模樣。
處在這種情勢下,夏竦這邊便坐不住了,時刻擔心新黨要翻案。誰知道事情太湊巧:徐州孔直溫謀反失敗,剛剛被官府捕獲了。抄家的時候,官軍在孔直溫家裏麵,找到了石介寄給孔直溫的書信。
夏竦等人立刻借此事上書說,當初在檢查石介往來書信的時候,發現了一件天大的禍事:石介與孔直溫交往不淺,本身其實並未亡故。因事情敗露,石介為避禍,其實已逃往遼國去了。為防石介是詐死,夏竦請趙禎準許開棺驗屍。
這話兒趙官家雖不太信,但是關係到通敵叛國,卻是件大事。有張元等人車鑒在前麵,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是以趙禎準許徹查此事。
這件事情一傳出來,輿論立刻又炸開了。不單是石介的親朋諸友都憤懣不平,石介生前在泰山書院、徂徠書院的幾百上千個學生,亦紛紛站出來聯名兒反對。
到這個時候,學生們與權臣之間的矛盾,已經是日益轉熾了。因學生們聲勢浩大起來,鬧得沸沸揚揚的,不少人甚至還要挾說,倘若先生這一次真的被開棺驗屍,心就涼了,他們從此對宋朝就失望了,不愛國了。還有幾個人發話說,以前他還想不明白,為什麽張元要投敵,因這事兒上,突然理解了張元了。倘若趙官家真不明是非,那就準備要棄國投敵。
權臣們心裏麵忍不住罵:“一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連自己都需要別人供養的人,更不曾於國家有半點貢獻,隻會在口頭上慷慨激昂,說些愛國的話語。
一遇點挫折就開始寒心,什麽前途黑暗,官場腐敗,國家什麽都不好了。以將來如何報答來做要挾,隻要沒合了他們的意思,嘴裏麵就已經開始寒心,‘愛國’就開始打折扣了。
他們不知道出仕的這些人,遇到的事情,比他們那些艱難百倍,所做的比他們多出來萬倍,無數次拯民出水火,多少次救國出憂患。
他不知道別人為了國家,許多人已經付出了性命,多少人付出了幾十年辛苦,還有一輩子的堅持,他們就付出了點‘愛國心’,就了不得了,開始往迴索好處了!都像這樣,下一代算是徹底完了!”
在這種時候,石介的那些學生們,隻會一窩蜂蒙頭猛進。非但什麽屁用不頂,反而更添了不少的亂,讓石介的名聲益發受損。
事情鬧得愈來愈大,趙官家命提點京東刑獄呂居簡前去查問這件事。居簡是宰相呂蒙正之子、呂夷簡叔伯的兄弟,他到山東來主管此案,石介這邊的人馬,對他並不是太放心,都害怕石介真的被破棺。更何況夏竦對於石介此人,定了一個謀反的罪名。一旦呂居簡不開棺,豈不是成了謀逆的同黨?為了自身的安危,呂居簡也得開棺了。
這個時候,杜衍因聽說呂居簡要去山東查石介的案子,杜衍親自去問他道:“如今石介已經亡故,夏竦一黨以謀逆的罪名,必要將他開棺驗屍。不知道呂公有什麽高見?”
聽見這話兒,居間琢磨了便道:“石介這事兒,夏黨要的是破塚發棺,泄一泄私恨,官家要的是確保棺材裏有沒有人。倘若有哪個敢出來以全家作保,說石介真的已死了,叫他立下個軍令狀,也可以迴去向官家複命。”
聽見這話兒,杜衍立刻就明白了。杜衍立刻把消息傳遞給兗州的知州,知州把消息出去一說,石介的親族、門生棺斂之人數百餘人,立刻都響應。眾人全都出具文書向呂居簡作保,確保石介已真的亡故。除此之外,呂居簡又命官府出具個文書,一塊兒拿著向趙官家複命,石介才免於被破塚發棺。
趙官家一聽見他那些話兒,眉頭立刻就皺起來,臉色也變得不好了。若換一個人,看見了趙官家神色不對,口裏的進言立即能停下,或者把事情簡短了說。
歐陽修這廝與別人不同:因為歐公讀書多,目力不行,老遠兒視人十分模糊。看著衣服,隻知道上麵坐的是趙官家,至於官家是什麽臉兒,也看不清,也沒法管,口裏麵抑揚頓挫的,隻顧去說自己的,想讓他停下都插不進嘴去。
言語為了讓官家“重視”,歐公把事情的嚴重性,還要加上個三四分。聽著他說的那些話兒,朝臣許多都側目了。
雖然歐陽修滔滔不絕,怎奈他說的那些諫言,朝中沒一個支持的,連蘇舜欽丈人杜衍那廝,都不肯幫忙說句話。除了歐陽修一個外,朝中其他人全都是反對。
蘇舜欽等人被貶、罷職,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兒,完全沒有挽迴的可能。非但如此,陳執中等人上任的事,也已是不能阻止了。朝中新黨這邊的人,隻有歐陽修一個光杆,還在想著什麽力挽狂瀾呢。
之前的時候,西夏李元昊突然寇邊,朝廷將範仲淹升任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讓他去西麵治軍去了,歐陽修知道後十分欣喜,自認為好友去了邊上大展身手,能把他也一塊兒薦過去呢。到時候給一個參軍當當,在西邊真的能一展抱負。誰知道白白高興了幾天,範仲淹寫來的信上說,要請歐陽修過去幫忙,推薦他做經略掌書記。
歐陽修要的是參與軍謀,精畫財利,認真在邊上做一些實事兒,兀誰耐煩做一個書吏!因為歐陽修不樂意,以侍奉老母為理由,直接就寫信推辭了這事兒。
雖然當時沒答應去,歐陽修可一點沒閑著,這廝自己琢磨說,數十萬大軍屯兵邊上,食用皆賴西北供給,百姓早已經疲憊不堪。一旦遇到了天災人禍,恐激民變。為此上歐公十分操心,替範仲淹出主意說,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需要通漕運、權商賈,三術並施。隻半年間,歐陽修送去延州的信,已經快摞成座小山了。
後來因聽說仲淹在屯田,歐陽修又害怕範仲淹料事不周,一連寫了好幾封信,信上全都是駐邊的建議。歐公為了寫這些信,一晚上能爬起來好幾迴,想起來幾句就趕緊添上。
後來到了新政變法,歐陽修終於應了好友的邀請,能親身參與進來了,誰知道這條路頗為不易:先是有人告發說,滕宗諒濫用公使錢。所謂“濫用公使錢”這件事兒,是當初定川寨之戰的時候,葛懷敏兵敗,元昊趁機率軍東進,要打涇州。
危急的時候,滕宗諒緊急打開了府庫,用錢征集了大批的邊民,率全城百姓共同禦敵,這才讓涇州城免於被攻破。後來李元昊人馬退去,涇州已沒有危險了,滕宗諒立刻被揪出錯來,以“濫用公使錢”被問罪。
除了這件,當初滕宗諒上任時,正趕上好水川宋軍兵敗,邊上百姓的子弟,損失了萬餘,關右震動。在邊上一片哀聲、人心十分不穩的時候,滕宗諒也曾經拿出錢來,替陣亡的將士設祭招魂,安撫百姓,這也成了他們的把柄,又一項“濫用公使錢”。
滕宗諒這事兒一出來,範仲淹、歐陽修等紛紛上書,極力挽救滕宗諒。舊黨那邊不肯罷休,沿著滕宗諒這根藤兒,還想帶出來一連串的人。
為了不牽連到其他人,滕宗諒直接放了一把火,把賬簿、書信一塊兒全燒了,所有的罪責都一力承擔,讓別有用心的那些人,無證可查,這件事情才到此為止,沒有發展到更壞。
出了滕宗諒這事兒後,眾人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行事,度過了許多次的難關後,到底還是遇到了變故,如今隻剩下歐陽修一個。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歐陽修仍舊不認輸,為了新政的成績不至於丟失,隻半月間,先後上了《上礬務利害狀》、《乞罷鐵錢劄子》、《請耕禁地劄子》、《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戶差科劄子》等十餘個劄子,一個人比得過千軍萬馬,簡直比新政的時候更勇猛些。不少人心裏麵腹誹道:“歐陽修自認為忠心耿耿,很得信任,官家不會把他給怎樣。殊不知連官家的先生孫複那廝,尚且與反賊孔直溫有交往,他算個什麽!”
別人心裏麵怎麽樣,歐陽修根本不在乎,該諫還是諫。見了這樣,杜衍、賈昌朝、陳執中幾個,叫上晏殊眾人一塊兒,說起來這件事兒言道:“自從新黨被貶之後,歐陽永叔上書太多。趙官家見了他的劄子,雖然嘴上沒說什麽,臉上已經是不滿了。”
賈昌朝便道:“早在範希文等人出京,新政就算是終止了。為什麽蘇子美等人被罷職,他歐陽修難道不知道?何必再去觸龍鱗呢!”
眼看著杜衍、賈昌朝、陳執忠等人,已經在意見上達成了一致,都等著晏殊表態呢,晏殊口裏麵也就道:“按我的看法,趁著歐陽修沒犯錯兒,還是建議趙官家,直接把他給調走吧!仍留在東京,誰知道他又能惹出什麽禍來!由著他胡來,到時候可不是罷黜被貶了!”
晏殊這話兒眾人都讚成,至於這事兒由哪個去與官家說,少不得又落在了晏殊的頭上。過不多久,歐陽修果然被調出京,任河北都轉運使去了。因這件事上,歐陽修與晏殊這兩人之間,又多了層嫌隙。
如今新黨這邊的人,已經是全軍覆沒了。之所以新黨能敗成這樣,全都是石介一首詩惹出來的。雖然別人不說什麽,石介每每想起來,自己就覺得十分愧疚。眼看著情勢一天比一天壞,石介更添了許多沉鬱,又無法排解,過不多久便去世了。
石介這一死,許多人立刻被驚動了。歐陽修此時已到了河北,聽說了石介亡故這件事,立刻又憋不住他那張嘴了,第一個帶頭跳出來,且哭且唱道:“我欲哭石子,夜開徂徠編。開編未及讀,涕泗已漣漣…”
有歐陽修帶頭,石介生前的諸多同僚,亦紛紛出來,對夏竦的揭發憤然不平,紛紛叫屈。輿論馬上就沸騰起來,大有為石介等人翻案的模樣。
處在這種情勢下,夏竦這邊便坐不住了,時刻擔心新黨要翻案。誰知道事情太湊巧:徐州孔直溫謀反失敗,剛剛被官府捕獲了。抄家的時候,官軍在孔直溫家裏麵,找到了石介寄給孔直溫的書信。
夏竦等人立刻借此事上書說,當初在檢查石介往來書信的時候,發現了一件天大的禍事:石介與孔直溫交往不淺,本身其實並未亡故。因事情敗露,石介為避禍,其實已逃往遼國去了。為防石介是詐死,夏竦請趙禎準許開棺驗屍。
這話兒趙官家雖不太信,但是關係到通敵叛國,卻是件大事。有張元等人車鑒在前麵,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是以趙禎準許徹查此事。
這件事情一傳出來,輿論立刻又炸開了。不單是石介的親朋諸友都憤懣不平,石介生前在泰山書院、徂徠書院的幾百上千個學生,亦紛紛站出來聯名兒反對。
到這個時候,學生們與權臣之間的矛盾,已經是日益轉熾了。因學生們聲勢浩大起來,鬧得沸沸揚揚的,不少人甚至還要挾說,倘若先生這一次真的被開棺驗屍,心就涼了,他們從此對宋朝就失望了,不愛國了。還有幾個人發話說,以前他還想不明白,為什麽張元要投敵,因這事兒上,突然理解了張元了。倘若趙官家真不明是非,那就準備要棄國投敵。
權臣們心裏麵忍不住罵:“一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連自己都需要別人供養的人,更不曾於國家有半點貢獻,隻會在口頭上慷慨激昂,說些愛國的話語。
一遇點挫折就開始寒心,什麽前途黑暗,官場腐敗,國家什麽都不好了。以將來如何報答來做要挾,隻要沒合了他們的意思,嘴裏麵就已經開始寒心,‘愛國’就開始打折扣了。
他們不知道出仕的這些人,遇到的事情,比他們那些艱難百倍,所做的比他們多出來萬倍,無數次拯民出水火,多少次救國出憂患。
他不知道別人為了國家,許多人已經付出了性命,多少人付出了幾十年辛苦,還有一輩子的堅持,他們就付出了點‘愛國心’,就了不得了,開始往迴索好處了!都像這樣,下一代算是徹底完了!”
在這種時候,石介的那些學生們,隻會一窩蜂蒙頭猛進。非但什麽屁用不頂,反而更添了不少的亂,讓石介的名聲益發受損。
事情鬧得愈來愈大,趙官家命提點京東刑獄呂居簡前去查問這件事。居簡是宰相呂蒙正之子、呂夷簡叔伯的兄弟,他到山東來主管此案,石介這邊的人馬,對他並不是太放心,都害怕石介真的被破棺。更何況夏竦對於石介此人,定了一個謀反的罪名。一旦呂居簡不開棺,豈不是成了謀逆的同黨?為了自身的安危,呂居簡也得開棺了。
這個時候,杜衍因聽說呂居簡要去山東查石介的案子,杜衍親自去問他道:“如今石介已經亡故,夏竦一黨以謀逆的罪名,必要將他開棺驗屍。不知道呂公有什麽高見?”
聽見這話兒,居間琢磨了便道:“石介這事兒,夏黨要的是破塚發棺,泄一泄私恨,官家要的是確保棺材裏有沒有人。倘若有哪個敢出來以全家作保,說石介真的已死了,叫他立下個軍令狀,也可以迴去向官家複命。”
聽見這話兒,杜衍立刻就明白了。杜衍立刻把消息傳遞給兗州的知州,知州把消息出去一說,石介的親族、門生棺斂之人數百餘人,立刻都響應。眾人全都出具文書向呂居簡作保,確保石介已真的亡故。除此之外,呂居簡又命官府出具個文書,一塊兒拿著向趙官家複命,石介才免於被破塚發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