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張亢這個廝,出言不遜,沒用了一個早晨的工夫兒,又把眾人給得罪個幹淨。好友朱知遠勸張亢道:“古之聖人,大火流金而清風肅穆,嚴霜殺物而和氣藹然。就算是意見不合辯論起來,賢德之人也應該和緩。”
張亢便道:“你這個道理就說不通:孟軻尚且罵墨翟無父,莊周每與惠子爭辯,聖人不過是洞世深。辯語不拘規則,隻要切中肯綮便好。是什麽時候以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為準了?
市井之男,以銀錢官職論高低,不能度楊適、李之才之高;守家之女,以自身喜惡為繩準,不能量種放、林和靖之遠。你這等讀書登高之人,不能望遠,見識狹隘與細民無異,讀了那些書有什麽用呢?”
知遠聽罷,氣得將手指張亢,半晌無語。再怎麽說,張亢畢竟是天子門生,正兒八經的進士及第,他又沒犯甚麽大錯,雖然言語上冒犯些,又不能因為言辭獲罪,便是眾人厭惡時,能待怎地。
張亢治好了水患才迴家,昨夜忙了有一宿,今早上又辯了大半天,不容易等到客人都走了,張亢就去窗前坐了,小仆取冰來與他解暑,又將今日新抄的本處小報取來,放到桌子上讓他看。
張亢看那小報時,少不得又有兩黨爭論。隻不過今天的文章,多是在罵張亢的。想是昨夜張亢迴來,眾人已經知道了。舊黨那邊,害怕他寫出文章來駁斥,立刻就先發製人了。
觀其內容,可笑愚夫自視之高:舉中國之德智己為上限,超出己知的便是荒謬之言。有些駁斥張亢的人,明明是年紀極小的,無知、淺薄倒也罷了。說出的話來,迂腐得好像從墳墓裏麵爬出來似的。
張亢見了歎息道:“若說別人,罵倒罷了,不成想這譚明義本有一番見識的,竟也黨同伐異,寫出這等淺薄無物的東西來伐我,可真是利令智昏了!”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應天府有名的一個“才女”,也跟著一塊兒湊熱鬧,寫出文章來駁斥張亢。這“才女”喚做李香奴,其為人張亢多少有些知道:欠了別人不少的債,卻舉止豪奢,一草一紙都極其講究。雖知些文墨,不過是學館裏學過兩三年,頂多能算半個秀才。若放在平時,張亢都懶得看她一眼。
怎奈世上的這些人,偏就吃她這一套,周圍圍著她吹捧的,實在是不少。評價起她來,什麽‘特立獨行,不容於世’、什麽‘才高獨顯,凡庸皆敵’,把欠錢的老賴和要賬的債主說的這麽脫俗的,張亢還是頭一迴聽見,要麽說有些文人不要臉呢!
張亢胡亂看了幾眼,便將小報棄在一邊,心裏麵道:“我已約了劉炳鶴、鄭裕彤今天一塊兒到家裏吃酒,等他們到了再說吧。這兩人素日見識不俗,眾人麵前有些聲望,必然能懂得我的意思。若他們寫出文章來,在邸報上麵辯白辯白,也好叫眾人知道我的苦心。”
想到這裏,張亢便問小仆道:“我今日請了炳鶴、裕彤來家吃酒,眼看已到了晌午了,他們還沒有動靜麽?”小仆迴道:“才剛劉大官人派了人過來,說他不小心患了暑熱,今天實在是來不了了。鄭大官人也來話說,因為被俗事纏得不行,他一個人打禪七做和尚去了,看樣子今天也來不了了。”
因為這話兒,張亢忽然想起來,之前的時候,鄭裕彤確曾說過一句:諸事不順,每天早起一睜開眼,被上官、家小纏到心累,今年要打禪七靜心這樣的話。
張亢於是失望了道:“當初眾人同心同誌,都發願說,要俱秉鵝毛筆,同含雞舌香,為民而諫,如今才過了幾天呐!緊要的關頭,都不見人。可惜王庭蘇去了東京,若他在時,此刻我還有一個臂助。”天氣又熱,張亢愈想胸中愈氣,自己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廳中來迴踱了幾步,複又坐下沉思了一會兒,忽然跳將起來,精研麝墨,運思龍章,提筆便要駁斥眾人。
娘子唐氏見張亢迴來,一頭紮在了書齋裏,飯也顧不得去吃,也不知他在忙活些什麽。為了查明白這些,娘子遂親自端來個玉井飯,還有幾樣涼熱的肴饌,直接就到書齋裏來了。
才剛進門,見丈夫張亢正寫文章,天氣又熱,張亢那臉上汗流不止。熱不熱的,張亢也根本不理會,隻顧斟詞酌句地琢磨。娘子將托盤放了幾上,告訴他道:“昨日叔父由東京迴來,在家暫住。公壽今天沒公務,正合過去看一看才是。”
張亢立刻推辭道:“你就說我患病在家,今日去不得。”唐氏便道:“在這裏隻有這麽個親眷,好不容易迴來一趟,你再不去,就叫人說了。再者說你的文章明天一出來,人人都能看得見,那時候豈不事泄了?”張亢言道:“既這麽說,你看著叫他們準備些禮物,派幾個人送去,我今天還有大事要幹,登門的事情等以後再說。”
唐氏見丈夫仍然不覺得餓,這時節文思泉湧,隻顧提筆疾書,心中好奇,便去桌案邊站下了,將張亢所寫拿過來一看,題目便道:“上德不德,下德執德——論罵睢陽之張巡許遠。”當下娘子細看了一遍,便笑出聲兒來。
張亢見了怪問道:“敢是哪句話不對?娘子怎麽突然笑我?”那頭唐氏迴話道:“昔日劉賓客曾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若同虔心向佛的老嫗攀談,誇獎丹霞燒佛之事,非但她不能認同,反而會將你大罵一通,然後將此事去到處宣揚,引來許多人一塊兒罵。公壽既然有這樣的高論,正應該說與範相公。跟那些閑人白白鬥口,徒耗神思,妾身認為實在不值!”
張亢聞言便悟道:“這個話兒也說得是。”唐氏此時又說道:“叔父如今在京任職,必然認得範相公,我們不若央他轉薦。將這麽好的一篇文章,在範公麵前拿出來,那豈不是得其所用。”
這邊唐氏將張亢說動,張亢也就備了禮物,出門來去了叔父家。張亢的叔父喚作張庭,在東京做了個諫官,平時不太經常迴來。看見張亢今日登門,家中主管慌忙迎入,又使人去報與張庭了。
知道張庭迴來了,今天來找的人不少,廳裏麵已等了三個人。有一個上了些年紀的,手裏拿著一疊紙,像是來薦字畫的。旁邊另有本處驚隱詩社的兩個人,近日將名家名品集錄成冊,剟裒已畢,集成一本《擷玉集》,特意跑到門上來獻。
張庭丈人的幾首詩詞,亦題跋作序謄錄在內,又有一幅“沾溉百代,澤被後昆”的八個大字;另有上次詩社的排名出來,張庭丈人又贏了許多的利物彩頭,兩人也一並送了來。
左邊著湖綠錦袍高瘦的那個,張亢認得。當初童學開蒙的時候,鄰居有人偷了老子的救命錢,都拿去賭了。小學生們正讀四書、敬孔子,尊師孝親,因為聽說了這件事兒,都齊聲怒斥這個兒子,獨他笑這個老子道:“自願幹生孩子這件愚蠢事,怨得著誰?”一句話惹得眾人驚訝又敬佩。
年紀稍長,他又厭惡中年人,罵他們視事第一著眼的,永遠是自己的切身利弊,眼中沒有對錯之分,無利不來;違心的言論張口就來,隻是為了討好他人;在乎的隻剩下妻兒老小,別人的死活於己無幹,自己不被拉下水就好。更可恨掌權主事的卻是他們!
為此他曾經立誓說,若將來自己成了他們,不如三十歲就死了,講得眾人好生崇敬。於今這廝已到了三十歲,仍舊活得生龍活虎,看不見半點兒厭世的模樣。
似乎他已經忘了張亢,正在與同伴商議道:“你放寬心,這次由我做考官,怎地不該照顧照顧?為了撐場麵,歐公、孫翁這兩個,必然要下帖子請一請,即便有事情不能來,有一個題詞也是好的。”
他們說的這個“歐公”,碰巧兒張亢還真知道:這不是別人,正是李香奴學文的師父,帶著她進了應天府文人的圈子。此人名諱叫“歐修文”,不學無術專事賣弄,確實也是一個‘歐公’。前些時候,應天府十八歲惡棍將八十歲老翁毆打致死的那件案子,被歐修文從中操作一番,就變成了八十老翁先動的手兒,十八歲少年忍無可忍奮起反抗,失手將老翁打死了。
張亢就不明白了:雙目已瞽、左腿半瘸的一個老漢,怎麽把十八歲年輕力壯的人,打成了一個“多處脫臼”!偏偏就有些傻子信他,而且還扯到“策論”上,到處告訴別人說,姓歐的是百年難出的“大才”,一心為國的“文公”。
這個時候,對麵那兩個低著頭兒,口裏商議起價錢來:稍微有些名氣的,請一段題跋需二三百兩;名氣再大一些的,題跋差不多就得上千了。到了文壇領袖、學派始祖的位置,價錢那就是天文了,今番請誰還需看財力。
張亢便道:“你這個道理就說不通:孟軻尚且罵墨翟無父,莊周每與惠子爭辯,聖人不過是洞世深。辯語不拘規則,隻要切中肯綮便好。是什麽時候以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為準了?
市井之男,以銀錢官職論高低,不能度楊適、李之才之高;守家之女,以自身喜惡為繩準,不能量種放、林和靖之遠。你這等讀書登高之人,不能望遠,見識狹隘與細民無異,讀了那些書有什麽用呢?”
知遠聽罷,氣得將手指張亢,半晌無語。再怎麽說,張亢畢竟是天子門生,正兒八經的進士及第,他又沒犯甚麽大錯,雖然言語上冒犯些,又不能因為言辭獲罪,便是眾人厭惡時,能待怎地。
張亢治好了水患才迴家,昨夜忙了有一宿,今早上又辯了大半天,不容易等到客人都走了,張亢就去窗前坐了,小仆取冰來與他解暑,又將今日新抄的本處小報取來,放到桌子上讓他看。
張亢看那小報時,少不得又有兩黨爭論。隻不過今天的文章,多是在罵張亢的。想是昨夜張亢迴來,眾人已經知道了。舊黨那邊,害怕他寫出文章來駁斥,立刻就先發製人了。
觀其內容,可笑愚夫自視之高:舉中國之德智己為上限,超出己知的便是荒謬之言。有些駁斥張亢的人,明明是年紀極小的,無知、淺薄倒也罷了。說出的話來,迂腐得好像從墳墓裏麵爬出來似的。
張亢見了歎息道:“若說別人,罵倒罷了,不成想這譚明義本有一番見識的,竟也黨同伐異,寫出這等淺薄無物的東西來伐我,可真是利令智昏了!”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應天府有名的一個“才女”,也跟著一塊兒湊熱鬧,寫出文章來駁斥張亢。這“才女”喚做李香奴,其為人張亢多少有些知道:欠了別人不少的債,卻舉止豪奢,一草一紙都極其講究。雖知些文墨,不過是學館裏學過兩三年,頂多能算半個秀才。若放在平時,張亢都懶得看她一眼。
怎奈世上的這些人,偏就吃她這一套,周圍圍著她吹捧的,實在是不少。評價起她來,什麽‘特立獨行,不容於世’、什麽‘才高獨顯,凡庸皆敵’,把欠錢的老賴和要賬的債主說的這麽脫俗的,張亢還是頭一迴聽見,要麽說有些文人不要臉呢!
張亢胡亂看了幾眼,便將小報棄在一邊,心裏麵道:“我已約了劉炳鶴、鄭裕彤今天一塊兒到家裏吃酒,等他們到了再說吧。這兩人素日見識不俗,眾人麵前有些聲望,必然能懂得我的意思。若他們寫出文章來,在邸報上麵辯白辯白,也好叫眾人知道我的苦心。”
想到這裏,張亢便問小仆道:“我今日請了炳鶴、裕彤來家吃酒,眼看已到了晌午了,他們還沒有動靜麽?”小仆迴道:“才剛劉大官人派了人過來,說他不小心患了暑熱,今天實在是來不了了。鄭大官人也來話說,因為被俗事纏得不行,他一個人打禪七做和尚去了,看樣子今天也來不了了。”
因為這話兒,張亢忽然想起來,之前的時候,鄭裕彤確曾說過一句:諸事不順,每天早起一睜開眼,被上官、家小纏到心累,今年要打禪七靜心這樣的話。
張亢於是失望了道:“當初眾人同心同誌,都發願說,要俱秉鵝毛筆,同含雞舌香,為民而諫,如今才過了幾天呐!緊要的關頭,都不見人。可惜王庭蘇去了東京,若他在時,此刻我還有一個臂助。”天氣又熱,張亢愈想胸中愈氣,自己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廳中來迴踱了幾步,複又坐下沉思了一會兒,忽然跳將起來,精研麝墨,運思龍章,提筆便要駁斥眾人。
娘子唐氏見張亢迴來,一頭紮在了書齋裏,飯也顧不得去吃,也不知他在忙活些什麽。為了查明白這些,娘子遂親自端來個玉井飯,還有幾樣涼熱的肴饌,直接就到書齋裏來了。
才剛進門,見丈夫張亢正寫文章,天氣又熱,張亢那臉上汗流不止。熱不熱的,張亢也根本不理會,隻顧斟詞酌句地琢磨。娘子將托盤放了幾上,告訴他道:“昨日叔父由東京迴來,在家暫住。公壽今天沒公務,正合過去看一看才是。”
張亢立刻推辭道:“你就說我患病在家,今日去不得。”唐氏便道:“在這裏隻有這麽個親眷,好不容易迴來一趟,你再不去,就叫人說了。再者說你的文章明天一出來,人人都能看得見,那時候豈不事泄了?”張亢言道:“既這麽說,你看著叫他們準備些禮物,派幾個人送去,我今天還有大事要幹,登門的事情等以後再說。”
唐氏見丈夫仍然不覺得餓,這時節文思泉湧,隻顧提筆疾書,心中好奇,便去桌案邊站下了,將張亢所寫拿過來一看,題目便道:“上德不德,下德執德——論罵睢陽之張巡許遠。”當下娘子細看了一遍,便笑出聲兒來。
張亢見了怪問道:“敢是哪句話不對?娘子怎麽突然笑我?”那頭唐氏迴話道:“昔日劉賓客曾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若同虔心向佛的老嫗攀談,誇獎丹霞燒佛之事,非但她不能認同,反而會將你大罵一通,然後將此事去到處宣揚,引來許多人一塊兒罵。公壽既然有這樣的高論,正應該說與範相公。跟那些閑人白白鬥口,徒耗神思,妾身認為實在不值!”
張亢聞言便悟道:“這個話兒也說得是。”唐氏此時又說道:“叔父如今在京任職,必然認得範相公,我們不若央他轉薦。將這麽好的一篇文章,在範公麵前拿出來,那豈不是得其所用。”
這邊唐氏將張亢說動,張亢也就備了禮物,出門來去了叔父家。張亢的叔父喚作張庭,在東京做了個諫官,平時不太經常迴來。看見張亢今日登門,家中主管慌忙迎入,又使人去報與張庭了。
知道張庭迴來了,今天來找的人不少,廳裏麵已等了三個人。有一個上了些年紀的,手裏拿著一疊紙,像是來薦字畫的。旁邊另有本處驚隱詩社的兩個人,近日將名家名品集錄成冊,剟裒已畢,集成一本《擷玉集》,特意跑到門上來獻。
張庭丈人的幾首詩詞,亦題跋作序謄錄在內,又有一幅“沾溉百代,澤被後昆”的八個大字;另有上次詩社的排名出來,張庭丈人又贏了許多的利物彩頭,兩人也一並送了來。
左邊著湖綠錦袍高瘦的那個,張亢認得。當初童學開蒙的時候,鄰居有人偷了老子的救命錢,都拿去賭了。小學生們正讀四書、敬孔子,尊師孝親,因為聽說了這件事兒,都齊聲怒斥這個兒子,獨他笑這個老子道:“自願幹生孩子這件愚蠢事,怨得著誰?”一句話惹得眾人驚訝又敬佩。
年紀稍長,他又厭惡中年人,罵他們視事第一著眼的,永遠是自己的切身利弊,眼中沒有對錯之分,無利不來;違心的言論張口就來,隻是為了討好他人;在乎的隻剩下妻兒老小,別人的死活於己無幹,自己不被拉下水就好。更可恨掌權主事的卻是他們!
為此他曾經立誓說,若將來自己成了他們,不如三十歲就死了,講得眾人好生崇敬。於今這廝已到了三十歲,仍舊活得生龍活虎,看不見半點兒厭世的模樣。
似乎他已經忘了張亢,正在與同伴商議道:“你放寬心,這次由我做考官,怎地不該照顧照顧?為了撐場麵,歐公、孫翁這兩個,必然要下帖子請一請,即便有事情不能來,有一個題詞也是好的。”
他們說的這個“歐公”,碰巧兒張亢還真知道:這不是別人,正是李香奴學文的師父,帶著她進了應天府文人的圈子。此人名諱叫“歐修文”,不學無術專事賣弄,確實也是一個‘歐公’。前些時候,應天府十八歲惡棍將八十歲老翁毆打致死的那件案子,被歐修文從中操作一番,就變成了八十老翁先動的手兒,十八歲少年忍無可忍奮起反抗,失手將老翁打死了。
張亢就不明白了:雙目已瞽、左腿半瘸的一個老漢,怎麽把十八歲年輕力壯的人,打成了一個“多處脫臼”!偏偏就有些傻子信他,而且還扯到“策論”上,到處告訴別人說,姓歐的是百年難出的“大才”,一心為國的“文公”。
這個時候,對麵那兩個低著頭兒,口裏商議起價錢來:稍微有些名氣的,請一段題跋需二三百兩;名氣再大一些的,題跋差不多就得上千了。到了文壇領袖、學派始祖的位置,價錢那就是天文了,今番請誰還需看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