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君臣大宴了一場,次日元昊酒醒後,想起昨日筵上之事。這個時候,元昊的身邊正站著個近衛,此不是別人,正是保吃多。元昊招手兒將保吃多叫來,問他昨日宴上的情景。當下元昊便問說,昨日的宴會,他提改姓的時候,筵席上眾人的表現,都是如何。
昨天的時候,正好輪到保吃多當值。宴會的情形,保吃多在下麵看得清楚,當下保吃多將昨日宴上眾人的的情形,就一五一十都講了一遍。按照保吃多的說法,昨日的時候,擁護的元昊的占了多數,大家全都認為說,元昊能夠帶領眾人,讓夏人從此走向鼎盛。
往往年紀輕的人,容易被這種話語感動,他們喜歡崇拜英雄,為了理想能奮不顧身,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因為接連的勝仗,眾人敬元昊如同神明一般,事事都想要跟隨模仿。不單是保吃多對那些話兒深信不疑,而且他還保證說,其他許多的元昊親衛,心裏麵也都是一樣的尋思。
元昊問了幾句後,保吃多這話兒說得誇張,真好像夏人個個盡心,人人效忠,願意為夏王赴湯蹈火、肝腦塗地,怎麽可能!
元昊不信這個話兒,口裏麵便問:“昨天他們拜我的時候,山遇惟亮那一邊,情況怎樣?他動了麽?表情如何?是不是搖頭歎氣呢?”
因為元昊問得詳細,保吃多又不是房當嵬卜,他又不善於幫下麵人遮掩維護,更不用說斡旋引申,隻好如實迴答道:“昨日眾人拜大王,左監軍那邊沒有動。”元昊口裏就評價道:“這種大事,連左監軍本人都不擁護,隻那些小魚小蝦來拜我,有什麽用!”
因元昊怒了,保吃多自知剛才迴答得不好,似乎已經惹出禍來。怎奈話已經說出了口,沒辦法收迴,隻有在心裏懊悔了。
之前涼州投降的時候,元昊問起涼州的鐵冶,折逋遊龍缽那個廝,迴說宋朝的匠人都逃走了。本來元昊要將他治罪,遊龍缽急忙告訴說,興州這邊,有宋人的眼線。早在涼州投降之前,就有人提前走漏了消息,以至於讓匠人逃脫了。
涼州投降的日期,不但涼州人不知道,夏人這邊,也隻有少數幾個位高權重的人知道。問題出在誰身上,如今元昊有懷疑的人了。
還有這一次,大軍馬上要發兵瓜、沙,元昊問起來糧草輜重的事,張絳直接就說不夠。按照張絳的說法,夏軍庫存現有的輜重,不夠打下來曹賢順。這事兒元昊八分不信:這些年以來,夏人吞甘州、並涼州,得到的錢糧也算不少了,為何區區打曹賢順,就沒錢了。
張絳幹脆就直言說,夏人這邊大部分的錢糧,大多數集中在王族的手中。近些年來,全國各處的災荒不少,百姓為了活下去,不得已隻好賣田、賣畜、賣兒賣女,還有自賣為奴的。趁這個機會,大批的土地便歸了王族。
王族跟宋人做買賣,又不用納稅,賺到的都歸了自己的口袋,與國家基本上沒關係,就算與官家爭執起來,底下哪個敢動他們?肥了他們,府庫這邊倒減損了。話兒已經說的這麽清楚,元昊這邊便知道了。
為了弄出來西征的軍費,元昊已決心將王族的勢力鏟除掉,賺他一筆。王族這邊,族長就是他山遇惟亮,要動王族,免不了先要拿他開刀。
總總的事情加起來,再加上保吃多這個話兒,元昊遂就決定了說,左廂監軍的這個職位,確實是需要換一換人了。
這個時候,王叔山遇惟亮這廝,任西夏左廂的監軍,惟亮親弟山遇惟永,任西夏右廂的監軍。因為對惟亮不滿意,元昊尋事兒將族叔山遇惟序找了來,然後告訴惟序道:“如今有一個可靠的消息:山遇惟亮作為族長,帶頭謀反。明天上朝的時候,你來出首,山遇惟亮的官職,到時候與你。”
惟序這廝,既是元昊的族叔,也是山遇惟亮的從弟。元昊的吩咐,當麵兒惟序不敢不從,果真真讓他出這個首,一則惟序不忍心。二則元昊沒什麽信義,最是個翻臉無情的人。兔死狗烹這種事兒,元昊這東西能做出來!
當日惟序琢磨了一天,到晚的時候,山遇惟序趁著夜色,急跑去從兄惟亮的家裏,將元昊當日的吩咐,一五一十都告訴了一遍。興州這地方人多眼雜,到處都是元昊的眼線,山遇
惟序不敢久待,交代已畢,惟序一道煙就走了。
本來因為之前的事上,元昊不滿他山遇惟亮,惟亮已經看出來了。如今惟序來遞消息,元昊要動手這件事兒,惟序心裏麵已多少有底。隻是他們動作太快,馬上就開始動手了!這倒讓惟亮措手不及。
這頭惟亮謝了惟序,送他走後,急忙將惟永叫過來,兄弟倆一塊兒商議這事兒。按照惟亮的說法,來日上朝的時候,元昊那邊就要動手,馬上就要想好了對策,今夜就要布置妥當。依惟亮的意思,如今夏地是不能待了,為安全計,惟亮也隻好連夜就投宋。
山遇惟永勸他道:“事情緊急,事先並沒有通過消息,宋人哪肯信兄長呢,依我之言,反正兵權在你、我兄弟二人手中,不如咱們先下手,明天直接就反了他元昊!”
惟亮不同意便道:“黨項一族,能到今天不容易。倘若事發,不就是自相殘殺生靈塗炭!此時外人再趁機打來,卻不滅族!”因此惟亮不肯幹,惟序十分替他擔心。
惟亮遂道:“事已至此,隻有這一條路好走了。若我有福,則宋人納我。若不納我,便是天意如此了。”當下惟亮先派遣心腹,去宋金明寨都監李士彬寨中遞書,就說欲帶族人投降大宋,預先通告消息。
雖然說事情大致已安排妥當,然而此去路途艱險,困難重重,惟亮因不放心老母,不免有些躊躇不決。然而此時事情緊急,已容不得多想,山遇惟亮遂入內闈,將此事告與老母獨孤氏知道,就叫同去。
獨孤氏道:“這兩日家中車仰馬翻的,我就知有事。我年紀大了,已經過了八十歲,見過的事情實在太多,活的夠了。我兒要走要留自己打算,莫以我為念。”正說著間,外麵有人通報消息,惟亮急忙出見。
等到惟亮事完重新轉迴來時,獨孤氏已是懸梁自盡,眾人急救不及。見此惟亮大哭了一通,去梁上解下老母的屍首,然後就縱火焚了房屋。當夜攜妻野利羅羅、子阿遇及親屬二十二人,並家當細軟,要投延州,直接就往城門奔去。
才待出城,見守門將引百餘甲士巡視。那將見了惟亮,叫道:“見過監軍。天色已晚,監軍何故出城?”惟亮道:“家母去世,出城奔喪。”那將看時,車上果然帶有棺槨,跟著的眾人亦麵色悲戚,這模樣確實不像是假的。
那將便道:“雖然如此,也得夏王手諭。若沒有時,卻不能放。”因惟亮猶疑,那人替他出主意道:“左監軍寧奈一時,不若先去討夏王手諭,然後再出城。”正慌間,背後一騎趕來,卻是諾移賞都。
諾移賞都近前道:“沒藏都也,好生大膽,左監軍是夏王叔父,他要奔喪,夏王尚且牽馬墜蹬,你就敢攔。”因軍師張元已經自請去張掖屯田,元昊特意從甘州將諾移賞都調迴來,新近與他走得近,差不多能代表元昊的意思。聽得諾移賞都這番話,沒藏都也便放過。趁這個空,山遇惟亮引忙老小急馳而過。
山遇惟亮出得城門,引五百族人,各披堅執銳,扮作行軍,就說奉夏王之命前去追擊涼州投敵的人馬。概因山遇惟亮之名,眾竟信之,任其自去。山遇既反,正趕上元昊新得索氏為妃,終日享樂,底下的人亦不敢打攪。張元正在張掖屯田,也無處告訴。及至天明,元昊知道了此事時,山遇惟亮已早已遁去,恨得李元昊咬牙切齒的。
山遇惟亮逃至宋地,被保安軍知軍朱吉所得。朱吉既得山遇,急命人去請知州郭勸。左右將山遇惟亮帶至帳前。郭勸問之道:“左監軍既為西夏棟梁之人,你又何故投宋呢?”惟亮道:“元昊欲自立,因我恐遭滅族之禍,故而投宋。”郭勸試之問道:“興州城中有何虛實?”惟亮遂道:“興州城中,加老弱不過八萬之數。”
問的愈多,愈聽得郭勸半信半疑,愈發猶豫不決起來,遂與朱吉並鈐轄李謂一塊商議。眾人都道:“那元昊、張元多行詭詐,世人皆知,此事必是張元之謀。”既然他兩個都這麽說,郭勸心內也就道:“隻要無過,寧可無功,這種事誰敢拿來冒險?”幹脆就將山遇惟亮還與夏人,若是真來詐降的,臊他元昊和張元一臉;若是假的,也是他夏人自己內亂,誤不了咱。那郭勸合計一番,也就命人將山遇等眾綁縛還與西夏去了。
李元昊既得山遇惟亮,自心內道:“宋人怕我。”遂將山遇惟亮亂箭射死,子妻合家一並殺滅,命野利旺榮代左廂監軍之職,用元昊舅衛慕山喜代山遇惟永右監軍之職。將“山遇謀反,吾故斬之,公等勿疑”之言宣示諸將,眾將皆驚,李元昊自此更有了自立之意。
昨天的時候,正好輪到保吃多當值。宴會的情形,保吃多在下麵看得清楚,當下保吃多將昨日宴上眾人的的情形,就一五一十都講了一遍。按照保吃多的說法,昨日的時候,擁護的元昊的占了多數,大家全都認為說,元昊能夠帶領眾人,讓夏人從此走向鼎盛。
往往年紀輕的人,容易被這種話語感動,他們喜歡崇拜英雄,為了理想能奮不顧身,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因為接連的勝仗,眾人敬元昊如同神明一般,事事都想要跟隨模仿。不單是保吃多對那些話兒深信不疑,而且他還保證說,其他許多的元昊親衛,心裏麵也都是一樣的尋思。
元昊問了幾句後,保吃多這話兒說得誇張,真好像夏人個個盡心,人人效忠,願意為夏王赴湯蹈火、肝腦塗地,怎麽可能!
元昊不信這個話兒,口裏麵便問:“昨天他們拜我的時候,山遇惟亮那一邊,情況怎樣?他動了麽?表情如何?是不是搖頭歎氣呢?”
因為元昊問得詳細,保吃多又不是房當嵬卜,他又不善於幫下麵人遮掩維護,更不用說斡旋引申,隻好如實迴答道:“昨日眾人拜大王,左監軍那邊沒有動。”元昊口裏就評價道:“這種大事,連左監軍本人都不擁護,隻那些小魚小蝦來拜我,有什麽用!”
因元昊怒了,保吃多自知剛才迴答得不好,似乎已經惹出禍來。怎奈話已經說出了口,沒辦法收迴,隻有在心裏懊悔了。
之前涼州投降的時候,元昊問起涼州的鐵冶,折逋遊龍缽那個廝,迴說宋朝的匠人都逃走了。本來元昊要將他治罪,遊龍缽急忙告訴說,興州這邊,有宋人的眼線。早在涼州投降之前,就有人提前走漏了消息,以至於讓匠人逃脫了。
涼州投降的日期,不但涼州人不知道,夏人這邊,也隻有少數幾個位高權重的人知道。問題出在誰身上,如今元昊有懷疑的人了。
還有這一次,大軍馬上要發兵瓜、沙,元昊問起來糧草輜重的事,張絳直接就說不夠。按照張絳的說法,夏軍庫存現有的輜重,不夠打下來曹賢順。這事兒元昊八分不信:這些年以來,夏人吞甘州、並涼州,得到的錢糧也算不少了,為何區區打曹賢順,就沒錢了。
張絳幹脆就直言說,夏人這邊大部分的錢糧,大多數集中在王族的手中。近些年來,全國各處的災荒不少,百姓為了活下去,不得已隻好賣田、賣畜、賣兒賣女,還有自賣為奴的。趁這個機會,大批的土地便歸了王族。
王族跟宋人做買賣,又不用納稅,賺到的都歸了自己的口袋,與國家基本上沒關係,就算與官家爭執起來,底下哪個敢動他們?肥了他們,府庫這邊倒減損了。話兒已經說的這麽清楚,元昊這邊便知道了。
為了弄出來西征的軍費,元昊已決心將王族的勢力鏟除掉,賺他一筆。王族這邊,族長就是他山遇惟亮,要動王族,免不了先要拿他開刀。
總總的事情加起來,再加上保吃多這個話兒,元昊遂就決定了說,左廂監軍的這個職位,確實是需要換一換人了。
這個時候,王叔山遇惟亮這廝,任西夏左廂的監軍,惟亮親弟山遇惟永,任西夏右廂的監軍。因為對惟亮不滿意,元昊尋事兒將族叔山遇惟序找了來,然後告訴惟序道:“如今有一個可靠的消息:山遇惟亮作為族長,帶頭謀反。明天上朝的時候,你來出首,山遇惟亮的官職,到時候與你。”
惟序這廝,既是元昊的族叔,也是山遇惟亮的從弟。元昊的吩咐,當麵兒惟序不敢不從,果真真讓他出這個首,一則惟序不忍心。二則元昊沒什麽信義,最是個翻臉無情的人。兔死狗烹這種事兒,元昊這東西能做出來!
當日惟序琢磨了一天,到晚的時候,山遇惟序趁著夜色,急跑去從兄惟亮的家裏,將元昊當日的吩咐,一五一十都告訴了一遍。興州這地方人多眼雜,到處都是元昊的眼線,山遇
惟序不敢久待,交代已畢,惟序一道煙就走了。
本來因為之前的事上,元昊不滿他山遇惟亮,惟亮已經看出來了。如今惟序來遞消息,元昊要動手這件事兒,惟序心裏麵已多少有底。隻是他們動作太快,馬上就開始動手了!這倒讓惟亮措手不及。
這頭惟亮謝了惟序,送他走後,急忙將惟永叫過來,兄弟倆一塊兒商議這事兒。按照惟亮的說法,來日上朝的時候,元昊那邊就要動手,馬上就要想好了對策,今夜就要布置妥當。依惟亮的意思,如今夏地是不能待了,為安全計,惟亮也隻好連夜就投宋。
山遇惟永勸他道:“事情緊急,事先並沒有通過消息,宋人哪肯信兄長呢,依我之言,反正兵權在你、我兄弟二人手中,不如咱們先下手,明天直接就反了他元昊!”
惟亮不同意便道:“黨項一族,能到今天不容易。倘若事發,不就是自相殘殺生靈塗炭!此時外人再趁機打來,卻不滅族!”因此惟亮不肯幹,惟序十分替他擔心。
惟亮遂道:“事已至此,隻有這一條路好走了。若我有福,則宋人納我。若不納我,便是天意如此了。”當下惟亮先派遣心腹,去宋金明寨都監李士彬寨中遞書,就說欲帶族人投降大宋,預先通告消息。
雖然說事情大致已安排妥當,然而此去路途艱險,困難重重,惟亮因不放心老母,不免有些躊躇不決。然而此時事情緊急,已容不得多想,山遇惟亮遂入內闈,將此事告與老母獨孤氏知道,就叫同去。
獨孤氏道:“這兩日家中車仰馬翻的,我就知有事。我年紀大了,已經過了八十歲,見過的事情實在太多,活的夠了。我兒要走要留自己打算,莫以我為念。”正說著間,外麵有人通報消息,惟亮急忙出見。
等到惟亮事完重新轉迴來時,獨孤氏已是懸梁自盡,眾人急救不及。見此惟亮大哭了一通,去梁上解下老母的屍首,然後就縱火焚了房屋。當夜攜妻野利羅羅、子阿遇及親屬二十二人,並家當細軟,要投延州,直接就往城門奔去。
才待出城,見守門將引百餘甲士巡視。那將見了惟亮,叫道:“見過監軍。天色已晚,監軍何故出城?”惟亮道:“家母去世,出城奔喪。”那將看時,車上果然帶有棺槨,跟著的眾人亦麵色悲戚,這模樣確實不像是假的。
那將便道:“雖然如此,也得夏王手諭。若沒有時,卻不能放。”因惟亮猶疑,那人替他出主意道:“左監軍寧奈一時,不若先去討夏王手諭,然後再出城。”正慌間,背後一騎趕來,卻是諾移賞都。
諾移賞都近前道:“沒藏都也,好生大膽,左監軍是夏王叔父,他要奔喪,夏王尚且牽馬墜蹬,你就敢攔。”因軍師張元已經自請去張掖屯田,元昊特意從甘州將諾移賞都調迴來,新近與他走得近,差不多能代表元昊的意思。聽得諾移賞都這番話,沒藏都也便放過。趁這個空,山遇惟亮引忙老小急馳而過。
山遇惟亮出得城門,引五百族人,各披堅執銳,扮作行軍,就說奉夏王之命前去追擊涼州投敵的人馬。概因山遇惟亮之名,眾竟信之,任其自去。山遇既反,正趕上元昊新得索氏為妃,終日享樂,底下的人亦不敢打攪。張元正在張掖屯田,也無處告訴。及至天明,元昊知道了此事時,山遇惟亮已早已遁去,恨得李元昊咬牙切齒的。
山遇惟亮逃至宋地,被保安軍知軍朱吉所得。朱吉既得山遇,急命人去請知州郭勸。左右將山遇惟亮帶至帳前。郭勸問之道:“左監軍既為西夏棟梁之人,你又何故投宋呢?”惟亮道:“元昊欲自立,因我恐遭滅族之禍,故而投宋。”郭勸試之問道:“興州城中有何虛實?”惟亮遂道:“興州城中,加老弱不過八萬之數。”
問的愈多,愈聽得郭勸半信半疑,愈發猶豫不決起來,遂與朱吉並鈐轄李謂一塊商議。眾人都道:“那元昊、張元多行詭詐,世人皆知,此事必是張元之謀。”既然他兩個都這麽說,郭勸心內也就道:“隻要無過,寧可無功,這種事誰敢拿來冒險?”幹脆就將山遇惟亮還與夏人,若是真來詐降的,臊他元昊和張元一臉;若是假的,也是他夏人自己內亂,誤不了咱。那郭勸合計一番,也就命人將山遇等眾綁縛還與西夏去了。
李元昊既得山遇惟亮,自心內道:“宋人怕我。”遂將山遇惟亮亂箭射死,子妻合家一並殺滅,命野利旺榮代左廂監軍之職,用元昊舅衛慕山喜代山遇惟永右監軍之職。將“山遇謀反,吾故斬之,公等勿疑”之言宣示諸將,眾將皆驚,李元昊自此更有了自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