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聽少師正說道:“扶桑有一個地方,稱之為伊賀。此地有三大忍者世家,名氣最大,勢力最強的就是百地一族,其次是服部一族,最後乃藤林一族。
傳說藤林一族與百地一族源出一家,但那已是許多年前的事,至於服部一族,傳說其祖先乃扶桑秦氏的後代,而所謂扶桑秦氏,據說是從吳國渡海達到扶桑,定居於扶桑的中原人。”
“依你的意思,服部一族不就是中原人的後裔?”楊頂天說道。
“很有可能。”少師正笑道,“服部一族原本住在扶桑京都一帶,後來遷移到伊賀地區,擊敗了十多個小族,成為了伊賀地區最大的豪族之一,其首領,也就是當家人,稱為當主,也可以叫家督,皆以服部半藏為名,隻是另有別稱。
據我所知,服部家的這位老當主,別號‘神半藏’,本名服部正東。
現任當主是他的一個孫兒,本名服部正清,別號‘水半藏’,應該是精於水忍術。
早在五十多年前,神半藏就已是扶桑最有名的兩大突忍之一,另一人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百地丹波。
百地丹波本名百地太宇,其祖先叫百地太光,因為受扶桑朝廷官位丹波守而名,曆代當主都被尊為百地丹波。
據我所知,八九百年前,大約是隋末唐初時代,扶桑有一個大人物,叫做聖德太子。
此人篤信佛教,大力在扶桑弘揚佛學,同時還從隋唐引進了許多先進之物,製定了扶桑的冠位十二階。
聖德太子有一個手下,叫做大半細人,精於奇門遁甲之術,曾奉命刺殺了聖德太子的一個政敵,可以視為忍者之祖,隻是當時不叫忍者,而是叫‘誌能便’。
當然,在此之前,忍者應該是有的,但隻是沒有記載,所以無從考究。
大半細人晚年收了幾個弟子,其中一個就是百地家和滕林家的祖先。
數百年後,也就是中原的南宋年間,距今大概三百年,扶桑有兩大豪族,一個叫源氏,一個叫平氏,武力強盛,都想控製朝廷,讓天皇成為傀儡。
於是這兩大豪族展開了一場長達六年的大戰,那便是源平之戰,最後源氏獲勝,由源氏家督源賴朝開創了鐮倉幕府,天皇從此皇權旁落。
源賴朝又名‘鬼武者’,他有個弟弟叫做源義經,乃扶桑最出名的傳奇武將,兄弟兩人麾下有多名忍者,最厲害的就是百地家和滕林家的祖先。
此人有兩個兒子,源賴朝開創鐮倉幕府後,此人就死了,兩個兒子分別輔佐源賴朝與源義經。
哪想源義經功勞太大,源賴朝聽信讒言,要殺源義經,最後源義經自殺。
那對忍者兄弟中的弟弟,也就是滕林家的祖先,想要刺殺源賴朝,卻被哥哥阻擋。
弟弟一怒之下,去了伊賀地區,潛心修煉,打算有朝一日能夠成功刺殺源賴朝,為主報仇。
十年後,源賴朝死了,弟弟未能為主報仇,就開始在伊賀地區為一些豪族做事,但隻認錢不認人,不屬於某個豪族。
誰知二十年後,哥哥也到了伊賀,兄弟兩人鬥了一場,不分勝負,最後一笑泯恩仇,就在伊賀開創了百地家和滕林家,子孫後代鬥過幾次,但大致上是和平共處。”
忽聽宋瑧問道:“哥哥不是源賴朝的人嗎?為什麽會跑去伊賀地區?”
“這位是?”
“在下宋瑧。”
“原來是宋先生。”
“你知道我?”
“宋先生乃‘文墨先生’門徒,我豈有不知之理?”少師正笑道,“文墨先生門徒眾多,最出名的當屬‘文傑’,但宋先生並非‘文傑’徒孫,而是‘文騷’徒孫。
論名氣,宋先生是不大,但在我看來,文墨先生眾多門徒之中,隻有宋先生得到了文墨先生的真傳,即便是‘文傑’,也比不上宋先生。”
聞言,宋瑧哈哈一笑,說道:“‘文傑’是我太師伯,我何德何能,敢與他老人家比?少莊主,你過獎了。”
老實說,宋瑧並沒有見過這位太師伯,就連他的師父,也隻見過“文傑”一麵。
他的師父當年之所以辭官,就是跟“文傑”的一個徒孫起了衝突有關。
換言之,文墨先生門下兩大弟子,即文傑與文騷,原本關係還不錯,但因為文傑太出名了,與懿文太子朱標乃是好友,做過建文帝朱允炆的文學老師,還與“至聖先師”孔子的第五十六代“衍聖公”孔訥屬於故舊。
當年朱棣上位之後,文傑曾受到不少文人攻擊,說他怎樣怎樣,可是朱棣不管,封了一個名號給文傑。
反倒是文騷,曾受過朱棣責難,說他與方孝孺私交深厚,要治他的罪。
後來多虧了文傑,文騷才保住性命。
文騷原本已有幾個弟子,此時就收宋瑧的師父為徒,臨死前幾年又收了陽一謀為關門弟子。
至於文傑,乃儒門領袖,親傳弟子不下十位,掛名弟子更是多達數十,徒孫更是難以計數。
而這些徒子徒孫裏麵,有三十多人做過高官,不乏六部尚書,也不缺內閣大學士。
比較而言,文騷簡直可以說是門可羅雀,人才凋零。
文騷死得比較早,除了宋瑧的師父和陽一謀,其他幾個弟子相繼失蹤。
別說外人,連宋瑧都不知道這個幾個師伯是否還活著。
四十一年前,朱祁鎮繼位為帝,加封文傑。
但隨後不久,文傑宣布歸隱,儒門領袖之位由他的大弟子“文保”接任。
傳說“文保”之名是由朱棣取的,意思就是保家衛國,這位儒門領袖的本號叫做“文康”。
文保有個得意門生,叫做“文甲”,依輩分得叫宋瑧之師一聲“師叔”,可此人與宋瑧之師年紀差不多大,被文傑、文保寄予厚望。
文甲家世極好,乃名門望族出身,就在宋瑧之師入職翰林院的第三年,此人也入職翰林院,兩人因為一件事起了爭執,互不相讓。
後來,宋瑧之師辭官迴歸故裏,文保迫於師命,帶著文甲追到廣西,請這位“小師弟”迴去,但宋瑧之師反而給文保跪下,一言不發。
文保無奈,隻得帶著文甲迴京,向師父文傑負荊請罪,閉門思過三年。
文甲後來官至吏部侍郎,十年前因病退職,賦閑在京,兒孫滿堂。
反觀宋瑧之師,除了在苗疆有點名氣,基本上屬於默默無聞,,死時四十出頭。
宋瑧固然自負,瞧不起文保的門下,甚至是認為文保的儒門領袖是撿來的,但他對太師伯文傑,頗為尊敬。
所以,當少師正說他比得過“文傑”時,不得不謙虛。
但如果少師正說的人是“文保”,他就會當做沒有聽到。
而這位儒門“新領袖”,已九十多歲,卻霸占了儒門領袖四十年,也未見他退下來的意思。
多少與他同時代的文人儒生,不管是否懂得武功,想要與他爭奪儒門領袖之位,全都死光了,最晚一個還要追溯到十多年前,是被他活活給氣死的。
文保座下有八大門生,其中五個乃親傳弟子,武功極高。
另三個乃文保的學生,個個都是朝中大官,尤其是一個名叫“文弘”的人,乃現任內閣首輔。
這位“文弘先生”姓商,乃文保最得意的門生,浙江嚴州府淳安縣人,原本是兵部左侍郎兼內閣大臣,二十年前被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彈劾,差點死在獄中,後來被削職為民,閑居在家。
公孫世家家主知道文弘先生是一位名儒,特地派人請文弘先生到公孫世家教導兒子公孫子楚。
也就是說,公孫子楚的師父就是文弘先生。
十年前,文弘先生被朱見深召迴京城,官複原職,後來做了吏部尚書,深得朱見深重用,於去年做了內閣首輔。
文保有心要把儒門領袖之位傳給文弘先生,但又擔心五大親傳弟子不滿,還會給文弘先生帶來災禍,所以這兩年來,一直在為繼承人而發愁。
不過也有人說,文保臨死之前,絕不會交出儒門領袖之位。
孰真孰假,誰也敢下定論。
“宋先生謙虛了。”少師正笑道,“據我所知,你有一位師兄,名叫陽一謀,不但武功高強,而且還在朝為官,今年年初成為了督察院的……”
“少莊主,請你不要再提儒門之事。”宋瑧一點也不客氣,“不然的話,在下這就告辭了。”
傳說藤林一族與百地一族源出一家,但那已是許多年前的事,至於服部一族,傳說其祖先乃扶桑秦氏的後代,而所謂扶桑秦氏,據說是從吳國渡海達到扶桑,定居於扶桑的中原人。”
“依你的意思,服部一族不就是中原人的後裔?”楊頂天說道。
“很有可能。”少師正笑道,“服部一族原本住在扶桑京都一帶,後來遷移到伊賀地區,擊敗了十多個小族,成為了伊賀地區最大的豪族之一,其首領,也就是當家人,稱為當主,也可以叫家督,皆以服部半藏為名,隻是另有別稱。
據我所知,服部家的這位老當主,別號‘神半藏’,本名服部正東。
現任當主是他的一個孫兒,本名服部正清,別號‘水半藏’,應該是精於水忍術。
早在五十多年前,神半藏就已是扶桑最有名的兩大突忍之一,另一人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百地丹波。
百地丹波本名百地太宇,其祖先叫百地太光,因為受扶桑朝廷官位丹波守而名,曆代當主都被尊為百地丹波。
據我所知,八九百年前,大約是隋末唐初時代,扶桑有一個大人物,叫做聖德太子。
此人篤信佛教,大力在扶桑弘揚佛學,同時還從隋唐引進了許多先進之物,製定了扶桑的冠位十二階。
聖德太子有一個手下,叫做大半細人,精於奇門遁甲之術,曾奉命刺殺了聖德太子的一個政敵,可以視為忍者之祖,隻是當時不叫忍者,而是叫‘誌能便’。
當然,在此之前,忍者應該是有的,但隻是沒有記載,所以無從考究。
大半細人晚年收了幾個弟子,其中一個就是百地家和滕林家的祖先。
數百年後,也就是中原的南宋年間,距今大概三百年,扶桑有兩大豪族,一個叫源氏,一個叫平氏,武力強盛,都想控製朝廷,讓天皇成為傀儡。
於是這兩大豪族展開了一場長達六年的大戰,那便是源平之戰,最後源氏獲勝,由源氏家督源賴朝開創了鐮倉幕府,天皇從此皇權旁落。
源賴朝又名‘鬼武者’,他有個弟弟叫做源義經,乃扶桑最出名的傳奇武將,兄弟兩人麾下有多名忍者,最厲害的就是百地家和滕林家的祖先。
此人有兩個兒子,源賴朝開創鐮倉幕府後,此人就死了,兩個兒子分別輔佐源賴朝與源義經。
哪想源義經功勞太大,源賴朝聽信讒言,要殺源義經,最後源義經自殺。
那對忍者兄弟中的弟弟,也就是滕林家的祖先,想要刺殺源賴朝,卻被哥哥阻擋。
弟弟一怒之下,去了伊賀地區,潛心修煉,打算有朝一日能夠成功刺殺源賴朝,為主報仇。
十年後,源賴朝死了,弟弟未能為主報仇,就開始在伊賀地區為一些豪族做事,但隻認錢不認人,不屬於某個豪族。
誰知二十年後,哥哥也到了伊賀,兄弟兩人鬥了一場,不分勝負,最後一笑泯恩仇,就在伊賀開創了百地家和滕林家,子孫後代鬥過幾次,但大致上是和平共處。”
忽聽宋瑧問道:“哥哥不是源賴朝的人嗎?為什麽會跑去伊賀地區?”
“這位是?”
“在下宋瑧。”
“原來是宋先生。”
“你知道我?”
“宋先生乃‘文墨先生’門徒,我豈有不知之理?”少師正笑道,“文墨先生門徒眾多,最出名的當屬‘文傑’,但宋先生並非‘文傑’徒孫,而是‘文騷’徒孫。
論名氣,宋先生是不大,但在我看來,文墨先生眾多門徒之中,隻有宋先生得到了文墨先生的真傳,即便是‘文傑’,也比不上宋先生。”
聞言,宋瑧哈哈一笑,說道:“‘文傑’是我太師伯,我何德何能,敢與他老人家比?少莊主,你過獎了。”
老實說,宋瑧並沒有見過這位太師伯,就連他的師父,也隻見過“文傑”一麵。
他的師父當年之所以辭官,就是跟“文傑”的一個徒孫起了衝突有關。
換言之,文墨先生門下兩大弟子,即文傑與文騷,原本關係還不錯,但因為文傑太出名了,與懿文太子朱標乃是好友,做過建文帝朱允炆的文學老師,還與“至聖先師”孔子的第五十六代“衍聖公”孔訥屬於故舊。
當年朱棣上位之後,文傑曾受到不少文人攻擊,說他怎樣怎樣,可是朱棣不管,封了一個名號給文傑。
反倒是文騷,曾受過朱棣責難,說他與方孝孺私交深厚,要治他的罪。
後來多虧了文傑,文騷才保住性命。
文騷原本已有幾個弟子,此時就收宋瑧的師父為徒,臨死前幾年又收了陽一謀為關門弟子。
至於文傑,乃儒門領袖,親傳弟子不下十位,掛名弟子更是多達數十,徒孫更是難以計數。
而這些徒子徒孫裏麵,有三十多人做過高官,不乏六部尚書,也不缺內閣大學士。
比較而言,文騷簡直可以說是門可羅雀,人才凋零。
文騷死得比較早,除了宋瑧的師父和陽一謀,其他幾個弟子相繼失蹤。
別說外人,連宋瑧都不知道這個幾個師伯是否還活著。
四十一年前,朱祁鎮繼位為帝,加封文傑。
但隨後不久,文傑宣布歸隱,儒門領袖之位由他的大弟子“文保”接任。
傳說“文保”之名是由朱棣取的,意思就是保家衛國,這位儒門領袖的本號叫做“文康”。
文保有個得意門生,叫做“文甲”,依輩分得叫宋瑧之師一聲“師叔”,可此人與宋瑧之師年紀差不多大,被文傑、文保寄予厚望。
文甲家世極好,乃名門望族出身,就在宋瑧之師入職翰林院的第三年,此人也入職翰林院,兩人因為一件事起了爭執,互不相讓。
後來,宋瑧之師辭官迴歸故裏,文保迫於師命,帶著文甲追到廣西,請這位“小師弟”迴去,但宋瑧之師反而給文保跪下,一言不發。
文保無奈,隻得帶著文甲迴京,向師父文傑負荊請罪,閉門思過三年。
文甲後來官至吏部侍郎,十年前因病退職,賦閑在京,兒孫滿堂。
反觀宋瑧之師,除了在苗疆有點名氣,基本上屬於默默無聞,,死時四十出頭。
宋瑧固然自負,瞧不起文保的門下,甚至是認為文保的儒門領袖是撿來的,但他對太師伯文傑,頗為尊敬。
所以,當少師正說他比得過“文傑”時,不得不謙虛。
但如果少師正說的人是“文保”,他就會當做沒有聽到。
而這位儒門“新領袖”,已九十多歲,卻霸占了儒門領袖四十年,也未見他退下來的意思。
多少與他同時代的文人儒生,不管是否懂得武功,想要與他爭奪儒門領袖之位,全都死光了,最晚一個還要追溯到十多年前,是被他活活給氣死的。
文保座下有八大門生,其中五個乃親傳弟子,武功極高。
另三個乃文保的學生,個個都是朝中大官,尤其是一個名叫“文弘”的人,乃現任內閣首輔。
這位“文弘先生”姓商,乃文保最得意的門生,浙江嚴州府淳安縣人,原本是兵部左侍郎兼內閣大臣,二十年前被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彈劾,差點死在獄中,後來被削職為民,閑居在家。
公孫世家家主知道文弘先生是一位名儒,特地派人請文弘先生到公孫世家教導兒子公孫子楚。
也就是說,公孫子楚的師父就是文弘先生。
十年前,文弘先生被朱見深召迴京城,官複原職,後來做了吏部尚書,深得朱見深重用,於去年做了內閣首輔。
文保有心要把儒門領袖之位傳給文弘先生,但又擔心五大親傳弟子不滿,還會給文弘先生帶來災禍,所以這兩年來,一直在為繼承人而發愁。
不過也有人說,文保臨死之前,絕不會交出儒門領袖之位。
孰真孰假,誰也敢下定論。
“宋先生謙虛了。”少師正笑道,“據我所知,你有一位師兄,名叫陽一謀,不但武功高強,而且還在朝為官,今年年初成為了督察院的……”
“少莊主,請你不要再提儒門之事。”宋瑧一點也不客氣,“不然的話,在下這就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