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聞言歎服,與眾將統兵劫掠城鎮鄉村,得無數糧草性畜,軍糧非常充足。大軍得解後顧之憂,行軍速度極快,按此推算,估計五日便可趕到都丸城下。
公孫康見我縱兵劫掠,知道劫糧之計已不可行,領兵迴城,對公孫瓚道:“白揚如惡魔無疑,屬下統兵燒其軍糧,其卻縱兵劫掠百姓,不講半點仁德。如此當真無計可施。”
公孫瓚皺眉道:“白揚對待漢人非常仁慈,每戰以招降為主。上次對待三國聯軍與烏桓部隊卻異常殘忍,幾乎與屠殺無疑,除了招降萬餘新羅士兵之外,殘殺四國數十萬士兵。其對待新羅降兵亦與前大不相同,之前皆編軍為伍,此次皆發至中原為苦役。此人難以用常人心思推測,是最可怕之處。”
公孫度道:“如今我國士兵不足八萬,都丸守軍隻有三萬,如何擋住白揚大軍?”
公孫瓚歎道:“聽聞白揚最恨異族入侵,此次我等引領異族犯境,算是引火燒身,白揚定然不會善罷幹休。”
公孫度道:“以目前兵力無法與白揚爭鬥,不若盡攜庫藏,引軍南下,與李、何兩位將軍合兵,若是白揚緊追不舍,可以乘船出海去東倭,以我等大軍實力,到了東倭亦可稱霸。”
公孫瓚聞言眼神一亮,道:“白揚窮追不舍,若不亡命海外,恐怕難以存活。白揚行軍甚速,通知諸軍立即開拔,讓李移子、何伯當皆赴東海岸斯盧城集中,準備海船,準備出海。”
公孫瓚部下自奪得朝鮮三國國境,見其國中男子奇缺,各自奪了女子為妻,剛剛享受了幾天溫柔日子,聽聞又要開拔,許多士兵不願同行,暗地裏開了小差。
公孫瓚此時逃命要緊,集合士兵,隻剩下兩萬餘眾,收拾庫藏諸物,火速南下。李移子、樂伯當見張飛、龐統部勢如破竹,正束手無策,聞聽公孫瓚軍令,急引部下主力東行,至斯盧城駐紮,引兵奪了不少海船。
東倭日後禍亂鄰國,甚是可惡可恨,我對其國並無好感。若是知道公孫瓚引兵欲去東倭,我定然不會派兵追趕。我見公孫瓚盡棄城池,聚兵東海岸,擔心其淪為海盜,久後為禍中原,因此派馬超、於禁、馬岱統領五萬騎兵星夜往追。又傳命三軍團,讓其派遣騎兵圍追堵截公孫瓚部下。龐統接令與張飛商議,讓顏良、臧霸、紀靈統領五萬騎兵追擊李移子、何伯當兩軍。擔心公孫瓚統領部下入海,我傳令甘寧、周泰引領水軍,出渤海灣經胡州海峽沿海岸線北上,準備發動海戰。
公孫瓚與我軍數次交鋒,知道漢軍騎兵速度極快,沿路不斷破壞橋梁、道路,馬超部下騎兵行速減緩。顏良統領於禁、馬岱兩將緊急趕路,在辰韓地界截在公孫瓚軍前麵。
公孫瓚聞聽前方有大軍攔路,讓公孫康領兵引開對方,自領三千餘親兵繞路而行。公孫康頗有謀略,見顏良等軍兵眾,讓部下分為十隊,並不接戰,四散而行。顏良等擒殺五六千人,因為餘軍過於分散,難以聚兵捉拿,讓其逃跑。
顏良等將知道公孫瓚部下皆為漢人,生擒之後遣馬岱引領五千精兵押送,順便將繳獲庫藏糧草亦押送至大營,交由張飛、龐統處理。正好馬超等將統兵趕到,兩軍合兵一處,徑住斯盧城趕去。
公孫瓚、公孫康狼狽逃到斯盧,李移子、何伯當迎接入城,李移子道:“漢軍騎兵行軍甚速,我等已經征召海船無數,目前已將糧草輜重搬入船上,隻待主公來到,我等立即啟行。”
公孫康道:“海路甚是難行,可有知曉水路之人?”
李移子道:“征船之時將水手船夫全部征用,其中數艘商船,常年來往東倭與我國,海路極熟。”
公孫康道:“既然如此,我等不宜久留,漢軍騎兵行軍迅速,不久便會兵臨城下。”
正說話間,軍士來報道:“敵軍騎兵距此隻有三十裏。”公孫瓚立即下令,全軍上船東行。
馬超等趕至斯盧,公孫瓚部剛剛下船,欲待征船追擊,沿海隻剩下小船,海船皆被李移子搶奪。馬超無可奈何,引兵入城安民,發出軍報。
我聞公孫瓚統領部下入海,不由大吃一驚,待聽聞公孫瓚去了東倭,方才放下心來。甘寧統兵啟行,其部戰艦可謂當世第一,但是行速較慢,非現代穿越作家所言,數年時間科技能夠趕超現代。水軍趕至胡海海峽之時,公孫瓚等已經東上,甘寧接到我的命令,領兵返迴東萊軍港。
公孫瓚帶領部下七萬遠赴東倭,其中一半為漢人,路上病亡之人甚多,又因觸礁沉了數艘船隻,得到東倭者不足五萬。大軍在倭中島(本州島)登陸,擊敗東倭守軍,奪取附近城鎮立足。
東倭在三國時代不是統一國家,其最大的國家(部族)於投馬國王在漢光武帝時曾經受過冊封,被封為東倭王,四島因此有了名字。東倭王所居島嶼稱為倭中島,其南部島嶼稱為倭南島,其東南部島嶼稱為倭東島,其北部島嶼被稱為倭北島。倭中島有兩個國家,一是漢光武帝冊封的東倭,建都出雲,占據倭中島北部。另一個國家叫邪馬台國,建都築紫。兩個國家為了倭中島控製權正在大戰,邪馬台國節節敗退,公孫瓚引兵殺到,幫了邪馬台國一個大忙。
倭中島合島男丁不足二十萬,公孫瓚五萬精兵殺到,自然成了倭中島最大的勢力。先是與邪馬台國一起滅掉了東倭,又與邪馬台國開戰,數月滅掉其國。然後讓公孫康、李移子、樂伯當兵分三路,攻打倭東、倭南、倭北四島。四島之中皆為部落小國,很快被三將統兵滅掉。公孫瓚得了東倭四島立足,自號東皇帝,封公孫康為倭南王,李移子為倭東王,樂伯當為倭北王,分駐三島。
公孫瓚在中原並不得意,先是統一朝鮮,如今又統一東倭,可算是漢人出逃海外立國的第一人。東倭百姓信仰邪馬台與卑彌乎兩神,公孫瓚甚是聰明,不去否認他們的宗教,編造謊言,以兩神使者自居,將漢人兵將描繪為神兵神將,迅速穩定了東倭局勢。
公孫瓚性情暴虜,此時東倭百姓尚未進入封建時代,奴性最重。公孫瓚在東倭大為舒心,與公孫康等聚會時道:“想不到海外竟然有如此洞天福地,早知如此,誰去費心費力爭霸中原?”
公孫瓚此後留在東倭四島,設立郡縣,改革政製,征丁鋪設道路,大漢一個不入流的刺史,將東倭治理得有模有樣。公孫瓚部下士兵遠赴海外,此時斷了念頭,紛紛尋東倭女子為妻,在此地定居下來。
漢軍占領朝鮮半島以後,朝廷在此設立郡縣,原高句麗地盤為海北郡,建縣十四;原百濟地盤為海東郡,建縣十一;原新羅地盤為海西郡,建縣九。建立郡縣以後,與北胡東郡合為一州,成為東夷州。遷諸州無地漢人、流民前來,又將東夷定為發配罪犯之地。數年之後,東夷諸郡經濟發展迅速,與幽州之地相仿。
東夷州地廣人稀,我將潘鳳、曹洪所轄兵馬並於關羽幽冀軍團管理,負責冀州、幽州、東夷三州軍務。關羽又報增編製,征兵一萬,分於各軍,冀幽軍團改名為東北軍團,總兵力達到二十萬。
閔柔、尚香兩女隨我出征東夷,東夷曆經戰亂,雖然顯得十分淒涼,但具異國情境,讓兩女雀躍不已。我引領兩女遊覽附近名勝,大勝之後陪伴美人遊山玩水,是非常享受之事。
其境內已有佛廟,我見此甚是厭惡,吩咐趙雲通知地方官,將佛廟改為供奉天地的天地祠。趙雲道:“主公向來不忌百家,如何唯獨厭惡佛教?”
我說道:“不是厭惡佛教,隻是不想讓佛教在大漢立足。其教宣揚來世得報,便於穩定民心,麻醉百姓,天下因而安定。但是其教戒律過多,教人不近女色,有違創世倫常。教人不得葷食,務農、從軍、務工之人若是不得葷食,如何有氣力幹活?佛廟和尚不事生產,由百姓施舍養活。百姓奉養國家負擔已重,其又為百姓添累。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使人能明辨真妄、邪正、善惡、利害、得失,進而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清淨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觀,此為佛家真義。傳佛之人限於所悟,曲解佛意,致使戒律林立,已失佛家真要。我等隻悟佛家真義,不理佛家戒律,要佛廟何用?”
讀佛經而不建廟宇,悟佛義而不理戒律,此事傳播開來,中原信佛者亦多破戒。後來佛教在中土傳播,百姓隻聽佛義,而不願捐資建廟,便是因為這個緣故。
此時春暖花開,放眼皆是一片悅目的嫩綠,攜美同遊確為人間暢事,遠望幽美風景,耳聽佳人嬌音,心情放鬆,心態空靈,旅遊確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
公孫康見我縱兵劫掠,知道劫糧之計已不可行,領兵迴城,對公孫瓚道:“白揚如惡魔無疑,屬下統兵燒其軍糧,其卻縱兵劫掠百姓,不講半點仁德。如此當真無計可施。”
公孫瓚皺眉道:“白揚對待漢人非常仁慈,每戰以招降為主。上次對待三國聯軍與烏桓部隊卻異常殘忍,幾乎與屠殺無疑,除了招降萬餘新羅士兵之外,殘殺四國數十萬士兵。其對待新羅降兵亦與前大不相同,之前皆編軍為伍,此次皆發至中原為苦役。此人難以用常人心思推測,是最可怕之處。”
公孫度道:“如今我國士兵不足八萬,都丸守軍隻有三萬,如何擋住白揚大軍?”
公孫瓚歎道:“聽聞白揚最恨異族入侵,此次我等引領異族犯境,算是引火燒身,白揚定然不會善罷幹休。”
公孫度道:“以目前兵力無法與白揚爭鬥,不若盡攜庫藏,引軍南下,與李、何兩位將軍合兵,若是白揚緊追不舍,可以乘船出海去東倭,以我等大軍實力,到了東倭亦可稱霸。”
公孫瓚聞言眼神一亮,道:“白揚窮追不舍,若不亡命海外,恐怕難以存活。白揚行軍甚速,通知諸軍立即開拔,讓李移子、何伯當皆赴東海岸斯盧城集中,準備海船,準備出海。”
公孫瓚部下自奪得朝鮮三國國境,見其國中男子奇缺,各自奪了女子為妻,剛剛享受了幾天溫柔日子,聽聞又要開拔,許多士兵不願同行,暗地裏開了小差。
公孫瓚此時逃命要緊,集合士兵,隻剩下兩萬餘眾,收拾庫藏諸物,火速南下。李移子、樂伯當見張飛、龐統部勢如破竹,正束手無策,聞聽公孫瓚軍令,急引部下主力東行,至斯盧城駐紮,引兵奪了不少海船。
東倭日後禍亂鄰國,甚是可惡可恨,我對其國並無好感。若是知道公孫瓚引兵欲去東倭,我定然不會派兵追趕。我見公孫瓚盡棄城池,聚兵東海岸,擔心其淪為海盜,久後為禍中原,因此派馬超、於禁、馬岱統領五萬騎兵星夜往追。又傳命三軍團,讓其派遣騎兵圍追堵截公孫瓚部下。龐統接令與張飛商議,讓顏良、臧霸、紀靈統領五萬騎兵追擊李移子、何伯當兩軍。擔心公孫瓚統領部下入海,我傳令甘寧、周泰引領水軍,出渤海灣經胡州海峽沿海岸線北上,準備發動海戰。
公孫瓚與我軍數次交鋒,知道漢軍騎兵速度極快,沿路不斷破壞橋梁、道路,馬超部下騎兵行速減緩。顏良統領於禁、馬岱兩將緊急趕路,在辰韓地界截在公孫瓚軍前麵。
公孫瓚聞聽前方有大軍攔路,讓公孫康領兵引開對方,自領三千餘親兵繞路而行。公孫康頗有謀略,見顏良等軍兵眾,讓部下分為十隊,並不接戰,四散而行。顏良等擒殺五六千人,因為餘軍過於分散,難以聚兵捉拿,讓其逃跑。
顏良等將知道公孫瓚部下皆為漢人,生擒之後遣馬岱引領五千精兵押送,順便將繳獲庫藏糧草亦押送至大營,交由張飛、龐統處理。正好馬超等將統兵趕到,兩軍合兵一處,徑住斯盧城趕去。
公孫瓚、公孫康狼狽逃到斯盧,李移子、何伯當迎接入城,李移子道:“漢軍騎兵行軍甚速,我等已經征召海船無數,目前已將糧草輜重搬入船上,隻待主公來到,我等立即啟行。”
公孫康道:“海路甚是難行,可有知曉水路之人?”
李移子道:“征船之時將水手船夫全部征用,其中數艘商船,常年來往東倭與我國,海路極熟。”
公孫康道:“既然如此,我等不宜久留,漢軍騎兵行軍迅速,不久便會兵臨城下。”
正說話間,軍士來報道:“敵軍騎兵距此隻有三十裏。”公孫瓚立即下令,全軍上船東行。
馬超等趕至斯盧,公孫瓚部剛剛下船,欲待征船追擊,沿海隻剩下小船,海船皆被李移子搶奪。馬超無可奈何,引兵入城安民,發出軍報。
我聞公孫瓚統領部下入海,不由大吃一驚,待聽聞公孫瓚去了東倭,方才放下心來。甘寧統兵啟行,其部戰艦可謂當世第一,但是行速較慢,非現代穿越作家所言,數年時間科技能夠趕超現代。水軍趕至胡海海峽之時,公孫瓚等已經東上,甘寧接到我的命令,領兵返迴東萊軍港。
公孫瓚帶領部下七萬遠赴東倭,其中一半為漢人,路上病亡之人甚多,又因觸礁沉了數艘船隻,得到東倭者不足五萬。大軍在倭中島(本州島)登陸,擊敗東倭守軍,奪取附近城鎮立足。
東倭在三國時代不是統一國家,其最大的國家(部族)於投馬國王在漢光武帝時曾經受過冊封,被封為東倭王,四島因此有了名字。東倭王所居島嶼稱為倭中島,其南部島嶼稱為倭南島,其東南部島嶼稱為倭東島,其北部島嶼被稱為倭北島。倭中島有兩個國家,一是漢光武帝冊封的東倭,建都出雲,占據倭中島北部。另一個國家叫邪馬台國,建都築紫。兩個國家為了倭中島控製權正在大戰,邪馬台國節節敗退,公孫瓚引兵殺到,幫了邪馬台國一個大忙。
倭中島合島男丁不足二十萬,公孫瓚五萬精兵殺到,自然成了倭中島最大的勢力。先是與邪馬台國一起滅掉了東倭,又與邪馬台國開戰,數月滅掉其國。然後讓公孫康、李移子、樂伯當兵分三路,攻打倭東、倭南、倭北四島。四島之中皆為部落小國,很快被三將統兵滅掉。公孫瓚得了東倭四島立足,自號東皇帝,封公孫康為倭南王,李移子為倭東王,樂伯當為倭北王,分駐三島。
公孫瓚在中原並不得意,先是統一朝鮮,如今又統一東倭,可算是漢人出逃海外立國的第一人。東倭百姓信仰邪馬台與卑彌乎兩神,公孫瓚甚是聰明,不去否認他們的宗教,編造謊言,以兩神使者自居,將漢人兵將描繪為神兵神將,迅速穩定了東倭局勢。
公孫瓚性情暴虜,此時東倭百姓尚未進入封建時代,奴性最重。公孫瓚在東倭大為舒心,與公孫康等聚會時道:“想不到海外竟然有如此洞天福地,早知如此,誰去費心費力爭霸中原?”
公孫瓚此後留在東倭四島,設立郡縣,改革政製,征丁鋪設道路,大漢一個不入流的刺史,將東倭治理得有模有樣。公孫瓚部下士兵遠赴海外,此時斷了念頭,紛紛尋東倭女子為妻,在此地定居下來。
漢軍占領朝鮮半島以後,朝廷在此設立郡縣,原高句麗地盤為海北郡,建縣十四;原百濟地盤為海東郡,建縣十一;原新羅地盤為海西郡,建縣九。建立郡縣以後,與北胡東郡合為一州,成為東夷州。遷諸州無地漢人、流民前來,又將東夷定為發配罪犯之地。數年之後,東夷諸郡經濟發展迅速,與幽州之地相仿。
東夷州地廣人稀,我將潘鳳、曹洪所轄兵馬並於關羽幽冀軍團管理,負責冀州、幽州、東夷三州軍務。關羽又報增編製,征兵一萬,分於各軍,冀幽軍團改名為東北軍團,總兵力達到二十萬。
閔柔、尚香兩女隨我出征東夷,東夷曆經戰亂,雖然顯得十分淒涼,但具異國情境,讓兩女雀躍不已。我引領兩女遊覽附近名勝,大勝之後陪伴美人遊山玩水,是非常享受之事。
其境內已有佛廟,我見此甚是厭惡,吩咐趙雲通知地方官,將佛廟改為供奉天地的天地祠。趙雲道:“主公向來不忌百家,如何唯獨厭惡佛教?”
我說道:“不是厭惡佛教,隻是不想讓佛教在大漢立足。其教宣揚來世得報,便於穩定民心,麻醉百姓,天下因而安定。但是其教戒律過多,教人不近女色,有違創世倫常。教人不得葷食,務農、從軍、務工之人若是不得葷食,如何有氣力幹活?佛廟和尚不事生產,由百姓施舍養活。百姓奉養國家負擔已重,其又為百姓添累。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使人能明辨真妄、邪正、善惡、利害、得失,進而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清淨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觀,此為佛家真義。傳佛之人限於所悟,曲解佛意,致使戒律林立,已失佛家真要。我等隻悟佛家真義,不理佛家戒律,要佛廟何用?”
讀佛經而不建廟宇,悟佛義而不理戒律,此事傳播開來,中原信佛者亦多破戒。後來佛教在中土傳播,百姓隻聽佛義,而不願捐資建廟,便是因為這個緣故。
此時春暖花開,放眼皆是一片悅目的嫩綠,攜美同遊確為人間暢事,遠望幽美風景,耳聽佳人嬌音,心情放鬆,心態空靈,旅遊確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