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張老爺正好要去城裏,給幾家商鋪送去剛出爐的茶葉。張暉聽到了這個消息,急忙找到了他爹,求他帶自己一起去城裏看看。
張老爺自然是不同意的,才剛去了茶場沒幾天,就想著去外麵瀟灑了?張暉不會這麽容易放棄,他找來了娘親翁氏。
張暉想得很清楚,茶場裏有很多想叔公學習的師傅,並不缺他一個。然而,如果茶場裏生產出來的茶葉放在商鋪裏無人問津的話,那就師傅們的所有努力不就都白費了。
因此,要想讓吉苑裏的茶葉發揚光大,張暉隻有走出去,廣交人脈,打通銷售渠道,最好是王親貴族或是達官貴人,隻有這些大人物才可以引領市場的走向。
況且張暉身上還有神奇的交友係統,這個係統在茶場又不能發揮作用,也隻有走到外麵的世界去,張暉才能更好地感受這個世界的韻味。
可是,及時張暉他娘出麵了,張老爺還是沒有同意帶張暉一起走。就在張老爺即將啟程的緊要關頭,德叔出現了。
“讓暉暉跟你一起去吧,是時候讓他見見世麵了!”
德叔的一句話把張老爺擺平了。張暉順利跟在張老爺的身後,一起出發了。
走了百步之遠,張暉迴頭一看,卻見阿霞站在家門口遠遠望著,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
張暉靈機一動,對張老爺說道:“爹,您看阿霞,舍不得我們呢!”
張老爺也迴頭一看,頓足想了想,隨即唿喚道:
“阿霞,你過來!到了城裏,幫我好好看緊公子!”
“什麽?老爺的意思是說,我也可以去城裏?”阿霞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張暉聽了,嘲笑道:“你是我的跟屁蟲,我去哪兒,你當然得跟著啦!”
阿霞心裏開心,懶得跟張暉鬥嘴了。雖然老爺說是讓她跟著去看緊公子,但是她心裏像明鏡一樣,老爺其實是想帶她去一趟建州城,也見一見世麵。
福建之名的由來與建州息息相關,分別取自福州和建州的首字。
唐開元年間,朝廷在閩地設福建道,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福建觀察使統領福建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大權,成為閩地最高行政長官。
建州城的山川地貌和城池建設可以用三山、六水、七座橋來概括。三山指的是芝山、旗山和符山,六水是指六條主要的城內河濠。
七座橋分別跨架在城內河之上,並且都是呈十字形,分別稱為泳澤橋、平政橋、鎮安橋、壘華橋、恩波橋、順母橋、德勝橋。
東溪沿岸下駛的民用船隻都在驂鸞渡口停泊,然後登岸入城。
從水路抵達驂鸞渡口後,張老爺便帶著張暉和阿霞下了渡船,之後改陸路,渡口處是建州城外的附郭,有著大量等待接客的馬車。他們搭上一駕馬車,一路沿著附郭的光祿坊,駛向了建州城的通安門。
光祿坊在通安門外,出城便是街道,一直向北伸展至白雲寺前為止,長約三華裏。此地半為商店,也是建州城最大的鬧市之一。因位於水陸要衝,扼三縣百鄉商旅的孔道,東門附郭的光祿坊,水陸薈萃,商旅雲集,市景繁榮,百業興盛。光祿坊上方有三條巷子,叫做城門邊巷、二聖巷和三聖巷。
經過了光祿坊,張暉遠遠地看見通安門屹立於前方,終於,他們來到了建州城的城牆之下,阿霞終於見到了日夜期盼著的城牆。張暉原本以為自己對城牆並沒有什麽興趣,然而當自己親眼目睹了被時光衝刷幾百年的城牆時,心裏還是難免一震。
建州城最開始建城的時候,是在三國時期,由首任郡守築城於溪南覆船山下,是為建安郡城。幾百年來,經過多次反複的移城之後,直到唐建中元年,當時的建州刺史又移城於黃華山麓。
三國時期的首任建安郡守,在城池的四麵修築了八座城門:
東麵在屏山書院之東築東平門和東安門;南麵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間築通海門,在福船山和雲際山間築鎮南門;西麵在東吳名將呂蒙故宅之西築建寧門,在原閩越王無諸行祠之西築建德門;北麵在今中水南故郡治遺址之北築興吳門,在光孝寺之北築朝江門。
唐建中元年由建州刺史修築的建州城,城牆周長九裏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廣二丈一尺,共有九座城門:
南邊是建溪門,東南邊是通仙門,西南邊是建安門,東邊是寧遠門、通安門,西邊是水西門,水西門的西北方有西津門,西津門的南邊有臨江門,北邊有朝天門。
他們從通安門進入建州城內,張暉頓時感到,熱鬧的市井氣息撲麵而來。見張暉和阿霞東張西望,稀奇得很,張老爺微微一笑,看了看天上的日頭,說道:
“我和商鋪的李掌櫃約的是午後的未時,時間還早,我就帶你們去轉轉吧!今天一次性瞧個夠,以後可就別再嚷嚷著要出來看一看,多看幾眼你們也會看厭的。”
於是,張暉和阿霞就像從籠子裏放出來的鳥兒似的,開始穿梭在城裏的大街小巷。
“公子,公子,快看那邊,好漂亮的油紙傘啊!”
“阿霞,看這邊,這邊!糍粑、尾腸、魚肉……真香啊!我都流口水了。”
張老爺跟在他們後麵,催促道:“快點走了,快點走了,不然今天可就逛不完了。”
張老爺想著讓他們一次逛個夠,下次就不會想著再來,可是這麽大的一座城,哪是能逛得完的,而這麽熱鬧的一座城,又哪是能逛夠的!
城內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象切豆腐一樣,方方正正,整整齊齊,有弦歌、登俊、宣化、興仁、安定、崇儒、禾義、平理、尚書、孚通、興賢、平肆等。
很快他們便來到了禾義坊、平肆坊、尚書坊和孚通坊的交匯處,這是建州城最熱鬧的集市,故名大市街,城內著名的店鋪皆集中於此。
被張老爺催趕著,他們來到了一座橋上,橋下流淌著的水是城內的河濠。城內的濠池,其水源來自黃華山後的橄欖坑,流至水街頭分為兩支。
東行的一支由上豪棟至寧遠門岐下繞倉橋至府前平政橋、古樓前落魂橋,再經升華橋上溯至恩波橋止。
西行的一支由下豪棟折向西南德勝橋,亦流至恩波橋。二流在恩波橋匯合後,北經順母橋從四平園水洞出口,匯入小鬆溪。
因恩波橋是東、西豪棟雙流匯集之處,每年洪水季節,人們就到這裏觀看水勢。若水流下,便無水患。若發現托頂倒流,則是溪水上漲的預兆。
張老爺自然是不同意的,才剛去了茶場沒幾天,就想著去外麵瀟灑了?張暉不會這麽容易放棄,他找來了娘親翁氏。
張暉想得很清楚,茶場裏有很多想叔公學習的師傅,並不缺他一個。然而,如果茶場裏生產出來的茶葉放在商鋪裏無人問津的話,那就師傅們的所有努力不就都白費了。
因此,要想讓吉苑裏的茶葉發揚光大,張暉隻有走出去,廣交人脈,打通銷售渠道,最好是王親貴族或是達官貴人,隻有這些大人物才可以引領市場的走向。
況且張暉身上還有神奇的交友係統,這個係統在茶場又不能發揮作用,也隻有走到外麵的世界去,張暉才能更好地感受這個世界的韻味。
可是,及時張暉他娘出麵了,張老爺還是沒有同意帶張暉一起走。就在張老爺即將啟程的緊要關頭,德叔出現了。
“讓暉暉跟你一起去吧,是時候讓他見見世麵了!”
德叔的一句話把張老爺擺平了。張暉順利跟在張老爺的身後,一起出發了。
走了百步之遠,張暉迴頭一看,卻見阿霞站在家門口遠遠望著,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
張暉靈機一動,對張老爺說道:“爹,您看阿霞,舍不得我們呢!”
張老爺也迴頭一看,頓足想了想,隨即唿喚道:
“阿霞,你過來!到了城裏,幫我好好看緊公子!”
“什麽?老爺的意思是說,我也可以去城裏?”阿霞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張暉聽了,嘲笑道:“你是我的跟屁蟲,我去哪兒,你當然得跟著啦!”
阿霞心裏開心,懶得跟張暉鬥嘴了。雖然老爺說是讓她跟著去看緊公子,但是她心裏像明鏡一樣,老爺其實是想帶她去一趟建州城,也見一見世麵。
福建之名的由來與建州息息相關,分別取自福州和建州的首字。
唐開元年間,朝廷在閩地設福建道,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福建觀察使統領福建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大權,成為閩地最高行政長官。
建州城的山川地貌和城池建設可以用三山、六水、七座橋來概括。三山指的是芝山、旗山和符山,六水是指六條主要的城內河濠。
七座橋分別跨架在城內河之上,並且都是呈十字形,分別稱為泳澤橋、平政橋、鎮安橋、壘華橋、恩波橋、順母橋、德勝橋。
東溪沿岸下駛的民用船隻都在驂鸞渡口停泊,然後登岸入城。
從水路抵達驂鸞渡口後,張老爺便帶著張暉和阿霞下了渡船,之後改陸路,渡口處是建州城外的附郭,有著大量等待接客的馬車。他們搭上一駕馬車,一路沿著附郭的光祿坊,駛向了建州城的通安門。
光祿坊在通安門外,出城便是街道,一直向北伸展至白雲寺前為止,長約三華裏。此地半為商店,也是建州城最大的鬧市之一。因位於水陸要衝,扼三縣百鄉商旅的孔道,東門附郭的光祿坊,水陸薈萃,商旅雲集,市景繁榮,百業興盛。光祿坊上方有三條巷子,叫做城門邊巷、二聖巷和三聖巷。
經過了光祿坊,張暉遠遠地看見通安門屹立於前方,終於,他們來到了建州城的城牆之下,阿霞終於見到了日夜期盼著的城牆。張暉原本以為自己對城牆並沒有什麽興趣,然而當自己親眼目睹了被時光衝刷幾百年的城牆時,心裏還是難免一震。
建州城最開始建城的時候,是在三國時期,由首任郡守築城於溪南覆船山下,是為建安郡城。幾百年來,經過多次反複的移城之後,直到唐建中元年,當時的建州刺史又移城於黃華山麓。
三國時期的首任建安郡守,在城池的四麵修築了八座城門:
東麵在屏山書院之東築東平門和東安門;南麵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間築通海門,在福船山和雲際山間築鎮南門;西麵在東吳名將呂蒙故宅之西築建寧門,在原閩越王無諸行祠之西築建德門;北麵在今中水南故郡治遺址之北築興吳門,在光孝寺之北築朝江門。
唐建中元年由建州刺史修築的建州城,城牆周長九裏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廣二丈一尺,共有九座城門:
南邊是建溪門,東南邊是通仙門,西南邊是建安門,東邊是寧遠門、通安門,西邊是水西門,水西門的西北方有西津門,西津門的南邊有臨江門,北邊有朝天門。
他們從通安門進入建州城內,張暉頓時感到,熱鬧的市井氣息撲麵而來。見張暉和阿霞東張西望,稀奇得很,張老爺微微一笑,看了看天上的日頭,說道:
“我和商鋪的李掌櫃約的是午後的未時,時間還早,我就帶你們去轉轉吧!今天一次性瞧個夠,以後可就別再嚷嚷著要出來看一看,多看幾眼你們也會看厭的。”
於是,張暉和阿霞就像從籠子裏放出來的鳥兒似的,開始穿梭在城裏的大街小巷。
“公子,公子,快看那邊,好漂亮的油紙傘啊!”
“阿霞,看這邊,這邊!糍粑、尾腸、魚肉……真香啊!我都流口水了。”
張老爺跟在他們後麵,催促道:“快點走了,快點走了,不然今天可就逛不完了。”
張老爺想著讓他們一次逛個夠,下次就不會想著再來,可是這麽大的一座城,哪是能逛得完的,而這麽熱鬧的一座城,又哪是能逛夠的!
城內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象切豆腐一樣,方方正正,整整齊齊,有弦歌、登俊、宣化、興仁、安定、崇儒、禾義、平理、尚書、孚通、興賢、平肆等。
很快他們便來到了禾義坊、平肆坊、尚書坊和孚通坊的交匯處,這是建州城最熱鬧的集市,故名大市街,城內著名的店鋪皆集中於此。
被張老爺催趕著,他們來到了一座橋上,橋下流淌著的水是城內的河濠。城內的濠池,其水源來自黃華山後的橄欖坑,流至水街頭分為兩支。
東行的一支由上豪棟至寧遠門岐下繞倉橋至府前平政橋、古樓前落魂橋,再經升華橋上溯至恩波橋止。
西行的一支由下豪棟折向西南德勝橋,亦流至恩波橋。二流在恩波橋匯合後,北經順母橋從四平園水洞出口,匯入小鬆溪。
因恩波橋是東、西豪棟雙流匯集之處,每年洪水季節,人們就到這裏觀看水勢。若水流下,便無水患。若發現托頂倒流,則是溪水上漲的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