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太後對淑貴妃說:“此事,是我們西茲國對不住你,讓你受苦,委屈你了,可哀家也有哀家的考量與難處。西茲國將她們交給哀家,哀家卻沒能好好管束她們,全當是哀家管束不周。”
“今日,哀家便舍下這張老臉,求你看在我的麵上,再饒恕元妃一迴,好吧?”
淑貴妃:“我饒她們一次又一次,可誰來饒過我,饒過我肚裏的孩子?再說了,若是再有下次呢?”
她可不想太後下次又沒完沒了地護犢子!
太後歎一口氣,“別的妃嬪,哀家不知道,但你看江貴人,你饒了她一迴,給了她一次機會,她變好了不是?”
見淑貴妃遲遲不應答,太後拉著淑貴妃的手,有些低聲下氣地說:“好孩子,這次元妃的事,你看如何?”
畢竟是她的侄女們對不住人家。
而她卻用太後的威壓讓人一次次忍氣吞聲,她表麵上強勢,心裏是理虧的。
淑貴妃將手從太後手中抽出。
而後沉默了幾息,才頗為清冷地迴:“好,臣妾看在您的麵子上,便再饒元妃一迴。”
“但有一點,臣妾醜話說在前頭,若是再有下次,臣妾在這後宮興許實力不如您,但我就是豁出去,再加上東丹國,一切就不好說了!”
說話時,淑貴妃下巴微昂,清冷又孤傲。
後宮的女人們,能忍則忍,一般都不想因為私仇,牽扯到國恨。
否則的話,屆時山河動蕩,血流成河,那是誰都不想看到的。
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想走到這一步。
可要是把她給逼急了,她誰都不吝!
太後眸光微轉,“你放心好了,不會再有下次的,若是她們二人再有下次,別說是你饒不了她們,哀家也會好好的替列祖列宗清理門戶!”
她這一把老臉,也隻能護她們兩姐妹到這了。
若是她們再幹些什麽缺德事,就算她是太後,也沒這個臉再去要求人家了。
這兩姐妹,打小又不在她身邊長大。
隻及笄後嫁到北臨國,這才到了她身邊。
往日,她是好說歹說,勸她們善良,可她們非是不聽啊。
都說孩大不由娘,更何況她還隻是個姑母,她們又怎會聽她的話。
緊接著,太後又寬慰了淑貴妃幾句,便起身告辭。
路過元妃麵前時,她朝跪著的元妃道:“還不快走?!”
就這樣,傾顏同元妃跟著太後離開。
出了淑雲殿,太後上了輦。
太後身邊的丁嬤嬤則走到元妃和傾顏跟前,“還請兩位小主前往太後的承福殿。”
傾顏又沒做壞事,自然是爽快應下且不怕的。
可元妃就不一樣了。
元妃做錯了事情。
還是謀害皇嗣、嫁禍自家妹妹這樣喪盡天良的壞事,自然心虛又緊張。
最後,元妃還是在宮女們地攙扶下乘上了輦。
傾顏這個位份不能坐輦,隻能走路前往。
她本以為淑貴妃那樣清冷的性子,這一次說什麽都不會輕易饒過元妃。
不曾想,淑貴妃終究是忍下了所有。
這位還是穿書中的女主,同她一樣,都是別國遠嫁到這的嫡公主。
自有孕以來被人陷害一次又一次,卻也隻能忍氣吞聲。
因為陷害淑貴妃的人是西茲國的庶公主元妃,便不得不考量國與國之間的利害關係。
傾顏在想,原來在這後宮,不是隻有她一人被皇權和責任壓在肩上。
即便是尊貴如淑貴妃也不可以為所欲為的,而是有那麽多的無奈。
在這個後宮,多的是不能做自己,而是將家族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女人。
傾顏一行人離開後,淑雲殿裏卻怨聲一片。
“娘娘,我看太後她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若是她們西茲國的宮妃懷了皇嗣遭人陷害,看太後還能這般善罷甘休麽?”一個宮女不忿地道。
另一個宮女附和,“她們西茲國才懷不了皇上的皇嗣呢,這元妃到咱們北臨國也有好幾年了,都不曾有孕過。還有那個江貴人,聽說至今還在喝避子湯,也就咱們娘娘人美心善又得寵,才能替陛下孕育皇嗣!”
“至於太後麽,她又不是皇上的親生母親,自然是覺得她們西茲國的人比皇嗣還重要,否則攤上別的太後,肯定將娘娘肚裏的皇嗣看得重,那些侄女妃嬪算什麽東西,通通都靠邊!”
“那也不一定,太後對親生兒子睿親王也就那樣,當初先皇要冊立新的繼嗣皇帝時,太後棄親兒子,力薦皇上。“
“還不是知道睿親王實力不允許,根本就不如皇上,便隻好力薦皇上,不就是怕皇上登基後她的地位不保麽?否則就她當年將皇上送去南原國當質子一事,皇上指定要不待見她這個養母的!”
“嗬,現在一句沒管束好,就想把她兩個侄女幹的缺德事給翻篇,想得可真美,我看她們西茲國的女人就是缺少家教!”
“好了,都給本宮住口!”淑貴妃冷冷地道。
貼身宮女們立馬都住了嘴,其中一個訕訕地道:“娘娘,奴婢們替您感到委屈......”
淑貴妃:“本宮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好,可有些話說得說不得,你們心中該有數,太後不是你們隨便議論得的,否則出了事兒,本宮也保不住你們。”
眾宮女:“......”
淑貴妃在宮女的攙扶下蓋上被子躺下,語氣淡淡的分析局勢:“本宮在知道害我之人是元妃時,便知道此事隻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江貴人已經被廢了後位,太後自然要保住元妃的。”
“否則太後老了,後宮便沒人能維係西茲國與北臨國之間的關係,而她們西茲國這些年與北臨苦心積累的友好關係,便付之東流了。”
宮女們見淑貴妃這麽平淡的分析利害關係,更加心疼自家主子了。
與此同時,傾顏走到承福殿時,太後與元妃的輦早已停在了殿外。
承福殿的宮女見了她,便將她帶到了殿內的佛堂裏。
自古太後都信佛。
這位太後雖愛到處遊玩,卻也是信佛的。
到了佛堂,元妃跪在佛前用蒲草編織的蒲團上。
“今日,哀家便舍下這張老臉,求你看在我的麵上,再饒恕元妃一迴,好吧?”
淑貴妃:“我饒她們一次又一次,可誰來饒過我,饒過我肚裏的孩子?再說了,若是再有下次呢?”
她可不想太後下次又沒完沒了地護犢子!
太後歎一口氣,“別的妃嬪,哀家不知道,但你看江貴人,你饒了她一迴,給了她一次機會,她變好了不是?”
見淑貴妃遲遲不應答,太後拉著淑貴妃的手,有些低聲下氣地說:“好孩子,這次元妃的事,你看如何?”
畢竟是她的侄女們對不住人家。
而她卻用太後的威壓讓人一次次忍氣吞聲,她表麵上強勢,心裏是理虧的。
淑貴妃將手從太後手中抽出。
而後沉默了幾息,才頗為清冷地迴:“好,臣妾看在您的麵子上,便再饒元妃一迴。”
“但有一點,臣妾醜話說在前頭,若是再有下次,臣妾在這後宮興許實力不如您,但我就是豁出去,再加上東丹國,一切就不好說了!”
說話時,淑貴妃下巴微昂,清冷又孤傲。
後宮的女人們,能忍則忍,一般都不想因為私仇,牽扯到國恨。
否則的話,屆時山河動蕩,血流成河,那是誰都不想看到的。
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想走到這一步。
可要是把她給逼急了,她誰都不吝!
太後眸光微轉,“你放心好了,不會再有下次的,若是她們二人再有下次,別說是你饒不了她們,哀家也會好好的替列祖列宗清理門戶!”
她這一把老臉,也隻能護她們兩姐妹到這了。
若是她們再幹些什麽缺德事,就算她是太後,也沒這個臉再去要求人家了。
這兩姐妹,打小又不在她身邊長大。
隻及笄後嫁到北臨國,這才到了她身邊。
往日,她是好說歹說,勸她們善良,可她們非是不聽啊。
都說孩大不由娘,更何況她還隻是個姑母,她們又怎會聽她的話。
緊接著,太後又寬慰了淑貴妃幾句,便起身告辭。
路過元妃麵前時,她朝跪著的元妃道:“還不快走?!”
就這樣,傾顏同元妃跟著太後離開。
出了淑雲殿,太後上了輦。
太後身邊的丁嬤嬤則走到元妃和傾顏跟前,“還請兩位小主前往太後的承福殿。”
傾顏又沒做壞事,自然是爽快應下且不怕的。
可元妃就不一樣了。
元妃做錯了事情。
還是謀害皇嗣、嫁禍自家妹妹這樣喪盡天良的壞事,自然心虛又緊張。
最後,元妃還是在宮女們地攙扶下乘上了輦。
傾顏這個位份不能坐輦,隻能走路前往。
她本以為淑貴妃那樣清冷的性子,這一次說什麽都不會輕易饒過元妃。
不曾想,淑貴妃終究是忍下了所有。
這位還是穿書中的女主,同她一樣,都是別國遠嫁到這的嫡公主。
自有孕以來被人陷害一次又一次,卻也隻能忍氣吞聲。
因為陷害淑貴妃的人是西茲國的庶公主元妃,便不得不考量國與國之間的利害關係。
傾顏在想,原來在這後宮,不是隻有她一人被皇權和責任壓在肩上。
即便是尊貴如淑貴妃也不可以為所欲為的,而是有那麽多的無奈。
在這個後宮,多的是不能做自己,而是將家族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女人。
傾顏一行人離開後,淑雲殿裏卻怨聲一片。
“娘娘,我看太後她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若是她們西茲國的宮妃懷了皇嗣遭人陷害,看太後還能這般善罷甘休麽?”一個宮女不忿地道。
另一個宮女附和,“她們西茲國才懷不了皇上的皇嗣呢,這元妃到咱們北臨國也有好幾年了,都不曾有孕過。還有那個江貴人,聽說至今還在喝避子湯,也就咱們娘娘人美心善又得寵,才能替陛下孕育皇嗣!”
“至於太後麽,她又不是皇上的親生母親,自然是覺得她們西茲國的人比皇嗣還重要,否則攤上別的太後,肯定將娘娘肚裏的皇嗣看得重,那些侄女妃嬪算什麽東西,通通都靠邊!”
“那也不一定,太後對親生兒子睿親王也就那樣,當初先皇要冊立新的繼嗣皇帝時,太後棄親兒子,力薦皇上。“
“還不是知道睿親王實力不允許,根本就不如皇上,便隻好力薦皇上,不就是怕皇上登基後她的地位不保麽?否則就她當年將皇上送去南原國當質子一事,皇上指定要不待見她這個養母的!”
“嗬,現在一句沒管束好,就想把她兩個侄女幹的缺德事給翻篇,想得可真美,我看她們西茲國的女人就是缺少家教!”
“好了,都給本宮住口!”淑貴妃冷冷地道。
貼身宮女們立馬都住了嘴,其中一個訕訕地道:“娘娘,奴婢們替您感到委屈......”
淑貴妃:“本宮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好,可有些話說得說不得,你們心中該有數,太後不是你們隨便議論得的,否則出了事兒,本宮也保不住你們。”
眾宮女:“......”
淑貴妃在宮女的攙扶下蓋上被子躺下,語氣淡淡的分析局勢:“本宮在知道害我之人是元妃時,便知道此事隻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江貴人已經被廢了後位,太後自然要保住元妃的。”
“否則太後老了,後宮便沒人能維係西茲國與北臨國之間的關係,而她們西茲國這些年與北臨苦心積累的友好關係,便付之東流了。”
宮女們見淑貴妃這麽平淡的分析利害關係,更加心疼自家主子了。
與此同時,傾顏走到承福殿時,太後與元妃的輦早已停在了殿外。
承福殿的宮女見了她,便將她帶到了殿內的佛堂裏。
自古太後都信佛。
這位太後雖愛到處遊玩,卻也是信佛的。
到了佛堂,元妃跪在佛前用蒲草編織的蒲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