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都很尷尬,文秘書長扶了扶眼鏡,還緊張地四下裏看了看,發現沒有人看見,才放下心來。
周勇介紹說,最嚴重的問題,是棚戶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老百姓飲用的,是氣味難聞,水質超標,被當地人稱為“礬”水的地下水。家家的水杯暖壺內壁,都結有一層厚厚的水堿。這裏患糖尿病、高血壓的人很多,據說就是與吃這種“礬”水有關係。
“周師傅啊,到你姐姐家去看看吧。”華子建提議。
周勇一愣,本能地想拒絕。可是,華子建真誠的眼神,還是讓他改變了主意。他點了點頭,在前麵領路,腳步有些沉重,在一間低矮小房門前,周勇停了下來。他輕輕敲了敲門,裏麵傳出一位女人蒼老的聲音。
“我姐姐在家,她家是進屋就上炕,下炕就出屋。”
周勇的姐姐頭發花白。推開門,姐姐親熱地招唿周勇進屋。可是,見周勇身後還跟著三個人,她為難地皺了皺眉頭。因為,她的屋子實在太小,“裝”不下這麽多人。
華子建看清楚了,這個所謂的家,不到6平方米。一個用木板釘的木床,幾乎占據了所有的麵積。衣服、被褥七零八落地擺放在床上,牆麵花花綠綠地貼著各種報紙,華子建還發現,牆上貼著幾張發黃了的獎狀,有一張上麵寫著“全國礦業係統技術狀元”。
周勇姐姐心裏很過意不去,也覺得給弟弟丟了麵子。畢竟,弟弟帶著人來姐姐家串門,姐姐應該給他長長臉,熱情招唿才對。
周勇告訴鍾華子建,姐姐這屋子如果不開燈,白天也是黑糊糊的。僅有一個窗戶,即使是夏天也不敢開,因為窗戶已經散了架。也是因為四季不開窗,屋子裏的潮氣非常重,被子兩天不拿出去曬,蓋在身上就潮乎乎的,冬天隻要不燒爐子,屋裏就冰冰涼,凍得人要命。夏天悶熱難熬,姐姐和姐夫兩人便輪流到門口坐著。春天時,屋裏比屋外還冷,一年四季,隻有秋天好過。
“勇子啊,你領朋友來家串門,怎麽不提前言語一聲,姐也好準備準備。”姐姐責怪著周勇說,“走,帶你們到隔壁沈大媽家去坐,她家寬敞。”
沈大媽家其實並不大,10平方米的樣子。她家的房子屋頂已經向下塌陷了很大的弧度,牆壁多處都有裂縫,有的大裂縫足有一厘米寬。
沈大媽倒是很熱情,端出一摞碗來,給客人們倒水。
“大娘,你這可是危房啊!”華子建說。
“是啊,天天睡覺都不踏實。冬天就是冷點,但也比夏天強,夏天屋子裏格外悶,屋裏屋外臭氣熏天的。我身體不好,做飯時煙嗆火燎的,實在是難啊!”沈大媽很實在,說著把一碗水端到了華子建的麵前。
左鄰右舍,都知道周勇在市裏上班,但是到底是幹什麽的,他們不知道,聽說他來了,不少人趕了過來。沈大媽的小屋立刻顯得十分擁擠,但熱熱鬧鬧的,大家的話題,自然是圍繞住房。也許這是居住在棚戶區的人們最為關心的,也許居有其屋是人最起碼的生存需要。
一個老頭子說,他從來沒有讓客人到過自己的家,他說:“兒子今年28歲了,還沒有份像樣兒的工作,始終靠給別人打零工掙點錢……因為沒有房子,兒子到現在還沒談上對象。兒子說,他下班後不願迴這個家,可是,我一個退休老礦工,有什麽能耐?”
老頭歎了口氣:“上中學的時候,兒子因為考試成績好,被錄取到市裏的重點中學。別人家的孩子都有要好的同學,放學後,也常常互相去同學的家裏串門。可是,兒子是棚戶區的孩子,所以從來不領同學到家裏來玩。”
在人們的鼓勵下,一位高個子小夥講起自己“蒙難”的故事。去年夏天,在一家建築工地當小工的他,難得有了一天休息日。小夥子忙找來對象,二人抓緊時間到公園小樹林裏去“浪漫”。
“偷歡”的一對年輕人,被公園派出所的便衣抓了現行,以為他們是賣銀飄娼人員,要拘留審查,還要處以罰款。小夥子見事情鬧大了,便道出了與女友“野合”的原因:已經登記多年,因為沒有住處,始終沒有舉行婚禮,也沒有住到一起。有著正常生理需要的他們,隻好隔三差五、因陋就簡地解決問題。公安民警經過調查,發現情況屬實,兩個人有“駕駛執照”,小夥子和女友才得以迴家……。
一位老工人介紹說,自己一家在土坯房裏居住了幾十年。房子不僅破,而且隻有11平方米。兩個兒子因為書念得好,都在市郊工廠找到了工作。長大成家後,兩個兒子想迴家看望父母得“預約”、“排隊”,老大“周六”,老二“周日”,否則屋子裏擱不開,連春節也得岔開日子迴來。為這,老兩口沒少鬧心。
華子建聽的自己眼眶都要有點濕蒙蒙的了,在他們要離開時,周勇的姐姐挽留他們,對周勇說:“姐家是破點,日子過得也緊巴,連你外甥上大學都是你供的。可是,怎麽也得吃了晌午飯再走!再說,你不動筷子姐不挑理,還有你的三個朋友怎麽辦,人家是稀客,怎麽能不在姐家裏吃口熱飯呢?吃好吃壞不要緊,那可是姐的一點心意啊!”
周勇還是堅持走,說自己還有事情要去忙。
路上,文秘書長很感慨地對華子建說,北江市的城市棚戶區,主要集中在三個煤炭,礦石,老工業基地區,北江市僅僅是其中之一。建國初期,老工業基地的建設是“先生產、後生活”,無怨無悔地為國家建設無私奉獻,然而,他們的生活、居住條件卻沒有什麽改觀。土石房、磚木房,連同日偽時期的勞工房、簡易房,一直與礦工們相依相伴。
“屋裏小半間,頭頂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覺肩挨肩。”文秘書長似乎對情況也是了如指掌。
他進一步介紹道:北江市現存的棚戶區主要就在郊區省鋼附近,這些房子絕大部分是解放初期的,還有相當多一部分是居民自己搭建的簡易房。這樣的棚戶區實在是一道難看的傷疤,與整潔美觀的市容市貌極不相稱。棚戶區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對北江市的發展造成了相當不利影響。因此,對於棚戶區的改造,是社會各界關注、老百姓關心期盼的實際問題。
華子建也經過了今天的觀察,發現現存棚戶區中的居民居住條件,普遍都很差。這些房屋大多建成時間久遠,很多房屋都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曆史,建成時間短的也大多是簡易的土坯、磚結構房屋,且已經破舊不堪。簡單壘起來的磚房上,多數屋頂都是用氈子糊起來的,修了不知有多少次。居民們最怕的就是下雨天。
同時,危房棚戶區還都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安全隱患,威脅著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的房屋年久失修,基礎下沉,牆體傾斜開裂,隨時有倒塌危險。生活用煤以及老化的電線極易形成火災,加之私建、濫建的房屋連綿成片,區域內過道狹窄雜亂,一旦失火將火燒連營,難以控製。
基礎設施嚴重落後,居住條件惡劣,已經是居住在危房棚戶區的居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狀況。棚戶區內大部分無燃氣、排水、集中供熱等設施,垃圾遍地,汙水橫流,供水管老化,經常斷水,取暖以及炊煙粉塵汙染嚴重,環境十分惡劣,居民隻能把生活汙水倒在附近,久而久之,在每家的房前屋後都有臭水溝。
華子建在返迴的路上說:“王稼祥啊,看來你剛才在辦公室的想法是對的。”
王稼祥忙問:“那華書記是同意我的方案了?”
“我能不同意嗎?但稼祥啊,你也要有思想準備,這可是天字第一號的民心工程。”華子建意味深長地說。
“隻要書記你下了決心,我盡力把它搞好。”王稼祥信心十足的說。
“嗯,那就好,這樣,你迴去弄個方案給我看看,要具體一點的。”
華子建也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對於新任北江市的書記來說,其實這也是贏得民心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抓住棚戶區改造這件暖民心的大事,以此為施政的突破口,可以起到迅速凝聚人心、樹立執政形象的最佳效果。既符合中央執政為民的要求,又切合北江市的實際。
華子建說:“王稼祥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我們常在報告中講的話。棚戶區老百姓真是太偉大了,太能忍受了。他們祖祖輩輩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生活,讓我們這些g產黨的官員無顏麵對啊!就是砸鍋賣鐵,我們也要讓老百姓有個窩啊!”
周勇感動的點了點頭。
“我聽說,北江市過去也搞過棚戶區改造問題嗎?”華子建問。
“事與願違啊!本來是個好想法,但後來讓政府那麵的人給弄爛了。”文秘書長感歎了一句,不再說下去。
華子建皺了一下眉頭,他不願意在這個地方多說這些,畢竟這裏有周勇在,有的高層之間的事情,還是要注意一點。
華子建提出,要去“難民部落”看看。
“難民部落”在棚戶區的最後麵,占地麵積看樣子有200萬平方米左右。這裏的後麵就是北江河,相鄰了到其他幾個區的幾條公路,地理位置優異。空闊的地麵上已不見低矮擁擠的棚戶住宅,一年前便結束了拆遷。
本來,居住在這裏的老百姓對棚戶區改造寄予很大希望,盼望著政府出力為他們建設更好的家園。拆遷時,家家戶戶過年似的,男女老幼喜滋滋的,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政府拆掉棚戶區,要在這裏建設世界最大的廣場。
周勇介紹說,最嚴重的問題,是棚戶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老百姓飲用的,是氣味難聞,水質超標,被當地人稱為“礬”水的地下水。家家的水杯暖壺內壁,都結有一層厚厚的水堿。這裏患糖尿病、高血壓的人很多,據說就是與吃這種“礬”水有關係。
“周師傅啊,到你姐姐家去看看吧。”華子建提議。
周勇一愣,本能地想拒絕。可是,華子建真誠的眼神,還是讓他改變了主意。他點了點頭,在前麵領路,腳步有些沉重,在一間低矮小房門前,周勇停了下來。他輕輕敲了敲門,裏麵傳出一位女人蒼老的聲音。
“我姐姐在家,她家是進屋就上炕,下炕就出屋。”
周勇的姐姐頭發花白。推開門,姐姐親熱地招唿周勇進屋。可是,見周勇身後還跟著三個人,她為難地皺了皺眉頭。因為,她的屋子實在太小,“裝”不下這麽多人。
華子建看清楚了,這個所謂的家,不到6平方米。一個用木板釘的木床,幾乎占據了所有的麵積。衣服、被褥七零八落地擺放在床上,牆麵花花綠綠地貼著各種報紙,華子建還發現,牆上貼著幾張發黃了的獎狀,有一張上麵寫著“全國礦業係統技術狀元”。
周勇姐姐心裏很過意不去,也覺得給弟弟丟了麵子。畢竟,弟弟帶著人來姐姐家串門,姐姐應該給他長長臉,熱情招唿才對。
周勇告訴鍾華子建,姐姐這屋子如果不開燈,白天也是黑糊糊的。僅有一個窗戶,即使是夏天也不敢開,因為窗戶已經散了架。也是因為四季不開窗,屋子裏的潮氣非常重,被子兩天不拿出去曬,蓋在身上就潮乎乎的,冬天隻要不燒爐子,屋裏就冰冰涼,凍得人要命。夏天悶熱難熬,姐姐和姐夫兩人便輪流到門口坐著。春天時,屋裏比屋外還冷,一年四季,隻有秋天好過。
“勇子啊,你領朋友來家串門,怎麽不提前言語一聲,姐也好準備準備。”姐姐責怪著周勇說,“走,帶你們到隔壁沈大媽家去坐,她家寬敞。”
沈大媽家其實並不大,10平方米的樣子。她家的房子屋頂已經向下塌陷了很大的弧度,牆壁多處都有裂縫,有的大裂縫足有一厘米寬。
沈大媽倒是很熱情,端出一摞碗來,給客人們倒水。
“大娘,你這可是危房啊!”華子建說。
“是啊,天天睡覺都不踏實。冬天就是冷點,但也比夏天強,夏天屋子裏格外悶,屋裏屋外臭氣熏天的。我身體不好,做飯時煙嗆火燎的,實在是難啊!”沈大媽很實在,說著把一碗水端到了華子建的麵前。
左鄰右舍,都知道周勇在市裏上班,但是到底是幹什麽的,他們不知道,聽說他來了,不少人趕了過來。沈大媽的小屋立刻顯得十分擁擠,但熱熱鬧鬧的,大家的話題,自然是圍繞住房。也許這是居住在棚戶區的人們最為關心的,也許居有其屋是人最起碼的生存需要。
一個老頭子說,他從來沒有讓客人到過自己的家,他說:“兒子今年28歲了,還沒有份像樣兒的工作,始終靠給別人打零工掙點錢……因為沒有房子,兒子到現在還沒談上對象。兒子說,他下班後不願迴這個家,可是,我一個退休老礦工,有什麽能耐?”
老頭歎了口氣:“上中學的時候,兒子因為考試成績好,被錄取到市裏的重點中學。別人家的孩子都有要好的同學,放學後,也常常互相去同學的家裏串門。可是,兒子是棚戶區的孩子,所以從來不領同學到家裏來玩。”
在人們的鼓勵下,一位高個子小夥講起自己“蒙難”的故事。去年夏天,在一家建築工地當小工的他,難得有了一天休息日。小夥子忙找來對象,二人抓緊時間到公園小樹林裏去“浪漫”。
“偷歡”的一對年輕人,被公園派出所的便衣抓了現行,以為他們是賣銀飄娼人員,要拘留審查,還要處以罰款。小夥子見事情鬧大了,便道出了與女友“野合”的原因:已經登記多年,因為沒有住處,始終沒有舉行婚禮,也沒有住到一起。有著正常生理需要的他們,隻好隔三差五、因陋就簡地解決問題。公安民警經過調查,發現情況屬實,兩個人有“駕駛執照”,小夥子和女友才得以迴家……。
一位老工人介紹說,自己一家在土坯房裏居住了幾十年。房子不僅破,而且隻有11平方米。兩個兒子因為書念得好,都在市郊工廠找到了工作。長大成家後,兩個兒子想迴家看望父母得“預約”、“排隊”,老大“周六”,老二“周日”,否則屋子裏擱不開,連春節也得岔開日子迴來。為這,老兩口沒少鬧心。
華子建聽的自己眼眶都要有點濕蒙蒙的了,在他們要離開時,周勇的姐姐挽留他們,對周勇說:“姐家是破點,日子過得也緊巴,連你外甥上大學都是你供的。可是,怎麽也得吃了晌午飯再走!再說,你不動筷子姐不挑理,還有你的三個朋友怎麽辦,人家是稀客,怎麽能不在姐家裏吃口熱飯呢?吃好吃壞不要緊,那可是姐的一點心意啊!”
周勇還是堅持走,說自己還有事情要去忙。
路上,文秘書長很感慨地對華子建說,北江市的城市棚戶區,主要集中在三個煤炭,礦石,老工業基地區,北江市僅僅是其中之一。建國初期,老工業基地的建設是“先生產、後生活”,無怨無悔地為國家建設無私奉獻,然而,他們的生活、居住條件卻沒有什麽改觀。土石房、磚木房,連同日偽時期的勞工房、簡易房,一直與礦工們相依相伴。
“屋裏小半間,頭頂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覺肩挨肩。”文秘書長似乎對情況也是了如指掌。
他進一步介紹道:北江市現存的棚戶區主要就在郊區省鋼附近,這些房子絕大部分是解放初期的,還有相當多一部分是居民自己搭建的簡易房。這樣的棚戶區實在是一道難看的傷疤,與整潔美觀的市容市貌極不相稱。棚戶區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對北江市的發展造成了相當不利影響。因此,對於棚戶區的改造,是社會各界關注、老百姓關心期盼的實際問題。
華子建也經過了今天的觀察,發現現存棚戶區中的居民居住條件,普遍都很差。這些房屋大多建成時間久遠,很多房屋都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曆史,建成時間短的也大多是簡易的土坯、磚結構房屋,且已經破舊不堪。簡單壘起來的磚房上,多數屋頂都是用氈子糊起來的,修了不知有多少次。居民們最怕的就是下雨天。
同時,危房棚戶區還都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安全隱患,威脅著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的房屋年久失修,基礎下沉,牆體傾斜開裂,隨時有倒塌危險。生活用煤以及老化的電線極易形成火災,加之私建、濫建的房屋連綿成片,區域內過道狹窄雜亂,一旦失火將火燒連營,難以控製。
基礎設施嚴重落後,居住條件惡劣,已經是居住在危房棚戶區的居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狀況。棚戶區內大部分無燃氣、排水、集中供熱等設施,垃圾遍地,汙水橫流,供水管老化,經常斷水,取暖以及炊煙粉塵汙染嚴重,環境十分惡劣,居民隻能把生活汙水倒在附近,久而久之,在每家的房前屋後都有臭水溝。
華子建在返迴的路上說:“王稼祥啊,看來你剛才在辦公室的想法是對的。”
王稼祥忙問:“那華書記是同意我的方案了?”
“我能不同意嗎?但稼祥啊,你也要有思想準備,這可是天字第一號的民心工程。”華子建意味深長地說。
“隻要書記你下了決心,我盡力把它搞好。”王稼祥信心十足的說。
“嗯,那就好,這樣,你迴去弄個方案給我看看,要具體一點的。”
華子建也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對於新任北江市的書記來說,其實這也是贏得民心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抓住棚戶區改造這件暖民心的大事,以此為施政的突破口,可以起到迅速凝聚人心、樹立執政形象的最佳效果。既符合中央執政為民的要求,又切合北江市的實際。
華子建說:“王稼祥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我們常在報告中講的話。棚戶區老百姓真是太偉大了,太能忍受了。他們祖祖輩輩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生活,讓我們這些g產黨的官員無顏麵對啊!就是砸鍋賣鐵,我們也要讓老百姓有個窩啊!”
周勇感動的點了點頭。
“我聽說,北江市過去也搞過棚戶區改造問題嗎?”華子建問。
“事與願違啊!本來是個好想法,但後來讓政府那麵的人給弄爛了。”文秘書長感歎了一句,不再說下去。
華子建皺了一下眉頭,他不願意在這個地方多說這些,畢竟這裏有周勇在,有的高層之間的事情,還是要注意一點。
華子建提出,要去“難民部落”看看。
“難民部落”在棚戶區的最後麵,占地麵積看樣子有200萬平方米左右。這裏的後麵就是北江河,相鄰了到其他幾個區的幾條公路,地理位置優異。空闊的地麵上已不見低矮擁擠的棚戶住宅,一年前便結束了拆遷。
本來,居住在這裏的老百姓對棚戶區改造寄予很大希望,盼望著政府出力為他們建設更好的家園。拆遷時,家家戶戶過年似的,男女老幼喜滋滋的,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政府拆掉棚戶區,要在這裏建設世界最大的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