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封神演義》還有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在核心三觀上的問題非常嚴重。
通觀整本封神演義,普通讀者看來可能就是商代周,闡教大戰截教,非常普通的兩個陣營對抗的故事罷了。
但真實情況哪有這麽簡單,作為一個優秀的作者,總是要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塞進自己寫的小說裏麵的。
而封神演義屬於那種個人三觀非常淺顯的那種,甚至直接擺到了明麵上。
比如作者支持的就是闡教,也就是闡教背後的三觀:精英治國理念。
在封神演義的設定裏麵,闡教的主張“奉天承運”。以順應天道之勢、遵守天道之意為立教準則。為眾生闡述大道真理!
所以招收徒弟的標準是精英化,隻招收那些根腳優良,資質不凡的先天生靈。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優中選優,把每個城市和地區最傑出的人才挑選過來,也就是清華北大的招生策略。
與之相反的截教,教義是指截取一線生機,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而遁去一。這遁去的一,就是截教所要截取的一線生機。
簡單的說,就是雖然命運規定了我失敗的幾率高達98%,但我拚了命的也要奪取那最後2%的成功率,這個截教就非常符合截教後來的所作所為了。
畢竟哪怕通天教主明明知道天道就是周興商亡,商朝失敗的幾率高達98%,但到最後依然不顧一切的賭上全部家當,去試圖奪取那可憐的2%的成功率。
而在收徒的策略上麵,闡教的門徒廣成子有一句話很能夠形容,就是“不分披毛帶角之人,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
這句話可以理解成,他們闡教隻招收高貴的哺乳動物,而截教則不但招收哺乳動物,其他的昆蟲,無脊椎動物,卵生動物等等,就連蒼蠅蚊子也能夠進入截教,成為截教的弟子。
而用通天教主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推崇有教無類,不管弟子的資質如何,是否是傑出的精英,隻要他有一顆向上學習的心,那就能夠成為自己的徒弟,得到自己的教導。
而這兩種收徒觀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闡教的核心隻有12金仙,燃燈,以及一些三代弟子和編外弟子,加在一起總共不超過100人。
而截教的弟子則超過上萬人,通天教主在最後甚至還能夠豪橫的不下萬仙陣,試圖和闡教再鬥上一場。
那麽問題來了,各位讀者是認可闡教的要順應天命,老天讓你幹什麽就幹什麽,同時推崇精英教育,隻需要教導那些少數精英人才就可以了。
還是認可截教的那種事實也要勝天半子,哪怕天意以定也絕不認輸,同時有教無類,所有人隻要有一顆求學的心,就可以得到統一教育的理念呢?
好吧,不管你是怎麽想的,但封神演義的作者肯定是更加認可闡教的理念,推崇順應天命和精英教育,否則他就不會安排闡教來幫助周國,而是調過來安排截教去支持周國了。
但這一點劉旭是極為不認可的,做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子弟,劉旭肯定是和精英教育不沾邊的。如果當時的教育體係奉行的依然是精英教育的話,那像劉旭這樣的小鎮做題家,最後根本不可能去搞什麽曆史研究,隻能當個苦哈哈的搬磚人了。
所以劉旭其實非常喜歡截教,而極為厭惡闡教。
不過這一點也不能過於責怪作者,因為這種觀念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普遍觀念。
在明朝時期,奉行的是科舉製度,也就是精英教育的製度。
除了極少部分願意舍家棄業,把一點點田產賣了,都要供孩子讀書的窮苦人家之外。
絕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是家庭中上之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夠脫離生產,資格接受教育,然後參加科舉考試,最後成為社會官員。
也正是因為隻有官員和富商才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而等到自家的孩子出人頭地,獲得功名之後,就又可以送自己的孫子,曾孫,乃至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的去讀書。
這也是所謂的讀書人家,士香門第,詩讀傳家等等各種世家出現的原因,因為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官員世家,通過高成本的精英教育,從而一代又一代地把持著社會的統治階級。
如此一來,士兵的兒子隻能打仗,農夫的兒子隻能種田,而官員的子孫後代就可以一輪又一輪的當官,從而讓整個階級徹底固化下來。
而封神演義的作者,顯然也是這套體係的受益者,他當然不可能願意破壞這樣的體係,反而要不斷的鼓吹這種精英教育的正確性,以及在小說裏麵批判有教無類的思想。
根據封神演義裏麵的劇情,截教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有教無類,將很多混蛋魔頭都給吸納了進去,搞得整個截教內部烏煙瘴氣,動不動就是殺數萬百姓用來煉製法寶,同時還推動瘟疫,天災等等慘無人道的手段,用來論證截教滅亡的合理性。
從而徹底否定有教無類的思想,全麵推崇精英教育的理念。
整本小說裏麵,唯一讓劉旭感到滿意的理念,大概就是和西方教育有關的東西了。
在封神演義裏麵,西方教一開始是一個極為貧瘠,連徒弟都沒有幾個,打架甚至要自家二教主親自上陣的可憐教派。
可是隨著封神大劫結束,西方叫反而成了最大的贏家,不但撈走了孔宣這個能力最強的聖人之下第一人,還把截教幾乎整個都給一鍋端了。
截教的一萬仙人,被西方教撈走了三千紅塵客,另外截教的幾個強大的徒弟,也都被西方叫給帶走了。
就連闡教自家的慈航真人等等十二金仙,也被西方教給帶走了。
對了,這個慈航真人就是後來的觀音菩薩,從男兒生變成了女兒身。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的觀音菩薩在唐朝的時候還是男兒身,結果等到武則天以後,觀音菩薩的形象就逐漸變成女兒了。
所以在作者的筆下,佛教的崛起,其實是坐山觀虎鬥,無恥的奪取了道家的精華弟子,這才有了後來的佛家盛世和西遊故事!
(本章完)
通觀整本封神演義,普通讀者看來可能就是商代周,闡教大戰截教,非常普通的兩個陣營對抗的故事罷了。
但真實情況哪有這麽簡單,作為一個優秀的作者,總是要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塞進自己寫的小說裏麵的。
而封神演義屬於那種個人三觀非常淺顯的那種,甚至直接擺到了明麵上。
比如作者支持的就是闡教,也就是闡教背後的三觀:精英治國理念。
在封神演義的設定裏麵,闡教的主張“奉天承運”。以順應天道之勢、遵守天道之意為立教準則。為眾生闡述大道真理!
所以招收徒弟的標準是精英化,隻招收那些根腳優良,資質不凡的先天生靈。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優中選優,把每個城市和地區最傑出的人才挑選過來,也就是清華北大的招生策略。
與之相反的截教,教義是指截取一線生機,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而遁去一。這遁去的一,就是截教所要截取的一線生機。
簡單的說,就是雖然命運規定了我失敗的幾率高達98%,但我拚了命的也要奪取那最後2%的成功率,這個截教就非常符合截教後來的所作所為了。
畢竟哪怕通天教主明明知道天道就是周興商亡,商朝失敗的幾率高達98%,但到最後依然不顧一切的賭上全部家當,去試圖奪取那可憐的2%的成功率。
而在收徒的策略上麵,闡教的門徒廣成子有一句話很能夠形容,就是“不分披毛帶角之人,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
這句話可以理解成,他們闡教隻招收高貴的哺乳動物,而截教則不但招收哺乳動物,其他的昆蟲,無脊椎動物,卵生動物等等,就連蒼蠅蚊子也能夠進入截教,成為截教的弟子。
而用通天教主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推崇有教無類,不管弟子的資質如何,是否是傑出的精英,隻要他有一顆向上學習的心,那就能夠成為自己的徒弟,得到自己的教導。
而這兩種收徒觀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闡教的核心隻有12金仙,燃燈,以及一些三代弟子和編外弟子,加在一起總共不超過100人。
而截教的弟子則超過上萬人,通天教主在最後甚至還能夠豪橫的不下萬仙陣,試圖和闡教再鬥上一場。
那麽問題來了,各位讀者是認可闡教的要順應天命,老天讓你幹什麽就幹什麽,同時推崇精英教育,隻需要教導那些少數精英人才就可以了。
還是認可截教的那種事實也要勝天半子,哪怕天意以定也絕不認輸,同時有教無類,所有人隻要有一顆求學的心,就可以得到統一教育的理念呢?
好吧,不管你是怎麽想的,但封神演義的作者肯定是更加認可闡教的理念,推崇順應天命和精英教育,否則他就不會安排闡教來幫助周國,而是調過來安排截教去支持周國了。
但這一點劉旭是極為不認可的,做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子弟,劉旭肯定是和精英教育不沾邊的。如果當時的教育體係奉行的依然是精英教育的話,那像劉旭這樣的小鎮做題家,最後根本不可能去搞什麽曆史研究,隻能當個苦哈哈的搬磚人了。
所以劉旭其實非常喜歡截教,而極為厭惡闡教。
不過這一點也不能過於責怪作者,因為這種觀念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普遍觀念。
在明朝時期,奉行的是科舉製度,也就是精英教育的製度。
除了極少部分願意舍家棄業,把一點點田產賣了,都要供孩子讀書的窮苦人家之外。
絕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是家庭中上之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夠脫離生產,資格接受教育,然後參加科舉考試,最後成為社會官員。
也正是因為隻有官員和富商才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而等到自家的孩子出人頭地,獲得功名之後,就又可以送自己的孫子,曾孫,乃至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的去讀書。
這也是所謂的讀書人家,士香門第,詩讀傳家等等各種世家出現的原因,因為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官員世家,通過高成本的精英教育,從而一代又一代地把持著社會的統治階級。
如此一來,士兵的兒子隻能打仗,農夫的兒子隻能種田,而官員的子孫後代就可以一輪又一輪的當官,從而讓整個階級徹底固化下來。
而封神演義的作者,顯然也是這套體係的受益者,他當然不可能願意破壞這樣的體係,反而要不斷的鼓吹這種精英教育的正確性,以及在小說裏麵批判有教無類的思想。
根據封神演義裏麵的劇情,截教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有教無類,將很多混蛋魔頭都給吸納了進去,搞得整個截教內部烏煙瘴氣,動不動就是殺數萬百姓用來煉製法寶,同時還推動瘟疫,天災等等慘無人道的手段,用來論證截教滅亡的合理性。
從而徹底否定有教無類的思想,全麵推崇精英教育的理念。
整本小說裏麵,唯一讓劉旭感到滿意的理念,大概就是和西方教育有關的東西了。
在封神演義裏麵,西方教一開始是一個極為貧瘠,連徒弟都沒有幾個,打架甚至要自家二教主親自上陣的可憐教派。
可是隨著封神大劫結束,西方叫反而成了最大的贏家,不但撈走了孔宣這個能力最強的聖人之下第一人,還把截教幾乎整個都給一鍋端了。
截教的一萬仙人,被西方教撈走了三千紅塵客,另外截教的幾個強大的徒弟,也都被西方叫給帶走了。
就連闡教自家的慈航真人等等十二金仙,也被西方教給帶走了。
對了,這個慈航真人就是後來的觀音菩薩,從男兒生變成了女兒身。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的觀音菩薩在唐朝的時候還是男兒身,結果等到武則天以後,觀音菩薩的形象就逐漸變成女兒了。
所以在作者的筆下,佛教的崛起,其實是坐山觀虎鬥,無恥的奪取了道家的精華弟子,這才有了後來的佛家盛世和西遊故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