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聞言深思了片刻。
按照武將官職:
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征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來看。
冊封劉毅官職中等的征西將軍,顯然比冊封劉毅雜號將軍要來得更有誠意一些。
征西將軍、四品、位次三公,足夠體現朝廷對他的重視。
至於有其號但無封國的關內侯,也沒有太大吝惜的必要。
劉宏決心采用張讓的提議,不過何進等人卻認為不宜封賞太高。
人心不足蛇吞象。
怕劉毅輕易得到征西將軍的封賞,野心會越發膨脹。
劉毅寸功未立,沒有軍功在身實在不適合封關內侯……
諸如此類的話,在朝中此起彼伏。
至於他們真實目的自然是看不得張讓好,隻要和張讓唱反調就對了!
滿朝文武中有部分人被張讓買通,紛紛力挺張讓。
雙方據理力爭,舌槍唇劍。
劉宏聽得頭大。
最後拍板冊封劉毅為征西將軍、關內侯,管理太行上一帶的行政及治安事務,每年可以向朝廷舉孝廉計吏。
而劉毅要做的就是放迴皇甫嵩,並且火速發兵西行征討北宮伯玉。
……
毅興城。
在劉毅等人望眼欲穿的等待中。
一名小黃門終是帶來了一道招安聖旨,姍姍來遲。
他首先對劉毅表示祝賀。
接著又委婉的表示為了替劉毅向天子討要這個封賞,張讓的勞心勞力。
劉毅不僅讓他迴去替自己轉告對張讓的感激你之情,還熱情的招待了他,給了他不少辛苦費。
小黃門樂得喜上眉梢,表示一定把話帶到。
最終劉毅接過聖旨,選擇接受朝廷的招安,並按聖旨所言將皇甫嵩交與小黃門,讓他迴洛陽複命去了。
他之所以選擇接受招安,是因為朝廷冊封的身份,給了他能夠名正言順的招賢納士的機會。
為他爭霸天下增添助力。
在送走小黃門等人之後。
眾人前往議事廳。
依次入座。
上首位。
劉毅將手中的聖旨放在一旁、聖旨旁邊是張讓為他抄錄的完整族譜。
眾人神色興奮,眼中流露出欣喜之色。
無不為劉毅能夠獲得如此之高的封賞,感謝由衷的喜悅。
他們雖然追隨劉毅起義造反,不過說實在話也是被逼無奈。
若有的選、有更好的退路,沒有人願意在這條時刻會被殺頭、以及株連九族的不歸路上漸行漸遠。
在劉毅被朝廷主動招安為征西將軍、關內侯後,他們知道至今以往他們的身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從反賊一躍成為,朝廷冊封的征西將軍的部隊。
每時每刻、提心吊膽要受朝廷征討的生活,可以宣告結束了。
眾人滿臉激動,喜形於色。
饒是劉毅也沒想到,張讓對他的事居然這麽上心。
想必在朝廷招安他的過程中,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要知道曆史上張燕主動派遣使者前往都城投降,僅被朝廷封為平難中郎將,管理黃河以北山區的行政及治安事務,得舉孝廉計吏。
雖然平難中郎將這個職位並不高,但張燕卻因此從流寇搖身一變成為朝廷官員。
依靠這個身份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向朝廷舉薦官員,為自己手下的勢力安排了後路。
所有參與造反的人都變成了正式的朝廷官員,安定民心又能籠絡人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和曆史上張燕的待遇相比,他眼下獲得的封賞完全上升了好幾個檔次。
無論是征西將軍還是關內侯,都不是區區一個平難中郎將的雜號將軍所能比擬。
從現在開始劉毅對外便可宣稱自己,乃是大漢征西將軍、關內侯、劉毅了!
而且他的身份也得到潤色,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重新受到封侯的“皇親”之一。
這一點從族譜上也得已體現。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封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
不疑生廣平侯劉雲,雲生譙郡蘄縣縣令劉業,業生關內侯劉毅。”
相比於曆史上劉備的族譜,劉毅的顯然要好上不少。
再努力努力有等了實力和地位,在亂世到來的時候,想辦法將自己的名字錄入金書玉碟成為漢室宗親。
到時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打的天下,稱王稱帝也會名正言順得多,否則終究上不了台麵,會被冠以亂臣賊子的身份。
當然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
爭霸這條路依舊任重道遠,但至少劉毅在這一條路上踏出了堅實的一步。
經過短暫的喜悅之後。
周倉忍不住出聲道:
“主公!
朝廷派我們前去征討北宮伯玉,不知主公準備何時出發?
俺請命做願先鋒為主公馳騁疆場、建功立業。”
“俺也一樣!”
裴元紹也跟著附聲說道。
廖化經過短暫的喜悅,忍不住開口道:
“主公!
朝廷的封賞固然值得欣喜。
可前番是我們主動勸說北宮伯玉,趁虛進攻三輔之地。
眼下我們選擇接受招安,率兵前往攻打北宮伯玉,未免有些過河拆橋的意味,恐落人口舌,遭天下人恥笑。”
聞言眾人暗暗點頭。
這事要真這麽幹,確實有點損。
可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劉毅接了聖旨,為了他們更好的未來與出路,出兵前往征討北宮伯玉已是在所難免之事。
見眾人同意自己的看法,廖化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主公要不我們表麵派兵前往,出工不出力的應付一下?
這樣我們兩邊都不得罪。”
李大貴搖搖頭,分析道:
“隻怕這樣到時候兩邊都討不了好!
我看還是先勸北宮伯玉退兵,或者勸說他們向朝廷請降,兵戎相見應作為我們最後的選項。
而且要麽不打,要打就必須得打出我軍的名聲!
讓天下人不再小覷我等,讓天下有誌之士自發的前來投順主公……”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還是優先保存實力為好!
主公隻需派軍與北宮伯玉對峙即可,不用太過在意朝廷的指令!
畢竟皇甫嵩、董卓之輩也拿北宮伯玉沒有辦法,與之對峙了數月未見有何勝果與進展。
主公若表現的太強勢,隻怕到時候會被有心人大做文章。
朝廷擔心主公太過強盛,等他們緩過氣來,未嚐不會做出卸磨殺驢之事……”
針對於廖化的話,眾人關於如何出兵的方案各抒己見……
按照武將官職:
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征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來看。
冊封劉毅官職中等的征西將軍,顯然比冊封劉毅雜號將軍要來得更有誠意一些。
征西將軍、四品、位次三公,足夠體現朝廷對他的重視。
至於有其號但無封國的關內侯,也沒有太大吝惜的必要。
劉宏決心采用張讓的提議,不過何進等人卻認為不宜封賞太高。
人心不足蛇吞象。
怕劉毅輕易得到征西將軍的封賞,野心會越發膨脹。
劉毅寸功未立,沒有軍功在身實在不適合封關內侯……
諸如此類的話,在朝中此起彼伏。
至於他們真實目的自然是看不得張讓好,隻要和張讓唱反調就對了!
滿朝文武中有部分人被張讓買通,紛紛力挺張讓。
雙方據理力爭,舌槍唇劍。
劉宏聽得頭大。
最後拍板冊封劉毅為征西將軍、關內侯,管理太行上一帶的行政及治安事務,每年可以向朝廷舉孝廉計吏。
而劉毅要做的就是放迴皇甫嵩,並且火速發兵西行征討北宮伯玉。
……
毅興城。
在劉毅等人望眼欲穿的等待中。
一名小黃門終是帶來了一道招安聖旨,姍姍來遲。
他首先對劉毅表示祝賀。
接著又委婉的表示為了替劉毅向天子討要這個封賞,張讓的勞心勞力。
劉毅不僅讓他迴去替自己轉告對張讓的感激你之情,還熱情的招待了他,給了他不少辛苦費。
小黃門樂得喜上眉梢,表示一定把話帶到。
最終劉毅接過聖旨,選擇接受朝廷的招安,並按聖旨所言將皇甫嵩交與小黃門,讓他迴洛陽複命去了。
他之所以選擇接受招安,是因為朝廷冊封的身份,給了他能夠名正言順的招賢納士的機會。
為他爭霸天下增添助力。
在送走小黃門等人之後。
眾人前往議事廳。
依次入座。
上首位。
劉毅將手中的聖旨放在一旁、聖旨旁邊是張讓為他抄錄的完整族譜。
眾人神色興奮,眼中流露出欣喜之色。
無不為劉毅能夠獲得如此之高的封賞,感謝由衷的喜悅。
他們雖然追隨劉毅起義造反,不過說實在話也是被逼無奈。
若有的選、有更好的退路,沒有人願意在這條時刻會被殺頭、以及株連九族的不歸路上漸行漸遠。
在劉毅被朝廷主動招安為征西將軍、關內侯後,他們知道至今以往他們的身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從反賊一躍成為,朝廷冊封的征西將軍的部隊。
每時每刻、提心吊膽要受朝廷征討的生活,可以宣告結束了。
眾人滿臉激動,喜形於色。
饒是劉毅也沒想到,張讓對他的事居然這麽上心。
想必在朝廷招安他的過程中,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要知道曆史上張燕主動派遣使者前往都城投降,僅被朝廷封為平難中郎將,管理黃河以北山區的行政及治安事務,得舉孝廉計吏。
雖然平難中郎將這個職位並不高,但張燕卻因此從流寇搖身一變成為朝廷官員。
依靠這個身份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向朝廷舉薦官員,為自己手下的勢力安排了後路。
所有參與造反的人都變成了正式的朝廷官員,安定民心又能籠絡人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和曆史上張燕的待遇相比,他眼下獲得的封賞完全上升了好幾個檔次。
無論是征西將軍還是關內侯,都不是區區一個平難中郎將的雜號將軍所能比擬。
從現在開始劉毅對外便可宣稱自己,乃是大漢征西將軍、關內侯、劉毅了!
而且他的身份也得到潤色,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重新受到封侯的“皇親”之一。
這一點從族譜上也得已體現。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封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
不疑生廣平侯劉雲,雲生譙郡蘄縣縣令劉業,業生關內侯劉毅。”
相比於曆史上劉備的族譜,劉毅的顯然要好上不少。
再努力努力有等了實力和地位,在亂世到來的時候,想辦法將自己的名字錄入金書玉碟成為漢室宗親。
到時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打的天下,稱王稱帝也會名正言順得多,否則終究上不了台麵,會被冠以亂臣賊子的身份。
當然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
爭霸這條路依舊任重道遠,但至少劉毅在這一條路上踏出了堅實的一步。
經過短暫的喜悅之後。
周倉忍不住出聲道:
“主公!
朝廷派我們前去征討北宮伯玉,不知主公準備何時出發?
俺請命做願先鋒為主公馳騁疆場、建功立業。”
“俺也一樣!”
裴元紹也跟著附聲說道。
廖化經過短暫的喜悅,忍不住開口道:
“主公!
朝廷的封賞固然值得欣喜。
可前番是我們主動勸說北宮伯玉,趁虛進攻三輔之地。
眼下我們選擇接受招安,率兵前往攻打北宮伯玉,未免有些過河拆橋的意味,恐落人口舌,遭天下人恥笑。”
聞言眾人暗暗點頭。
這事要真這麽幹,確實有點損。
可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劉毅接了聖旨,為了他們更好的未來與出路,出兵前往征討北宮伯玉已是在所難免之事。
見眾人同意自己的看法,廖化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主公要不我們表麵派兵前往,出工不出力的應付一下?
這樣我們兩邊都不得罪。”
李大貴搖搖頭,分析道:
“隻怕這樣到時候兩邊都討不了好!
我看還是先勸北宮伯玉退兵,或者勸說他們向朝廷請降,兵戎相見應作為我們最後的選項。
而且要麽不打,要打就必須得打出我軍的名聲!
讓天下人不再小覷我等,讓天下有誌之士自發的前來投順主公……”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還是優先保存實力為好!
主公隻需派軍與北宮伯玉對峙即可,不用太過在意朝廷的指令!
畢竟皇甫嵩、董卓之輩也拿北宮伯玉沒有辦法,與之對峙了數月未見有何勝果與進展。
主公若表現的太強勢,隻怕到時候會被有心人大做文章。
朝廷擔心主公太過強盛,等他們緩過氣來,未嚐不會做出卸磨殺驢之事……”
針對於廖化的話,眾人關於如何出兵的方案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