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素有大誌。


    再三考慮之下,決定走整合各方勢力的道路。


    吸取黃巾起義被鎮壓的經驗教訓。


    他明白黃巾起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各自為戰而後被朝廷各個擊破。


    從始至終他們都沒有,完全集中力量和朝廷對抗,所以才敗亡的那麽迅速。


    他不想走張角他們的老路。


    起義軍的唯一出路,在他看來就是集結眾人的力量,充分利用太行山的地理位置與朝廷打遊擊戰。


    隻有共同對抗朝廷,才有出頭之日。


    想明白了這些。


    他幹脆化用外界對他們的稱唿。


    改黑山賊為黑山軍。


    他手下部隊就是第一支黑山軍。


    而他之所以改為黑山軍,也暴露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他要整合太行山脈的眾多起義軍勢力。


    讓他們通通成為他的部下。


    而且他也不再不承認他們是賊寇的身份。


    他們是一支正義之師。


    是為了反抗朝廷重賦稅、讓窮苦百姓過上好日子而起義的部隊。


    他有私心,各勢力首領也有私心。


    但大家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隨著黃巾起義的敗亡,等朝廷緩過勁來,黑山軍遲早也要麵對朝廷的圍剿。


    眼下各勢力互相不統屬,小股的勢力容易被漢軍各個擊破。


    於是張燕開始憑借自己的口才,自己手下兵強馬壯,四處遊說其他大小勢力。


    邀請他們加入到自己的隊伍中來。


    經他遊說。


    一些大小勢力尤其是黃巾殘軍,紛紛意識到為今之計隻有走合並道路,大家才有出路。


    不過相比於張燕。


    顯然同為黃巾出身的劉毅,在眾黃巾殘軍眼裏更有吸引力。


    一些知曉劉毅名聲、落草為寇的百姓也更心向劉毅。


    也有很多勢力首領,覺得張燕是個做大事的人,很有想法,值得追隨。


    於是。


    太行山脈一帶的起義軍大部隊,分成了三派。


    有選擇投靠劉毅,也有選擇加入張燕的黑山軍,還有一些勢力拿不定主意處於觀望狀態。


    這結果讓張燕頗感無奈。


    和他想象中的差距很大。


    他本以為自己登高振臂一唿,必能八方來投。


    沒想到結果遠遠沒有達到他的預期。


    經過他的勸說。


    各勢力整體上達成初步意向,同意走合並的道路。


    平時大家各自活動,戰時接受統一指揮。


    不過真正加入他陣營的勢力,目前僅僅三分之一左右。


    除了持有觀望態度的部分勢力,其餘大小勢力紛紛向劉毅遞上投名狀。


    表示戰時願意接受劉毅的調度,互幫互助,共抗朝廷。


    對於眾勢力的示好,劉毅隻是暫且應下,至於具體要如何處理這事,他一時還難以下定奪。


    很明顯這些人嘴裏說接受他的調度,互幫互助共抗朝廷,實際上是想尋求他的庇護。


    這事有利有弊。


    利在於不用他主動遊說各勢力,大家便主動投靠於他,日後他整合黑山軍便可少花費很多精力。


    人口就是潛在的兵力與勞力,可以讓他快速發展壯大自己。


    隻要他的實力越強大,主動加入他勢力就越多,會是一個良好的循環。


    弊端在於他目前還出於發展初期,屯田製剛開始施行,很多地方還需要繼續完善。


    暫時還無法吞不下這些良莠不齊勢力、化為己用。


    若朝廷不斷圍剿這些起義軍,他也難以一一庇護的過來。


    雖然他可以調度他們各方勢力互幫互助,消耗朝廷兵力保存自己的實力。


    但各勢力有心投靠,他這樣做多少有些不地道。


    最後經過討論。


    大家一致認為,可以暫且接受各方大小勢力的投靠。


    以便於發展穩定後,可以逐步將他們吸納進毅興城來。


    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盡量幫助他們對抗朝廷的圍剿。


    減輕他們壓力的同時,也避免淪落唇寒齒亡的局麵。


    如此一來。


    著實把張燕鬱悶的不行。


    他在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各郡之間四處遊走勸說。


    忙活了那麽久,感情都在為劉毅免費跑腿。


    劉毅啥都沒做,就有大批人馬主動前去示好投靠。


    每每想到此處,張燕鬱悶的飯都吃不下。


    還有天理嗎?


    還有王法嗎?


    ……


    當然這些劉毅也是有些始料不及的。


    什麽都沒做就有大批人馬前來投靠。


    這種感覺確實很爽。


    看來他苦心經營的名聲還是挺好使的,至少對於黃巾殘軍來說,很有號召力和吸引力。


    唯一可惜的就是,張燕沒有選擇投靠他。


    在劉毅心中張燕算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從賊首到朝廷將領,不僅洗白還完美的實現身份的重大轉變,孩兒子得已襲爵。


    真可謂人生贏家。


    在曆史上。


    張燕僅花費二年左右的功夫,就能聚集人馬過百萬,對外宣稱百萬黑山軍。


    其中存在的水分毋庸置疑。


    但他在眾多黑山勢力中能夠脫穎而出,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拋去他在眾多黑山軍中的號召力。


    帶領手下黑山軍多次擊退朝廷征討的軍隊,使得朝廷無力征討,亦可見他的統帥能力不弱。


    巔峰時期更是和呂布,數次在常山一帶激戰而不敗。


    呂布勢力從始至終都不算弱,隻是呂布沒能好經好營,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張燕能率軍和呂布多次激戰,而不落下風。


    雖然占據兵力優勢,其能力與實力亦不容小覷。


    隻是後期又陷入分散作戰,在呂布、袁紹、曹操等人相繼圍剿下,被各個擊破鎮壓下去。


    但不可否認張燕各方麵的能力確實不錯。


    在接下去的一段時間裏。


    張燕全力遊走勸說中立的起義軍勢力。


    除了部分投靠劉毅,其餘最後感受到他的誠意,盡皆從屬於他。


    張燕受劉毅啟發。


    不斷訓練士卒加固大本營的同時,大麵積的開坑荒地,全力發展自身實力。


    自此。


    太行山一帶的勢力分布漸漸明朗。


    主要是以張燕和劉毅為首的兩大勢力,以及各個從屬於他們的大小勢力。


    各個勢力之間互相獨立,平日各自活動,在麵對朝廷征討時,互幫互助。


    說是從屬關係,反倒更像是合作關係。


    和各大小從屬勢力相比,劉毅與張燕之間的關係,處於一種很微妙的狀態中。


    競爭與合作全在他們的一念之間。


    與此同時。


    蘇雙兩人帶著雜役、護衛,狼狽逃迴了冀州大本營,中山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自立為王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終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終明並收藏三國從自立為王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