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嘆道:「正是因為我二人誰都可以當元帥,陛下才沒有設這個元帥吧。」
菡玉一愣,壓低聲音道:「師兄,我冒昧問一句,如果陛下任命郭司徒為元帥,你會不服氣麽?」
李光弼道:「我原本是司徒部下,有今日功勳全仗司徒推舉,怎麽會不服氣?」
菡玉道:「那不就行了,陛下何至於怕你們互相難以統製而不設元帥呢?」
李光弼半晌不語,一直走到自己營中,才說:「菡玉,你還是想得太簡單了。」
菡玉低聲道:「我明白,陛下是怕朝臣功高震主,大權旁落,再蹈上皇錯信安祿山覆轍。」她抬頭望向遠處天際,不由長嘆,「安祿山這一反,鐵蹄踏破的豈止是半壁河山。丟失的土地可以奪迴,毀壞的屋舍可以重建,死於戰禍的人口也可以慢慢生息繁衍。但失落的人心,卻再也迴不來了。像太宗和李衛公那樣磊落坦蕩、竭誠相待的君臣之交,也隻能留予後人傳頌追慕了。」
李光弼也嘆了口氣,轉而道:「本朝自建製之初起,天下兵馬元帥便隻由皇子擔任。此次出徵集九節度之兵共二十萬餘,可算得朝廷的主力了,不以臣子為元帥也合舊製。」
菡玉也收起喟嘆,說:「可惜太子已正位東宮,十月剛行冊立大典,而其餘諸皇子除了趙王都還年幼。」趙王李係是皇帝次子,自小長在深宮不識兵戈,毫無領兵才略。如果建寧王沒有被賜死,倒是一個十分合適的人選。
李光弼道:「事已至此,咱們做臣子便隻管盡忠效力罷。」
菡玉笑道:「也是。合九節度之部、二十餘萬眾,齊心合力,即使沒有元帥,也能拿得下安慶緒和史思明。」
一八?月闇
然而事情並未如菡玉所想的那般順利。
先是鎮西節度使李嗣業在攻打鄴城時不慎中了流矢,重傷不治而死。李嗣業作戰勇猛,常身先士卒沖在陣前,是不可多得的勇將,他這一死令部下悲痛不已,士氣大跌,郭子儀不得不暫緩正麵進攻,改用水灌。官軍在鄴城外築壘兩道,挖壕三重,堵塞漳河令河水倒灌入城。轉眼到了開春,漳河水發,鄴城中井渠漫溢,屋舍盡被淹沒,人們隻得築棧而居。
安慶緒死守鄴城不出,就盼著史思明率兵來救。史思明卻一直按兵不動,從冬至春,鄴城中的存糧很快吃光,傳聞一隻老鼠都已賣到四千錢。到後來城裏的人實在熬不住了,想要投降,無奈水深無法出城。而官軍共有九路兵馬,卻沒有元帥統一指揮調度,互相掣肘,進退不一。城裏城外的人都覺得鄴城危在旦夕,馬上就要破城,但它就是一直也沒有攻克。雙方都已疲憊不堪,軍心潰散,上下解體。
此時唯一還保持著昂揚戰力的就是史思明的隊伍了。他駐守魏州作壁上觀,兵糧充足,士兵們休養了一冬,到開春正是鬥誌勃發。史思明等了兩個月,看官軍已經疲弊,這才向相州進軍,在鄴城東麵五十裏處紮營。
史思明吃了郭子儀李光弼幾次敗仗,不說吃一塹長一智,至少對手的戰術是學了一點。此時他也學郭子儀恆陽故技,挑選精騎編成小隊,日夜輪換到城下搶掠,尤其專挑後勤部隊下手。官軍如出來應戰,這些人便一鬧而散各自歸營。如此騷擾不斷,官軍雖無太大傷亡,卻每日都要損失人馬物資,弄得人心惶惶,打柴炊飯都有困難。
當時正逢初春,青黃不接,前一年關中又鬧饑荒,本地沒有存糧,官軍所用的糧草都是從江淮、並州等地遠道運送而來。這幾個月裏又從各地徵調軍隊,官軍已有三十多萬人。如此龐大的隊伍,對糧草的需求自然極大,每日僅米麵就要吃掉數千石。但全軍因無統帥,也沒安排專門的人手負責運糧,史思明看準了糧道薄弱,便時時派人騷擾,搶到了糧草也不拿走,就地焚燒。如此士兵時常缺糧飢餓,更無鬥誌。
史思明見時機成熟,便帶兵直逼城下,與官軍約定決戰日期。三月初六這日,官軍出步騎共三十萬於安陽水北麵列陣,迎戰史思明。官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但隊伍龐大又沒有元帥,調動極不靈活。史思明自知十三萬兵馬無法和官軍硬碰,便隻率五萬精兵前來應戰,試圖以巧打拙。官軍則以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和魯炅為前軍,率先出戰;郭子儀為中軍,緊隨其後。
因運糧人手缺乏,而菡玉任京兆少尹期間常協助轉運,去年十月李光弼便薦舉她兼任衛州司倉參軍事,掌管糧草存儲事宜。由於史思明的搶掠幹擾,菡玉已經連續十多天沒有接到糧草。為了今天將士們能吃飽了上戰場,昨日一下用掉了米六千石、牛羊一萬多頭,營中存糧將盡。今日江淮總算又有一批糧草運到,共計約五萬石,可供全軍十天半月之需了。正巧今天又是與史思明決戰之日,士兵全都奔赴戰場,可用的人手更少。菡玉唯恐有變,親自帶了兩千人往南麵接應。
一直走了十餘裏,抵達安陽南麵的湯陰縣地界,還沒碰到送糧的隊伍,菡玉命士兵們先原地休息。眾人剛要下馬,忽然聽到北方一陣沉悶的轟鳴,震得大地都微微發顫,有下馬下了一半的年幼新兵腿一軟從馬上掉了下來,趴在地上驚唿道:「怎麽迴事?地龍翻身了?」
旁邊夥伴笑話他道:「什麽地龍翻身,是司徒、司空他們和史思明開打了!」
那名摔下馬的新兵爬起來往北方眺望,感慨道:「三十萬大軍一同開拔圍剿史思明,該是多壯觀的景象啊!可惜咱們無緣親歷。」
</br>
菡玉一愣,壓低聲音道:「師兄,我冒昧問一句,如果陛下任命郭司徒為元帥,你會不服氣麽?」
李光弼道:「我原本是司徒部下,有今日功勳全仗司徒推舉,怎麽會不服氣?」
菡玉道:「那不就行了,陛下何至於怕你們互相難以統製而不設元帥呢?」
李光弼半晌不語,一直走到自己營中,才說:「菡玉,你還是想得太簡單了。」
菡玉低聲道:「我明白,陛下是怕朝臣功高震主,大權旁落,再蹈上皇錯信安祿山覆轍。」她抬頭望向遠處天際,不由長嘆,「安祿山這一反,鐵蹄踏破的豈止是半壁河山。丟失的土地可以奪迴,毀壞的屋舍可以重建,死於戰禍的人口也可以慢慢生息繁衍。但失落的人心,卻再也迴不來了。像太宗和李衛公那樣磊落坦蕩、竭誠相待的君臣之交,也隻能留予後人傳頌追慕了。」
李光弼也嘆了口氣,轉而道:「本朝自建製之初起,天下兵馬元帥便隻由皇子擔任。此次出徵集九節度之兵共二十萬餘,可算得朝廷的主力了,不以臣子為元帥也合舊製。」
菡玉也收起喟嘆,說:「可惜太子已正位東宮,十月剛行冊立大典,而其餘諸皇子除了趙王都還年幼。」趙王李係是皇帝次子,自小長在深宮不識兵戈,毫無領兵才略。如果建寧王沒有被賜死,倒是一個十分合適的人選。
李光弼道:「事已至此,咱們做臣子便隻管盡忠效力罷。」
菡玉笑道:「也是。合九節度之部、二十餘萬眾,齊心合力,即使沒有元帥,也能拿得下安慶緒和史思明。」
一八?月闇
然而事情並未如菡玉所想的那般順利。
先是鎮西節度使李嗣業在攻打鄴城時不慎中了流矢,重傷不治而死。李嗣業作戰勇猛,常身先士卒沖在陣前,是不可多得的勇將,他這一死令部下悲痛不已,士氣大跌,郭子儀不得不暫緩正麵進攻,改用水灌。官軍在鄴城外築壘兩道,挖壕三重,堵塞漳河令河水倒灌入城。轉眼到了開春,漳河水發,鄴城中井渠漫溢,屋舍盡被淹沒,人們隻得築棧而居。
安慶緒死守鄴城不出,就盼著史思明率兵來救。史思明卻一直按兵不動,從冬至春,鄴城中的存糧很快吃光,傳聞一隻老鼠都已賣到四千錢。到後來城裏的人實在熬不住了,想要投降,無奈水深無法出城。而官軍共有九路兵馬,卻沒有元帥統一指揮調度,互相掣肘,進退不一。城裏城外的人都覺得鄴城危在旦夕,馬上就要破城,但它就是一直也沒有攻克。雙方都已疲憊不堪,軍心潰散,上下解體。
此時唯一還保持著昂揚戰力的就是史思明的隊伍了。他駐守魏州作壁上觀,兵糧充足,士兵們休養了一冬,到開春正是鬥誌勃發。史思明等了兩個月,看官軍已經疲弊,這才向相州進軍,在鄴城東麵五十裏處紮營。
史思明吃了郭子儀李光弼幾次敗仗,不說吃一塹長一智,至少對手的戰術是學了一點。此時他也學郭子儀恆陽故技,挑選精騎編成小隊,日夜輪換到城下搶掠,尤其專挑後勤部隊下手。官軍如出來應戰,這些人便一鬧而散各自歸營。如此騷擾不斷,官軍雖無太大傷亡,卻每日都要損失人馬物資,弄得人心惶惶,打柴炊飯都有困難。
當時正逢初春,青黃不接,前一年關中又鬧饑荒,本地沒有存糧,官軍所用的糧草都是從江淮、並州等地遠道運送而來。這幾個月裏又從各地徵調軍隊,官軍已有三十多萬人。如此龐大的隊伍,對糧草的需求自然極大,每日僅米麵就要吃掉數千石。但全軍因無統帥,也沒安排專門的人手負責運糧,史思明看準了糧道薄弱,便時時派人騷擾,搶到了糧草也不拿走,就地焚燒。如此士兵時常缺糧飢餓,更無鬥誌。
史思明見時機成熟,便帶兵直逼城下,與官軍約定決戰日期。三月初六這日,官軍出步騎共三十萬於安陽水北麵列陣,迎戰史思明。官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但隊伍龐大又沒有元帥,調動極不靈活。史思明自知十三萬兵馬無法和官軍硬碰,便隻率五萬精兵前來應戰,試圖以巧打拙。官軍則以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和魯炅為前軍,率先出戰;郭子儀為中軍,緊隨其後。
因運糧人手缺乏,而菡玉任京兆少尹期間常協助轉運,去年十月李光弼便薦舉她兼任衛州司倉參軍事,掌管糧草存儲事宜。由於史思明的搶掠幹擾,菡玉已經連續十多天沒有接到糧草。為了今天將士們能吃飽了上戰場,昨日一下用掉了米六千石、牛羊一萬多頭,營中存糧將盡。今日江淮總算又有一批糧草運到,共計約五萬石,可供全軍十天半月之需了。正巧今天又是與史思明決戰之日,士兵全都奔赴戰場,可用的人手更少。菡玉唯恐有變,親自帶了兩千人往南麵接應。
一直走了十餘裏,抵達安陽南麵的湯陰縣地界,還沒碰到送糧的隊伍,菡玉命士兵們先原地休息。眾人剛要下馬,忽然聽到北方一陣沉悶的轟鳴,震得大地都微微發顫,有下馬下了一半的年幼新兵腿一軟從馬上掉了下來,趴在地上驚唿道:「怎麽迴事?地龍翻身了?」
旁邊夥伴笑話他道:「什麽地龍翻身,是司徒、司空他們和史思明開打了!」
那名摔下馬的新兵爬起來往北方眺望,感慨道:「三十萬大軍一同開拔圍剿史思明,該是多壯觀的景象啊!可惜咱們無緣親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