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講究“清靜無為”、“離境坐忘”。
因而大部分道士為了避開嘈雜的城市,紛紛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李大牛這道觀雖不建在深山老林中,卻也遠離了鬧市,選擇建在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
兩人一路前行,腳下的路越來越窄,能看到的行人越來越少,但風景卻越來越優美起來。
出了城,兩人避開了所有的大路,沿著小路一直前行,穿過了一處溪流,在一片樹林中兩人終於見到了一處道觀。
這道觀修建於一片樹林中,雖說不是依山傍水的洞天福地,卻也讓人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白鹿觀?”李淳風抬頭,一塊木質牌匾掛在道觀的入口處。
仔細觀察,李淳風發現這道觀規模極小,既無高大的牌樓、山門,也無如同宮殿般的建築群,這小小的道觀最多也就是一處唐代四合院的規模。
“李郎隨我來。”大牛微笑著推開了道觀的門。
入眼是打掃的無比整潔的院子,院中矗立著一間高大的正屋,這正屋比起周圍的建築尤為莊重,黃牆綠瓦,飛簷鬥拱,銅鈴高高掛在屋子的四個角上,清風拂來,發出陣陣清脆的聲音。
踏上石階,來到屋內,大廳正中央高高的供奉著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至尊,三尊之前的桌子上擺放著香爐及其他貢品。
這大廳應該有很長的曆史了,雖然老舊,但卻被打掃的幹幹淨淨。
進入者白鹿觀半天,都沒發現其它的道士,李淳風不禁問道:“大牛,你的師兄弟呢?”
大牛笑道:“之前觀裏隻有我和師父,師父去世後,道觀就隻剩我一個人打理。”
“現在隻剩下你一個人?”
“對啊。”李大牛點點頭。
一聽這道觀裏隻有李大牛一個道士,李淳風不禁心中一喜,嘴上情不自禁道:“這就好辦了。”
“好辦?”
李淳風笑道:“我的意思是,人少更清靜。”
“我師父在世的時候也這麽說,”李大牛撇撇嘴道,“不過,我總覺得有些冷清。”
李淳風道:“放心,有時間我會來這裏看你的。”
“真的?”
“那當然。”
聽李淳風這麽迴答,大牛不禁笑開了花,從小到大,他便與師父相依為命,他與外麵接觸的少,因此根本沒有朋友。
自從師父死後,大牛更顯孤獨,李淳風替他還清了那“一文錢”早飯錢,又答應以後會經常來道觀看他,在憨厚的李大牛心中,他已將李淳風當作來朋友。
李淳風環顧四周,道:“大牛,你師父煉丹的工具呢?”
“跟我來。”
說罷,大牛帶著李淳風來到大廳的後麵,在地上,出現了許多“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旁邊似乎還有一個灶台,這是煉丹的地方?明明就是廚房嘛。
李淳風道:“你師父,就是在這裏煉丹的?”
“對啊。”李大牛認真的點頭,然後小聲道,“李郎,我師父很厲害的,他煉製的丹藥,很多達官貴人都搶著要呢。”
“搶著要?”李淳風有些詫異。
李大牛神秘一笑,道:“你等一下,我拿給你看看。”
說罷,大牛轉身,向著一處側殿走去,在屋子中一陣翻箱倒櫃後,李大牛拿著一個小木盒走了迴來。
“這就是我師父煉製的,”說到這裏,李大牛一臉自豪,“本來,師父剩下了三顆,不過有兩顆被我拿去換錢了。”
從大牛手中接過那個小木盒,李淳風問道:“這個東西,能換多少錢?”
“可以換三十文呢。”大牛自豪的道。
三十文,對於唐初的普通人家,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李淳風慢慢打開木盒,木盒打開一股略微刺鼻的煙草味撲麵而來。
“嗯?煙草味?”李淳風一愣,隻見木盒內,一枚指甲蓋大小的褐色藥丸狀東西出現在眼前。
這東西是丹藥?李淳風暗道,就這賣相,這刺鼻的味道,誰能吃的下去?對於這些古人,李淳風感到越來越費勁了。
“李郎,你知道這丹藥怎麽煉製嗎?”大牛問道。
“不知道,”李淳風搖頭,然後試著問道“大牛,這丹藥服用之後,真的可以延年益壽嗎?”
在李淳風看來,這樣一顆東西,如果真的吃下肚子,怕是會把肚子吃壞。
李大牛撇撇嘴,道:“我也沒吃過這東西,不過師父在世的時候,說吃了這東西,可以窺探天道。”
“窺探天道?這就吹牛了吧?”李淳風心中暗道。
那邊李大牛繼續道:“不過,煉製這東西的罌花很難產,所以師父一年隻能煉製十幾枚。”
“罌花?”李淳風好奇道,“大牛,你能帶我去看看罌花長什麽樣子嗎?”
“好啊。”李大牛道,“罌花就長在後院,你跟我來。”
說完李大牛收起那枚丹藥,然後引領著李淳風便來到了後院。
後院不大,有一塊單獨開辟出來的地方被用來種植,剛到後院李淳風便被幾朵絢爛華美的花吸引了。
“喏,這就是罌花了,”李大牛道,“據師父說,這些花是從很遙遠很遙遠的西域傳入的,非常珍貴。”
但見這開有紫紅色花朵的植物,莖高30-80厘米之間,葉子呈條狀披針形,葉互生,羽狀深裂,花蕾呈卵球形,花朵4瓣,絢爛而華美。
如此奇特的植物,李淳風在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有幸見過一次,那是在一次禁毒日的毒品宣講會上。如此特殊的花,李淳風這輩子都不會忘記,想不到第二次見到它,竟然是在大唐,它便是——罌粟!
(注:罌粟的原產地是西亞地區,早在六朝時,即已傳入中國,並有種植。對此,鄧之誠先生考證道:《冷齋夜話》引陶弘景《仙方注》曰:斷腸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故太白詩曰:“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斷腸草即指罌粟花、知其流入中國已久,蓋遠在六朝之際矣。予曾鐫太白詩四句為小印。但罌粟種植並不廣泛,至唐朝時還作為貢品從國外貢至。)
因而大部分道士為了避開嘈雜的城市,紛紛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李大牛這道觀雖不建在深山老林中,卻也遠離了鬧市,選擇建在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
兩人一路前行,腳下的路越來越窄,能看到的行人越來越少,但風景卻越來越優美起來。
出了城,兩人避開了所有的大路,沿著小路一直前行,穿過了一處溪流,在一片樹林中兩人終於見到了一處道觀。
這道觀修建於一片樹林中,雖說不是依山傍水的洞天福地,卻也讓人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白鹿觀?”李淳風抬頭,一塊木質牌匾掛在道觀的入口處。
仔細觀察,李淳風發現這道觀規模極小,既無高大的牌樓、山門,也無如同宮殿般的建築群,這小小的道觀最多也就是一處唐代四合院的規模。
“李郎隨我來。”大牛微笑著推開了道觀的門。
入眼是打掃的無比整潔的院子,院中矗立著一間高大的正屋,這正屋比起周圍的建築尤為莊重,黃牆綠瓦,飛簷鬥拱,銅鈴高高掛在屋子的四個角上,清風拂來,發出陣陣清脆的聲音。
踏上石階,來到屋內,大廳正中央高高的供奉著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至尊,三尊之前的桌子上擺放著香爐及其他貢品。
這大廳應該有很長的曆史了,雖然老舊,但卻被打掃的幹幹淨淨。
進入者白鹿觀半天,都沒發現其它的道士,李淳風不禁問道:“大牛,你的師兄弟呢?”
大牛笑道:“之前觀裏隻有我和師父,師父去世後,道觀就隻剩我一個人打理。”
“現在隻剩下你一個人?”
“對啊。”李大牛點點頭。
一聽這道觀裏隻有李大牛一個道士,李淳風不禁心中一喜,嘴上情不自禁道:“這就好辦了。”
“好辦?”
李淳風笑道:“我的意思是,人少更清靜。”
“我師父在世的時候也這麽說,”李大牛撇撇嘴道,“不過,我總覺得有些冷清。”
李淳風道:“放心,有時間我會來這裏看你的。”
“真的?”
“那當然。”
聽李淳風這麽迴答,大牛不禁笑開了花,從小到大,他便與師父相依為命,他與外麵接觸的少,因此根本沒有朋友。
自從師父死後,大牛更顯孤獨,李淳風替他還清了那“一文錢”早飯錢,又答應以後會經常來道觀看他,在憨厚的李大牛心中,他已將李淳風當作來朋友。
李淳風環顧四周,道:“大牛,你師父煉丹的工具呢?”
“跟我來。”
說罷,大牛帶著李淳風來到大廳的後麵,在地上,出現了許多“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旁邊似乎還有一個灶台,這是煉丹的地方?明明就是廚房嘛。
李淳風道:“你師父,就是在這裏煉丹的?”
“對啊。”李大牛認真的點頭,然後小聲道,“李郎,我師父很厲害的,他煉製的丹藥,很多達官貴人都搶著要呢。”
“搶著要?”李淳風有些詫異。
李大牛神秘一笑,道:“你等一下,我拿給你看看。”
說罷,大牛轉身,向著一處側殿走去,在屋子中一陣翻箱倒櫃後,李大牛拿著一個小木盒走了迴來。
“這就是我師父煉製的,”說到這裏,李大牛一臉自豪,“本來,師父剩下了三顆,不過有兩顆被我拿去換錢了。”
從大牛手中接過那個小木盒,李淳風問道:“這個東西,能換多少錢?”
“可以換三十文呢。”大牛自豪的道。
三十文,對於唐初的普通人家,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李淳風慢慢打開木盒,木盒打開一股略微刺鼻的煙草味撲麵而來。
“嗯?煙草味?”李淳風一愣,隻見木盒內,一枚指甲蓋大小的褐色藥丸狀東西出現在眼前。
這東西是丹藥?李淳風暗道,就這賣相,這刺鼻的味道,誰能吃的下去?對於這些古人,李淳風感到越來越費勁了。
“李郎,你知道這丹藥怎麽煉製嗎?”大牛問道。
“不知道,”李淳風搖頭,然後試著問道“大牛,這丹藥服用之後,真的可以延年益壽嗎?”
在李淳風看來,這樣一顆東西,如果真的吃下肚子,怕是會把肚子吃壞。
李大牛撇撇嘴,道:“我也沒吃過這東西,不過師父在世的時候,說吃了這東西,可以窺探天道。”
“窺探天道?這就吹牛了吧?”李淳風心中暗道。
那邊李大牛繼續道:“不過,煉製這東西的罌花很難產,所以師父一年隻能煉製十幾枚。”
“罌花?”李淳風好奇道,“大牛,你能帶我去看看罌花長什麽樣子嗎?”
“好啊。”李大牛道,“罌花就長在後院,你跟我來。”
說完李大牛收起那枚丹藥,然後引領著李淳風便來到了後院。
後院不大,有一塊單獨開辟出來的地方被用來種植,剛到後院李淳風便被幾朵絢爛華美的花吸引了。
“喏,這就是罌花了,”李大牛道,“據師父說,這些花是從很遙遠很遙遠的西域傳入的,非常珍貴。”
但見這開有紫紅色花朵的植物,莖高30-80厘米之間,葉子呈條狀披針形,葉互生,羽狀深裂,花蕾呈卵球形,花朵4瓣,絢爛而華美。
如此奇特的植物,李淳風在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有幸見過一次,那是在一次禁毒日的毒品宣講會上。如此特殊的花,李淳風這輩子都不會忘記,想不到第二次見到它,竟然是在大唐,它便是——罌粟!
(注:罌粟的原產地是西亞地區,早在六朝時,即已傳入中國,並有種植。對此,鄧之誠先生考證道:《冷齋夜話》引陶弘景《仙方注》曰:斷腸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故太白詩曰:“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斷腸草即指罌粟花、知其流入中國已久,蓋遠在六朝之際矣。予曾鐫太白詩四句為小印。但罌粟種植並不廣泛,至唐朝時還作為貢品從國外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