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想幫,而是有心無力,”鍾意搖頭失笑:“陶刺史在此任職幾年,尚且說不通,我怎麽能說通?”
陶肅麵上有些猶豫,遲疑片刻,方才道:“那是清河崔氏的分支,居士母家乃是博陵崔氏,好歹皆是五姓親族,我出自寒門,委實有些……”
士庶之別,如同天塹,並不僅僅是官位高低所能改變的。
鍾意也明白他的難處,然而沒有把握的事情,卻不敢滿口應下。
“我隻勉力一試,卻不敢應承,”鍾意隻能道:“盡力而為而已。”
“不敢,”陶肅長揖至地,再三謝道:“居士肯去,我已經感激不盡。”
……
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的先祖原為兄弟,漢時兄長崔業襲爵,居於清河,他的後代便是清河崔氏,其弟崔仲牟則另居博陵,其後代便是博陵崔氏,一筆寫不出兩個崔字,然而傳續幾百年,這兩支的關係卻很微妙。
李唐天下初定,皇帝令編纂姓氏品階,因博陵崔氏與關隴貴族親近,便以其為天下第一姓氏,皇帝聞之大怒,令皇族李姓為第一等,皇後何氏次之,第三方為崔姓,可即便如此,仍不能改變天下士族固有的觀念。
而這個崔氏,實際上是指博陵崔氏。
同姓不婚,即便彼此的血脈已經淡化到相當境地,兩家也無法婚嫁聯姻,更沒有辦法彼此融合。
再加上評定姓氏品階這緣故,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雖同為五姓之一,關係卻有些尷尬。
這也是同為一姓,鍾意卻過門不拜,甚至不知此處有清河分支的緣故。
陳實練達,便被鍾意留下,負責監管錢糧諸事,其餘侍從同她一道,另有刺史府中人引路,帶著她往此地崔家去。
“居士,”玉秋猶疑道:“要不要先送拜貼過去?如此前往,恐有失禮之嫌。”
“事急從權,哪裏能顧及這麽多?”鍾意道:“陶刺史是借,並非索要,且是用以賑災,他們若是通情達理,必然肯借,怎麽會介意一點小小失禮?若是不肯,那即便投了拜貼,怕也無用。”
“居士何必這樣操勞,”玉夏則道:“將自己私房捐出去也就罷了,還這樣奔走。”
“能多做一點也好,反正於我而言,也並不難,積德行善,總不是壞事,”鍾意道:“興許我早些促成此事,便會少餓死一個人。”
玉秋笑道:“居士是真正的慈悲人。”
鍾意搖頭道:“那倒也擔不起。”
“我也曾自怨自艾,天下這樣大,為何隻我會受那麽多苦,可是後來見得多了,才知道我所經受的那些,根本不算什麽。”
那些掩藏在記憶中的過往,都曾是她不願提及的傷痛,然而到了此刻,全然釋懷時,卻覺滿心輕鬆。
催馬向前,她道:“士兵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有時甚至連屍身都無法帶迴,隻能就地掩埋,魂歸千裏,災民在饑寒中慢慢死去,飽受折磨,那苦痛也並不比我少,這世間其實有許多遠比我不幸的人。”
“我忽然間,想為他們做點什麽,”鍾意平和笑道:“曾經有人告訴我,汙跡是無法徹底擦除的,但並不是無法遮蔽。”
玉夏好奇道:“那要怎麽做呢?”
“用令人不可逼視的光輝去掩蓋它,用世人皆知的功績去淡化它,我從前隻是聽,卻不明白,直到突厥軍營中脫身時,才醍醐灌頂,忽然醒悟。”
為什麽前世沒人在意她,東宮臣屬們,即便滿臉敬重,口中尊稱,也不將她放在眼裏?
無非因為她的光芒皆是來自李政,她是打著李政標籤的女人。
假如她能建立起不遜於李政的聲名與功績呢?
那便是李政配不上她了。
“我不是男子,無法征戰沙場,建功立業,但也並不是隻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鍾意笑了,那笑容中有些希冀,還有些期許:“立德、立功、立言,這是聖人所說的三不朽,誰說隻有沙場征戰才行?”
從沒有女人做過這樣的事,那我便來做第一個。
我要這片土地上鐫刻我的功績,要這青史,記住我的名姓!
第72章 賑災
“此地崔府主人名為崔桓,年約五旬,是清河崔氏家主的侄子。”
刺史府隨行的侍從同鍾意介紹:“他的父親是崔家家主的庶弟,血脈上還算親近。”
鍾意先前對此一無所知,聽得仔細,又道:“這位崔先生素日如何?”
“崔先生喜好黃老,常與方士相交,”侍從說的隱晦:“每每得了空,便會遊山玩水去,最是曠達。”
原是個癡迷丹藥,渴慕成仙的人。
鍾意有些頭大,苦笑道:“怨不得陶刺史將這差事推給我,許是吃準了這人不好說話。”
話剛說完,她又反應過來:“求神問道所需不菲,這一家既是庶枝,又不入仕,哪裏來的銀錢?總不能從主家那兒得來的吧?”
“居士有所不知,”那侍從解釋道:“崔先生早先娶妻安山柳氏,還納了幾房妾,可惜隻有正妻柳氏生下一位女郎,妾室再無所出,按規矩,要麽自崔家過繼子嗣,要麽叫女兒招婿入贅,這兩個他都不想,才漸漸迷上了求神問道,不願在家中久留。”
</br>
陶肅麵上有些猶豫,遲疑片刻,方才道:“那是清河崔氏的分支,居士母家乃是博陵崔氏,好歹皆是五姓親族,我出自寒門,委實有些……”
士庶之別,如同天塹,並不僅僅是官位高低所能改變的。
鍾意也明白他的難處,然而沒有把握的事情,卻不敢滿口應下。
“我隻勉力一試,卻不敢應承,”鍾意隻能道:“盡力而為而已。”
“不敢,”陶肅長揖至地,再三謝道:“居士肯去,我已經感激不盡。”
……
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的先祖原為兄弟,漢時兄長崔業襲爵,居於清河,他的後代便是清河崔氏,其弟崔仲牟則另居博陵,其後代便是博陵崔氏,一筆寫不出兩個崔字,然而傳續幾百年,這兩支的關係卻很微妙。
李唐天下初定,皇帝令編纂姓氏品階,因博陵崔氏與關隴貴族親近,便以其為天下第一姓氏,皇帝聞之大怒,令皇族李姓為第一等,皇後何氏次之,第三方為崔姓,可即便如此,仍不能改變天下士族固有的觀念。
而這個崔氏,實際上是指博陵崔氏。
同姓不婚,即便彼此的血脈已經淡化到相當境地,兩家也無法婚嫁聯姻,更沒有辦法彼此融合。
再加上評定姓氏品階這緣故,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雖同為五姓之一,關係卻有些尷尬。
這也是同為一姓,鍾意卻過門不拜,甚至不知此處有清河分支的緣故。
陳實練達,便被鍾意留下,負責監管錢糧諸事,其餘侍從同她一道,另有刺史府中人引路,帶著她往此地崔家去。
“居士,”玉秋猶疑道:“要不要先送拜貼過去?如此前往,恐有失禮之嫌。”
“事急從權,哪裏能顧及這麽多?”鍾意道:“陶刺史是借,並非索要,且是用以賑災,他們若是通情達理,必然肯借,怎麽會介意一點小小失禮?若是不肯,那即便投了拜貼,怕也無用。”
“居士何必這樣操勞,”玉夏則道:“將自己私房捐出去也就罷了,還這樣奔走。”
“能多做一點也好,反正於我而言,也並不難,積德行善,總不是壞事,”鍾意道:“興許我早些促成此事,便會少餓死一個人。”
玉秋笑道:“居士是真正的慈悲人。”
鍾意搖頭道:“那倒也擔不起。”
“我也曾自怨自艾,天下這樣大,為何隻我會受那麽多苦,可是後來見得多了,才知道我所經受的那些,根本不算什麽。”
那些掩藏在記憶中的過往,都曾是她不願提及的傷痛,然而到了此刻,全然釋懷時,卻覺滿心輕鬆。
催馬向前,她道:“士兵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有時甚至連屍身都無法帶迴,隻能就地掩埋,魂歸千裏,災民在饑寒中慢慢死去,飽受折磨,那苦痛也並不比我少,這世間其實有許多遠比我不幸的人。”
“我忽然間,想為他們做點什麽,”鍾意平和笑道:“曾經有人告訴我,汙跡是無法徹底擦除的,但並不是無法遮蔽。”
玉夏好奇道:“那要怎麽做呢?”
“用令人不可逼視的光輝去掩蓋它,用世人皆知的功績去淡化它,我從前隻是聽,卻不明白,直到突厥軍營中脫身時,才醍醐灌頂,忽然醒悟。”
為什麽前世沒人在意她,東宮臣屬們,即便滿臉敬重,口中尊稱,也不將她放在眼裏?
無非因為她的光芒皆是來自李政,她是打著李政標籤的女人。
假如她能建立起不遜於李政的聲名與功績呢?
那便是李政配不上她了。
“我不是男子,無法征戰沙場,建功立業,但也並不是隻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鍾意笑了,那笑容中有些希冀,還有些期許:“立德、立功、立言,這是聖人所說的三不朽,誰說隻有沙場征戰才行?”
從沒有女人做過這樣的事,那我便來做第一個。
我要這片土地上鐫刻我的功績,要這青史,記住我的名姓!
第72章 賑災
“此地崔府主人名為崔桓,年約五旬,是清河崔氏家主的侄子。”
刺史府隨行的侍從同鍾意介紹:“他的父親是崔家家主的庶弟,血脈上還算親近。”
鍾意先前對此一無所知,聽得仔細,又道:“這位崔先生素日如何?”
“崔先生喜好黃老,常與方士相交,”侍從說的隱晦:“每每得了空,便會遊山玩水去,最是曠達。”
原是個癡迷丹藥,渴慕成仙的人。
鍾意有些頭大,苦笑道:“怨不得陶刺史將這差事推給我,許是吃準了這人不好說話。”
話剛說完,她又反應過來:“求神問道所需不菲,這一家既是庶枝,又不入仕,哪裏來的銀錢?總不能從主家那兒得來的吧?”
“居士有所不知,”那侍從解釋道:“崔先生早先娶妻安山柳氏,還納了幾房妾,可惜隻有正妻柳氏生下一位女郎,妾室再無所出,按規矩,要麽自崔家過繼子嗣,要麽叫女兒招婿入贅,這兩個他都不想,才漸漸迷上了求神問道,不願在家中久留。”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