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廣德七年二月,廣德帝加封鄧長雄為成國公,封其子為五城兵馬司指揮使,留守南京。
二月初八日,鄧長雄率第一、第二、第三兵團共計八萬大軍,北上平叛。
四月初,平叛大軍出山海關,逼近沈陽、遼陽,與圍城叛軍在渾河對峙,雙方隔河炮擊,擺出決戰架勢。
決戰之前,鄧長雄對遼東叛軍,采取以勸降為主,殺伐為輔的策略,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
除冥頑不靈罪大惡極之徒,對大多數叛逆,成國公表示,可網開一麵,能少殺一人則少殺一人,若及時歸降,過往罪行,皆不予追究。
此次參與遼東叛亂的勢力,主要以第八兵團為主,戰兵多為蒲剛舊部,他們不滿被裁撤,加之蒲剛在寧古塔受難,於是一些基層軍官主動串聯,推舉營官何龍州為天下討賊大元帥,共舉大事。
何龍州是蒲剛手下第一大將,這人放著廣德帝封賞的***厚祿不要,跑來遼東扯旗造反,不得不說很有魄力。
何龍州在軍中頗有資曆,深得士卒歡心,當時恰逢長公主劉雨霏被廣德帝囚禁,謠言說公主已被皇帝處死。
叛軍及時打出「清君側,恢複舊製」的口號,群情激奮,擁立何龍州為昭德皇帝,定國號為遼,與大齊分庭抗禮。
叛軍隻用短短兩月時間,便裹挾十多萬人馬(包括七萬多破產屯戶),聲勢顯赫,震動天下。
何龍州起兵之初,聲勢浩大,遼東、山東、河北等地很多不滿廣德的退伍軍士、破產屯戶、工坊學堂職工紛紛投奔。
在何龍州的眾多幕僚中,其中就有齊初三傑之一,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保和殿大學士張英(字敦複,又字夢敦,號學圃,安徽桐城人,名相張廷玉之父。)
此時的張敦複不會想到,自己未來會是大齊最有權勢的首輔,更不會想到,他的兒子張廷玉將成為左右大齊朝局、堪比張居正的權臣。
何龍州造反時,張英不過隻是鐵嶺小小推官,叛軍攻占鐵嶺後,張英投降叛軍,被昭德皇帝封為右丞相。
張英感激涕零,立即給大遼皇帝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攻打山海關,席卷燕雲,進占楚豫,攜天下英豪,直下南京;
中策登陸登萊,與白蓮教合兵一處,進占山東,與廣德帝南北對峙;
下策則是封閉遼西走廊,固守遼沈,割據遼東。
最後,何龍州選擇了下策,消耗大量兵力攻占遼沈,結果準備攻打山海關時,鄧長雄大軍已經提前出關了。
何龍州等人造反,張英給了他上中下三策,為什麽叛軍偏偏選擇下策呢?
據張英後來迴憶說,叛軍將領們一致認為,之所以選擇攻打遼、沈,在於大齊曾以遼沈為都城,百官家眷少部分遷往南京,相當一部分人還留在沈遼,因此隻有拿下遼沈,便能收獲一大批人質,從而動搖大齊軍心。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可錯失。
當然,何龍州等叛將的選擇不能說不對,隻是受限於形勢不得已而為之。
張英的策略固然高明,但實際的操作性上看,其實風險極大。
上策要何龍州攻打山海關,一鼓作氣進占中原、湖廣,將陝西山西與山東遼東的齊軍分割開來,直下南京,這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戰法,收益巨大,但風險無限。孫子兵法有雲:歸師勿遏,說的就是想要阻擋敵人前路,是風險非常大的。
讓何龍州率領十幾萬偏師,去死磕數倍於己的齊軍精銳,妄圖速戰速決,無異於癡心妄想,恐怕最後被包抄的不是齊軍,而是何龍州自己;
至於中策,此時吳阿衡的海軍仍然效忠朝廷,叛軍遠在遼東,想要登陸山東,沒有幾千條戰船恐怕難以為繼,
即便能搜集到足夠登陸的商船,如果要南下山東,還要挑戰登萊防線,當時駐守登萊的齊軍將領,是否願意跟隨何龍州「清君側」,是否願意恢複太上皇舊製,尚不明確;
綜上所述,雖然張英給叛軍了上中下三策,但其實何龍州等人能實施的不過是下策。
當然,這下策也不是那麽容易能成功的。
無論是沈陽還是遼陽,都是齊國重點經營的城池,攻下這兩座大城,叛軍已是元氣大傷,等想要突破山海關進入京畿時,已經失去銳氣。
~~~
「何將軍,成國公是為將軍和諸位將士的前途考慮,眼下大軍已然突破山海關,又有源源不斷的兵源武器運抵遼東,再打下去,結果您是知道的,成國公與第八兵團主官蒲將軍關係匪淺,他不忍見蒲將軍手下無辜送死,諸位及時懸崖勒馬,成國公也好為諸位求情····」
沈陽廣積門甕城,鄧長雄派來的使者麵朝一群叛軍將領,態度不卑不亢。
一眾殺紅了眼的叛將紛紛拔刀,惡狠狠望著這個口出狂言的訓導官,正要上前亂刀將其砍死,卻聽昭德皇帝輕咳一聲道: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今日先不殺你,鄧長雄的好意,朕心領了,不過,我現今也是皇帝,你應該稱我為陛下才是。」
使者絲毫不懼:「嗬嗬,你這個皇帝是自封的。」
何龍州揮舞龍袍下擺,怒道:「他齊國的江山怎麽來的?也是劉招孫從人家孤兒寡母手裏奪來的,他能奪得,我為何就奪不得?」
使者笑道:「那也看能奪不能奪,精兵強將,何止百萬,你們不過區區一偏師,不,連一偏師都算不上。天兵壓境,結果你也是清楚的,明知要覆沒,為何不給自己和手下的兄弟留個好的歸宿呢?」
右丞相快步上前,一把揪住使者衣領,怒道:
「哼!像你一樣,做劉堪的鷹犬,為虎作倀!拿自己同袍下手,就能有好的歸宿麽?!」
張英繼續罵道:「邢忠義!你原是第六兵團訓導官,蒲將軍被朝廷迫害至此,你為了自己榮華富貴,一道奏章都不敢上,今日還有臉來這裏遊說!」
邢忠義大聲道:「該說的,我已經說了,如今你等困守遼沈,成國公不忍更多兄弟在這場廝殺中喪命,才不顧日後皇帝震怒,與你等商議休戰之事,若是換了吳阿衡、趙率教來,哪裏會說這些,一番狂轟濫炸,你等怕是早已屍骨無存!」
「殺了他!」
「殺了他!」
邢忠義明顯激怒了叛軍眾將,一眾將官紛紛拔刀,怒吼著要將這人砍成肉泥。
何龍州大手一揮,揮退眾將:
「劉堪何德何能?登基不久,便恣意妄為,任用女幹佞,給他舅舅的葬禮規格比他親爹都高!推行新政把百姓逼得造反!惹得大齊人神共憤!鄧長雄手下都是能征善戰的英雄好漢,迴去告訴他,你我雙方若能合兵一處,打出他一個清平世道來,何愁不會有好的歸宿呢?何必要在一個昏君之下、女幹黨之間,仰人鼻息、拾人牙穢呢?」
邢忠義爭鋒相對:
「成國公對大齊忠心耿耿,他心係蒼生,日月可鑒!反倒是將軍,借口清君側,為一己之皇位,便讓遼東軍民以卵擊石,為你送死!日後即便僥幸奪得天下,又豈能心安理得?將軍是否私欲過重了?」
何龍州拂袖而起:
「劉招孫生死未知,鄧長雄便匆忙擁立劉堪,為了自己前程,不惜裁撤各兵團,血腥鎮壓第八兵團,連以前的老兄弟章東都不放過!用袍澤弟兄們的鮮血來塗黑自己一身官袍,他豈止是私欲過重!簡直喪心病狂!今天又背著朝廷和大遼議和,以劉堪的德行,日後若是知道,豈能饒過你們·····
」
「邢忠義,念在你曾救過第八兵團的份上,今日不殺你,議和就此作罷,讓鄧長雄發兵來攻城!我在沈陽迎候大駕!滾!」
二月初八日,鄧長雄率第一、第二、第三兵團共計八萬大軍,北上平叛。
四月初,平叛大軍出山海關,逼近沈陽、遼陽,與圍城叛軍在渾河對峙,雙方隔河炮擊,擺出決戰架勢。
決戰之前,鄧長雄對遼東叛軍,采取以勸降為主,殺伐為輔的策略,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
除冥頑不靈罪大惡極之徒,對大多數叛逆,成國公表示,可網開一麵,能少殺一人則少殺一人,若及時歸降,過往罪行,皆不予追究。
此次參與遼東叛亂的勢力,主要以第八兵團為主,戰兵多為蒲剛舊部,他們不滿被裁撤,加之蒲剛在寧古塔受難,於是一些基層軍官主動串聯,推舉營官何龍州為天下討賊大元帥,共舉大事。
何龍州是蒲剛手下第一大將,這人放著廣德帝封賞的***厚祿不要,跑來遼東扯旗造反,不得不說很有魄力。
何龍州在軍中頗有資曆,深得士卒歡心,當時恰逢長公主劉雨霏被廣德帝囚禁,謠言說公主已被皇帝處死。
叛軍及時打出「清君側,恢複舊製」的口號,群情激奮,擁立何龍州為昭德皇帝,定國號為遼,與大齊分庭抗禮。
叛軍隻用短短兩月時間,便裹挾十多萬人馬(包括七萬多破產屯戶),聲勢顯赫,震動天下。
何龍州起兵之初,聲勢浩大,遼東、山東、河北等地很多不滿廣德的退伍軍士、破產屯戶、工坊學堂職工紛紛投奔。
在何龍州的眾多幕僚中,其中就有齊初三傑之一,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保和殿大學士張英(字敦複,又字夢敦,號學圃,安徽桐城人,名相張廷玉之父。)
此時的張敦複不會想到,自己未來會是大齊最有權勢的首輔,更不會想到,他的兒子張廷玉將成為左右大齊朝局、堪比張居正的權臣。
何龍州造反時,張英不過隻是鐵嶺小小推官,叛軍攻占鐵嶺後,張英投降叛軍,被昭德皇帝封為右丞相。
張英感激涕零,立即給大遼皇帝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攻打山海關,席卷燕雲,進占楚豫,攜天下英豪,直下南京;
中策登陸登萊,與白蓮教合兵一處,進占山東,與廣德帝南北對峙;
下策則是封閉遼西走廊,固守遼沈,割據遼東。
最後,何龍州選擇了下策,消耗大量兵力攻占遼沈,結果準備攻打山海關時,鄧長雄大軍已經提前出關了。
何龍州等人造反,張英給了他上中下三策,為什麽叛軍偏偏選擇下策呢?
據張英後來迴憶說,叛軍將領們一致認為,之所以選擇攻打遼、沈,在於大齊曾以遼沈為都城,百官家眷少部分遷往南京,相當一部分人還留在沈遼,因此隻有拿下遼沈,便能收獲一大批人質,從而動搖大齊軍心。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可錯失。
當然,何龍州等叛將的選擇不能說不對,隻是受限於形勢不得已而為之。
張英的策略固然高明,但實際的操作性上看,其實風險極大。
上策要何龍州攻打山海關,一鼓作氣進占中原、湖廣,將陝西山西與山東遼東的齊軍分割開來,直下南京,這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戰法,收益巨大,但風險無限。孫子兵法有雲:歸師勿遏,說的就是想要阻擋敵人前路,是風險非常大的。
讓何龍州率領十幾萬偏師,去死磕數倍於己的齊軍精銳,妄圖速戰速決,無異於癡心妄想,恐怕最後被包抄的不是齊軍,而是何龍州自己;
至於中策,此時吳阿衡的海軍仍然效忠朝廷,叛軍遠在遼東,想要登陸山東,沒有幾千條戰船恐怕難以為繼,
即便能搜集到足夠登陸的商船,如果要南下山東,還要挑戰登萊防線,當時駐守登萊的齊軍將領,是否願意跟隨何龍州「清君側」,是否願意恢複太上皇舊製,尚不明確;
綜上所述,雖然張英給叛軍了上中下三策,但其實何龍州等人能實施的不過是下策。
當然,這下策也不是那麽容易能成功的。
無論是沈陽還是遼陽,都是齊國重點經營的城池,攻下這兩座大城,叛軍已是元氣大傷,等想要突破山海關進入京畿時,已經失去銳氣。
~~~
「何將軍,成國公是為將軍和諸位將士的前途考慮,眼下大軍已然突破山海關,又有源源不斷的兵源武器運抵遼東,再打下去,結果您是知道的,成國公與第八兵團主官蒲將軍關係匪淺,他不忍見蒲將軍手下無辜送死,諸位及時懸崖勒馬,成國公也好為諸位求情····」
沈陽廣積門甕城,鄧長雄派來的使者麵朝一群叛軍將領,態度不卑不亢。
一眾殺紅了眼的叛將紛紛拔刀,惡狠狠望著這個口出狂言的訓導官,正要上前亂刀將其砍死,卻聽昭德皇帝輕咳一聲道: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今日先不殺你,鄧長雄的好意,朕心領了,不過,我現今也是皇帝,你應該稱我為陛下才是。」
使者絲毫不懼:「嗬嗬,你這個皇帝是自封的。」
何龍州揮舞龍袍下擺,怒道:「他齊國的江山怎麽來的?也是劉招孫從人家孤兒寡母手裏奪來的,他能奪得,我為何就奪不得?」
使者笑道:「那也看能奪不能奪,精兵強將,何止百萬,你們不過區區一偏師,不,連一偏師都算不上。天兵壓境,結果你也是清楚的,明知要覆沒,為何不給自己和手下的兄弟留個好的歸宿呢?」
右丞相快步上前,一把揪住使者衣領,怒道:
「哼!像你一樣,做劉堪的鷹犬,為虎作倀!拿自己同袍下手,就能有好的歸宿麽?!」
張英繼續罵道:「邢忠義!你原是第六兵團訓導官,蒲將軍被朝廷迫害至此,你為了自己榮華富貴,一道奏章都不敢上,今日還有臉來這裏遊說!」
邢忠義大聲道:「該說的,我已經說了,如今你等困守遼沈,成國公不忍更多兄弟在這場廝殺中喪命,才不顧日後皇帝震怒,與你等商議休戰之事,若是換了吳阿衡、趙率教來,哪裏會說這些,一番狂轟濫炸,你等怕是早已屍骨無存!」
「殺了他!」
「殺了他!」
邢忠義明顯激怒了叛軍眾將,一眾將官紛紛拔刀,怒吼著要將這人砍成肉泥。
何龍州大手一揮,揮退眾將:
「劉堪何德何能?登基不久,便恣意妄為,任用女幹佞,給他舅舅的葬禮規格比他親爹都高!推行新政把百姓逼得造反!惹得大齊人神共憤!鄧長雄手下都是能征善戰的英雄好漢,迴去告訴他,你我雙方若能合兵一處,打出他一個清平世道來,何愁不會有好的歸宿呢?何必要在一個昏君之下、女幹黨之間,仰人鼻息、拾人牙穢呢?」
邢忠義爭鋒相對:
「成國公對大齊忠心耿耿,他心係蒼生,日月可鑒!反倒是將軍,借口清君側,為一己之皇位,便讓遼東軍民以卵擊石,為你送死!日後即便僥幸奪得天下,又豈能心安理得?將軍是否私欲過重了?」
何龍州拂袖而起:
「劉招孫生死未知,鄧長雄便匆忙擁立劉堪,為了自己前程,不惜裁撤各兵團,血腥鎮壓第八兵團,連以前的老兄弟章東都不放過!用袍澤弟兄們的鮮血來塗黑自己一身官袍,他豈止是私欲過重!簡直喪心病狂!今天又背著朝廷和大遼議和,以劉堪的德行,日後若是知道,豈能饒過你們·····
」
「邢忠義,念在你曾救過第八兵團的份上,今日不殺你,議和就此作罷,讓鄧長雄發兵來攻城!我在沈陽迎候大駕!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