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沈哲靜下心準備稿子。


    金庸。


    一個小說家,一個企業家,一個政論家,一個政治家,一個書生,一個大俠隱士,一個編劇、導演,新聞學家,社會活動家……


    他有很多身份。


    其中,最讓人不爽的是政治家這個身份。


    或許作為華人中的一員,內心深處依舊無法擺脫傳統社會認識,啥優都入仕。而問題在於,一旦摻乎進那攤渾水,無論做好做壞,討不了好是一定的,什麽文人節操都丟了。


    但並不影響他文學上的輝煌。


    彼世界,這兩個字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名字。


    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每個曆史十時期都有對應的傳統文學和大眾文學,也就是雅文學和俗文學。


    有一個可悲的傳統,剿滅俗文學即是正義。


    雅文學高高在上,對非主流文學常常帶著莫名其妙的輕賤。這種陋習幾乎埋沒《紅樓夢》《西遊記》帶有偉大光輝的作品,當然,以沈哲估計,真的被埋沒的精品絕不在少數。


    文學的王國中,武俠作者等同賤民。


    最可悲的是,連他們自己好像也是這麽認為。


    宮白羽把寫武俠小說視為終生恥辱。


    還珠樓主苦笑承認“隻為稻糧謀”就是為了掙錢吃飯,也算誠實。


    另外一些武俠名家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表達過誤入歧途,墮入卑賤行業的遺憾。


    這種普遍認識,終於被兩位同齡人一舉改變。


    《新晚報》兩位副刊編輯梁羽生和金庸,他們有兩個共同愛好——下棋和武俠小說。共同撰寫棋話,閑來書生論武,口若懸河。


    變“說”為“寫”。


    梁羽生適逢其時,五四年以《龍虎鬥京華》出道,大放異彩,一掃武俠舊觀。


    金庸不甘寂寞,後來居上,五五年發表武俠處女作,七二年封筆。如果他能活到百歲,真應了一句話,百年金庸,說都說不完。


    縱觀文化發展史,因研究文學作品而蔚然成風稱得上“學”的,隻有紅學——研究《紅樓夢》的專門學問。而後來發展壯大起來的“金學”,卻以金庸之名來命名,成為文學史上最大的奇觀。


    如果問誰是讀者最多的當代作家,答案毋庸置疑。


    ——金庸。


    有人說他是大俠、宗師,有人認為他不過是凡夫俗子。崇拜也罷,羨慕也罷,研究東方文化的學者,還是會經常遭遇那個開始有碎嘴傾向的老人。因為武俠數十年,從感人的小說文本,到改編得越來越俗不可耐的影視劇,它已經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文化焦點、十字路口。


    ——不讀金庸,就不懂一半的中國文學。


    記得這是某位狂熱的金學研究者所下的斷語,有點誇張,但不是太誇張。


    而在另一個時空,華夏武俠麵世一年多以來,除了孫長卿發表過幾篇長評外,學術界一直冷眼觀瞧。


    讀者狂歡?


    《又一次文學革命》?


    對不起,讀者是盲目的,至於看似唯一的學術論文,不過是類型文學圈內自娛自樂而已。


    在多數學者心中,燕大沈哲寫武俠隻是“少年遊俠”的表現。


    雖然不足為怪,可也不足為奇。


    年輕人興趣未定,在學術界搞搞小地震,肯定不如千萬讀者粉絲更加誘人,靜觀其成長便好。


    沈哲此時身在中海一間普通書房,想起彼世那所赫赫有名的大學。


    現代文學研究泰鬥嚴家炎先生,打破堅冰,率先在北大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程。果不其然,立刻遭到保守勢力的陷害和瘋狂謾罵,連社會上都不例外,“誤我青年、毀我文學”之類的攻擊紛至遝來,槍林彈雨一般,頗有踏平北大之勢。如此壓力下,嚴先生依舊促成了北大授予金庸名譽教授頭銜。金庸之名、之作品開始進入各種文學史。


    如果沈哲麵對同樣的情況……


    當然,現在他所處的環境和當時並不相同。


    ——不存在幾乎全盤否定武俠小說、否定華夏傳統文化的洶湧攻勢。


    一次現代文學課後,李姓女教授笑問:“沈哲,為什麽要在武俠上花那麽多功夫?承載思考成果的話,嚴肅文學會不會更好?”或許能代表學術界的主流看法。


    沈哲並沒有正麵迴答。


    ——————


    ps:抱歉,趕路兩天,又被小外甥女纏住一天。


    然後,三天時間悲劇的一千字。


    明天晚上恢複更新。


    人品掉慘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文道宗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晨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晨眠並收藏文道宗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