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位是真大師,不是暢銷書大師。
沈哲麵帶矜持:“韓老師,那首詩您也看到了?”
“你不知道香山是什麽地方吧?”老先生麵帶微笑,說道:“那裏是他們的老窩,你能逃得掉?”
韓啟功哈哈大笑:“先生說的不錯,沈哲啊,你去香山到此一遊,那是自投羅網!”
落座後,沈哲不好意思笑笑:“是我胡鬧了。”
遊覽風景勝地,找個地方刻上到此一遊,很多人的趣味,隻不過他刻的是一首詩。
“發現一首好詩,就饒過你了。”韓啟功笑嗬嗬的,話音一轉,“但是你得把那首詩先解釋解釋。”
“解釋什麽?”沈哲怔了一下。
“《香山》就不說了,當麵說過了,你刻在石頭後麵那首非常霸氣的詩是怎麽迴事?”韓啟功斂起笑容。
沈哲恍然,原來是要求解釋太祖的詩。
太祖的詩詞是帝王詩,霸氣那是必須的,何況此詩創作於革命勝利前夕。
旋即有些撓頭,當時在雙清別墅前,想起太祖曾在此地指揮渡江戰役,忍不住手癢,補上這首詩。純粹是下意識的舉動,但被人發現,在這種場合詢問,真需要說出個二五六來。
華夏沒有太祖之人,自然沒有渡江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說法就純屬杜撰了。
怎麽說呢?
看他低頭不吭聲,歸景林笑道:“是胡亂寫的吧?”
韓啟功瞪著眼睛,不滿道:“寫詩這種事,心中有感而發,你胡亂寫一首我看看?”
四位大師級人物都看著沈哲,看他是怎麽個說法。
被歸景林一打岔,沈哲倒忽然冒出個主意,摸摸腦袋說道:“這首詩的名字可以叫《七律·螞蟻行軍》……”
韓啟功身子一晃,不可置信道:“沈哲,你真是胡寫的?”
當然不是胡寫,隻不過沒法解釋罷了,沈哲搖搖頭,一口咬定:“的確是看到群蟻搬家,寫出來的。”
老先生也好奇問:“這是怎麽一個說法?”
“各位老師肯定知道,年輕人都有指揮大軍、兩軍對壘的夢想……”看他們都點頭讚同,沈哲組織一下語言,繼續說道:“那天遊香山,在雙清別墅看到成群的螞蟻搬家,井然有序,和一支軍隊行軍相似。像韓老師說的心有所感吧,後來刻在石頭上,確實違反了公園規定……”
“誰管你違不違反規定,你能寫詩,寫到管理處大門都沒關係。”韓啟功晃晃腦袋。
“那我問你,鍾山風雨什麽意思?”
沈哲道:“鍾山是紫金山,位於古時建業,東吳大帝建都之處,風雨指赤壁之戰。”
“東吳大帝?”
“赤壁之戰?”
四位老人麵麵相覷,老先生想了想,說道:“漢末諸侯混戰,東吳大帝指的是孫策或孫權吧?”
沈哲忽然想起,對華夏人說三國,沒研究過的還真聽不懂,幸好老先生讀書多,連忙補充道:“漢末諸侯混戰時,諸葛亮聯吳抗曹,路經林陵,見紫金山地勢險峻,虎踞江邊,對孫權說‘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土之宅也’。赤壁大戰後,孫權遷都於此,改林陵為建業,後來成為六朝古都……”
“是有這麽迴事。”老先生迴想一會,“赤壁之戰是曆史上第一次長江流域大戰。”
幾個老人用奇怪的目光看沈哲,韓啟功道:“你想的夠遠的,看到群蟻搬家,能想到千年前一場大戰?”
“為什麽不會想到垓下之戰或長平之戰,比赤壁之戰有名吧?”歸景林道。
那是因為你們沒看過三國演義,看過的沒人不知道。
沈哲摸摸頭,有些尷尬。
別管是不是真的,能圓過去就好。
童百齡倒是很讚同,說道:“沒有想象力,談何詩歌創作?”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應該是源自楚漢爭鼎,這就不用問你了,總算有點像年輕人的樣子,看你現在裝模作樣的!”韓啟功皺眉道。
沈哲暗暗歎氣,朝氣蓬勃了,那才是裝模作樣。
裝了十幾年,不裝了。
歸景林一拍大腿,笑道:“哈哈,通過群蟻行軍,迴溯曆史戰爭場麵,也算是個典故!”
“……怎麽我感覺不對味?”韓啟功低聲道。
“前麵的就不要說了,最後兩句已經很不錯,透著哲學意味。”童百齡微笑道。
韓啟功想了一會,無奈道:“算你能自圓其說。”
其實“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也不是太祖原創,而是引用自唐代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這句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唉,難怪前段時間在曆史界鬧出風波,漢末亂世典故張口就來,看樣子讀書是不少。”
“讀書少能寫出好文章?”
“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年輕人,古今文體都能寫,還都不錯,算什麽?”
“算怪胎,不用管那麽多,有好文就行!”
七嘴八舌的對沈哲進行品評,老先生看樣子對他也很滿意。
沈哲心裏抹把汗,對太祖說聲抱歉,這麽一糊弄,整首詩又變了個味道。
……
討論了一會,屋內安靜下來。
知道找自己來這兒,肯定不是為了一首詩,沈哲耐心等待他們發問。
這是韓啟功的要求,其他人都看著他。
“沈哲啊,我看你寫的傷仲永,內容思想先不說,文字上,古文功底可不低,你對文言沒落怎麽看?”
原來是這事,沈哲心裏有了底,他了解過不少。
當代所謂的“古文運動”,眼前這位韓啟功貌似就是發起人之一,平時從書刊雜誌上也見過他不少論點。不過沈哲並不看好,雖然文言自有其美,對比兩個時空,隻把這群人看成古文愛好者。
有一條萬金油似的理由“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和另一種通行全球的語言相比,文言每個詞都有厚重的曆史積澱,而英文詞性相對固定,彼此翻譯困難。
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怎麽擔當重任?
現代白話文體以明清白話為基礎,引進大量西方詞匯,達到一對一的關係,才提供了交流基礎。
這是古典華夏對近代西方世界的一種妥協。
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沈哲佯作詫異:“韓老師,文言沒落從何說起,好像還行吧?”
“什麽叫還行?”韓啟功愣住,馬上皺眉道:“現在還有多少人用文言交流的?”
那是你沒見過另一個時空的情況,沈哲心底說道。
有一大批喝了幾口洋墨水的文人,借某次思想運動的掩護,大肆攻擊古文體。如果說西學東漸是曆史必然,語言改革也勢在必行,那麽作為民族文人,應該有擔當維護本國語言文字的覺悟。而事實上恰恰相反,他們反倒成了文化闖將,槍口對準了自己,態度極其激烈。
其中的代表胡適同學,還寫了《白話文學史》,為這個團體造勢。
隻可惜寫完上卷,然後太監了,他的另一部《中國哲學史大綱》也是寫完上卷,隨即太監。
所以胡適被當時的語言文字學家黃侃,調侃為“著作監”。
總是“絕後”,文史留名。
比起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差遠了。
因為他寫不下去,宋元以後,白話在文學中的地位已經非常主流了,清末時就更不用說了。
卡文一點不稀奇。
既然已經在發展,還要你造個毛的勢。
根據後來有人研究,白話發展經過兩個階段——白話、歐化的白話。
即使歐化的白話,在新文化運動前也早已出現。
但那幫文化闖將是不承認的,惡意猜測,是怕影響他們“一切自我開始”的良好感覺。
事實上,書麵語言白話是勢所必然,小胳膊小腿起的推動作用有限。
牽涉到另一條罪名,口語和書麵語的“言文一致”,殊不知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就算書麵語改成白話,和口語依然不是一迴事,誰天天講話跟寫文章似的?
迴頭看看,古時除了有書麵交流需求的讀書人、官員,老農說話難道不是白話?
兩種白話區別在於詞的意象。
比如李白《靜夜思》就帶有白話的感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胡適創作了中國第一首白話詩——《兩隻蝴蝶》,發表在《新青年》,就是由歐化的白話寫成。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麽,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他的本意是提倡白話文寫詩,實際上全歐化的白話寫詩慘不忍睹,不得不結合古白話。
《再別康橋》中,笙簫、夏蟲等意象詞匯,簡潔、雋永等,都是古白話的特征。
從兩首詩也可以看出,中國自身的白話依然無法適應世界交流需要,人間正道是滄桑,歐化的白話出現可能真是曆史必然。隻不過那場文化運動太過激烈,把自己弄殘廢了,文言差不多成了文物之類的玩意。
當然,也不是胡適一個人的問題,他隻是站在北大講台一唿百應的代表。
這個華夏的白話發展就比較緩和,大變革時期短得多。
沈哲對比兩個時空,和眼前這幾個人不同,感覺文言並不算沒落。
在國文課本中占了很大比例,使用文言的還有不少人,沒有完全脫離所有人的生活。
……
“韓老師,我是學文學的,就拿古今文學來舉例說明?”沈哲道。
“說說看。”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
沈哲一口氣說了五句,引用的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這幾句聽著有意思,我們曆史上的文學發展確實是這個規律,繼續往下說!”韓啟功眼睛一亮。
歸景林他們也頗感興趣的盯著他。
沈哲點點頭,說道:“一種文體流傳的時間長了,作品數量自然變多,慢慢形成俗套。這時候,很難有人能寫出新意,隻好舍棄這種體裁,去創造新的體裁,除舊迎新……”
老先生忽然皺眉道:“你是說今不如古?”
沈哲暗暗笑笑,這正是他接下來要說的話,“整個文學來說,當然不是,而單獨一種體裁,今不如古。”
“比如?”
“比如詩歌,現在的人就很難寫出古人的水平?”
“你那幾首怎麽解釋?”童百齡忽然問。
沈哲頓了一下,旋即微微搖頭:“可能是我從小就讀過不少古文的原因?”
“嗯,算你有道理。”
“舉文學的例子,就是想說文言其實也一樣,最初也不過是先秦口語。因為交通不便,十裏不同音,百裏不同俗,古人以此為標準,定下一種書麵語言,供讀書人‘筆談’。如今,不再需要了,自然被拋棄。”
歸景林哈哈笑道:“這麽說,你也是白話文的擁護者?”
韓啟功拿眼睛直瞪沈哲。
本來因為沈哲寫過很出色的文言和古詩,才對他產生興趣的,沒想到一番話聽下來,似乎不是一路人?
沈哲話音一轉:“但我認為文言應該承擔另一項任務。”
“說下去。”幾為大師都催促。
韓啟功道:“發現你這個小年輕很有想法啊。”
沈哲笑笑,沒搭理這話茬,這些說法除了彼時空國學大師外,還有很多是從網上看來的。
“開始的時候,韓老師說文言沒落,我不這麽認為。從人數上看,不往遠的說,就說最近的封建王朝滿清,現在懂得文言的也比當時多不少,是嗎?”
“這倒是真的,國民教育半個世紀,讀完高中的學生基本都能看懂。”老先生道。
韓啟功不屑道:“哪有什麽用,沒多少人使用。”
“韓老師,古時的文言也隻是書麵使用吧?”沈哲搖搖頭,停頓了一下,說道:“占據人口極少數的讀書人,平常說話之乎者也一番,也被認為是書呆子,康熙批折子都用‘知道了’打發,情況差不多嘛。”
韓啟功若有所思,過了一會,皺眉道:“這麽說,你反倒認為文言複興了?”
沈哲笑了,搖頭道:“當然不是,但如果說沒落,太悲觀了。”
“那另一項任務是怎麽個說法?”
沈哲先打預防針:“各位老師,這都是我的個人看法,平時胡亂琢磨的……”
幾人都啞然失笑,老先生笑罵道:“你說你的,對不對,他們自然會判斷,不用這麽小心。”
沈哲不好意思摸摸頭,說道:“文言在曆史兩千年裏,除了提供書麵交流渠道外,還承擔著傳承我們本土文化的任務。是相對固定的一種文體,如果沒有這種文體,可能華夏文化早就被割裂的不成樣子了,別說先秦時期,估計唐宋文人的著作我們都看著費勁,因為口語在不停變化。”
韓啟功點點頭:“這些早有公論……”
他忽然愣住,思索一會,道:“你是說……”
沈哲笑道:“韓老師已經知道我要說什麽了,就是承擔傳承文化的作用。”
“我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都來自與傳承下來的文化,大部分載體就是以文言的形式。因為它的固定性和豐富性,所以一個高中畢業生能基本看懂2000年前的典籍,不會認為是鳥語。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閱讀1000年的古英語,基本上傻眼。”
“白話文承擔不了這個任務,變化太快,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詞,如今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
“華夏雖然是多民族國家,能聚成一個整體,就是因為認同這個共同的傳承文化。”
“如果自身文化都不認同,即使拿著華夏國籍,也不能算華夏人……”
“反之,不在國內生活,也是同胞。”
“會不會使用文言創作,我感覺不是那麽重要,但是學習文言,至少要能大致明白,是非常必須的。”
沈哲咳嗽一聲,潤潤嗓子。
“各位老師,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沈哲麵帶矜持:“韓老師,那首詩您也看到了?”
“你不知道香山是什麽地方吧?”老先生麵帶微笑,說道:“那裏是他們的老窩,你能逃得掉?”
韓啟功哈哈大笑:“先生說的不錯,沈哲啊,你去香山到此一遊,那是自投羅網!”
落座後,沈哲不好意思笑笑:“是我胡鬧了。”
遊覽風景勝地,找個地方刻上到此一遊,很多人的趣味,隻不過他刻的是一首詩。
“發現一首好詩,就饒過你了。”韓啟功笑嗬嗬的,話音一轉,“但是你得把那首詩先解釋解釋。”
“解釋什麽?”沈哲怔了一下。
“《香山》就不說了,當麵說過了,你刻在石頭後麵那首非常霸氣的詩是怎麽迴事?”韓啟功斂起笑容。
沈哲恍然,原來是要求解釋太祖的詩。
太祖的詩詞是帝王詩,霸氣那是必須的,何況此詩創作於革命勝利前夕。
旋即有些撓頭,當時在雙清別墅前,想起太祖曾在此地指揮渡江戰役,忍不住手癢,補上這首詩。純粹是下意識的舉動,但被人發現,在這種場合詢問,真需要說出個二五六來。
華夏沒有太祖之人,自然沒有渡江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說法就純屬杜撰了。
怎麽說呢?
看他低頭不吭聲,歸景林笑道:“是胡亂寫的吧?”
韓啟功瞪著眼睛,不滿道:“寫詩這種事,心中有感而發,你胡亂寫一首我看看?”
四位大師級人物都看著沈哲,看他是怎麽個說法。
被歸景林一打岔,沈哲倒忽然冒出個主意,摸摸腦袋說道:“這首詩的名字可以叫《七律·螞蟻行軍》……”
韓啟功身子一晃,不可置信道:“沈哲,你真是胡寫的?”
當然不是胡寫,隻不過沒法解釋罷了,沈哲搖搖頭,一口咬定:“的確是看到群蟻搬家,寫出來的。”
老先生也好奇問:“這是怎麽一個說法?”
“各位老師肯定知道,年輕人都有指揮大軍、兩軍對壘的夢想……”看他們都點頭讚同,沈哲組織一下語言,繼續說道:“那天遊香山,在雙清別墅看到成群的螞蟻搬家,井然有序,和一支軍隊行軍相似。像韓老師說的心有所感吧,後來刻在石頭上,確實違反了公園規定……”
“誰管你違不違反規定,你能寫詩,寫到管理處大門都沒關係。”韓啟功晃晃腦袋。
“那我問你,鍾山風雨什麽意思?”
沈哲道:“鍾山是紫金山,位於古時建業,東吳大帝建都之處,風雨指赤壁之戰。”
“東吳大帝?”
“赤壁之戰?”
四位老人麵麵相覷,老先生想了想,說道:“漢末諸侯混戰,東吳大帝指的是孫策或孫權吧?”
沈哲忽然想起,對華夏人說三國,沒研究過的還真聽不懂,幸好老先生讀書多,連忙補充道:“漢末諸侯混戰時,諸葛亮聯吳抗曹,路經林陵,見紫金山地勢險峻,虎踞江邊,對孫權說‘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土之宅也’。赤壁大戰後,孫權遷都於此,改林陵為建業,後來成為六朝古都……”
“是有這麽迴事。”老先生迴想一會,“赤壁之戰是曆史上第一次長江流域大戰。”
幾個老人用奇怪的目光看沈哲,韓啟功道:“你想的夠遠的,看到群蟻搬家,能想到千年前一場大戰?”
“為什麽不會想到垓下之戰或長平之戰,比赤壁之戰有名吧?”歸景林道。
那是因為你們沒看過三國演義,看過的沒人不知道。
沈哲摸摸頭,有些尷尬。
別管是不是真的,能圓過去就好。
童百齡倒是很讚同,說道:“沒有想象力,談何詩歌創作?”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應該是源自楚漢爭鼎,這就不用問你了,總算有點像年輕人的樣子,看你現在裝模作樣的!”韓啟功皺眉道。
沈哲暗暗歎氣,朝氣蓬勃了,那才是裝模作樣。
裝了十幾年,不裝了。
歸景林一拍大腿,笑道:“哈哈,通過群蟻行軍,迴溯曆史戰爭場麵,也算是個典故!”
“……怎麽我感覺不對味?”韓啟功低聲道。
“前麵的就不要說了,最後兩句已經很不錯,透著哲學意味。”童百齡微笑道。
韓啟功想了一會,無奈道:“算你能自圓其說。”
其實“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也不是太祖原創,而是引用自唐代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這句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唉,難怪前段時間在曆史界鬧出風波,漢末亂世典故張口就來,看樣子讀書是不少。”
“讀書少能寫出好文章?”
“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年輕人,古今文體都能寫,還都不錯,算什麽?”
“算怪胎,不用管那麽多,有好文就行!”
七嘴八舌的對沈哲進行品評,老先生看樣子對他也很滿意。
沈哲心裏抹把汗,對太祖說聲抱歉,這麽一糊弄,整首詩又變了個味道。
……
討論了一會,屋內安靜下來。
知道找自己來這兒,肯定不是為了一首詩,沈哲耐心等待他們發問。
這是韓啟功的要求,其他人都看著他。
“沈哲啊,我看你寫的傷仲永,內容思想先不說,文字上,古文功底可不低,你對文言沒落怎麽看?”
原來是這事,沈哲心裏有了底,他了解過不少。
當代所謂的“古文運動”,眼前這位韓啟功貌似就是發起人之一,平時從書刊雜誌上也見過他不少論點。不過沈哲並不看好,雖然文言自有其美,對比兩個時空,隻把這群人看成古文愛好者。
有一條萬金油似的理由“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和另一種通行全球的語言相比,文言每個詞都有厚重的曆史積澱,而英文詞性相對固定,彼此翻譯困難。
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怎麽擔當重任?
現代白話文體以明清白話為基礎,引進大量西方詞匯,達到一對一的關係,才提供了交流基礎。
這是古典華夏對近代西方世界的一種妥協。
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沈哲佯作詫異:“韓老師,文言沒落從何說起,好像還行吧?”
“什麽叫還行?”韓啟功愣住,馬上皺眉道:“現在還有多少人用文言交流的?”
那是你沒見過另一個時空的情況,沈哲心底說道。
有一大批喝了幾口洋墨水的文人,借某次思想運動的掩護,大肆攻擊古文體。如果說西學東漸是曆史必然,語言改革也勢在必行,那麽作為民族文人,應該有擔當維護本國語言文字的覺悟。而事實上恰恰相反,他們反倒成了文化闖將,槍口對準了自己,態度極其激烈。
其中的代表胡適同學,還寫了《白話文學史》,為這個團體造勢。
隻可惜寫完上卷,然後太監了,他的另一部《中國哲學史大綱》也是寫完上卷,隨即太監。
所以胡適被當時的語言文字學家黃侃,調侃為“著作監”。
總是“絕後”,文史留名。
比起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差遠了。
因為他寫不下去,宋元以後,白話在文學中的地位已經非常主流了,清末時就更不用說了。
卡文一點不稀奇。
既然已經在發展,還要你造個毛的勢。
根據後來有人研究,白話發展經過兩個階段——白話、歐化的白話。
即使歐化的白話,在新文化運動前也早已出現。
但那幫文化闖將是不承認的,惡意猜測,是怕影響他們“一切自我開始”的良好感覺。
事實上,書麵語言白話是勢所必然,小胳膊小腿起的推動作用有限。
牽涉到另一條罪名,口語和書麵語的“言文一致”,殊不知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就算書麵語改成白話,和口語依然不是一迴事,誰天天講話跟寫文章似的?
迴頭看看,古時除了有書麵交流需求的讀書人、官員,老農說話難道不是白話?
兩種白話區別在於詞的意象。
比如李白《靜夜思》就帶有白話的感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胡適創作了中國第一首白話詩——《兩隻蝴蝶》,發表在《新青年》,就是由歐化的白話寫成。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麽,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他的本意是提倡白話文寫詩,實際上全歐化的白話寫詩慘不忍睹,不得不結合古白話。
《再別康橋》中,笙簫、夏蟲等意象詞匯,簡潔、雋永等,都是古白話的特征。
從兩首詩也可以看出,中國自身的白話依然無法適應世界交流需要,人間正道是滄桑,歐化的白話出現可能真是曆史必然。隻不過那場文化運動太過激烈,把自己弄殘廢了,文言差不多成了文物之類的玩意。
當然,也不是胡適一個人的問題,他隻是站在北大講台一唿百應的代表。
這個華夏的白話發展就比較緩和,大變革時期短得多。
沈哲對比兩個時空,和眼前這幾個人不同,感覺文言並不算沒落。
在國文課本中占了很大比例,使用文言的還有不少人,沒有完全脫離所有人的生活。
……
“韓老師,我是學文學的,就拿古今文學來舉例說明?”沈哲道。
“說說看。”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
沈哲一口氣說了五句,引用的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這幾句聽著有意思,我們曆史上的文學發展確實是這個規律,繼續往下說!”韓啟功眼睛一亮。
歸景林他們也頗感興趣的盯著他。
沈哲點點頭,說道:“一種文體流傳的時間長了,作品數量自然變多,慢慢形成俗套。這時候,很難有人能寫出新意,隻好舍棄這種體裁,去創造新的體裁,除舊迎新……”
老先生忽然皺眉道:“你是說今不如古?”
沈哲暗暗笑笑,這正是他接下來要說的話,“整個文學來說,當然不是,而單獨一種體裁,今不如古。”
“比如?”
“比如詩歌,現在的人就很難寫出古人的水平?”
“你那幾首怎麽解釋?”童百齡忽然問。
沈哲頓了一下,旋即微微搖頭:“可能是我從小就讀過不少古文的原因?”
“嗯,算你有道理。”
“舉文學的例子,就是想說文言其實也一樣,最初也不過是先秦口語。因為交通不便,十裏不同音,百裏不同俗,古人以此為標準,定下一種書麵語言,供讀書人‘筆談’。如今,不再需要了,自然被拋棄。”
歸景林哈哈笑道:“這麽說,你也是白話文的擁護者?”
韓啟功拿眼睛直瞪沈哲。
本來因為沈哲寫過很出色的文言和古詩,才對他產生興趣的,沒想到一番話聽下來,似乎不是一路人?
沈哲話音一轉:“但我認為文言應該承擔另一項任務。”
“說下去。”幾為大師都催促。
韓啟功道:“發現你這個小年輕很有想法啊。”
沈哲笑笑,沒搭理這話茬,這些說法除了彼時空國學大師外,還有很多是從網上看來的。
“開始的時候,韓老師說文言沒落,我不這麽認為。從人數上看,不往遠的說,就說最近的封建王朝滿清,現在懂得文言的也比當時多不少,是嗎?”
“這倒是真的,國民教育半個世紀,讀完高中的學生基本都能看懂。”老先生道。
韓啟功不屑道:“哪有什麽用,沒多少人使用。”
“韓老師,古時的文言也隻是書麵使用吧?”沈哲搖搖頭,停頓了一下,說道:“占據人口極少數的讀書人,平常說話之乎者也一番,也被認為是書呆子,康熙批折子都用‘知道了’打發,情況差不多嘛。”
韓啟功若有所思,過了一會,皺眉道:“這麽說,你反倒認為文言複興了?”
沈哲笑了,搖頭道:“當然不是,但如果說沒落,太悲觀了。”
“那另一項任務是怎麽個說法?”
沈哲先打預防針:“各位老師,這都是我的個人看法,平時胡亂琢磨的……”
幾人都啞然失笑,老先生笑罵道:“你說你的,對不對,他們自然會判斷,不用這麽小心。”
沈哲不好意思摸摸頭,說道:“文言在曆史兩千年裏,除了提供書麵交流渠道外,還承擔著傳承我們本土文化的任務。是相對固定的一種文體,如果沒有這種文體,可能華夏文化早就被割裂的不成樣子了,別說先秦時期,估計唐宋文人的著作我們都看著費勁,因為口語在不停變化。”
韓啟功點點頭:“這些早有公論……”
他忽然愣住,思索一會,道:“你是說……”
沈哲笑道:“韓老師已經知道我要說什麽了,就是承擔傳承文化的作用。”
“我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都來自與傳承下來的文化,大部分載體就是以文言的形式。因為它的固定性和豐富性,所以一個高中畢業生能基本看懂2000年前的典籍,不會認為是鳥語。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閱讀1000年的古英語,基本上傻眼。”
“白話文承擔不了這個任務,變化太快,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詞,如今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
“華夏雖然是多民族國家,能聚成一個整體,就是因為認同這個共同的傳承文化。”
“如果自身文化都不認同,即使拿著華夏國籍,也不能算華夏人……”
“反之,不在國內生活,也是同胞。”
“會不會使用文言創作,我感覺不是那麽重要,但是學習文言,至少要能大致明白,是非常必須的。”
沈哲咳嗽一聲,潤潤嗓子。
“各位老師,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