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麽痛快。
這句話其實和時代背景有關係,當時瞬息萬變,她是一個專注於寫作的作家,希望通過出書賺錢,來滿足有情調、有品位的生活。短期內趕快成功,否則很容易被時代浪潮淹沒。
事實上,由於流傳太廣,耽誤了很多人。
比如童星,絕大部分長歪了;比如相信“三十歲之前成為千萬富翁”,往往更加落魄……
成功的契機,應該是心智成熟、最有精力、實力最強的時候。
沈哲是個例外。
即使剛出娘胎就成名,也擁有成年人的心智。
成功之前做什麽?
《明朝那些事兒》表達的非常清楚,從曆史人物到作者本人,都在說這件事。
這部書之所以讀起來很怪,就是因為它不像曆史書,太通俗;也不像小說,建立在史實基礎上;更像是作者做人態度的一次展示。
朱元璋積蓄實力,當年明月老實做人、勤奮寫書。
……
專訪登出,針對《明朝那些事兒》的批評瞬間消失。
這部讓專家學者怎麽都看不進眼中的作品,完全被扔到腦後去了,隻有普通讀者爭相傳閱。
能和大師對話的,隻能是大師,這次沈哲搬出的就是彼世界數位大師。
一個學術觀點產生,後麵必然跟隨著大量論述,才能成一家之言。沈哲這個年齡,不可能有那種能力,隻把濃縮後的論點拋出來。完整論述腦海中也有,但他不敢拿出來。
論點可以解釋為讀書時的靈光一閃,隻不過他閃的多了點,完整論述就不同了。
到專訪中,很多觀點就相互矛盾。
這是沈哲思考後的決定,他需要表現出自己的不成熟、學術上的幼稚,但又不能真的幼稚。
把曆史看成當代史或思想史,很容易招致反對。
正確的說法是——一切曆史都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不過沒關係,看起來就錯誤的學術觀點,隻要能自圓其說,一樣能博得讚賞。
“來學院一趟吧。”
任院長的電話親自打到沈哲的手機上,歎著氣道:“你是要改變學術界研究方向啊!”
語氣一轉,又說道:“不要擔心,學術多元化本就應該提倡。”
沈哲趕到文學院的時候,被林助理帶進一間會議室。
十七八個老頭老太太,一眼看過去,就沒有一個五十歲以下的。
除了任院長,全都不認識。
……
“小子,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
沈哲恰到好處露出一絲靦腆:“讀書的時候瞎想的……”
“我看你也是瞎想,來來,你給我解釋解釋,這兩個說法相互矛盾是怎麽迴事?”
這就為難上了。
七嘴八舌,每個人都能指出專訪裏的錯誤。
足足被拷問了半個多小時,即使腦子裏有海量論文支持,沈哲也被弄個汗流浹背。
“光想出來怎麽行,要完善它!”一位老教授不滿道。
另一位老奶奶看不下去:“我看小夥子不錯,你們趴在紙堆裏幾十年,有人想到類似的觀點嗎?”
全場寂然。
她轉頭慈祥的看著沈哲:“沈哲同學,你真的十來歲就看曆史書?”
任院長介紹道:“這是我們哲學係的張教授。”
沈哲點點頭,張口說瞎話:“張奶奶,小時候我喜歡看書,確實讀曆史比較早。”
事實上為了對比兩個時空,最先看的就是曆史類,學會走路就偷偷看。
真說出來估計能把一幫人嚇著。
“難怪,”張教授微笑著,打量沈哲,“轉到我們哲學係來吧,在文學院學不到什麽。”
一個老頭忽然插話:“轉什麽哲學係,我還等著他抗曆史係大旗!”
任院長苦笑:“都別爭了,沈哲是文學院學生!又是老師看重的,我們不會放人的……”
“老先生也要通情達理吧,”張教授麵色不悅,“我看他實用主義的說法,和文學、曆史根本沒多大關係,或許能成為哲學另一個分支,不過需要首先係統學習,到哲學係是最好的選擇!”
沈哲詫異,這幫老教授真不是吃素的,一個名詞就能感覺到不同尋常。
實用主義本就是彼時空一門現代哲學派別。
受馬克思主義影響而形成,20世紀在米國成為主流思潮,《實用主義》一書,甚至成了米國人的行動準則。
哲學有兩個分歧,唯心和唯物。
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
不過,沈哲根本沒打算搞學術,隻要他們不找自己麻煩就行。拋出幾個新觀點,夠他們爭論一陣子了。
“我更喜歡文學,用作品感動讀者。”
文學院不放人,學生本人也不願意,兩位想拉人的老教授也沒辦法。
……
沈哲說不出所以然後,很快被拋在一邊。
正中他下懷。
留下一幫學術狂人在裏麵爭吵,他偷偷出了會議室。
會議室裏隻是燕京附近幾所高校的相關專家教授,其它地方沒辦法立即找上門,但也對著專訪皺眉思索。
似乎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部分認同。
但隻看到簡單概念,沒有詳細論述,不免歎上一句:“年輕人就是不靠譜!”
不吐不快,一篇篇論文飛向各家學術期刊。
作為此次爭鳴的發源地燕大,理所當然的占領了學術製高點。
連續幾天都接到老師們的電話,沈哲不敢再多說,一口咬定專訪中的話,都是讀書時偶然的想法。
曆史和哲學係學子憤憤然。
“他隨便想想,就讓我們悶頭研究?”
……
附庸風雅的普通讀者也有訂閱《人物》的,看到專訪,一頭霧水。
如果隻是單個新觀點,還可以論證一番,好幾個夾雜在一起,隻能感歎:“沈大想的真複雜!”
“隻有讓那幫學究去理清了。”
反而對“十歲讀曆史”的事情很感興趣。
“我十歲還在玩泥巴!”
“十歲讀曆史,十八歲考狀元,人生啊,真是愛開玩笑!”
“孩他媽,快讓小寶迴來,十歲的孩子,不要外麵瞎玩,該讀書了……”
而國內許多學術研究者,聽說專訪隻是年輕人讀書筆記似的想法,哭笑不得。
無奈該爭論還要爭論。
沈哲是指望不上的,沒看專訪裏的話,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隻有一個實用主義挺肯定。
此時哪裏還顧上那本不嚴肅的曆史作品。
“500萬冊!”
沈哲看著鍾離發過來的最新銷售數據,顯得很高興。
“這才是我該做的事情。”
這句話其實和時代背景有關係,當時瞬息萬變,她是一個專注於寫作的作家,希望通過出書賺錢,來滿足有情調、有品位的生活。短期內趕快成功,否則很容易被時代浪潮淹沒。
事實上,由於流傳太廣,耽誤了很多人。
比如童星,絕大部分長歪了;比如相信“三十歲之前成為千萬富翁”,往往更加落魄……
成功的契機,應該是心智成熟、最有精力、實力最強的時候。
沈哲是個例外。
即使剛出娘胎就成名,也擁有成年人的心智。
成功之前做什麽?
《明朝那些事兒》表達的非常清楚,從曆史人物到作者本人,都在說這件事。
這部書之所以讀起來很怪,就是因為它不像曆史書,太通俗;也不像小說,建立在史實基礎上;更像是作者做人態度的一次展示。
朱元璋積蓄實力,當年明月老實做人、勤奮寫書。
……
專訪登出,針對《明朝那些事兒》的批評瞬間消失。
這部讓專家學者怎麽都看不進眼中的作品,完全被扔到腦後去了,隻有普通讀者爭相傳閱。
能和大師對話的,隻能是大師,這次沈哲搬出的就是彼世界數位大師。
一個學術觀點產生,後麵必然跟隨著大量論述,才能成一家之言。沈哲這個年齡,不可能有那種能力,隻把濃縮後的論點拋出來。完整論述腦海中也有,但他不敢拿出來。
論點可以解釋為讀書時的靈光一閃,隻不過他閃的多了點,完整論述就不同了。
到專訪中,很多觀點就相互矛盾。
這是沈哲思考後的決定,他需要表現出自己的不成熟、學術上的幼稚,但又不能真的幼稚。
把曆史看成當代史或思想史,很容易招致反對。
正確的說法是——一切曆史都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不過沒關係,看起來就錯誤的學術觀點,隻要能自圓其說,一樣能博得讚賞。
“來學院一趟吧。”
任院長的電話親自打到沈哲的手機上,歎著氣道:“你是要改變學術界研究方向啊!”
語氣一轉,又說道:“不要擔心,學術多元化本就應該提倡。”
沈哲趕到文學院的時候,被林助理帶進一間會議室。
十七八個老頭老太太,一眼看過去,就沒有一個五十歲以下的。
除了任院長,全都不認識。
……
“小子,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
沈哲恰到好處露出一絲靦腆:“讀書的時候瞎想的……”
“我看你也是瞎想,來來,你給我解釋解釋,這兩個說法相互矛盾是怎麽迴事?”
這就為難上了。
七嘴八舌,每個人都能指出專訪裏的錯誤。
足足被拷問了半個多小時,即使腦子裏有海量論文支持,沈哲也被弄個汗流浹背。
“光想出來怎麽行,要完善它!”一位老教授不滿道。
另一位老奶奶看不下去:“我看小夥子不錯,你們趴在紙堆裏幾十年,有人想到類似的觀點嗎?”
全場寂然。
她轉頭慈祥的看著沈哲:“沈哲同學,你真的十來歲就看曆史書?”
任院長介紹道:“這是我們哲學係的張教授。”
沈哲點點頭,張口說瞎話:“張奶奶,小時候我喜歡看書,確實讀曆史比較早。”
事實上為了對比兩個時空,最先看的就是曆史類,學會走路就偷偷看。
真說出來估計能把一幫人嚇著。
“難怪,”張教授微笑著,打量沈哲,“轉到我們哲學係來吧,在文學院學不到什麽。”
一個老頭忽然插話:“轉什麽哲學係,我還等著他抗曆史係大旗!”
任院長苦笑:“都別爭了,沈哲是文學院學生!又是老師看重的,我們不會放人的……”
“老先生也要通情達理吧,”張教授麵色不悅,“我看他實用主義的說法,和文學、曆史根本沒多大關係,或許能成為哲學另一個分支,不過需要首先係統學習,到哲學係是最好的選擇!”
沈哲詫異,這幫老教授真不是吃素的,一個名詞就能感覺到不同尋常。
實用主義本就是彼時空一門現代哲學派別。
受馬克思主義影響而形成,20世紀在米國成為主流思潮,《實用主義》一書,甚至成了米國人的行動準則。
哲學有兩個分歧,唯心和唯物。
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
不過,沈哲根本沒打算搞學術,隻要他們不找自己麻煩就行。拋出幾個新觀點,夠他們爭論一陣子了。
“我更喜歡文學,用作品感動讀者。”
文學院不放人,學生本人也不願意,兩位想拉人的老教授也沒辦法。
……
沈哲說不出所以然後,很快被拋在一邊。
正中他下懷。
留下一幫學術狂人在裏麵爭吵,他偷偷出了會議室。
會議室裏隻是燕京附近幾所高校的相關專家教授,其它地方沒辦法立即找上門,但也對著專訪皺眉思索。
似乎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部分認同。
但隻看到簡單概念,沒有詳細論述,不免歎上一句:“年輕人就是不靠譜!”
不吐不快,一篇篇論文飛向各家學術期刊。
作為此次爭鳴的發源地燕大,理所當然的占領了學術製高點。
連續幾天都接到老師們的電話,沈哲不敢再多說,一口咬定專訪中的話,都是讀書時偶然的想法。
曆史和哲學係學子憤憤然。
“他隨便想想,就讓我們悶頭研究?”
……
附庸風雅的普通讀者也有訂閱《人物》的,看到專訪,一頭霧水。
如果隻是單個新觀點,還可以論證一番,好幾個夾雜在一起,隻能感歎:“沈大想的真複雜!”
“隻有讓那幫學究去理清了。”
反而對“十歲讀曆史”的事情很感興趣。
“我十歲還在玩泥巴!”
“十歲讀曆史,十八歲考狀元,人生啊,真是愛開玩笑!”
“孩他媽,快讓小寶迴來,十歲的孩子,不要外麵瞎玩,該讀書了……”
而國內許多學術研究者,聽說專訪隻是年輕人讀書筆記似的想法,哭笑不得。
無奈該爭論還要爭論。
沈哲是指望不上的,沒看專訪裏的話,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隻有一個實用主義挺肯定。
此時哪裏還顧上那本不嚴肅的曆史作品。
“500萬冊!”
沈哲看著鍾離發過來的最新銷售數據,顯得很高興。
“這才是我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