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為什麽會在某段時期流行?
有人說是因為當時壓抑激蕩的社會環境,讓人們企圖找到某種發泄途徑。
但是尚未踏入社會的學生,也有很多武俠愛好者。
沈哲曾經也是其中之一。
若不是後來網絡時代燎原之勢,娛樂方式極度豐富,流行多久還未可知。
即使這樣,人們依然沒有擺脫武俠的影響,武俠電視劇、電影,武俠遊戲,漫畫等,甚至後來的網絡小說都有深刻的武俠背景。
沈哲不是文學研究者,但作為讀者,知道一個故事為什麽討人喜歡。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當讀到一本書的時候,心頭有沒有產生某種情緒,如果有一種,必然愛上這本書。
而《白發》一書幾乎占全了。
拿主角練霓裳來說——
她偏執狠辣,卻有著不可思議的赤誠、單純。
她不講輕重厲害,遇到不平直接給你個透明窟窿,說動手就動手。
她白衣若雪,容光絕世,嬌笑如銀鈴卻令天下英雄膽寒失色。
她好勇鬥狠,桀驁不馴,連天下第一的紅花鬼母也要對她歎一聲後生可畏。
她瀟灑不羈,獨闖深宮來去自如,高手環伺她卻在逍遙車裏高枕而臥。
世間絕不會出現這樣一個女子,真的出現了,也會是一個悲劇。
所以書中還有個晦明禪師嶽鳴珂,無論練霓裳武功多高,好像都隻能屈居第二。
……
故事連載到這裏,已經基本結束,連讀者都這樣認為。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此書才算是出現在華夏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前一部《龍虎》隻是銜接或者預熱。
某論壇忽然冒出一個帖子——
《一夜白發可能嗎?》
“頭發生長靠毛根基質中的上皮細胞不停地分裂發育,然後經曆程序性死亡,其死亡細胞最後構成毛發的基本結構,一層一層地推出毛囊,形成毛發。因此,我們看到的毛發是由死細胞構成的。外麵有多層表皮細胞保護,短時間內脫色是很困難的。”
經過技術帝論證,一夜白發可能會發生,隻是條件很苛刻,除非受到強烈的情感刺激。
帖子下麵一片罵聲。
“樓主sb……”
“罵的不冤,激鬥時被所愛的人打了一彈弓,情感刺激還不強烈?”
“樓主是感情白癡!”
一位暢銷書青年女作者也在自己的專欄發表感慨。
“練霓裳之獨立,是現代女性意識覺醒的代表,至情至性,愛的決絕,走的愴然!”
“還記得曾經路邊遇到過一隻野貓,看見行人路過,發出野性的喵叫,而我自己養的這隻小貓隻會輕輕的叫,所以叫貓叫,惹人愛憐。”
“我情願做一隻野貓,在沈大的江湖裏漂泊,也不願做家養的小貓……”
“感謝沈大,讓我看清自己的內心。”
文藝青年,沒救了。
“但我絕不願接受沈大這種情節安排,將所有桎梏枷鎖視若無物的煞星,怎麽會被感情永遠羈絆?”
女作者的話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她所在的雜誌被紛紛催訂。
對免費為別家打廣告的作者,本來還心存怨念的雜誌社管理層,馬上眉開眼笑。
“對,我們絕不接受!”
“絕色少女變形容枯槁的老婦,是個人都無法忍受……”
此時文中的描寫確實是這樣,不過隨著後來幾迴,練霓裳容顏恢複,但白發依然。
“練霓裳給了卓一航拚盡全力卻一敗塗地的愛,而他卻那樣軟弱,像綿羊一樣躲在她的身後,又像殘忍的虎狼一樣傷她的心。兩個人之間的一百步,她已經走了九十九步,他卻連邁出最後一步的勇氣都沒有。”
“難道沈大也是這樣的男人?恕我不敢相信……”
大致故事前麵的連載中已經逐漸交代,“一夜白發”事件徹底引爆了醞釀已久的讀者情緒。
第二天,曾經的俠客大家孫長卿教授在《南方周報》發表了新的評論。
“卓一航的悲劇在於他不僅僅是有自己的摯愛,他還有他的師長朋友,他無法突破世俗的條條框框,這與他從小的生活、教育經曆有關。他愛練霓裳而練霓裳也愛他,但這終究不能成為他們能夠在一起的理由。武俠小說雖是虛構,但一樣是來源於生活。”
“有這樣一部作品,沈哲已經開創了一個新的類型文學。”
但讀者顯然不買賬。
“一個老頭子懂什麽愛情,迴家抱孫子去吧!”
“真稀奇,還有為卓一航說話的,他最勇敢的事,也不過默默愛著而已。”
“說出了關鍵,付出的不對等,便注定沒有後來,雖然還沒有結束,但我已經機智的猜出結局……”
孫長卿不常接觸網絡,但這幾天也開始關注讀者反應,隨之氣歪了鼻子。
某位疑似作者的網友在論壇發帖——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今又見玉羅刹為情白頭。可以預見,未來創作的文學作品中,這種場景必然會時常出現。”
“因為經典,所以模仿。”
……
對於那位女作者最後一句隔空喊話,沈哲沒有迴應。
因為說不清。
最讓他高興的是,很多通俗文學作者對這部小說發出了聲音,代表武俠開始受到關注和認同。
最重要的是武俠讀者群的培養,否則拿出更好的作品就白瞎了。
從銷售數據表和雜誌社規劃上看,要把發行渠道打通全國,至少還需要半年時間。
連載完梁師後麵兩部作品,讀者應該還會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
隨意瀏覽著網友討論,沈哲忽然被一則評論吸引了。
“目前這部作品應該基本連載完成,從整體看,除了兩位男女主角一強一弱性格鮮明外,其他人物形象過於臉譜化,一味俠義正統,乃至刻板僵化。書中的武打場麵也是略顯散亂,見麵惡鬥,缺少鋪墊起伏。情感描寫也不夠深刻,黃龍洞、明月峽……幾場見麵兩人定情,太過突然……”
沈哲感覺這位網友說的不錯,估計是某位評論者的馬甲,也說出了梁師作品的短板。
剛剛受到震撼的讀者仍處在感性階段,此時根本不在意是不是理性。
他們也噴,但不滿的地方是對關於角色的命運安排,絕不是對故事本身有什麽不滿。
見到有人噴的是這本書,馬上不樂意了。
“哪個人物不鮮明?武當五老還是白石道人?不懂別瞎說!”
“就是,為情白發的情節還不夠深刻,難道樓主你和老婆談感情的時候,還要捅自己一刀?”
“武打場麵散亂?笑死我了,打架能不亂麽!”
“有本事你寫一本!”
沈哲看得一樂,這和“你行你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人說是因為當時壓抑激蕩的社會環境,讓人們企圖找到某種發泄途徑。
但是尚未踏入社會的學生,也有很多武俠愛好者。
沈哲曾經也是其中之一。
若不是後來網絡時代燎原之勢,娛樂方式極度豐富,流行多久還未可知。
即使這樣,人們依然沒有擺脫武俠的影響,武俠電視劇、電影,武俠遊戲,漫畫等,甚至後來的網絡小說都有深刻的武俠背景。
沈哲不是文學研究者,但作為讀者,知道一個故事為什麽討人喜歡。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當讀到一本書的時候,心頭有沒有產生某種情緒,如果有一種,必然愛上這本書。
而《白發》一書幾乎占全了。
拿主角練霓裳來說——
她偏執狠辣,卻有著不可思議的赤誠、單純。
她不講輕重厲害,遇到不平直接給你個透明窟窿,說動手就動手。
她白衣若雪,容光絕世,嬌笑如銀鈴卻令天下英雄膽寒失色。
她好勇鬥狠,桀驁不馴,連天下第一的紅花鬼母也要對她歎一聲後生可畏。
她瀟灑不羈,獨闖深宮來去自如,高手環伺她卻在逍遙車裏高枕而臥。
世間絕不會出現這樣一個女子,真的出現了,也會是一個悲劇。
所以書中還有個晦明禪師嶽鳴珂,無論練霓裳武功多高,好像都隻能屈居第二。
……
故事連載到這裏,已經基本結束,連讀者都這樣認為。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此書才算是出現在華夏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前一部《龍虎》隻是銜接或者預熱。
某論壇忽然冒出一個帖子——
《一夜白發可能嗎?》
“頭發生長靠毛根基質中的上皮細胞不停地分裂發育,然後經曆程序性死亡,其死亡細胞最後構成毛發的基本結構,一層一層地推出毛囊,形成毛發。因此,我們看到的毛發是由死細胞構成的。外麵有多層表皮細胞保護,短時間內脫色是很困難的。”
經過技術帝論證,一夜白發可能會發生,隻是條件很苛刻,除非受到強烈的情感刺激。
帖子下麵一片罵聲。
“樓主sb……”
“罵的不冤,激鬥時被所愛的人打了一彈弓,情感刺激還不強烈?”
“樓主是感情白癡!”
一位暢銷書青年女作者也在自己的專欄發表感慨。
“練霓裳之獨立,是現代女性意識覺醒的代表,至情至性,愛的決絕,走的愴然!”
“還記得曾經路邊遇到過一隻野貓,看見行人路過,發出野性的喵叫,而我自己養的這隻小貓隻會輕輕的叫,所以叫貓叫,惹人愛憐。”
“我情願做一隻野貓,在沈大的江湖裏漂泊,也不願做家養的小貓……”
“感謝沈大,讓我看清自己的內心。”
文藝青年,沒救了。
“但我絕不願接受沈大這種情節安排,將所有桎梏枷鎖視若無物的煞星,怎麽會被感情永遠羈絆?”
女作者的話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她所在的雜誌被紛紛催訂。
對免費為別家打廣告的作者,本來還心存怨念的雜誌社管理層,馬上眉開眼笑。
“對,我們絕不接受!”
“絕色少女變形容枯槁的老婦,是個人都無法忍受……”
此時文中的描寫確實是這樣,不過隨著後來幾迴,練霓裳容顏恢複,但白發依然。
“練霓裳給了卓一航拚盡全力卻一敗塗地的愛,而他卻那樣軟弱,像綿羊一樣躲在她的身後,又像殘忍的虎狼一樣傷她的心。兩個人之間的一百步,她已經走了九十九步,他卻連邁出最後一步的勇氣都沒有。”
“難道沈大也是這樣的男人?恕我不敢相信……”
大致故事前麵的連載中已經逐漸交代,“一夜白發”事件徹底引爆了醞釀已久的讀者情緒。
第二天,曾經的俠客大家孫長卿教授在《南方周報》發表了新的評論。
“卓一航的悲劇在於他不僅僅是有自己的摯愛,他還有他的師長朋友,他無法突破世俗的條條框框,這與他從小的生活、教育經曆有關。他愛練霓裳而練霓裳也愛他,但這終究不能成為他們能夠在一起的理由。武俠小說雖是虛構,但一樣是來源於生活。”
“有這樣一部作品,沈哲已經開創了一個新的類型文學。”
但讀者顯然不買賬。
“一個老頭子懂什麽愛情,迴家抱孫子去吧!”
“真稀奇,還有為卓一航說話的,他最勇敢的事,也不過默默愛著而已。”
“說出了關鍵,付出的不對等,便注定沒有後來,雖然還沒有結束,但我已經機智的猜出結局……”
孫長卿不常接觸網絡,但這幾天也開始關注讀者反應,隨之氣歪了鼻子。
某位疑似作者的網友在論壇發帖——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今又見玉羅刹為情白頭。可以預見,未來創作的文學作品中,這種場景必然會時常出現。”
“因為經典,所以模仿。”
……
對於那位女作者最後一句隔空喊話,沈哲沒有迴應。
因為說不清。
最讓他高興的是,很多通俗文學作者對這部小說發出了聲音,代表武俠開始受到關注和認同。
最重要的是武俠讀者群的培養,否則拿出更好的作品就白瞎了。
從銷售數據表和雜誌社規劃上看,要把發行渠道打通全國,至少還需要半年時間。
連載完梁師後麵兩部作品,讀者應該還會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
隨意瀏覽著網友討論,沈哲忽然被一則評論吸引了。
“目前這部作品應該基本連載完成,從整體看,除了兩位男女主角一強一弱性格鮮明外,其他人物形象過於臉譜化,一味俠義正統,乃至刻板僵化。書中的武打場麵也是略顯散亂,見麵惡鬥,缺少鋪墊起伏。情感描寫也不夠深刻,黃龍洞、明月峽……幾場見麵兩人定情,太過突然……”
沈哲感覺這位網友說的不錯,估計是某位評論者的馬甲,也說出了梁師作品的短板。
剛剛受到震撼的讀者仍處在感性階段,此時根本不在意是不是理性。
他們也噴,但不滿的地方是對關於角色的命運安排,絕不是對故事本身有什麽不滿。
見到有人噴的是這本書,馬上不樂意了。
“哪個人物不鮮明?武當五老還是白石道人?不懂別瞎說!”
“就是,為情白發的情節還不夠深刻,難道樓主你和老婆談感情的時候,還要捅自己一刀?”
“武打場麵散亂?笑死我了,打架能不亂麽!”
“有本事你寫一本!”
沈哲看得一樂,這和“你行你上”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