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春地處淮南,地廣糧多,本非需要兗、豫諸州押解糧草過來,不過近期連日大戰,壽春幾番易手陳翎所部糧草即將告罄。
於此,從徐州調撥過來一些後,陳翎在出征之前向陳震言道:“淮南當務之急便是恢複生產,使民以時,各司其職,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藏,以時決塞,歲雖兇敗,使民有所耘艾。”
陳震然之,接令自去辦理不提。
整列軍馬,剔除傷殘,得軍三萬,陳翎以趙雲為先鋒大將,馬岱、王基兩人副之,魏延有過在前,陳翎便使其押送糧草為後軍,其餘將校跟隨自己征進。
同時遣人至江夏,召辛毗、王昶、薛蘭三人轉道迴壽春,不在西陵駐軍。
大軍行軍緩慢,一日之後才到成德,陳翎就在城外紮下大寨,準備在此歇息一夜再行進軍。
當夜止有審配、郝昭兩人巡營,餘者俱安然入眠。
時至半夜,孫策忽然引軍殺到,逢營便踹,遇人便斬,郝昭、審配兩人率軍努力抵擋,奈何孫策早有所圖謀,又加上甘寧、太史慈等大將皆在,待等趙雲等人披甲出營為戰之際,孫策早闖營而去。
待及天明,陳翎計數人馬,見折了近五千兵卒,心中大怒,卻不再繼續帥軍前往合肥,而是退迴了壽春。
這是為何?
原來就如陳翎所料的那般,呂布、諸葛亮兩人從洛陽、梓潼兩地撤軍了。
一紙詔書到壽春,陳震派急使送至陳翎麵前,正是陳翎懷恨欲猛進大舉攻伐合肥之時。
詔書上寥寥數言,對陳翎自承功德不足稱吳王一事,呂布甚為嘉勉,卻沒有就此除了“吳王”這一尊號,而是給予了金印紫綬,用來封賞其帳下文武臣子。
殷製:
天子之田方千裏;
公、侯百裏;
伯七十裏;
子、男五十裏。
不能五十裏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
鄭玄雲:“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製。”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裏。州建百裏之國三十,七十裏之國六十,五十裏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
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千裏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為連,連有帥。三十國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千裏之內曰甸,千裏之外曰采。
漢興,設爵二等,曰王,曰侯。
皇子而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故謂之諸侯王。王子封為侯者,謂之諸侯。群臣異姓以功封者,謂之徹侯。
大者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以為差降。
古分土而無分民,自漢始分民,而諸王國皆連城數十,逾於古製。其諸侯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有賜特進者,其位在三公下。其次,列侯有功德,天子命為諸侯者,謂之朝侯,其位次九卿下。皆平冕文衣,侍祠郊廟。
其稱侍祠侯者,但侍祠而無朝位。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國,或以肺腑宿親若公主子孫或奉先侯墳墓在京師者,亦隨時見會,謂之猥諸侯。
凡諸侯王,皆金璽紫綬,古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別。
漢舊儀雲:“諸侯王金印,黃金駝駝紐,文曰璽,謂刻曰某王之璽,赤地綬。列侯黃金印,龜紐,文曰某侯之印,紫綬。”掌治其國。王常冠遠遊冠,綬五采而多朱。
漢初,論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有三人。蕭何為冠。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凡列侯,金印紫綬,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
未得其土便分其地,此乃是呂布欲借封侯一事,再次消減陳翎兵權。
揚州方圓千裏,封賞幾個列侯對於呂布來說不算什麽,又兼此刻陳翎能封賞的轄地還隻能是吳地,那就更加不會在意。
此事對於跟隨陳翎的諸位文武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在陳翎來看,則顯得那麽的嘲諷。
將士能用心協力作戰,所求所望的還不是這樣的封賞?
深深感到一股無奈之情,自己封賞之後,確能得諸將之心,對於將來的戰事有著不可估量的好處,但從另外一方麵來看,這無疑是分了自己權勢。
當然自己不會計較這些,但從此事上,陳翎已經能夠看到一個就算沒有了孫氏的江東,也會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中去。
他們相互製衡著,相互提防著,在這樣的分封之下,他們根本不會扭作一團,形成一股戰力與中原抗衡。
隱隱察覺到自己這種失落的情緒,陳翎喃喃自言著道:“我並無謀反之意,你何來這般,枉做小人?”
迴至壽春之後,陳翎向許昌上書,注了下陳震、審配、趙雲、魏延等人名字,幾乎隻要在自己帳下,有名有姓的文武將臣,陳翎都給寫上了名字,具體食邑在哪,陳翎沒有去想,隨便呂布了。
這樣過了數日,許昌有天使過來宣詔,呂布劃去了吳蘭、雷銅、辛毗、王昶、劉賢、陳橫等幾人的名字,趙雲、魏延、郝昭、馬岱、審配、夏侯恩六人為徹侯。
張遼早已有侯爵封號,在壽春大喜的日子裏,沒有急急迴徐州,待在壽春一直到過年前的三日方才離開。
張遼離開之時,與陳翎約定來年共圖合肥,陳翎攜眾人送行,聽得他的話之後,一一點頭應下。
張遼、王基兩人一走,壽春就成了陳翎獨斷專行的地方,聞孫策亦迴了建業,陳翎乃攜夏侯恩引著十數騎望許昌而去。
對於陳翎此舉,眾人皆有不解之意,隻不過這乃是陳翎的決斷,旁人不好相勸,便在送走了張遼之後,又送了陳翎一程。
壽春至汝南,再到許昌這條道陳翎曾經走過,不出三日便已經抵達帝都。
甄氏、次子留在壽春,於路上之時夏侯恩問向陳翎道:“子儀,此次前往許昌為何?”
驀然一笑,陳翎迴道:“數年不見,福兒不知如何了,夫人現在也不知是否安康,說到底,我不論如何也得來一次許昌。”
在夏侯恩的“哦”一聲中,陳翎暗暗想到,自己既然已經沒有那般心思,不如就此向呂布俯首請罪,消了君臣之間的誤會。
不然等待自己的結局不會那麽美妙,人若無遠慮,必有近憂啊。
而且以如今的局勢來看,曹操、孫策兩家遲早會為呂布殲滅蕩平,有無自己其實一樣,當初來到這個世間所立下的誓言,差不多已經完全了大半。
或許自己不該強求著,必須由自己去平定這個天下。
走到這一步,有自己的錯漏,也有…他人的過失,功過不必分得這麽清楚,隻要這個天下能夠盡快的平複下來,便了了自己的願望。
師尊,你給我的時間有些多啊。
現在,我感覺真的好累,但願此次許昌之行,能夠彌補一下過往。
進入許昌,是建安一十三年,泰始二年的第一日,知曉陳翎迴來了的人很少,不過皆是些手握大權的人物。
賈詡是最先知曉的,身為掌握一國密探的主官,他責無旁貸,陳翎行進在汝南郡內之時,他就向呂布稟報了此一事。
三公之一諸葛瑾差不多同時知曉,而諸葛亮稍延遲片刻也接報知道了。
周泰在成都,司馬懿在陳留,沒有迴轉許昌,自然不得與聞,而其餘王朗、楊修、高順等一班呂布的臣子,或早或晚亦被人告知。
此是朝堂上的事情,陳翎沒有在進城之後,直接向宮中去,而是迴了在許昌的府邸。
至今沒有大名的自己長子福兒長成一胖敦,身穿著一席綢服悄然等候在府前,在他的身前左右各有一從者侍立在側。
已經是一十三歲了,陳翎翻身下馬之後,迎上前去。
“府君!”頭插金花的夫人屈身施禮,陳翎隻得先將她扶起來,然後微微頷首間,伸出手去拉福兒。
稍一遲疑,臉上露出似是不情願的神色,福兒還是把手送到了陳翎的掌間。
感覺一絲溫暖,陳翎展顏轉首過來,對著夫人夏侯氏低聲說道:“辛苦你了,夫人。”
泫然欲泣,夏侯氏緊緊把握住陳翎的臂膀,投入他的懷中。
拍拍她的肩膀,陳翎感慨了一聲,說道:“先進府罷。”說完這話,陳翎舉步跨入自己當年曾經待過的府邸。
在陳翎身後的夏侯恩看著這般情景,心中同樣感慨萬千,已經不是懵懂少年,如今也已經身為人父的他心中清楚的知道,陳翎能夠迴許昌所冒的險有多大。
朝堂上的事情,並非是人與人之間的私誼能夠相比的,一路走來,陳翎在外征戰多年,從未把家事與國事放在等同的位置。
而如今,他變了,這事到底是好是壞,夏侯恩不清楚,也不明白,不過在他心底微微有些惴惴不安之意,呂布會如何對待他,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於此,從徐州調撥過來一些後,陳翎在出征之前向陳震言道:“淮南當務之急便是恢複生產,使民以時,各司其職,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藏,以時決塞,歲雖兇敗,使民有所耘艾。”
陳震然之,接令自去辦理不提。
整列軍馬,剔除傷殘,得軍三萬,陳翎以趙雲為先鋒大將,馬岱、王基兩人副之,魏延有過在前,陳翎便使其押送糧草為後軍,其餘將校跟隨自己征進。
同時遣人至江夏,召辛毗、王昶、薛蘭三人轉道迴壽春,不在西陵駐軍。
大軍行軍緩慢,一日之後才到成德,陳翎就在城外紮下大寨,準備在此歇息一夜再行進軍。
當夜止有審配、郝昭兩人巡營,餘者俱安然入眠。
時至半夜,孫策忽然引軍殺到,逢營便踹,遇人便斬,郝昭、審配兩人率軍努力抵擋,奈何孫策早有所圖謀,又加上甘寧、太史慈等大將皆在,待等趙雲等人披甲出營為戰之際,孫策早闖營而去。
待及天明,陳翎計數人馬,見折了近五千兵卒,心中大怒,卻不再繼續帥軍前往合肥,而是退迴了壽春。
這是為何?
原來就如陳翎所料的那般,呂布、諸葛亮兩人從洛陽、梓潼兩地撤軍了。
一紙詔書到壽春,陳震派急使送至陳翎麵前,正是陳翎懷恨欲猛進大舉攻伐合肥之時。
詔書上寥寥數言,對陳翎自承功德不足稱吳王一事,呂布甚為嘉勉,卻沒有就此除了“吳王”這一尊號,而是給予了金印紫綬,用來封賞其帳下文武臣子。
殷製:
天子之田方千裏;
公、侯百裏;
伯七十裏;
子、男五十裏。
不能五十裏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
鄭玄雲:“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製。”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裏。州建百裏之國三十,七十裏之國六十,五十裏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
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千裏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為連,連有帥。三十國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千裏之內曰甸,千裏之外曰采。
漢興,設爵二等,曰王,曰侯。
皇子而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故謂之諸侯王。王子封為侯者,謂之諸侯。群臣異姓以功封者,謂之徹侯。
大者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以為差降。
古分土而無分民,自漢始分民,而諸王國皆連城數十,逾於古製。其諸侯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有賜特進者,其位在三公下。其次,列侯有功德,天子命為諸侯者,謂之朝侯,其位次九卿下。皆平冕文衣,侍祠郊廟。
其稱侍祠侯者,但侍祠而無朝位。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國,或以肺腑宿親若公主子孫或奉先侯墳墓在京師者,亦隨時見會,謂之猥諸侯。
凡諸侯王,皆金璽紫綬,古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別。
漢舊儀雲:“諸侯王金印,黃金駝駝紐,文曰璽,謂刻曰某王之璽,赤地綬。列侯黃金印,龜紐,文曰某侯之印,紫綬。”掌治其國。王常冠遠遊冠,綬五采而多朱。
漢初,論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有三人。蕭何為冠。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凡列侯,金印紫綬,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
未得其土便分其地,此乃是呂布欲借封侯一事,再次消減陳翎兵權。
揚州方圓千裏,封賞幾個列侯對於呂布來說不算什麽,又兼此刻陳翎能封賞的轄地還隻能是吳地,那就更加不會在意。
此事對於跟隨陳翎的諸位文武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在陳翎來看,則顯得那麽的嘲諷。
將士能用心協力作戰,所求所望的還不是這樣的封賞?
深深感到一股無奈之情,自己封賞之後,確能得諸將之心,對於將來的戰事有著不可估量的好處,但從另外一方麵來看,這無疑是分了自己權勢。
當然自己不會計較這些,但從此事上,陳翎已經能夠看到一個就算沒有了孫氏的江東,也會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中去。
他們相互製衡著,相互提防著,在這樣的分封之下,他們根本不會扭作一團,形成一股戰力與中原抗衡。
隱隱察覺到自己這種失落的情緒,陳翎喃喃自言著道:“我並無謀反之意,你何來這般,枉做小人?”
迴至壽春之後,陳翎向許昌上書,注了下陳震、審配、趙雲、魏延等人名字,幾乎隻要在自己帳下,有名有姓的文武將臣,陳翎都給寫上了名字,具體食邑在哪,陳翎沒有去想,隨便呂布了。
這樣過了數日,許昌有天使過來宣詔,呂布劃去了吳蘭、雷銅、辛毗、王昶、劉賢、陳橫等幾人的名字,趙雲、魏延、郝昭、馬岱、審配、夏侯恩六人為徹侯。
張遼早已有侯爵封號,在壽春大喜的日子裏,沒有急急迴徐州,待在壽春一直到過年前的三日方才離開。
張遼離開之時,與陳翎約定來年共圖合肥,陳翎攜眾人送行,聽得他的話之後,一一點頭應下。
張遼、王基兩人一走,壽春就成了陳翎獨斷專行的地方,聞孫策亦迴了建業,陳翎乃攜夏侯恩引著十數騎望許昌而去。
對於陳翎此舉,眾人皆有不解之意,隻不過這乃是陳翎的決斷,旁人不好相勸,便在送走了張遼之後,又送了陳翎一程。
壽春至汝南,再到許昌這條道陳翎曾經走過,不出三日便已經抵達帝都。
甄氏、次子留在壽春,於路上之時夏侯恩問向陳翎道:“子儀,此次前往許昌為何?”
驀然一笑,陳翎迴道:“數年不見,福兒不知如何了,夫人現在也不知是否安康,說到底,我不論如何也得來一次許昌。”
在夏侯恩的“哦”一聲中,陳翎暗暗想到,自己既然已經沒有那般心思,不如就此向呂布俯首請罪,消了君臣之間的誤會。
不然等待自己的結局不會那麽美妙,人若無遠慮,必有近憂啊。
而且以如今的局勢來看,曹操、孫策兩家遲早會為呂布殲滅蕩平,有無自己其實一樣,當初來到這個世間所立下的誓言,差不多已經完全了大半。
或許自己不該強求著,必須由自己去平定這個天下。
走到這一步,有自己的錯漏,也有…他人的過失,功過不必分得這麽清楚,隻要這個天下能夠盡快的平複下來,便了了自己的願望。
師尊,你給我的時間有些多啊。
現在,我感覺真的好累,但願此次許昌之行,能夠彌補一下過往。
進入許昌,是建安一十三年,泰始二年的第一日,知曉陳翎迴來了的人很少,不過皆是些手握大權的人物。
賈詡是最先知曉的,身為掌握一國密探的主官,他責無旁貸,陳翎行進在汝南郡內之時,他就向呂布稟報了此一事。
三公之一諸葛瑾差不多同時知曉,而諸葛亮稍延遲片刻也接報知道了。
周泰在成都,司馬懿在陳留,沒有迴轉許昌,自然不得與聞,而其餘王朗、楊修、高順等一班呂布的臣子,或早或晚亦被人告知。
此是朝堂上的事情,陳翎沒有在進城之後,直接向宮中去,而是迴了在許昌的府邸。
至今沒有大名的自己長子福兒長成一胖敦,身穿著一席綢服悄然等候在府前,在他的身前左右各有一從者侍立在側。
已經是一十三歲了,陳翎翻身下馬之後,迎上前去。
“府君!”頭插金花的夫人屈身施禮,陳翎隻得先將她扶起來,然後微微頷首間,伸出手去拉福兒。
稍一遲疑,臉上露出似是不情願的神色,福兒還是把手送到了陳翎的掌間。
感覺一絲溫暖,陳翎展顏轉首過來,對著夫人夏侯氏低聲說道:“辛苦你了,夫人。”
泫然欲泣,夏侯氏緊緊把握住陳翎的臂膀,投入他的懷中。
拍拍她的肩膀,陳翎感慨了一聲,說道:“先進府罷。”說完這話,陳翎舉步跨入自己當年曾經待過的府邸。
在陳翎身後的夏侯恩看著這般情景,心中同樣感慨萬千,已經不是懵懂少年,如今也已經身為人父的他心中清楚的知道,陳翎能夠迴許昌所冒的險有多大。
朝堂上的事情,並非是人與人之間的私誼能夠相比的,一路走來,陳翎在外征戰多年,從未把家事與國事放在等同的位置。
而如今,他變了,這事到底是好是壞,夏侯恩不清楚,也不明白,不過在他心底微微有些惴惴不安之意,呂布會如何對待他,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