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之前有婚前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


    納采: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初議後,若女方有意,則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並攜帶一定禮物,故稱。納采禮的禮物隻用雁。


    《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鄭玄注:“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其禮物用雁。


    由此可見,對於大婚之禮,鄭玄亦是大師,毋庸置疑,隻需聽他行事即可。


    問名:男家行納采禮後,再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決定成婚與否,吉兇如何。


    《禮記·方氏注》也說:“問名者,問女生之母氏也。”問名時,用雁為贄見的禮物。


    納吉: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納吉要行奠雁禮。


    鄭玄注:“歸卜於廟,得吉兆,複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


    納征:男家納吉往女家送聘禮。


    請期:由男家擇定結婚佳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由媒妁攜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結婚之中有正婚禮,親迎、婦至成禮、合巹、餕餘設袵。


    親迎:俗稱“迎親”。


    新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


    通常是男家將婚期通知女家後,到成婚日,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親隊伍迎娶,新娘在家等候。起源甚古,《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闕祥,親迎於渭。”


    親迎禮始於周代,女王成婚時也曾親迎於渭水。此禮曆代沿襲,為婚禮的開端。


    婦至成禮:拜堂、沃盥、對席等,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廟拜祭其祖先,然後再用車接女方到男家,要舉行夫婦同器共餐、飲交杯酒等儀式,這才算完成結婚之禮。


    其中還有解纓結發這一項,“解纓”指新夫親手解下新婦頭上許婚之纓。“結發”指各剪取新夫新婦一束頭發,以紅纓梳結在一起。


    合巹: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合歡酒。


    餕餘設袵:合床禮,正式成為夫妻。


    最後便是婚後禮,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婦饋舅姑、廟見成婦。


    這些都不一一細表,攜夏侯氏至北海觀禮的陳翎,見之隻能在其妻的怨怒中苦笑不已。


    諸葛亮、呂玲綺的婚禮是在青布幔搭成帳篷中,舉行交拜之禮的。“曹操少時,嚐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唿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曹操乃入,抽刃劫新婦。”


    諸葛亮、呂玲綺大婚之後,陳翎便欲拜別主公呂布迴平原去。


    不過現在鄭玄雖然沒有了喪子之痛,可能會活的更長久一些,但念及其畢竟年事已高,自己政務繁忙、戰事倥傯,今後怕是無暇專程來看望鄭玄,因此,陳翎投門拜貼,直接往鄭玄所居別院而去。


    鄭玄暫居之處,就在杞園中。


    聞陳翎來訪,鄭玄遣一童子過來引路。


    此一小童止有七、八歲的樣子,模樣甚是可愛,梳了個總角之形,不過此時他滿臉的都是憂愁之狀。


    陳翎奇之,乃問道:“誰家小兒心已老,滿臉都是肉包包?”


    小童沒好氣的鼓著腮幫子,迴答著道:“堂前花月,廬後杖笞,換作於你,會將如何?”


    原來是受了責罰,陳翎拊掌大笑之,信口言道:“換做是我,隻怕此時早已棄家逃遁無影了罷。”


    小童子咯咯一聲,對陳翎頓生好感,正待與陳翎繼續說叨幾句,不料此刻兩人已近別院,隻聽得屋中有一老者之聲傳出來,言道:“小輩無禮,信口雌黃!”


    吱嘎一聲,旁門被推開,出來一人,陳翎舉目看覷過去,但見此老者鶴發童顏,手拄一杖,怒目圓瞪,直看向陳翎。


    陳翎忙不失迭上前一步,帶著歉意乞罪言道:“長者在上,請恕在下無心之失。”


    老者微微一頷首,捋須言道:“既是無心之過,老夫也就不多加指摘,念你乃是初犯,來為老夫牽驢。”


    陳翎愕然,不知鄭玄為何喚自己牽驢。


    在旁的童子合掌拍手笑道:“驢、驢、驢,一頭老木驢,…”正待繼續唱下去,冷不防備鄭玄以杖抽來,打在他的屁股上。


    陳翎估摸著童子應該傷勢未愈,此一擊鄭玄雖然用力不大,但剛碰觸到童子臀部之時,那童子便頓口跳將起來,胡亂叫喊著,嚷嚷道:“啊呀,疼、疼、疼,一杆大木藤,…”眼見師尊怒形滿麵,童子不敢再放肆,一溜煙就跑掉了。


    陳翎莞然一笑,重新向鄭玄見禮,問道:“尊長為何要在下牽驢?”


    鄭玄看覷著那童子逃遁的方向,含笑捋須,不迴陳翎之話,言道:“你送來的這一童子,敦是不凡,隻是頑劣了一些。”鄭玄說著引陳翎至屋後。


    陳翎暗忖著道,原來這童子就是王基。隨鄭玄而行,轉角處過來,便見一頭驢嚼著草料被綁拴在一磨石邊上。


    幡然醒悟,原來鄭玄打算要自己幫他磨粉。


    在陳翎上前牽驢驅趕轉圈之時,鄭玄言道:“隨著年事漸高,其他珍饈美味,老夫已無口福,隻能以豆粉製些菜肴嚐嚐。”


    陳翎心有所感,為鄭玄之寬大胸襟所傾倒。


    須知,就在建安三年,也就是明年,若無陳翎的出現,獻帝會征鄭玄為大司農。


    大司農,可是位列九卿的高官。


    獻帝不是說說而已,在征辟詔書發出的同時,給安車一乘,隨著天使一並向青州而來。


    鄭玄在家拜受後,便乘安車至許昌,所過郡縣長吏皆送迎。


    鄭玄至許昌之後,立即借口有病,請求告老還鄉。


    對於此等品德高潔之人,陳翎挽韁深深一禮,言道:“尊長以布衣雄世,是為天下長者,後學末進陳翎叩拜。”陳翎說著就屈膝下跪,向著鄭玄拜了下去。


    陳翎這一禮甚大,鄭玄不敢受,不過因身體所累,不能強拉陳翎起身,鄭玄隻得側身避開。


    看著陳翎足足叩首三下,鄭玄苦笑言道:“老夫還尚未離世,如此之舉,不妥,不妥。”


    陳翎起身拍塵土,嗬嗬笑道:“他日駕鶴西去之後,不能親眼觀之,晚輩此舉可略償尊長些許遺憾。”


    鄭玄不以為忌,哈哈大笑起來,喚陳翎繼續牽驢,言道:“小子胡言亂語,怎知我不能親眼視之?”


    陳翎邊牽磨,邊言道:“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


    鄭玄拄杖頷首,言道:“孔聖之言汝等小輩當須尊崇,然《墨子·明鬼下》何解?”


    《墨子·明鬼下》中記載道:


    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於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


    周宣王有一天要把他的大臣杜伯給殺掉,但杜伯根本沒幹什麽要被殺頭的事情,就特別冤。


    但周宣王不知為何,就是要殺他。


    於是在死之前杜伯含恨向周宣王說道,王啊,你之所以敢這麽冤殺我,不就是覺得死者如燈滅什麽事兒都做不了了嗎?我告訴你,我死之後,如果泉下有知,三年之內,一定從爬出來給你來點兒顏色看看。


    周宣王不甩他這一套,揮揮手就還是把杜伯給殺掉了。


    三年之後,周宣王跟一群諸侯外出打獵,寶馬豪車一大堆,跟從服侍的仆人都有好幾千人。於是整個獵場上都是周宣王的人馬。


    就在這種情況下,突然,大家看到遠方開來了一輛戰車。這車煞白煞白的,拉車的也是一匹白雪寶馬,簡直吸引眼球。遠看著車上有一人,穿血紅色的衣服帽子,背血紅色的長弓,帶血紅色的箭夭。


    這車直衝著周宣王而來,追得近了,大家定眼一看,這不是三年前就死掉的杜伯嗎?


    這到底是人是鬼?


    難道真是從地底下爬迴來的?


    隻見戰車上的紅袍杜伯撚弓引箭,紅色箭夭瞬間激發,周宣王正心髒中箭,當時就不行了,死在了車上。


    墨子還加重強調,這可不是我瞎說的,當時跟從周宣王的人們全都親眼得見,離得稍遠看不清楚的那些人也都有所耳聞!


    除了這件事之外,《墨子·明鬼下》這一書中,還記載其他鬼神之說。


    譬如:句芒現身嚇人事件,莊子儀大棒殺人事件等,這些事出自不同的《春秋》。


    墨子講這些鬼故事,是有他的緣由的。


    “為君者以教其臣,為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殺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誅,若此之憯遫也!”說的就是不要亂殺人,不然會被追魂逐命的。


    而現在鄭玄與陳翎談論鬼神之說,實則就是借墨子之口,勸陳翎今後少殺人。


    本書來自 品&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一軍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銀色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銀色翎並收藏三國一軍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