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劉備雖是漢室宗親,但年少時喪父,隻能依靠織席販履為生,穿街走巷,知人情懂世故,絕非“何不食糜”之輩。複製網址訪問
相契之子龍從幽州一路艱難行來,投至自己帳下,劉備心喜,感其至誠,乃視為兄弟。
趙雲與雲長、翼德兩人武藝相仿,為當世猛將,更兼子龍不僅精通槍術,於兵法一道亦有獨到的見解,劉備慶幸之下,號其為牙門將軍。
興平二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久征於外的曹操迎戰青州呂布的消息傳來之後,劉備采納陳登父子的策略,向天下諸侯發出檄文,以討司空曹操亂政擅權之罪。
在留下關羽駐守汝南郡治所安城之後,劉備以三弟張飛為前驅,帥軍一萬攻向許都。而劉備自己則領大隊人馬隨後跟進,帳下將佐有趙雲、魏延、陳登、糜芳、劉辟、龔都等。
十一月上旬,三弟翼德攻陷召陵,十一月中旬進入潁川郡,隨後兵圍許昌城。
隨著劉備進軍潁川郡中,駐紮洛陽的於禁已經顧不上據守城池,防禦馬騰或會出兵前來攻伐,在劉備攻至許昌城下之時,於禁盡提洛陽城中之所有兵勢,挾之向許昌而來。
於禁帥大軍離開洛陽之後,馬騰得機西出潼關,攻陷弘農郡,占據洛陽,隨後派人至宛,意欲勸降駐紮於此的張濟。
在曹操與呂布開戰之前,宛城之糧草大都已經運至中原、河北供征戰之用,時至現今,劉備兵圍許都,馬騰進入司隸,將駐守在宛城的張濟完全絕斷了退路。
孤懸於外的張濟進無糧草可用,退又有劉備大軍阻道,心中反複思量之下,張濟率一部人馬前往荊州穰城搶糧。
張濟暗自想道,有了軍糧之後,進可攻劉備,以解許昌之圍;若隻是退守城池不出,有糧在手,軍心平穩,量馬騰一時不能攻下宛城,隻要拖到曹公迴師,必可獲得嘉賞。
然則,張濟出兵搶糧,為劉表軍卒亂矢所中,命喪當場!
潰兵逃迴宛城,報張濟夫人、其侄張繡得知,兩人大慟之下,由張繡接管其部屬,同時向馬騰、劉備、曹操三勢借糧,意圖攻入荊州,為張濟報仇。
得曹操、呂布短暫緩和契機,張繡剛剛從青州迴轉,就遇上如此這般事情,心中異常惱恨。
張濟歸順曹操之後,一並隨同投降的張繡,其心中對曹操並無忠誠之意。
泰山一役,為陳翎所擒,輾轉至青州,張繡見溫侯呂布能以一己之力與曹操相爭,心中各種複雜感情,暗暗忖著,相比之下,自己的叔父張濟實在有些不堪。
待迴至宛城之後,張繡本想借由曹操、呂布兩勢爭奪河北之機,窺視孰勝孰負之後,擇一相隨。憑著自己的才幹,想必會光宗耀祖,不負一生所學。
未料到現在叔父張濟為解困而去搶糧,被劉表軍卒所殺,在內憂外患之下,張繡感覺到,假如此時繼續跟隨曹操的話,勢必會得罪馬騰;而聽從馬騰所勸,歸順於他的話,勢必會為將來迴兵過來的曹操所記恨。
為了自保,反複衡量之下,張繡得出一個結論。
此時,隻能中立,你們去爭搶天子,我不礙著你們,我自己去討伐荊州劉表,為叔父報仇雪恨去。
這在情理上,是可以為他人諒解的,而在現在這般時局之下,更是一個相對明智的選擇。不必憂患馬騰會攻襲過來,不必擔心提兵去許都,或為大耳兄弟所敗。
劉備接到張繡借糧之請求,本來就沒有占據宛城的心思,悲天憫人垂了一把淚之後,吩咐在安城的關羽交付給張繡數千斛糧食之後,便繼續攻擊曹洪堅守的許昌城。
馬騰截獲張繡的借糧使,在此人結結巴巴的傾訴聲中,馬騰亦交付給張繡數千斛糧食,之後便帥軍大進,向著許昌而去。
張繡遣至曹軍中的借糧使,在北有馬騰軍勢,南有劉備圍城之兵的情況之下,隻好一路狂奔,直接投河北而去。
這一使,名雖稱借糧,實則是為張繡乞罪。在劉備、馬騰共攻許昌之時,自己無能為力之下,隻得屈身保城,才能不負曹公所托。
曹操接到這一使者的請求之書,是否會相信,是否會震怒,張繡已經不在意了。現在他準備進軍荊州,中原實在太過危險,不是區區他一個小小建忠將軍能夠左右的。而荊州則不同,劉表這個坐守之賊,若能將他擊敗,占據一州之地後,張繡相信,到了那時,中原無論是誰占據著,自己攜一州之地投去,勢必會得其重用,依為臂膀的。
莊子曰:“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也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劉備出兵許昌之時,原本虛弱不堪的袁術,聞報之後,急喚大將紀靈,謀士文臣閻象、袁渙等人議事。
在孫策取得江東三郡之後,與孫策其父孫堅有著莫逆之交關係的袁術,自忖後方無憂,曹操徐州、兗州他是不敢再行征伐,但一箭之仇的劉備,怎能就此放過?
整束軍馬,備足糧草,湊出五萬軍勢之後,拜紀靈為大將,陳蘭、雷薄為副將,楊弘為軍師,三日之後便兵向汝南,討伐劉備。
袁術此一舉乃是破釜沉舟最後一擊,壽春在他治理之下,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因而時常暴動。袁術視之,將此等人一一捕抓起來,不收監關押,每人給付一柄武具之後,便令之上戰場。
袁術兵勢一動,建業的孫策聞之,心中躊躇不定,與周瑜相商,孫策言道:“公瑾,現在袁術兵出壽春,…”孫策有些難以開口言及,畢竟確如袁術所想的那般,兩家世交,在此時趁其大軍外出之際,行奪城之舉,似有些不妥當。
周瑜嗬嗬一笑,負手遙看江岸邊上,顧左右見其皆是伯符之親信,乃搖扇言道:“這又有何難!”
孫策詫異,恭身向周瑜施禮求計言道:“公瑾,計將安出?”
本書來自 品&書
相契之子龍從幽州一路艱難行來,投至自己帳下,劉備心喜,感其至誠,乃視為兄弟。
趙雲與雲長、翼德兩人武藝相仿,為當世猛將,更兼子龍不僅精通槍術,於兵法一道亦有獨到的見解,劉備慶幸之下,號其為牙門將軍。
興平二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久征於外的曹操迎戰青州呂布的消息傳來之後,劉備采納陳登父子的策略,向天下諸侯發出檄文,以討司空曹操亂政擅權之罪。
在留下關羽駐守汝南郡治所安城之後,劉備以三弟張飛為前驅,帥軍一萬攻向許都。而劉備自己則領大隊人馬隨後跟進,帳下將佐有趙雲、魏延、陳登、糜芳、劉辟、龔都等。
十一月上旬,三弟翼德攻陷召陵,十一月中旬進入潁川郡,隨後兵圍許昌城。
隨著劉備進軍潁川郡中,駐紮洛陽的於禁已經顧不上據守城池,防禦馬騰或會出兵前來攻伐,在劉備攻至許昌城下之時,於禁盡提洛陽城中之所有兵勢,挾之向許昌而來。
於禁帥大軍離開洛陽之後,馬騰得機西出潼關,攻陷弘農郡,占據洛陽,隨後派人至宛,意欲勸降駐紮於此的張濟。
在曹操與呂布開戰之前,宛城之糧草大都已經運至中原、河北供征戰之用,時至現今,劉備兵圍許都,馬騰進入司隸,將駐守在宛城的張濟完全絕斷了退路。
孤懸於外的張濟進無糧草可用,退又有劉備大軍阻道,心中反複思量之下,張濟率一部人馬前往荊州穰城搶糧。
張濟暗自想道,有了軍糧之後,進可攻劉備,以解許昌之圍;若隻是退守城池不出,有糧在手,軍心平穩,量馬騰一時不能攻下宛城,隻要拖到曹公迴師,必可獲得嘉賞。
然則,張濟出兵搶糧,為劉表軍卒亂矢所中,命喪當場!
潰兵逃迴宛城,報張濟夫人、其侄張繡得知,兩人大慟之下,由張繡接管其部屬,同時向馬騰、劉備、曹操三勢借糧,意圖攻入荊州,為張濟報仇。
得曹操、呂布短暫緩和契機,張繡剛剛從青州迴轉,就遇上如此這般事情,心中異常惱恨。
張濟歸順曹操之後,一並隨同投降的張繡,其心中對曹操並無忠誠之意。
泰山一役,為陳翎所擒,輾轉至青州,張繡見溫侯呂布能以一己之力與曹操相爭,心中各種複雜感情,暗暗忖著,相比之下,自己的叔父張濟實在有些不堪。
待迴至宛城之後,張繡本想借由曹操、呂布兩勢爭奪河北之機,窺視孰勝孰負之後,擇一相隨。憑著自己的才幹,想必會光宗耀祖,不負一生所學。
未料到現在叔父張濟為解困而去搶糧,被劉表軍卒所殺,在內憂外患之下,張繡感覺到,假如此時繼續跟隨曹操的話,勢必會得罪馬騰;而聽從馬騰所勸,歸順於他的話,勢必會為將來迴兵過來的曹操所記恨。
為了自保,反複衡量之下,張繡得出一個結論。
此時,隻能中立,你們去爭搶天子,我不礙著你們,我自己去討伐荊州劉表,為叔父報仇雪恨去。
這在情理上,是可以為他人諒解的,而在現在這般時局之下,更是一個相對明智的選擇。不必憂患馬騰會攻襲過來,不必擔心提兵去許都,或為大耳兄弟所敗。
劉備接到張繡借糧之請求,本來就沒有占據宛城的心思,悲天憫人垂了一把淚之後,吩咐在安城的關羽交付給張繡數千斛糧食之後,便繼續攻擊曹洪堅守的許昌城。
馬騰截獲張繡的借糧使,在此人結結巴巴的傾訴聲中,馬騰亦交付給張繡數千斛糧食,之後便帥軍大進,向著許昌而去。
張繡遣至曹軍中的借糧使,在北有馬騰軍勢,南有劉備圍城之兵的情況之下,隻好一路狂奔,直接投河北而去。
這一使,名雖稱借糧,實則是為張繡乞罪。在劉備、馬騰共攻許昌之時,自己無能為力之下,隻得屈身保城,才能不負曹公所托。
曹操接到這一使者的請求之書,是否會相信,是否會震怒,張繡已經不在意了。現在他準備進軍荊州,中原實在太過危險,不是區區他一個小小建忠將軍能夠左右的。而荊州則不同,劉表這個坐守之賊,若能將他擊敗,占據一州之地後,張繡相信,到了那時,中原無論是誰占據著,自己攜一州之地投去,勢必會得其重用,依為臂膀的。
莊子曰:“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也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劉備出兵許昌之時,原本虛弱不堪的袁術,聞報之後,急喚大將紀靈,謀士文臣閻象、袁渙等人議事。
在孫策取得江東三郡之後,與孫策其父孫堅有著莫逆之交關係的袁術,自忖後方無憂,曹操徐州、兗州他是不敢再行征伐,但一箭之仇的劉備,怎能就此放過?
整束軍馬,備足糧草,湊出五萬軍勢之後,拜紀靈為大將,陳蘭、雷薄為副將,楊弘為軍師,三日之後便兵向汝南,討伐劉備。
袁術此一舉乃是破釜沉舟最後一擊,壽春在他治理之下,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因而時常暴動。袁術視之,將此等人一一捕抓起來,不收監關押,每人給付一柄武具之後,便令之上戰場。
袁術兵勢一動,建業的孫策聞之,心中躊躇不定,與周瑜相商,孫策言道:“公瑾,現在袁術兵出壽春,…”孫策有些難以開口言及,畢竟確如袁術所想的那般,兩家世交,在此時趁其大軍外出之際,行奪城之舉,似有些不妥當。
周瑜嗬嗬一笑,負手遙看江岸邊上,顧左右見其皆是伯符之親信,乃搖扇言道:“這又有何難!”
孫策詫異,恭身向周瑜施禮求計言道:“公瑾,計將安出?”
本書來自 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