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翎招降薊縣逢紀之時,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等地吏民紛紛起事,響應鮮於輔進軍漁陽。
鮮於輔,漁陽人,原為劉虞從事,劉虞被公孫瓚殺害之後,遁走塞外。
至袁紹領幽州,陳翎攻安次等地之時,鮮於輔通過至交好友閻柔,聯合邊塞內外的胡人準備舉事。
閻柔,燕國廣陽人,年少時曾被烏丸、鮮卑俘虜,後來卻得到他們的信任,也在此時,結交了鮮於輔。
劉虞在世的時候,鮮於輔就知道閻柔在烏桓、匈奴等民族首領中具有極高的威信,遂推舉閻柔擔任烏桓司馬,主持統戰事宜。
鮮於輔由於出身平民,沒有足夠的地位、影響、才幹,故迎劉虞之子劉和為名義上的主公,行爭奪幽州之事。
在曹操、呂布兩軍攻入河北之時,帳下田豫進諫道:“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後禍期!”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劉備投奔公孫瓚之時,田豫年紀尚小,托身於劉備,劉備非常看重他。
如此有大將有謀臣,鮮於輔野心一發不可收拾,雖然有田豫的諫言在前,但整個幽州之地就在自己麵前,豈能不取而自代之?
陳翎聞報之時,才剛剛離開薊縣,向著漁陽而來,鮮於輔與其子鮮於銀就駐紮於此。
聽得報稟之人言道:“漁陽、右北平兩郡已全陷入賊手。”
陳翎頜首,不知該說什麽好了。
將牽招留在薊縣,逢紀隨軍從事,張郃為前鋒大將,帥著一萬五千軍卒,陳翎自以為漁陽、右北平兩郡自可一鼓而下,想不到現在鮮於輔竟然趁自己攻占薊縣之機,搶奪了漁陽、右北平兩郡。
看著大帳中的逢紀,陳翎問道:“元圖,可有良策解此困局?”
逢紀是個精神矍鑠的三旬之人,見陳翎問向自己,乃笑言道:“大人對此難道束手無策乎?”
“嗬嗬…”輕笑一聲,陳翎皺眉說道:“幽州異族林立,若是隻為平兩郡之事,我帥大軍到彼,號令之下,誰敢一戰?”
張郃在側,聽得陳翎自誇,不敢放肆,侍立左右。
陳翎接著說道:“可若為了平複邊塞漢、蠻兩族關係,如此為之,實屬下策,元圖,對此可有教我?”
逢紀捋須沉思半晌,正色言道:“烏丸、鮮卑兩族盤踞塞外時來已久,若想令其不敢侵掠、進犯我幽州境內,很難、甚難!”
逢紀心中暗暗道著,劉虞治幽州之時,麵對異族,他沒有采取殘酷的鐵血政策,一味的打壓,而是在邊境設立貿易,和邊疆民族進行和平交易。這些異族首領,看到劉虞如此和善,推行恩義,也都非常感動,劉虞在任的幾年,邊境戰爭幾乎絕跡。
這其中實際上有鮮於輔這個幽州從事的影子在,若不是此人,劉虞何以得如此行事?
想到這裏,逢紀歎了聲,對陳翎拱手道:“大人,紀無良策。”
聽罷逢紀所言,陳翎同樣歎息,事已至此,無他法可想,隻能進軍征戰之後,再論其他了。
鮮於輔聞報陳翎帥大軍進逼漁陽,乃集聚田豫、閻柔、鮮於銀等文武商議。
鮮於輔不像其他的烏丸、鮮卑首領,頭帶氈帽,身披獸皮,而是真正的漢庭官吏打扮,一身的戎裝,著明光鎧,披大氅,正跪坐上首,靜侯殿下臣子稟報事項。
閻柔年紀在田豫之上,兼閻柔名望達於邊塞諸首領間,田豫遂位在閻柔之下。
閻柔向鮮於輔拱手言道:“自青州呂布與中原曹操攻入河北之後,袁紹疲於征伐,無心顧及於此,乃有我等起事成功之舉。現今,刺史逢紀投降於呂布帳下治中陳翎,我料其在聽聞我等之事後,必定會出兵征討之。”
鮮於輔點頭,說道:“溫侯呂布帳下多有猛士大將,諸如許褚、張遼等輩,若攻入漁陽,以何策敵之?”
年方一十六歲的鮮於銀不等田豫、閻柔兩人說話,抱拳上前一步言道:“父親,兒臣願帥大軍前往薊縣,…”
鮮於輔揮手斥退其子,說道:“此乃兵家大事,非是你所能參與。”
鮮於銀憤憤而退,聽聞田豫、閻柔兩人上前進諫,心中暗道,吾漁陽兵士有數萬,聽聞那青州治中僅有區區萬餘人馬,此何足道哉?
鮮於銀念及此,悄悄退出殿中,向著外麵而去。
從親衛手中接過兵刃,鮮於銀翻身上馬,飛馳向營地。來至大營所在,帳下將校前來參拜,鮮於銀迴了一禮,拔劍而出喝道:“現今,我等剛剛取得漁陽、右北平兩郡,就有呂布帳下大將率軍來襲,父親在殿上與群臣議事,以我看來,實在有些大驚小怪,不如就此挾大軍殺奔而去,將來敵禦在郡縣之外,如何?”
聽少將軍慷慨激昂著說道,底下的將校各個奮勇鼓噪起來,齊聲喝道:“出兵,出兵!”
這些剛剛脫離了農具的百姓,剛剛當上了將校的黎民,哪裏知道兵家之事?
以為己方占著軍卒人數優勢,就能將青州出兵而來的陳翎擊敗。
眾情激烈間,鮮於輔胸中熱血沸騰,再也顧不上其他了,帥著大隊軍馬就出了大營,向薊縣而去。
鮮於銀剛剛出兵不久,就為鮮於輔所獲知。
鮮於輔聽罷來人稟報,怒喝一聲道:“豎子,不知輕重!”鮮於輔將手邊酒樽狠狠摔向地麵,“嘭”的一聲,驚得田豫、閻柔兩人一陣膽顫。
鮮於輔看著兩人的表情,知是誤會了自己,當成了“摔杯為號”。
鮮於輔收斂著氣息,邊努力壓製暴躁之感,邊向田豫、閻柔解釋著說道:“銀兒,方才帥大軍出兵了。”
田豫、閻柔兩人聽聞,心中皆一震。
鮮於銀不通統兵之道,僅有一些武勇,如此對上青州才智之上者,陳翎此人,實在有些螳臂當車,不自量力的味道。
田豫、閻柔兩人相視一眼,各自上前一步,向著鮮於輔急諫道:“事已至此,方才所議皆可休,大人,出征吧!”
本書來自 品&書
鮮於輔,漁陽人,原為劉虞從事,劉虞被公孫瓚殺害之後,遁走塞外。
至袁紹領幽州,陳翎攻安次等地之時,鮮於輔通過至交好友閻柔,聯合邊塞內外的胡人準備舉事。
閻柔,燕國廣陽人,年少時曾被烏丸、鮮卑俘虜,後來卻得到他們的信任,也在此時,結交了鮮於輔。
劉虞在世的時候,鮮於輔就知道閻柔在烏桓、匈奴等民族首領中具有極高的威信,遂推舉閻柔擔任烏桓司馬,主持統戰事宜。
鮮於輔由於出身平民,沒有足夠的地位、影響、才幹,故迎劉虞之子劉和為名義上的主公,行爭奪幽州之事。
在曹操、呂布兩軍攻入河北之時,帳下田豫進諫道:“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後禍期!”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劉備投奔公孫瓚之時,田豫年紀尚小,托身於劉備,劉備非常看重他。
如此有大將有謀臣,鮮於輔野心一發不可收拾,雖然有田豫的諫言在前,但整個幽州之地就在自己麵前,豈能不取而自代之?
陳翎聞報之時,才剛剛離開薊縣,向著漁陽而來,鮮於輔與其子鮮於銀就駐紮於此。
聽得報稟之人言道:“漁陽、右北平兩郡已全陷入賊手。”
陳翎頜首,不知該說什麽好了。
將牽招留在薊縣,逢紀隨軍從事,張郃為前鋒大將,帥著一萬五千軍卒,陳翎自以為漁陽、右北平兩郡自可一鼓而下,想不到現在鮮於輔竟然趁自己攻占薊縣之機,搶奪了漁陽、右北平兩郡。
看著大帳中的逢紀,陳翎問道:“元圖,可有良策解此困局?”
逢紀是個精神矍鑠的三旬之人,見陳翎問向自己,乃笑言道:“大人對此難道束手無策乎?”
“嗬嗬…”輕笑一聲,陳翎皺眉說道:“幽州異族林立,若是隻為平兩郡之事,我帥大軍到彼,號令之下,誰敢一戰?”
張郃在側,聽得陳翎自誇,不敢放肆,侍立左右。
陳翎接著說道:“可若為了平複邊塞漢、蠻兩族關係,如此為之,實屬下策,元圖,對此可有教我?”
逢紀捋須沉思半晌,正色言道:“烏丸、鮮卑兩族盤踞塞外時來已久,若想令其不敢侵掠、進犯我幽州境內,很難、甚難!”
逢紀心中暗暗道著,劉虞治幽州之時,麵對異族,他沒有采取殘酷的鐵血政策,一味的打壓,而是在邊境設立貿易,和邊疆民族進行和平交易。這些異族首領,看到劉虞如此和善,推行恩義,也都非常感動,劉虞在任的幾年,邊境戰爭幾乎絕跡。
這其中實際上有鮮於輔這個幽州從事的影子在,若不是此人,劉虞何以得如此行事?
想到這裏,逢紀歎了聲,對陳翎拱手道:“大人,紀無良策。”
聽罷逢紀所言,陳翎同樣歎息,事已至此,無他法可想,隻能進軍征戰之後,再論其他了。
鮮於輔聞報陳翎帥大軍進逼漁陽,乃集聚田豫、閻柔、鮮於銀等文武商議。
鮮於輔不像其他的烏丸、鮮卑首領,頭帶氈帽,身披獸皮,而是真正的漢庭官吏打扮,一身的戎裝,著明光鎧,披大氅,正跪坐上首,靜侯殿下臣子稟報事項。
閻柔年紀在田豫之上,兼閻柔名望達於邊塞諸首領間,田豫遂位在閻柔之下。
閻柔向鮮於輔拱手言道:“自青州呂布與中原曹操攻入河北之後,袁紹疲於征伐,無心顧及於此,乃有我等起事成功之舉。現今,刺史逢紀投降於呂布帳下治中陳翎,我料其在聽聞我等之事後,必定會出兵征討之。”
鮮於輔點頭,說道:“溫侯呂布帳下多有猛士大將,諸如許褚、張遼等輩,若攻入漁陽,以何策敵之?”
年方一十六歲的鮮於銀不等田豫、閻柔兩人說話,抱拳上前一步言道:“父親,兒臣願帥大軍前往薊縣,…”
鮮於輔揮手斥退其子,說道:“此乃兵家大事,非是你所能參與。”
鮮於銀憤憤而退,聽聞田豫、閻柔兩人上前進諫,心中暗道,吾漁陽兵士有數萬,聽聞那青州治中僅有區區萬餘人馬,此何足道哉?
鮮於銀念及此,悄悄退出殿中,向著外麵而去。
從親衛手中接過兵刃,鮮於銀翻身上馬,飛馳向營地。來至大營所在,帳下將校前來參拜,鮮於銀迴了一禮,拔劍而出喝道:“現今,我等剛剛取得漁陽、右北平兩郡,就有呂布帳下大將率軍來襲,父親在殿上與群臣議事,以我看來,實在有些大驚小怪,不如就此挾大軍殺奔而去,將來敵禦在郡縣之外,如何?”
聽少將軍慷慨激昂著說道,底下的將校各個奮勇鼓噪起來,齊聲喝道:“出兵,出兵!”
這些剛剛脫離了農具的百姓,剛剛當上了將校的黎民,哪裏知道兵家之事?
以為己方占著軍卒人數優勢,就能將青州出兵而來的陳翎擊敗。
眾情激烈間,鮮於輔胸中熱血沸騰,再也顧不上其他了,帥著大隊軍馬就出了大營,向薊縣而去。
鮮於銀剛剛出兵不久,就為鮮於輔所獲知。
鮮於輔聽罷來人稟報,怒喝一聲道:“豎子,不知輕重!”鮮於輔將手邊酒樽狠狠摔向地麵,“嘭”的一聲,驚得田豫、閻柔兩人一陣膽顫。
鮮於輔看著兩人的表情,知是誤會了自己,當成了“摔杯為號”。
鮮於輔收斂著氣息,邊努力壓製暴躁之感,邊向田豫、閻柔解釋著說道:“銀兒,方才帥大軍出兵了。”
田豫、閻柔兩人聽聞,心中皆一震。
鮮於銀不通統兵之道,僅有一些武勇,如此對上青州才智之上者,陳翎此人,實在有些螳臂當車,不自量力的味道。
田豫、閻柔兩人相視一眼,各自上前一步,向著鮮於輔急諫道:“事已至此,方才所議皆可休,大人,出征吧!”
本書來自 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