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海岸線上,倭人大舉侵犯,燒殺搶劫,無惡不作。而且,倭人還遵循著“管殺不管埋”的原則,棄屍當場。
遍地積屍,外加天氣炎熱,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場瘟疫,倒臥者無數。
而在女帝和朝臣焦頭爛額之際,有山東人李集號稱是前唐高祖子孫,舉起反旗,揭竿而起,不長時間裏已嘯聚上萬人,攻占了縣城。
他們打著“反武複唐”的旗號,蒙蔽著愚昧的四民,從者無數。由此可見,世間不乏心向李唐的人。
謀反不可怕,有周興和來俊臣等人在,任何謀反著都將生不如死,以儆效尤。
女帝忌憚的就是心向李唐者、手裏卻拿著賀表,恭祝女帝壽與天齊,萬壽無疆!
嗬嗬,世間的人族繁衍生息幾多年?縱觀這段古史,除了老子被三萬裏紫氣給接引而去,就沒有聽說誰人能活上千萬年。
當噩耗傳來時,女帝一下子蒼老了足有十年,看著武承嗣也不再順眼。
上官婉兒曾見到女帝將自己關在屋子裏,整整一夜,沒有見一個人。
翌日一早,她罷朝了!
在她還是以天後身份參政起,這次不朝還是開天辟地第一迴,而且,她難得地沒有將武承嗣給招進宮,給狠揍一頓,也沒有召政事堂諸位宰相議政,而是乾綱獨斷,直接讓上官婉兒擬旨,並讓內侍黃三背負聖旨,馬不停蹄,走八百裏驛道,立即趕往神都城。
……
趙大將軍安排妥當,本打算小酌幾杯,舒緩一下心情,可誰料到又有快馬自揚州而來?
天使黃三背負聖命來揚州,進入神武軍大營的時候,卻不見趙大將軍。黃三本以為趙大將軍是年輕貪歡,住在自家府邸中過夜,可長史獨孤平之將趙大將軍的所在告知以後,黃三一尋思,拒絕了讓人將趙大將軍請迴來,而是換了快馬,直奔沙河鎮。
趙無敵聽到黃三到來,不由得大喜過望,兩手用力一拍,叫道:“大事成已!”
他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是將聖旨給盼來了,心滿意足之下也不再端著架子,竟然出了帥帳的大門,走了好幾十丈路程去迎接黃三,可把黃三給感動壞了!
這位可是大周的安國縣公,簡在帝心,身為陛下所器重,若不是他年紀實在是太年輕,估摸著一個國公是跑不了的。
黃三從馬背上軲轆一下,著地時動作不穩,撲通一聲滾落塵埃,給趙大將軍行了一個“大禮”!
他也不顧腚部的疼痛,一骨碌爬起來,跌跌撞撞地前行,一路小跑著來到趙大將軍麵前,躬身道:“老奴黃三,給安國縣公問好了!一別數年,恍如昨日,老奴見公爺豐姿如昔,越發地英武了,心裏頭頗為高興!”
“哈哈哈……天使何嚐不是如此?”趙無敵大笑,兩手向前,作勢欲扶起黃三,然後繼續道:“憶往昔、崢嶸歲月,本帥與天使夜泛瘦西湖,飲酒作舞,對月長歌,不亦樂哉!”
“大將軍豪情勃發,坐斷江南,帳下有雄兵數萬,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老奴為大將軍賀!”黃三久在宮中,修煉得都跟隻千年狐狸似的,不著痕跡地拍了趙無敵一下馬屁。
所謂禮多人不怪,好話人人愛聽,黃三將這一套玩得熟稔無比,一記馬屁輕飄飄地奉上,如天馬行空,不留痕跡。
趙無敵連連擺手,謙虛地說道:“天使錯愛了,想本帥蒙陛下厚愛,獨練一支新軍,可數年來耗費了朝廷無數的錢糧,卻未立寸功,真是慚愧啊!”
他伸手欲與黃三把臂而入,以示對他的尊敬,可黃三哪敢接受趙大將軍的好意,連稱不敢,讓大將軍先請。
一行人進入了趙大將軍的臨時帥帳中,黃三不等寒暄和奉茶,便將聖旨取出,大聲宣讀。
女帝的聖旨話語不多,並沒有華麗的鋪墊,而是直截了當直奔主題。
趙大將軍懷疑這是女帝親筆手書,而非那位天下第一女才子上官婉兒執筆,滿篇的大白話,簡單明了,倒也省的費腦筋。
女帝加揚州都督趙無敵為大都督,轄揚楚滁和等淮南道一十二州以及相鄰河南道沿海六州、江南東道七州,共二十五州之地,成了名副其實的諸侯。
在大唐時,大都督一職不常設,多有親衛遙領,屬於名譽官職,沒什麽意思。
而今,女帝將一個非宗室子弟加了大都督銜,並且統領二十五州之地,橫跨三道,將整個大周東邊海岸的大半攬入手中,可不是一般的大手筆。
要知道趙無敵的這個揚州大都督可不是遙領,而是實打實地坐鎮一方,並且他手中還掌握一支神武軍,差不多已經成為大周軍方最有實力的人,從今往後,誰也不敢小覷了!
另外,女帝許他全權,可臨機獨斷,先斬後奏,建立一支新的水師,納入揚州大都督治下。
最後才是重頭戲,封趙無敵為淮南、江南東、河南三道行軍大總管,討逆上將軍,總領東部剿倭平叛戰事。
為此,女帝不僅賜下龜符,還有旌節,讓趙大將軍持節出征,相當於代天子出征以伐不臣,在武周朝還是頭一份。
聖旨宣讀完畢,黃三將聖旨、龜符和旌節全都一股腦交給了趙大將軍,然後,真心實意地給趙大將軍道賀。
趙大將軍領旨謝恩,又同黃三寒暄了幾句,便讓人將康大王和行軍書記喊來,讓他們招待好崔半城,並準備好藥材。
然後,他同黃三等人迴轉揚州,大軍出征,非同兒戲,自然要迴神武軍大營,會同諸將商議。
另外,黃三轉告他,為了全力保障他出征在外期間的補給,政事堂從吏、戶、兵、工四部以及其它衙門各抽出一位主事前來揚州,組建一個臨時的衙門,其職能就是為趙大將軍服務,解除他的後顧之憂。
武承嗣和武三思不僅身居高位,被封為魏王和梁王,在朝中也收攏了一些黨羽,尤其是戶部和禮部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此番為了挑選前往揚州的人選時,政事堂諸位宰相不可避免地同二武發生了衝突,可為了不讓趙無敵處處遭人掣肘,宰相們絲毫不給二武麵子,將他們的黨羽全部剔除,然後挑出自己人,把二武給氣了個倒仰。
遍地積屍,外加天氣炎熱,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場瘟疫,倒臥者無數。
而在女帝和朝臣焦頭爛額之際,有山東人李集號稱是前唐高祖子孫,舉起反旗,揭竿而起,不長時間裏已嘯聚上萬人,攻占了縣城。
他們打著“反武複唐”的旗號,蒙蔽著愚昧的四民,從者無數。由此可見,世間不乏心向李唐的人。
謀反不可怕,有周興和來俊臣等人在,任何謀反著都將生不如死,以儆效尤。
女帝忌憚的就是心向李唐者、手裏卻拿著賀表,恭祝女帝壽與天齊,萬壽無疆!
嗬嗬,世間的人族繁衍生息幾多年?縱觀這段古史,除了老子被三萬裏紫氣給接引而去,就沒有聽說誰人能活上千萬年。
當噩耗傳來時,女帝一下子蒼老了足有十年,看著武承嗣也不再順眼。
上官婉兒曾見到女帝將自己關在屋子裏,整整一夜,沒有見一個人。
翌日一早,她罷朝了!
在她還是以天後身份參政起,這次不朝還是開天辟地第一迴,而且,她難得地沒有將武承嗣給招進宮,給狠揍一頓,也沒有召政事堂諸位宰相議政,而是乾綱獨斷,直接讓上官婉兒擬旨,並讓內侍黃三背負聖旨,馬不停蹄,走八百裏驛道,立即趕往神都城。
……
趙大將軍安排妥當,本打算小酌幾杯,舒緩一下心情,可誰料到又有快馬自揚州而來?
天使黃三背負聖命來揚州,進入神武軍大營的時候,卻不見趙大將軍。黃三本以為趙大將軍是年輕貪歡,住在自家府邸中過夜,可長史獨孤平之將趙大將軍的所在告知以後,黃三一尋思,拒絕了讓人將趙大將軍請迴來,而是換了快馬,直奔沙河鎮。
趙無敵聽到黃三到來,不由得大喜過望,兩手用力一拍,叫道:“大事成已!”
他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是將聖旨給盼來了,心滿意足之下也不再端著架子,竟然出了帥帳的大門,走了好幾十丈路程去迎接黃三,可把黃三給感動壞了!
這位可是大周的安國縣公,簡在帝心,身為陛下所器重,若不是他年紀實在是太年輕,估摸著一個國公是跑不了的。
黃三從馬背上軲轆一下,著地時動作不穩,撲通一聲滾落塵埃,給趙大將軍行了一個“大禮”!
他也不顧腚部的疼痛,一骨碌爬起來,跌跌撞撞地前行,一路小跑著來到趙大將軍麵前,躬身道:“老奴黃三,給安國縣公問好了!一別數年,恍如昨日,老奴見公爺豐姿如昔,越發地英武了,心裏頭頗為高興!”
“哈哈哈……天使何嚐不是如此?”趙無敵大笑,兩手向前,作勢欲扶起黃三,然後繼續道:“憶往昔、崢嶸歲月,本帥與天使夜泛瘦西湖,飲酒作舞,對月長歌,不亦樂哉!”
“大將軍豪情勃發,坐斷江南,帳下有雄兵數萬,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老奴為大將軍賀!”黃三久在宮中,修煉得都跟隻千年狐狸似的,不著痕跡地拍了趙無敵一下馬屁。
所謂禮多人不怪,好話人人愛聽,黃三將這一套玩得熟稔無比,一記馬屁輕飄飄地奉上,如天馬行空,不留痕跡。
趙無敵連連擺手,謙虛地說道:“天使錯愛了,想本帥蒙陛下厚愛,獨練一支新軍,可數年來耗費了朝廷無數的錢糧,卻未立寸功,真是慚愧啊!”
他伸手欲與黃三把臂而入,以示對他的尊敬,可黃三哪敢接受趙大將軍的好意,連稱不敢,讓大將軍先請。
一行人進入了趙大將軍的臨時帥帳中,黃三不等寒暄和奉茶,便將聖旨取出,大聲宣讀。
女帝的聖旨話語不多,並沒有華麗的鋪墊,而是直截了當直奔主題。
趙大將軍懷疑這是女帝親筆手書,而非那位天下第一女才子上官婉兒執筆,滿篇的大白話,簡單明了,倒也省的費腦筋。
女帝加揚州都督趙無敵為大都督,轄揚楚滁和等淮南道一十二州以及相鄰河南道沿海六州、江南東道七州,共二十五州之地,成了名副其實的諸侯。
在大唐時,大都督一職不常設,多有親衛遙領,屬於名譽官職,沒什麽意思。
而今,女帝將一個非宗室子弟加了大都督銜,並且統領二十五州之地,橫跨三道,將整個大周東邊海岸的大半攬入手中,可不是一般的大手筆。
要知道趙無敵的這個揚州大都督可不是遙領,而是實打實地坐鎮一方,並且他手中還掌握一支神武軍,差不多已經成為大周軍方最有實力的人,從今往後,誰也不敢小覷了!
另外,女帝許他全權,可臨機獨斷,先斬後奏,建立一支新的水師,納入揚州大都督治下。
最後才是重頭戲,封趙無敵為淮南、江南東、河南三道行軍大總管,討逆上將軍,總領東部剿倭平叛戰事。
為此,女帝不僅賜下龜符,還有旌節,讓趙大將軍持節出征,相當於代天子出征以伐不臣,在武周朝還是頭一份。
聖旨宣讀完畢,黃三將聖旨、龜符和旌節全都一股腦交給了趙大將軍,然後,真心實意地給趙大將軍道賀。
趙大將軍領旨謝恩,又同黃三寒暄了幾句,便讓人將康大王和行軍書記喊來,讓他們招待好崔半城,並準備好藥材。
然後,他同黃三等人迴轉揚州,大軍出征,非同兒戲,自然要迴神武軍大營,會同諸將商議。
另外,黃三轉告他,為了全力保障他出征在外期間的補給,政事堂從吏、戶、兵、工四部以及其它衙門各抽出一位主事前來揚州,組建一個臨時的衙門,其職能就是為趙大將軍服務,解除他的後顧之憂。
武承嗣和武三思不僅身居高位,被封為魏王和梁王,在朝中也收攏了一些黨羽,尤其是戶部和禮部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此番為了挑選前往揚州的人選時,政事堂諸位宰相不可避免地同二武發生了衝突,可為了不讓趙無敵處處遭人掣肘,宰相們絲毫不給二武麵子,將他們的黨羽全部剔除,然後挑出自己人,把二武給氣了個倒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