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年,夏,五月十六,安縣東,沙河鎮。
這裏是安縣與海陵縣交界的地方,離安縣縣城八十裏,離海陵縣縣城七十三裏,而距離大海也隻有一百裏路。
一條大河流經安縣,在快到兩縣交界的地方朝南轉了個彎,接著又朝東奔騰而去,直至入海。
就在這個轉彎處,地勢開闊而平坦,四野阡陌縱橫,大小河塘星羅棋布,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入眼之處,皆是良田,好一派江南水鄉的風情,堪可入畫裏。
為了兩岸便於通行,前隋的揚州刺史在河道轉彎處假設了一座橋梁,乃是采用塊石壘砌而成,從大到小設有九孔,橋麵寬一丈,鋪有整齊的方磚,兩側立有欄杆,因歲月久遠,風雨侵襲,方磚殘破不全,欄杆也有些缺損了。
此地因為有石橋的存在,成為海陵縣到揚州城的主要通道,而橋對麵卻是大片的沼澤地,隻有一條人為修建的黃土路穿行而過,並不適合人們居住,因此,生民們便逐漸聚集在橋東,久而久之,便成了一個鎮子。
沙河鎮,有兩百來戶人家,上千居民,大多還是以從事農耕謀生,少數人家在鎮子上開個鋪麵,作為小買賣為生。
神武軍的到來打破了沙河鎮的寧靜,六千大軍的到來,讓沙河鎮立即擁擠不堪,可為了控製疫情,趙大將軍也別無辦法,隻好硬著頭皮擾民。
他強行將靠近沙河橋的十來戶人家給征用,補償他們一些錢財,讓他們在其他人家租屋子暫住。
這並非是他趙大將軍貪圖享受,而是要以沙河鎮為界線,清理出一塊隔離帶,由大軍控製,閑雜人等越界者,殺無赦!
大軍在沙河鎮四麵的旱地裏將莊稼清掃一空,然後平整場地,挖掘排水溝,安營紮寨。
至於那征用的十多戶屋子除了趙大將軍的帥帳以外,餘者全部作為庫房,堆積著如山的物資。
當然了,破壞了人家的良田,毀壞了莊稼,趙大將軍也是付了錢財的,給的比一年的產出還要多一倍。
有了錢財補償,年輕農人心滿意足,甚至還主動幫著清理莊稼,都是些好莊稼,有些都掛果了,拿迴家可以喂喂牲口。
隻有那些白發白須上了歲數的老農,黑著臉,吐著吐沫星子,大喊著“造孽啊造孽,都是些好莊稼呀,可惜了!”
有軍士看不過去,將趙大將軍的身份透露給老農。老農立馬換了一副笑臉,不再喊造孽了,還緊著問夠不夠?要是不夠,咱家還有好幾十畝地,都是些好莊稼,公爺盡管去砍著玩。
沙河鎮是安縣的治下,而這個安縣都是人家安國縣公兩口子的食邑,也就是說安縣所有土地上的產出,都有趙大將軍一份。
既然主家喜歡砍莊稼玩,那就砍個盡興就是,反正咱們主家有錢,給的補償夠咱們兩年的產出,太大方了!
神武軍將沙河橋牢牢控製,在橋頭上修建了哨卡,擺放著好幾架八牛弩,那寒氣森森的巨大鐵箭跟長槍似的,仿佛要把蒼穹刺穿。
橋頭一共駐紮一團人馬,共兩百軍士,除了八牛弩以外,還有兩個隊的弩兵,人人都配著強弩,另外兩隊則手持長槍,一個個打起精神,凝視著河對岸。
趙無敵將康大王和衛長兩軍做了安排,康大王所部看守橋頭,並包圍沙河鎮,且以沙河橋為中心,沿河輻射十裏。
衛長所部分成兩部,接著康大王的防區繼續朝南北輻射,將整個安縣的東邊全都封住,絕不允許有一人從疫區偷渡。
按照康大王的話就是,堅決執行和完成趙大將軍的將令,絕不放一隻蒼蠅過河。
衛長在臨行前,來到橋頭一看,不由得臉上肌肉抽搐。他心中咕噥:“尼瑪,這陣勢是對付染病的災民嗎?打倭人都足夠了!”
沙河鎮被團團圍住,隨行醫士對鎮中居民一一排查,幸好趙大將軍動作夠快,鎮子裏並沒有發生染了瘟疫的跡象。
聽居民說,不知為何,有好些日子沒有海陵人經過沙河鎮了。他們還在奇怪,這會兒聽說沿海發生了瘟疫,可把他們給嚇壞了,立馬改變了對大軍的態度,變得更加熱情了!
人家這可是來保護他們的,這是恩情,得報答。升鬥小民就是這樣樸實,受人滴水之恩,都要湧泉相報,何況是涉及到全家性命的大恩?
他們都是鄉野小民,也沒啥好東西孝敬,隻好將自家的新鮮果蔬和雞鴨鵝送上,甚至有人將豬給宰了,收拾妥當,用牛車給拉去。
麵對居民的熱情和善意,趙大將軍感慨萬千,推脫不過隻好“愧領”了,不過,趙大將軍發話,全部折算成錢財,絕不能讓居民吃虧。
好人啊,一個公爺,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卻禮賢下士,親手給老漢倒茶,太感動人了!老漢活了一大把歲數,聽過的、見過的貴人無數,何曾有公爺這樣的好人?
至於那些小娘子來軍中找借口替軍士們洗衣縫補,實則與某人眉來眼去一事,趙大將軍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人嘛,難得糊塗,還是不要太精明了。你大將軍能三妻四妾、左擁右抱,人家小卒就不能娶個媳婦?
不過,趙大將軍還是聲色俱厲地給了警告,眉來眼去可以,看對了眼也行,但卻不能及亂,要守住一個禮字,日後可人家人來提親。可誰要是壞了人家的名節,嘿嘿,老子就讓你們看看,為什麽突厥人稱唿老子為“趙屠夫”!
趙大將軍在沙河鎮的日子過得很悠閑,並沒有看到對麵有病鬼出現,每日裏在鎮子裏閑逛,東家的瓜新鮮,拿一個嚐嚐,西家的點心看著不錯,撿一塊扔嘴裏……
人們對趙大將軍的行為並不反感,反而熱情地推薦自家攤子上的物件,因為趙大將軍品行好,從來不白吃,親衛首領趙不破手裏拎一隻錢袋子,看公爺動了誰家東西,就隨意從袋子裏摸出幾枚銅錢扔在攤子上。
至於是不是多了,他也不在乎,咱們公爺有的是錢財,誰有工夫去計算幾個銅錢?
上迴,大娘子讓我帶幾個人去地下庫房裏幫忙搬東西,好家夥,銀子堆滿了好幾個庫房,金子都有好多箱子,那珊瑚都有一人高,太有錢了!
這裏是安縣與海陵縣交界的地方,離安縣縣城八十裏,離海陵縣縣城七十三裏,而距離大海也隻有一百裏路。
一條大河流經安縣,在快到兩縣交界的地方朝南轉了個彎,接著又朝東奔騰而去,直至入海。
就在這個轉彎處,地勢開闊而平坦,四野阡陌縱橫,大小河塘星羅棋布,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入眼之處,皆是良田,好一派江南水鄉的風情,堪可入畫裏。
為了兩岸便於通行,前隋的揚州刺史在河道轉彎處假設了一座橋梁,乃是采用塊石壘砌而成,從大到小設有九孔,橋麵寬一丈,鋪有整齊的方磚,兩側立有欄杆,因歲月久遠,風雨侵襲,方磚殘破不全,欄杆也有些缺損了。
此地因為有石橋的存在,成為海陵縣到揚州城的主要通道,而橋對麵卻是大片的沼澤地,隻有一條人為修建的黃土路穿行而過,並不適合人們居住,因此,生民們便逐漸聚集在橋東,久而久之,便成了一個鎮子。
沙河鎮,有兩百來戶人家,上千居民,大多還是以從事農耕謀生,少數人家在鎮子上開個鋪麵,作為小買賣為生。
神武軍的到來打破了沙河鎮的寧靜,六千大軍的到來,讓沙河鎮立即擁擠不堪,可為了控製疫情,趙大將軍也別無辦法,隻好硬著頭皮擾民。
他強行將靠近沙河橋的十來戶人家給征用,補償他們一些錢財,讓他們在其他人家租屋子暫住。
這並非是他趙大將軍貪圖享受,而是要以沙河鎮為界線,清理出一塊隔離帶,由大軍控製,閑雜人等越界者,殺無赦!
大軍在沙河鎮四麵的旱地裏將莊稼清掃一空,然後平整場地,挖掘排水溝,安營紮寨。
至於那征用的十多戶屋子除了趙大將軍的帥帳以外,餘者全部作為庫房,堆積著如山的物資。
當然了,破壞了人家的良田,毀壞了莊稼,趙大將軍也是付了錢財的,給的比一年的產出還要多一倍。
有了錢財補償,年輕農人心滿意足,甚至還主動幫著清理莊稼,都是些好莊稼,有些都掛果了,拿迴家可以喂喂牲口。
隻有那些白發白須上了歲數的老農,黑著臉,吐著吐沫星子,大喊著“造孽啊造孽,都是些好莊稼呀,可惜了!”
有軍士看不過去,將趙大將軍的身份透露給老農。老農立馬換了一副笑臉,不再喊造孽了,還緊著問夠不夠?要是不夠,咱家還有好幾十畝地,都是些好莊稼,公爺盡管去砍著玩。
沙河鎮是安縣的治下,而這個安縣都是人家安國縣公兩口子的食邑,也就是說安縣所有土地上的產出,都有趙大將軍一份。
既然主家喜歡砍莊稼玩,那就砍個盡興就是,反正咱們主家有錢,給的補償夠咱們兩年的產出,太大方了!
神武軍將沙河橋牢牢控製,在橋頭上修建了哨卡,擺放著好幾架八牛弩,那寒氣森森的巨大鐵箭跟長槍似的,仿佛要把蒼穹刺穿。
橋頭一共駐紮一團人馬,共兩百軍士,除了八牛弩以外,還有兩個隊的弩兵,人人都配著強弩,另外兩隊則手持長槍,一個個打起精神,凝視著河對岸。
趙無敵將康大王和衛長兩軍做了安排,康大王所部看守橋頭,並包圍沙河鎮,且以沙河橋為中心,沿河輻射十裏。
衛長所部分成兩部,接著康大王的防區繼續朝南北輻射,將整個安縣的東邊全都封住,絕不允許有一人從疫區偷渡。
按照康大王的話就是,堅決執行和完成趙大將軍的將令,絕不放一隻蒼蠅過河。
衛長在臨行前,來到橋頭一看,不由得臉上肌肉抽搐。他心中咕噥:“尼瑪,這陣勢是對付染病的災民嗎?打倭人都足夠了!”
沙河鎮被團團圍住,隨行醫士對鎮中居民一一排查,幸好趙大將軍動作夠快,鎮子裏並沒有發生染了瘟疫的跡象。
聽居民說,不知為何,有好些日子沒有海陵人經過沙河鎮了。他們還在奇怪,這會兒聽說沿海發生了瘟疫,可把他們給嚇壞了,立馬改變了對大軍的態度,變得更加熱情了!
人家這可是來保護他們的,這是恩情,得報答。升鬥小民就是這樣樸實,受人滴水之恩,都要湧泉相報,何況是涉及到全家性命的大恩?
他們都是鄉野小民,也沒啥好東西孝敬,隻好將自家的新鮮果蔬和雞鴨鵝送上,甚至有人將豬給宰了,收拾妥當,用牛車給拉去。
麵對居民的熱情和善意,趙大將軍感慨萬千,推脫不過隻好“愧領”了,不過,趙大將軍發話,全部折算成錢財,絕不能讓居民吃虧。
好人啊,一個公爺,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卻禮賢下士,親手給老漢倒茶,太感動人了!老漢活了一大把歲數,聽過的、見過的貴人無數,何曾有公爺這樣的好人?
至於那些小娘子來軍中找借口替軍士們洗衣縫補,實則與某人眉來眼去一事,趙大將軍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人嘛,難得糊塗,還是不要太精明了。你大將軍能三妻四妾、左擁右抱,人家小卒就不能娶個媳婦?
不過,趙大將軍還是聲色俱厲地給了警告,眉來眼去可以,看對了眼也行,但卻不能及亂,要守住一個禮字,日後可人家人來提親。可誰要是壞了人家的名節,嘿嘿,老子就讓你們看看,為什麽突厥人稱唿老子為“趙屠夫”!
趙大將軍在沙河鎮的日子過得很悠閑,並沒有看到對麵有病鬼出現,每日裏在鎮子裏閑逛,東家的瓜新鮮,拿一個嚐嚐,西家的點心看著不錯,撿一塊扔嘴裏……
人們對趙大將軍的行為並不反感,反而熱情地推薦自家攤子上的物件,因為趙大將軍品行好,從來不白吃,親衛首領趙不破手裏拎一隻錢袋子,看公爺動了誰家東西,就隨意從袋子裏摸出幾枚銅錢扔在攤子上。
至於是不是多了,他也不在乎,咱們公爺有的是錢財,誰有工夫去計算幾個銅錢?
上迴,大娘子讓我帶幾個人去地下庫房裏幫忙搬東西,好家夥,銀子堆滿了好幾個庫房,金子都有好多箱子,那珊瑚都有一人高,太有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