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蓮兒聽了臉色略緩:“自那年小產,王爺每每來我這裏,我都心裏悶悶的,這個心結,或許還需要時日吧。”阿秀微微蹙眉:“你悶是因為你在意,放在尋常百姓家是無妨的,但帝王家,卻是自苦了,如今王爺常去你那裏,你要學會放下,有了新的孩兒,才是正道,否則便是自己一步步走的窄了。”
蓮兒低頭不語,良久才抬頭凝視阿秀:“姐姐以為我真的還會有孩兒麽?”阿秀聽了撲哧一笑:“那是自然,我怎麽會騙你,你不再迴首過去,自然好日子就來了。”蓮兒若有所思:“盡力而為吧!”
轉眼到了七月,卻是承歡的生辰,朱元璋興起多喝了幾杯,醉得沉了,不曾更衣就早早的歇下了,三更天徐達卻自湖州發了急件而來,阿秀推朱元璋不醒,左思右想,命素心掌燈,自己拆封展信而讀。
信中徐達頗為急切,說張士誠向湖州安豐一帶急急增兵,恐有變故,請朱元璋示下。阿秀展信讀罷,又推了推朱元璋,仍是沉睡不醒。
阿秀沉吟再三,歎了口氣,命素心研墨,提筆略一思量,模仿朱元璋的筆跡迴道:徐相國可將水陸軍馬二萬人前去攻興化、高郵、淮安。此數城賊兵短少,高郵軍民不滿五千,淮安僅有六千人,興化不過是眾百姓自守。常平章軍馬屯於海安城四外,不時出沒,巡哨通州鹽場等處,是必小心。張寇見我軍馬去攻淮安,深入淮地,離大軍甚遠,必來與常平章廝殺,不然,使大船於鎮江上下攻略地麵。所料不過如此。你每見得高處,隨著你每意見行著,休執著我的言語。
寫罷,再三審視,方以竹筒裝了,用油蠟封口按印,命軍士火速發迴。
第二日朱元璋酒醒,阿秀將實情稟明,朱元璋笑道:“我一時喜極貪杯,若不是夫人替我迴信,幾乎壞了大事,夫人又何必如此小心謹慎?”阿秀也笑了:“軍中之事,本來就該王爺獨裁獨斷,我畢竟是女子,不該幹預政事,即便王爺信我,我仍然要據實以告,才對得起王爺的厚愛。”
朱元璋笑意更深,眼角皺紋淺顯:“夫人啊夫人,你越是如此謹慎,可知道為夫反而覺得夫人可愛?”阿秀羞赧道:“老夫老妻,說這些做什麽!芷蘭不日就要生了,你且去看看她罷!”
“哈哈哈!夫人臉紅做什麽?老夫老妻怎麽臉皮愈發薄了?”看著阿秀臉色愈發紅的厲害,並且擰了自己手臂一把,朱元璋才不再逗她,“罷了罷了,芷蘭自然是要去看的,但如今還有要事和夫人商議:阿秀以為,何日出兵合宜?”
阿秀略想想,認真說道:“八月初一是上上吉日,卯正最佳.。”朱元璋點點頭:“就依夫人!”阿秀不放心,叮囑道:“諸事合宜自然馬到功成,隻是王爺需知會伯仁將軍,切莫再殺降。伯仁將軍勇烈,又是常勝將軍,總是殺降,於王爺損減英明事小,於將軍自己終究無益。”
朱元璋聞言點點頭:“我現下就修書給伯仁,讓他愛重百姓,不許殺降。”阿秀欣喜非常,一旁親自研墨,看著朱元璋寫道——伯仁接信需謹記:戒飭士卒,毋擄掠,毋妄殺,毋發丘墓,毋毀廬舍。
阿秀看了點點頭:“王爺思慮周詳,如此以來,再無後顧之憂。”朱元璋哈哈大笑:“是夫人思慮周詳才是!”阿秀聞言,臉又紅了。
說起常遇春,阿秀又想起一事:“王爺可知道常將軍家中三子一女?”朱元璋冷不防被阿秀一問,想了半日,才道:“似乎有,卻記不清了?阿秀提這個作甚?”
阿秀嘻嘻一笑:“我想給王爺選個好兒媳!“朱元璋愣了一下,恍然大悟:”你是說伯仁的女兒給標兒做媳婦麽?“阿秀點點頭:“沒錯!伯仁將軍的長女比標兒長一歲,民諺有雲:女大一,抱金雞。況且伯仁的這個掌上明珠自小文才出眾性情溫婉,和標兒最是相宜。”
朱元璋哈哈大笑:“罷了罷了!我家阿秀做媒做慣了,如今標兒不過十一歲,你這個做娘的就忙不迭的給他選了妻子,真是一番苦心啊!”
阿秀掐了朱元璋一把:“這等好的兒媳人選,我若不早提起,他日被人家捷足先登娶了去,到時且看你這個做父親的急也不急!”
朱元璋吃痛悶哼一聲:“全依夫人便是,何苦又掐我,這半晌掐了我兩記。喏!”說著一翻袖子,“你看,都青紫了!”阿秀撇嘴道:“哪個叫你取笑我?不知道阿秀的玩笑開不得嘛?”
朱元璋搖頭苦笑“可憐我一方王爺,何等尊榮!家裏有個河東獅,悲哉悲哉!”說完不待阿秀生氣,早早的閃身出去幾步,躲在桌子後麵看著阿秀笑:“夫人莫惱!為夫這就派人去伯仁府上提親去!”說著,一溜煙快步走了。剩下阿秀氣唿唿的跳腳,素心等人一旁悶笑。
不日便是八月初一,朱元璋親自祭告大江之神,又依阿秀的意思,親自對士兵訓告曰:
“餘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漸至提兵。灼見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運難與立功,遂引兵渡江。賴天地祖宗之靈及將相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戰而定浙東。陳氏稱號,據我上遊,爰興問罪之師。”
“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販鹽貨,行劫於江湖,興兵則首聚兇徒,其罪一也。詐降於元,其罪二也。其後兵不滿數萬,地不足千裏,僭號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邊,再犯浙省,首尾畏縮,又乃詐降於元,其罪四也。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其罪五也。占據江浙錢糧,十年不貢,其罪六也。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丞相達失帖木兒,南台大夫普花帖木兒,其罪七也。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將,掠我邊民,其罪八也。凡此八罪,理宜征討,以靖天下,以濟斯民。”(未完待續。)
蓮兒聽了臉色略緩:“自那年小產,王爺每每來我這裏,我都心裏悶悶的,這個心結,或許還需要時日吧。”阿秀微微蹙眉:“你悶是因為你在意,放在尋常百姓家是無妨的,但帝王家,卻是自苦了,如今王爺常去你那裏,你要學會放下,有了新的孩兒,才是正道,否則便是自己一步步走的窄了。”
蓮兒低頭不語,良久才抬頭凝視阿秀:“姐姐以為我真的還會有孩兒麽?”阿秀聽了撲哧一笑:“那是自然,我怎麽會騙你,你不再迴首過去,自然好日子就來了。”蓮兒若有所思:“盡力而為吧!”
轉眼到了七月,卻是承歡的生辰,朱元璋興起多喝了幾杯,醉得沉了,不曾更衣就早早的歇下了,三更天徐達卻自湖州發了急件而來,阿秀推朱元璋不醒,左思右想,命素心掌燈,自己拆封展信而讀。
信中徐達頗為急切,說張士誠向湖州安豐一帶急急增兵,恐有變故,請朱元璋示下。阿秀展信讀罷,又推了推朱元璋,仍是沉睡不醒。
阿秀沉吟再三,歎了口氣,命素心研墨,提筆略一思量,模仿朱元璋的筆跡迴道:徐相國可將水陸軍馬二萬人前去攻興化、高郵、淮安。此數城賊兵短少,高郵軍民不滿五千,淮安僅有六千人,興化不過是眾百姓自守。常平章軍馬屯於海安城四外,不時出沒,巡哨通州鹽場等處,是必小心。張寇見我軍馬去攻淮安,深入淮地,離大軍甚遠,必來與常平章廝殺,不然,使大船於鎮江上下攻略地麵。所料不過如此。你每見得高處,隨著你每意見行著,休執著我的言語。
寫罷,再三審視,方以竹筒裝了,用油蠟封口按印,命軍士火速發迴。
第二日朱元璋酒醒,阿秀將實情稟明,朱元璋笑道:“我一時喜極貪杯,若不是夫人替我迴信,幾乎壞了大事,夫人又何必如此小心謹慎?”阿秀也笑了:“軍中之事,本來就該王爺獨裁獨斷,我畢竟是女子,不該幹預政事,即便王爺信我,我仍然要據實以告,才對得起王爺的厚愛。”
朱元璋笑意更深,眼角皺紋淺顯:“夫人啊夫人,你越是如此謹慎,可知道為夫反而覺得夫人可愛?”阿秀羞赧道:“老夫老妻,說這些做什麽!芷蘭不日就要生了,你且去看看她罷!”
“哈哈哈!夫人臉紅做什麽?老夫老妻怎麽臉皮愈發薄了?”看著阿秀臉色愈發紅的厲害,並且擰了自己手臂一把,朱元璋才不再逗她,“罷了罷了,芷蘭自然是要去看的,但如今還有要事和夫人商議:阿秀以為,何日出兵合宜?”
阿秀略想想,認真說道:“八月初一是上上吉日,卯正最佳.。”朱元璋點點頭:“就依夫人!”阿秀不放心,叮囑道:“諸事合宜自然馬到功成,隻是王爺需知會伯仁將軍,切莫再殺降。伯仁將軍勇烈,又是常勝將軍,總是殺降,於王爺損減英明事小,於將軍自己終究無益。”
朱元璋聞言點點頭:“我現下就修書給伯仁,讓他愛重百姓,不許殺降。”阿秀欣喜非常,一旁親自研墨,看著朱元璋寫道——伯仁接信需謹記:戒飭士卒,毋擄掠,毋妄殺,毋發丘墓,毋毀廬舍。
阿秀看了點點頭:“王爺思慮周詳,如此以來,再無後顧之憂。”朱元璋哈哈大笑:“是夫人思慮周詳才是!”阿秀聞言,臉又紅了。
說起常遇春,阿秀又想起一事:“王爺可知道常將軍家中三子一女?”朱元璋冷不防被阿秀一問,想了半日,才道:“似乎有,卻記不清了?阿秀提這個作甚?”
阿秀嘻嘻一笑:“我想給王爺選個好兒媳!“朱元璋愣了一下,恍然大悟:”你是說伯仁的女兒給標兒做媳婦麽?“阿秀點點頭:“沒錯!伯仁將軍的長女比標兒長一歲,民諺有雲:女大一,抱金雞。況且伯仁的這個掌上明珠自小文才出眾性情溫婉,和標兒最是相宜。”
朱元璋哈哈大笑:“罷了罷了!我家阿秀做媒做慣了,如今標兒不過十一歲,你這個做娘的就忙不迭的給他選了妻子,真是一番苦心啊!”
阿秀掐了朱元璋一把:“這等好的兒媳人選,我若不早提起,他日被人家捷足先登娶了去,到時且看你這個做父親的急也不急!”
朱元璋吃痛悶哼一聲:“全依夫人便是,何苦又掐我,這半晌掐了我兩記。喏!”說著一翻袖子,“你看,都青紫了!”阿秀撇嘴道:“哪個叫你取笑我?不知道阿秀的玩笑開不得嘛?”
朱元璋搖頭苦笑“可憐我一方王爺,何等尊榮!家裏有個河東獅,悲哉悲哉!”說完不待阿秀生氣,早早的閃身出去幾步,躲在桌子後麵看著阿秀笑:“夫人莫惱!為夫這就派人去伯仁府上提親去!”說著,一溜煙快步走了。剩下阿秀氣唿唿的跳腳,素心等人一旁悶笑。
不日便是八月初一,朱元璋親自祭告大江之神,又依阿秀的意思,親自對士兵訓告曰:
“餘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漸至提兵。灼見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運難與立功,遂引兵渡江。賴天地祖宗之靈及將相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戰而定浙東。陳氏稱號,據我上遊,爰興問罪之師。”
“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販鹽貨,行劫於江湖,興兵則首聚兇徒,其罪一也。詐降於元,其罪二也。其後兵不滿數萬,地不足千裏,僭號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邊,再犯浙省,首尾畏縮,又乃詐降於元,其罪四也。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其罪五也。占據江浙錢糧,十年不貢,其罪六也。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丞相達失帖木兒,南台大夫普花帖木兒,其罪七也。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將,掠我邊民,其罪八也。凡此八罪,理宜征討,以靖天下,以濟斯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