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堆的建築材料麵前,伊莎貝拉化身為了“十萬個為什麽”。
她摸著大青磚問道:“這是來自哪裏的大青磚?”
負責守磚的工匠說:“京城外的帕斯德拉鎮。”
皇帝原本以為她是隨口一問,沒想到這一問就沒完沒了!
“這些砂漿是哪些配料做成的?”
“這一大堆沙子有多少方呀?”
“這些木頭除了橡木還有哪些?”
“這些石灰石是作甚用的?”
“這些……”
這些工匠被伊莎貝拉這麽問來問去,從質量問到數量、從數量問到價格,著實是被問呆了。
一個富家千金居然懂得這麽多!
可見也不是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是五穀不分。
皇帝也傻眼了:這丫頭這些年都學了些啥呀?
伊莎貝拉問到了他們這些處理原材料工匠的薪水,最高的有一個是負責最細加工的(打磨小石頭),一個月才1撒裏!
幸好在這個國家的行會裏麵,無論出生哪個階層,隻要幹的同樣的活,給的工錢也是一樣的。
伊莎貝拉萬萬沒沒想到這些整天勞碌的人的工資會低到這麽一步。
“您不累嗎?”
伊莎貝拉看著那位手裏拿著鑿子和錘子鑿開石塊的工匠,他手背的皮膚皸裂開來,傷口粘著灰塵結成了疤痕。
“當然累了。”那男人臉上滄桑一笑:“但我們這一行的人,哪有不累的呢?
我這都算好的了,有師傅肯收留我們,那些沒有師傅肯收的,過得還不如我們呢。”
“您家有幾口人呀?”
他笑著說:“有一個老婆、還有我們兄弟4個,外加4個兒子和1個女兒,一共10個。”
聽起來,應該是一個兄弟幾個共娶一妻的家庭。
伊莎貝拉追問:“你的女兒多大了呀?”
“14歲,是到了結婚的年齡了。所以我要在這裏努力工作,給她攢嫁妝。”想到女兒很快就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石匠皺巴巴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我們兄弟幾個都在忙這事兒呢,雖然大家都是中人家庭,可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嫁給家庭條件更好的中人。
即便嫁的不是經濟條件更好的,也能夠憑著手裏的一份嫁妝在婆家過得更好一些。”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伊莎貝拉說:“有你們這樣好的父母和叔叔伯伯,你的女兒一定會把日子過得最好的。”
“這是作為父母必須做的,我們家到她這裏已經是第6代的合法子女了,等她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天然的平民。所以她必須在這一次要嫁給一個平民。
這多好啊!
總不能像那些眼皮子淺的家庭一樣,讓女兒去做別人家的妾,讓她和她的後代繼續當中人!”
“咦,難道您見過這種人嗎?”
“這種人有很多哩。”石匠說:“有的人是貪求自家一時富貴,完全不顧自己的這叫風評和後代處境;
有的人則是完全沒把女兒當做是自家的孩子,隻把自己的兒子當做自家人,於是就把女兒拋出去當他人家的小妾,為自家謀得錢財,讓兒子娶合法的妻子,享受好日子——然後兒子的後代照樣做平民,女兒的後代還得繼續受中人之苦。
我家可不是這樣的,從曾曾祖父那一代起,女兒就必得是合法地嫁出去的,我的女兒也不例外。
像我們這種家庭,雖然窮困潦倒,可是如果因為窮把女兒送去當小妾,那可真是羞死人了。”
中人的地位雖然尷尬、而且飽受各個階級的踐踏,但是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有著極強的自尊心。
皇帝在一旁一邊跟人聊天、一邊盯著伊莎貝拉的言行舉止,也注意著那個石匠的問話。
那個石匠的迴答,皇帝十分滿意。
皇帝給他們準備的是每人一條切成4寸左右、重量都在400克的煙熏風幹的鹹豬肉和一對30厘米長的煙熏風幹香腸——伊莎貝拉喜歡把這家夥叫做臘肉和臘腸。
這些臘肉都是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做的。在伊莎貝拉看來,中部地區所產的臘肉味道遠不如北方地區的。
對於京城貴族們來說,這種大冬天的也能夠輕而易舉得到新鮮的肉類。真正喜歡這些臘肉的,是京城裏的平民百姓們。
而貴族們對煙熏和風幹的東西沒那麽感興趣(或者說沒有大的興趣),這類物品之中用的最多的大概隻有風幹香腸了吧。
風幹香腸這種東西還是被伊莎貝拉從卡羅蘭引進來的。
在卡羅蘭領地,風幹香腸和煙熏香腸是每家每戶過冬必備的,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當地土豪顯貴。
經過風幹和煙熏之後的香腸有一種非常獨特的香味,一開始就驚豔了長期吃鮮肉香腸的京城人,更重要的是,平民百姓們找到了一個更好保存食物的方法。
京城及其附近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新年過年的時候都是相互送一些醃製的食品:醃漬魚、酸菜、醬菜……
在這其中伊莎貝拉最受不了的東西是醃製的酸豬肉,對她個人的胃口來說,這種醃製的酸豬肉比臭烘烘的魚醬更讓人難以接受。
更可怕的是那玩意兒居然還是京城特產!
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算真的接受不了,也隻能默默忍受了……
每年元旦節前一天,都會有特別熱心的京城百姓給皇帝“送新年禮物”,他們有的是幾家合做一起,有的就是自家一小罐。
他們會把自己醃製好的東西放在壇子裏送到宮城的接待處,接待處的人按照程序檢驗之後會收下來並且登記好。
每年都有收到好幾百個壇子罐子!
就是累慘了那些“禦用迴信工具人”,有多少個壇子到了這裏,他們就需要印刷多少封迴信。
雖然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幹起來手也廢。
皇帝受不了這些東西,換了個包裝轉送給他人了。
皇帝此次行程沒有什麽特別大的政治意義,但是的確成功改變了伊莎貝拉的想法。
他從伊莎貝拉的表情之中得出這個結論的。
除此之外,他賞賜給那些工匠和居民的東西成功給京城移風易俗——從那之後,大家每年過年都相互贈送臘貨和幹貨了。
她摸著大青磚問道:“這是來自哪裏的大青磚?”
負責守磚的工匠說:“京城外的帕斯德拉鎮。”
皇帝原本以為她是隨口一問,沒想到這一問就沒完沒了!
“這些砂漿是哪些配料做成的?”
“這一大堆沙子有多少方呀?”
“這些木頭除了橡木還有哪些?”
“這些石灰石是作甚用的?”
“這些……”
這些工匠被伊莎貝拉這麽問來問去,從質量問到數量、從數量問到價格,著實是被問呆了。
一個富家千金居然懂得這麽多!
可見也不是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是五穀不分。
皇帝也傻眼了:這丫頭這些年都學了些啥呀?
伊莎貝拉問到了他們這些處理原材料工匠的薪水,最高的有一個是負責最細加工的(打磨小石頭),一個月才1撒裏!
幸好在這個國家的行會裏麵,無論出生哪個階層,隻要幹的同樣的活,給的工錢也是一樣的。
伊莎貝拉萬萬沒沒想到這些整天勞碌的人的工資會低到這麽一步。
“您不累嗎?”
伊莎貝拉看著那位手裏拿著鑿子和錘子鑿開石塊的工匠,他手背的皮膚皸裂開來,傷口粘著灰塵結成了疤痕。
“當然累了。”那男人臉上滄桑一笑:“但我們這一行的人,哪有不累的呢?
我這都算好的了,有師傅肯收留我們,那些沒有師傅肯收的,過得還不如我們呢。”
“您家有幾口人呀?”
他笑著說:“有一個老婆、還有我們兄弟4個,外加4個兒子和1個女兒,一共10個。”
聽起來,應該是一個兄弟幾個共娶一妻的家庭。
伊莎貝拉追問:“你的女兒多大了呀?”
“14歲,是到了結婚的年齡了。所以我要在這裏努力工作,給她攢嫁妝。”想到女兒很快就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石匠皺巴巴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我們兄弟幾個都在忙這事兒呢,雖然大家都是中人家庭,可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嫁給家庭條件更好的中人。
即便嫁的不是經濟條件更好的,也能夠憑著手裏的一份嫁妝在婆家過得更好一些。”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伊莎貝拉說:“有你們這樣好的父母和叔叔伯伯,你的女兒一定會把日子過得最好的。”
“這是作為父母必須做的,我們家到她這裏已經是第6代的合法子女了,等她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天然的平民。所以她必須在這一次要嫁給一個平民。
這多好啊!
總不能像那些眼皮子淺的家庭一樣,讓女兒去做別人家的妾,讓她和她的後代繼續當中人!”
“咦,難道您見過這種人嗎?”
“這種人有很多哩。”石匠說:“有的人是貪求自家一時富貴,完全不顧自己的這叫風評和後代處境;
有的人則是完全沒把女兒當做是自家的孩子,隻把自己的兒子當做自家人,於是就把女兒拋出去當他人家的小妾,為自家謀得錢財,讓兒子娶合法的妻子,享受好日子——然後兒子的後代照樣做平民,女兒的後代還得繼續受中人之苦。
我家可不是這樣的,從曾曾祖父那一代起,女兒就必得是合法地嫁出去的,我的女兒也不例外。
像我們這種家庭,雖然窮困潦倒,可是如果因為窮把女兒送去當小妾,那可真是羞死人了。”
中人的地位雖然尷尬、而且飽受各個階級的踐踏,但是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有著極強的自尊心。
皇帝在一旁一邊跟人聊天、一邊盯著伊莎貝拉的言行舉止,也注意著那個石匠的問話。
那個石匠的迴答,皇帝十分滿意。
皇帝給他們準備的是每人一條切成4寸左右、重量都在400克的煙熏風幹的鹹豬肉和一對30厘米長的煙熏風幹香腸——伊莎貝拉喜歡把這家夥叫做臘肉和臘腸。
這些臘肉都是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做的。在伊莎貝拉看來,中部地區所產的臘肉味道遠不如北方地區的。
對於京城貴族們來說,這種大冬天的也能夠輕而易舉得到新鮮的肉類。真正喜歡這些臘肉的,是京城裏的平民百姓們。
而貴族們對煙熏和風幹的東西沒那麽感興趣(或者說沒有大的興趣),這類物品之中用的最多的大概隻有風幹香腸了吧。
風幹香腸這種東西還是被伊莎貝拉從卡羅蘭引進來的。
在卡羅蘭領地,風幹香腸和煙熏香腸是每家每戶過冬必備的,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當地土豪顯貴。
經過風幹和煙熏之後的香腸有一種非常獨特的香味,一開始就驚豔了長期吃鮮肉香腸的京城人,更重要的是,平民百姓們找到了一個更好保存食物的方法。
京城及其附近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新年過年的時候都是相互送一些醃製的食品:醃漬魚、酸菜、醬菜……
在這其中伊莎貝拉最受不了的東西是醃製的酸豬肉,對她個人的胃口來說,這種醃製的酸豬肉比臭烘烘的魚醬更讓人難以接受。
更可怕的是那玩意兒居然還是京城特產!
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算真的接受不了,也隻能默默忍受了……
每年元旦節前一天,都會有特別熱心的京城百姓給皇帝“送新年禮物”,他們有的是幾家合做一起,有的就是自家一小罐。
他們會把自己醃製好的東西放在壇子裏送到宮城的接待處,接待處的人按照程序檢驗之後會收下來並且登記好。
每年都有收到好幾百個壇子罐子!
就是累慘了那些“禦用迴信工具人”,有多少個壇子到了這裏,他們就需要印刷多少封迴信。
雖然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幹起來手也廢。
皇帝受不了這些東西,換了個包裝轉送給他人了。
皇帝此次行程沒有什麽特別大的政治意義,但是的確成功改變了伊莎貝拉的想法。
他從伊莎貝拉的表情之中得出這個結論的。
除此之外,他賞賜給那些工匠和居民的東西成功給京城移風易俗——從那之後,大家每年過年都相互贈送臘貨和幹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