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仨把要為貧困戶幹點事的想法和大夥一說,得到了全體知青的讚成。他們經過研究決定做三件事:第一幫三家特困戶修房子;第二送一些衣物給貧困戶;第三把自己的糧食省下來送給困難戶。李支書知道了,對前兩條表示同意,對第三條堅決反對。 李支書說:“修房子我沒意見,大隊出料,知青們出力,多淌點汗,沒壞處。送衣物我也沒意見,你們少穿一件,少用一件,他們就能穿得好一點,暖和一些。但糧食不能動,那是命根子。你們都是長身體的時候,吃飯是第一大事。再說你們的糧食也不足,常年沒多少細糧,粗糧不扛餓,還是留著你們自己吃吧。”
張鐵軍說:“咱們小木加工廠也辦起來了,不怕沒糧食。”
李支書說:“那不也是賴蛤螞打蒼蠅——將供嘴。”
戰麗背後對張鐵軍和劉琴說:“這件事不能聽李書記的。”
張鐵軍和戰麗表示讚同。晚上吃完飯,張鐵軍他們就把糧食和衣物給貧困戶送去。貧困戶們說什麽也不肯收,知青們放下糧食就走。大夥情真意切,覺得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第二天一大早,貧困戶們把糧食原封不動地送迴來了。
趙狗子拉著張鐵軍說:“慚愧呀!家裏困難,給大隊增加了負擔,給社會主義摸了黑,我哪有臉要你們的糧食。我們不缺糧,大隊都給我們安排了,你們的心意我們領了。”
原來李支書連夜召開了大隊幹部、黨員會議,要求兩人包一戶,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搶在知青送糧之前把糧食送去,不能讓貧困戶餓著,更不能讓知青增加負擔。
李支書告訴貧困戶:“知青的糧食也是有數的,咱們不能要。缺糧吃也不是一年了,大夥挺一挺,哪年不都是挺過來的嗎。人家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來了,咱哪能吃人家的糧食?咱要是吃人家的糧食就把咱們西溝村的人丟盡了。《列寧在十月》不是說了嘛,‘麵包會有的,糧食會有的’。明天我再去一趟公社,找民政再想辦法,老天爺餓不死瞎野雞”。
望著貧困戶們離去的背影,知青們百感交集。他們吃得不飽,穿得不暖,但他們毫無願言。他們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相信共產黨的領導。他們勤勤懇懇地勞作,秋天把最好的糧食交給國家,一絲不苟地完成征購糧任務。常掛在貧下中農嘴上的一句話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才是自己的。他們的胸懷像大山那樣深厚,像原野那樣寬廣。
張鐵軍對大家說:“既然這樣我們就把糧食的事放一放,集中力量種地。‘五一’馬上就到了,山丁子花都開了,鬆樹也漸漸綠了。正是掏腰窩的時候,別錯過農時。咱們盡可能地往前趕,種完地就幫他們修房子,過了掛鋤期就讓他們住上新房子。
聽說趙狗子媽的病犯了,吃完晚飯劉琴叫上李小豔過去看看。狗子媽的病多少年了,常常心口疼,始終以為是胃病。這些日子小豔覺得不是胃病,但又不敢確定。她陪著狗子媽去公社衛生院去了幾趟,大夫確疹是克山病。大夫說這個病目前沒什麽好辦法,病因是水不好,食物單一沒有營養。同樣在一個地方住著,朝鮮族就不得這種病,他們的主食是大米。過去沿鐵路住著很多俄羅斯人,也不得這種病。人家養牛吃肉,吃麵包,喝牛奶。得這種病的主要是貧困戶,從關裏家新來的,居住條件不好,不服水土。
劉琴偷偷問大夫:“這病能不能治好?”
大夫說:“可以緩解病情減輕痛苦,治好的還沒聽說。她這不算嚴重的,昨天來一個十九歲的姑娘,喘得厲害,非常虛弱,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估計活不了兩年。”
大家都明白狗子媽的病是治不好的,心裏幹著急誰也幫不上忙,隻能是常過來看看。在公社衛生院開了些中藥,小豔有空就來幫著煎藥。吃了藥狗子媽還真精神了許多,能吃飯了,嘴唇也不那麽紫了。
見劉琴和小豔來了,狗子連忙迎上去。
趙狗子說:“我們全家都記著你們的大恩大德。”
狗子媽也坐起來。她在笑,盡管笑得很苦,很艱難。劉琴忙勸狗子媽躺下休息。雖然光線很暗,劉琴還是一眼看見狗子媽蓋的一床新被。以前她見過這床被,紅色的緞子麵,手感很滑很軟。那是從修渠工地迴來,她和幾個姐妹去學校看郭技術員。她們幫他洗衣服洗被褥,所以被麵上的牡丹花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裏。郭光輝說這床被是上大學那年媽媽親手給做的,算起來也快十年了。
趙狗子說:“前天學校的郭老師來家訪,看老太太有病,給扔下二十塊錢。迴去後有打發學生送來一床被。郭老師是念大書的,心眼好哇。”
從趙狗子家出來,劉琴眼前總是郭光輝在晃動。她掂記著他晚上睡覺蓋什麽,能不能冷。她想上她那去看看,但一想太晚了不方便。迴到宿舍後躺在被窩裏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直熬到後半夜。天亮後,她匆匆忙忙梳了頭,就去學校找郭老師。郭老師的宿舍也是辦公室,在大隊部的東頭。門鎖的,靜悄悄的不見郭老師的影子。又等了一會,郭老師一腳的露水,扛著魚杆樂嗬嗬的迴來了。
郭光輝把魚杆插到屋沿下麵,熱情地將劉琴讓進屋。
郭老師問:“這麽早就來了,有事啊?”
劉琴說:“也沒什麽事,路過這,就過來看看。”
郭光輝說:“你有口福,請你吃魚。”他把魚簍遞給劉琴看。
劉琴看到魚簍裏有二斤多白漂子魚,上麵蓋著柳樹葉,還歡蹦亂跳。郭光輝邊說邊把魚倒到盆裏,挽起袖子拾掇魚。劉琴看看僅能睡一人的炕上,隻有褥子和一件軍大衣,顯得空蕩蕩的。整個屋子亂七八遭,像個豬窩。
劉琴說:“你這屋子也太亂了,站個人都困難。”
郭光輝說:“亂好啊!天下大亂才好呢,亂了敵人,鍛煉了群眾,最後看看誰是真正革命的。”
劉琴說:“淨給自己狡辯。”
郭光輝說:“我就是在亂中成長起來的。”
劉琴問:“你的被子呢?” 劉琴明知顧問。
郭老師說:“送人了。”
“送誰了”。
“老鄉。”
劉琴繼續問:“什麽關係的老鄉值得你把被都送給他。”
郭老師說:“沒什麽關係,就是看著怪可憐的。”
劉琴說:“我知道你把被送給趙狗子啦。”
郭老師笑嘻嘻地說:“你背後搞我的外調。”
劉琴說:“哪敢啊,就是看你說不說實話。”
“晚上不冷嗎?”劉琴的口氣比剛才要溫柔得多。
“冷點,堅持兩天就暖和了。過些日子去公社供銷社再買一床。”
“不蓋被能睡著嗎?”
“睡不著就起來釣魚去,省著沒人叫睡過站了。早晨魚沒人驚動,都在河邊的柳毛子裏找食吃,愛咬鉤,錯過這個時間就釣不著了。”郭老師笑嗬嗬地說。
“你幫助貧困戶,學雷鋒,見行動,幹得不錯,值得我們學習。”
郭光輝說:“你可別諷刺了,我哪有什麽值得學習的?趙狗子的日子過得太苦了,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和心裏承受能力。我對他家的境況感觸很深,可以說是震驚。解放都這麽些年了,還有人過這樣的日子,實在不可思意。不到農村來,我們不會耳聞目睹了解這些。細想起來我感到知足,我們確實是生在紅旗下,長在蜜罐裏,上大學,參加工作。雖然受點挫折,現在看都不算什麽。我同情趙狗子他們,就努力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我們要全身心地幹好工作,讓貧下中農們早日富裕起來。”
劉琴說:“我們想幫他們,但落你後麵了,就得向你學習。”
郭光輝說:“我有這個能力,你們不行,搞不好自己的日子都過不了。”
劉琴說:“你一個人有多大能力?”郭光輝說:“我一個月工資五十四塊五,你們有嗎?”
劉琴很吃驚:“你一個月掙那麽多錢哪!”
“大學畢業都掙這麽多。在縣裏我的工資不算什麽,在西溝,我是第一富戶。”郭光輝調侃地說。
劉琴說:“你心眼挺好使。”
郭光輝說:“一大早就是來誇我。”
劉琴想起剛才他說受過挫折,就想問個究竟,但又覺得不妥。不問吧心裏又放不下,想來想去還是問一問。
劉琴:“有個事我不知該問不該問。”
郭光輝說:“沒關係,問啥都可以。”
劉琴說:“聽你說受過挫折?”
郭光輝笑了:“你沒聽說我家是地主的事?
劉琴答:“聽說了,沒人不知道你是地主。”
郭光輝說:“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怎麽會是地主?”
劉琴說:“王書記說的,公社的人都這樣說。”
郭光輝說:“那是他們誤會了。”
劉琴說:“怎麽能誤會哪?”
郭光輝說:“如果真是地主,應該是我那沒見過麵的爺爺。”
劉琴問:“為什麽?”
郭光輝說:“說起來就話長了。我的老家在鬆花江江北農村,解放前我爺爺有兩畝地,土改時被劃成上中農。我父親四六年就參加革命工作來到哈爾濱,兩年後爺爺就去世了,家裏還有一個二叔。我大四那年全國正搞鬥批改,村裏兩派鬥爭還沒結束,我二叔那派在鬥爭中敗給了對手,變成被批鬥對象。接著說我們家是漏劃地主,把二叔歸類為地富反壞右。他們還不死心,胡編了我家的黑材料寄給我父親的單位,寄到我們學校。從此我就變成了地主狗崽子,被開除出紅衛兵,罪名是隱瞞曆史問題。大學畢業後全班二十一個同學都到兵團鍛煉,兩三年後都陸續分配迴了哈爾濱和其它地市,我和幾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都被分到外縣”。 劉琴說:“那你是被冤枉。”
郭光輝說:“烏雲遮不住太陽,早晚會水落石出的。”
劉琴安慰他:“我們都覺得你不像壞人,貧下中農誇你人好,工作也不錯。”
郭光輝說:“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每月五十多元的工資。”
劉琴想多待一會,但開飯的鍾聲響了,吃完飯馬上就下地。說是鍾聲,其實就是一截鐵道軌。掛在房山頭,開飯,開會都敲它。郭光輝留她一起吃飯。
劉琴說:“還是迴去吃吧,晚上還來看你。”
郭光輝高興地迴答:“熱烈歡迎。”
天還沒黑,劉琴抱起自己的被子來到小學,往炕上一扔。
郭老師問:“這……?”
劉琴說:“給你的。”
郭老師問:“這是誰的?”
劉琴說:“我的。放心,肯定比你的被子幹淨。”說完跳上炕收拾起來。
郭老師忙攔住她:“這可不行,給我了你蓋啥。”
劉琴說:“我拿來了就不能拿迴去,我和曲大娘說好了,明晚我上她家再做一床,她家有現成的棉花。”
郭老師說:“都幹一天活了,挺累的,你歇一會。”
劉琴說:“我可不是嬌慣人,累點心裏舒服。”
郭老師說:“讓你給收拾屋子,我心裏慚愧。”
劉琴說:“你把被都給趙狗子了,我還不能幫你收拾收拾屋子?”
張鐵軍說:“咱們小木加工廠也辦起來了,不怕沒糧食。”
李支書說:“那不也是賴蛤螞打蒼蠅——將供嘴。”
戰麗背後對張鐵軍和劉琴說:“這件事不能聽李書記的。”
張鐵軍和戰麗表示讚同。晚上吃完飯,張鐵軍他們就把糧食和衣物給貧困戶送去。貧困戶們說什麽也不肯收,知青們放下糧食就走。大夥情真意切,覺得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第二天一大早,貧困戶們把糧食原封不動地送迴來了。
趙狗子拉著張鐵軍說:“慚愧呀!家裏困難,給大隊增加了負擔,給社會主義摸了黑,我哪有臉要你們的糧食。我們不缺糧,大隊都給我們安排了,你們的心意我們領了。”
原來李支書連夜召開了大隊幹部、黨員會議,要求兩人包一戶,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搶在知青送糧之前把糧食送去,不能讓貧困戶餓著,更不能讓知青增加負擔。
李支書告訴貧困戶:“知青的糧食也是有數的,咱們不能要。缺糧吃也不是一年了,大夥挺一挺,哪年不都是挺過來的嗎。人家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來了,咱哪能吃人家的糧食?咱要是吃人家的糧食就把咱們西溝村的人丟盡了。《列寧在十月》不是說了嘛,‘麵包會有的,糧食會有的’。明天我再去一趟公社,找民政再想辦法,老天爺餓不死瞎野雞”。
望著貧困戶們離去的背影,知青們百感交集。他們吃得不飽,穿得不暖,但他們毫無願言。他們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相信共產黨的領導。他們勤勤懇懇地勞作,秋天把最好的糧食交給國家,一絲不苟地完成征購糧任務。常掛在貧下中農嘴上的一句話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才是自己的。他們的胸懷像大山那樣深厚,像原野那樣寬廣。
張鐵軍對大家說:“既然這樣我們就把糧食的事放一放,集中力量種地。‘五一’馬上就到了,山丁子花都開了,鬆樹也漸漸綠了。正是掏腰窩的時候,別錯過農時。咱們盡可能地往前趕,種完地就幫他們修房子,過了掛鋤期就讓他們住上新房子。
聽說趙狗子媽的病犯了,吃完晚飯劉琴叫上李小豔過去看看。狗子媽的病多少年了,常常心口疼,始終以為是胃病。這些日子小豔覺得不是胃病,但又不敢確定。她陪著狗子媽去公社衛生院去了幾趟,大夫確疹是克山病。大夫說這個病目前沒什麽好辦法,病因是水不好,食物單一沒有營養。同樣在一個地方住著,朝鮮族就不得這種病,他們的主食是大米。過去沿鐵路住著很多俄羅斯人,也不得這種病。人家養牛吃肉,吃麵包,喝牛奶。得這種病的主要是貧困戶,從關裏家新來的,居住條件不好,不服水土。
劉琴偷偷問大夫:“這病能不能治好?”
大夫說:“可以緩解病情減輕痛苦,治好的還沒聽說。她這不算嚴重的,昨天來一個十九歲的姑娘,喘得厲害,非常虛弱,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估計活不了兩年。”
大家都明白狗子媽的病是治不好的,心裏幹著急誰也幫不上忙,隻能是常過來看看。在公社衛生院開了些中藥,小豔有空就來幫著煎藥。吃了藥狗子媽還真精神了許多,能吃飯了,嘴唇也不那麽紫了。
見劉琴和小豔來了,狗子連忙迎上去。
趙狗子說:“我們全家都記著你們的大恩大德。”
狗子媽也坐起來。她在笑,盡管笑得很苦,很艱難。劉琴忙勸狗子媽躺下休息。雖然光線很暗,劉琴還是一眼看見狗子媽蓋的一床新被。以前她見過這床被,紅色的緞子麵,手感很滑很軟。那是從修渠工地迴來,她和幾個姐妹去學校看郭技術員。她們幫他洗衣服洗被褥,所以被麵上的牡丹花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裏。郭光輝說這床被是上大學那年媽媽親手給做的,算起來也快十年了。
趙狗子說:“前天學校的郭老師來家訪,看老太太有病,給扔下二十塊錢。迴去後有打發學生送來一床被。郭老師是念大書的,心眼好哇。”
從趙狗子家出來,劉琴眼前總是郭光輝在晃動。她掂記著他晚上睡覺蓋什麽,能不能冷。她想上她那去看看,但一想太晚了不方便。迴到宿舍後躺在被窩裏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直熬到後半夜。天亮後,她匆匆忙忙梳了頭,就去學校找郭老師。郭老師的宿舍也是辦公室,在大隊部的東頭。門鎖的,靜悄悄的不見郭老師的影子。又等了一會,郭老師一腳的露水,扛著魚杆樂嗬嗬的迴來了。
郭光輝把魚杆插到屋沿下麵,熱情地將劉琴讓進屋。
郭老師問:“這麽早就來了,有事啊?”
劉琴說:“也沒什麽事,路過這,就過來看看。”
郭光輝說:“你有口福,請你吃魚。”他把魚簍遞給劉琴看。
劉琴看到魚簍裏有二斤多白漂子魚,上麵蓋著柳樹葉,還歡蹦亂跳。郭光輝邊說邊把魚倒到盆裏,挽起袖子拾掇魚。劉琴看看僅能睡一人的炕上,隻有褥子和一件軍大衣,顯得空蕩蕩的。整個屋子亂七八遭,像個豬窩。
劉琴說:“你這屋子也太亂了,站個人都困難。”
郭光輝說:“亂好啊!天下大亂才好呢,亂了敵人,鍛煉了群眾,最後看看誰是真正革命的。”
劉琴說:“淨給自己狡辯。”
郭光輝說:“我就是在亂中成長起來的。”
劉琴問:“你的被子呢?” 劉琴明知顧問。
郭老師說:“送人了。”
“送誰了”。
“老鄉。”
劉琴繼續問:“什麽關係的老鄉值得你把被都送給他。”
郭老師說:“沒什麽關係,就是看著怪可憐的。”
劉琴說:“我知道你把被送給趙狗子啦。”
郭老師笑嘻嘻地說:“你背後搞我的外調。”
劉琴說:“哪敢啊,就是看你說不說實話。”
“晚上不冷嗎?”劉琴的口氣比剛才要溫柔得多。
“冷點,堅持兩天就暖和了。過些日子去公社供銷社再買一床。”
“不蓋被能睡著嗎?”
“睡不著就起來釣魚去,省著沒人叫睡過站了。早晨魚沒人驚動,都在河邊的柳毛子裏找食吃,愛咬鉤,錯過這個時間就釣不著了。”郭老師笑嗬嗬地說。
“你幫助貧困戶,學雷鋒,見行動,幹得不錯,值得我們學習。”
郭光輝說:“你可別諷刺了,我哪有什麽值得學習的?趙狗子的日子過得太苦了,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和心裏承受能力。我對他家的境況感觸很深,可以說是震驚。解放都這麽些年了,還有人過這樣的日子,實在不可思意。不到農村來,我們不會耳聞目睹了解這些。細想起來我感到知足,我們確實是生在紅旗下,長在蜜罐裏,上大學,參加工作。雖然受點挫折,現在看都不算什麽。我同情趙狗子他們,就努力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我們要全身心地幹好工作,讓貧下中農們早日富裕起來。”
劉琴說:“我們想幫他們,但落你後麵了,就得向你學習。”
郭光輝說:“我有這個能力,你們不行,搞不好自己的日子都過不了。”
劉琴說:“你一個人有多大能力?”郭光輝說:“我一個月工資五十四塊五,你們有嗎?”
劉琴很吃驚:“你一個月掙那麽多錢哪!”
“大學畢業都掙這麽多。在縣裏我的工資不算什麽,在西溝,我是第一富戶。”郭光輝調侃地說。
劉琴說:“你心眼挺好使。”
郭光輝說:“一大早就是來誇我。”
劉琴想起剛才他說受過挫折,就想問個究竟,但又覺得不妥。不問吧心裏又放不下,想來想去還是問一問。
劉琴:“有個事我不知該問不該問。”
郭光輝說:“沒關係,問啥都可以。”
劉琴說:“聽你說受過挫折?”
郭光輝笑了:“你沒聽說我家是地主的事?
劉琴答:“聽說了,沒人不知道你是地主。”
郭光輝說:“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怎麽會是地主?”
劉琴說:“王書記說的,公社的人都這樣說。”
郭光輝說:“那是他們誤會了。”
劉琴說:“怎麽能誤會哪?”
郭光輝說:“如果真是地主,應該是我那沒見過麵的爺爺。”
劉琴問:“為什麽?”
郭光輝說:“說起來就話長了。我的老家在鬆花江江北農村,解放前我爺爺有兩畝地,土改時被劃成上中農。我父親四六年就參加革命工作來到哈爾濱,兩年後爺爺就去世了,家裏還有一個二叔。我大四那年全國正搞鬥批改,村裏兩派鬥爭還沒結束,我二叔那派在鬥爭中敗給了對手,變成被批鬥對象。接著說我們家是漏劃地主,把二叔歸類為地富反壞右。他們還不死心,胡編了我家的黑材料寄給我父親的單位,寄到我們學校。從此我就變成了地主狗崽子,被開除出紅衛兵,罪名是隱瞞曆史問題。大學畢業後全班二十一個同學都到兵團鍛煉,兩三年後都陸續分配迴了哈爾濱和其它地市,我和幾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都被分到外縣”。 劉琴說:“那你是被冤枉。”
郭光輝說:“烏雲遮不住太陽,早晚會水落石出的。”
劉琴安慰他:“我們都覺得你不像壞人,貧下中農誇你人好,工作也不錯。”
郭光輝說:“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每月五十多元的工資。”
劉琴想多待一會,但開飯的鍾聲響了,吃完飯馬上就下地。說是鍾聲,其實就是一截鐵道軌。掛在房山頭,開飯,開會都敲它。郭光輝留她一起吃飯。
劉琴說:“還是迴去吃吧,晚上還來看你。”
郭光輝高興地迴答:“熱烈歡迎。”
天還沒黑,劉琴抱起自己的被子來到小學,往炕上一扔。
郭老師問:“這……?”
劉琴說:“給你的。”
郭老師問:“這是誰的?”
劉琴說:“我的。放心,肯定比你的被子幹淨。”說完跳上炕收拾起來。
郭老師忙攔住她:“這可不行,給我了你蓋啥。”
劉琴說:“我拿來了就不能拿迴去,我和曲大娘說好了,明晚我上她家再做一床,她家有現成的棉花。”
郭老師說:“都幹一天活了,挺累的,你歇一會。”
劉琴說:“我可不是嬌慣人,累點心裏舒服。”
郭老師說:“讓你給收拾屋子,我心裏慚愧。”
劉琴說:“你把被都給趙狗子了,我還不能幫你收拾收拾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