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星君


    太陰星君即為月神,俗稱太陰。在漢族民間也把太陰星君看成嫦蛾。漢族人民對月亮的崇拜習俗,最早見於史料記載的是《尚書?堯典》,文稱:日、月、星辰為天宗,岱、河、海為地宗;天宗,地宗合為六宗。王逸注《楚辭?九章?惜誦》時雲:“六神,謂六宗之神也。”可見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們視為神而加以崇拜了。其實漢族人民祭祀月亮時,往往是輔助於太陽而行的。且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內外,以端其位。足以見古代“祭日為主,祭月為輔”的現象。


    太陰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崇拜太陰星君,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現象,這是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


    漢族民間也把太陰星君看成嫦蛾,認為太陰星君是一位絕色美人,所以非常喜歡人人都欣賞她,也因為這個緣故,八月十五日的太陰星君誕辰祭,都在入夜以後,麵對當空的皓月家家戶外圍院,排設香案點上一對紅燭,供上四色鮮果,焚香膜拜,氣氛十分虔誠,而又帶有幾分閑情逸致之感。


    在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月色朦朧,又會使人產生許多遐想,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因此產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


    漢族民間傳說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後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們貶在人間,後來,後羿得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嫦娥偷吃後升天而去,住於月宮,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中都記有此事。


    此後,太陰星君就較普遍地為漢族民間供奉。中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太陰星君。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太陰星君祈求團圓。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就寫過一出《拜月亭》。《西廂記》裏的崔鶯鶯也虔誠地對太陰星君傾訴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懷。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續金瓶梅》第十八迴中,一對癡男怨女鄭玉卿和銀瓶私嚐禁果後,推開窗戶,雙雙跪倒,對著月亮說:“就兩人有一人負心的,就死於千刀萬劍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單相思的男女也要請太陰星君評理,或訴衷腸。


    我國有許多少數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尋求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永結同心。關於月亮的神話由來已久。


    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文中說帝俊之妻常羲生下了十二個月亮。其實更多的則是關於嫦娥(妲娥)、蟾蜍、白兔、吳剛、桂樹的傳說。《歸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妲娥(羿妻)竊之奔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又據《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係於陽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據《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可見月中月兔已為當時人們達成共識。


    後來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就曾吟道:“白兔搗藥秋複春,妲娥孤棲與誰鄰?”說妲娥與玉兔共棲於月中。


    到了唐代,又有吳剛伐桂之說。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於是月亮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為神仙境界,中有雄偉的月宮,美麗的嫦娥,可愛的白兔,高大的桂樹,英俊的吳剛。後來道教吸收了這一信仰,將其與太陽、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並為“十一曜”,稱其神為“十一太曜星君”。封月神為“月府素曜太陰皇君”,俗稱“太陰星君”。


    祭拜月神,貢品一般以月餅、瓜果、豆腐作為供品,一些地方在祭拜時還要念《太陰經》和《太陽經》,以祈禱月神保佑全家興旺平安。


    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話的黛安娜。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夫小妻小仙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龍吞惡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龍吞惡虎並收藏小夫小妻小仙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