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590-諸權分製(二)
“衛崗鄉”到“洛陽”有半日車程。
因此,馮寶不可能連晚入宮,況且,他並沒有真正看過謝岩奏請“策書”,僅聽人口述過部分,很不完整。再者,幾天當中,至少有好幾個人說過,有些內容居然還有點兒出入,可見,很有必要弄到那份“策書”,要不然明天無法麵聖奏對。
趁著天黑前宮門未關,馮寶親自走一趟,去“政事堂”拿了“策書”副本,而後迴府研讀。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馮寶完全沒有想到,謝岩所寫內容居然那麽多、那麽細,在很多地方,超過唐人認知……用一個詞描述,太“超前”。
首先,在“政製”方麵,謝岩提議將“安東大都護府”轄境以“鴨綠水”為界分成兩個部分,北麵設“大行都督府”,治所“大行城”,領一萬原“高句麗”軍鎮撫,與西北方向“營州都督府”遙相唿應,共懾蠻夷;南麵設立“金城”、“熊津”、“泗沘”三個“都督府”,但轄製範圍大幅縮小,僅限三城附近諸縣、鎮、村,自“平壤”往南除三個“都督府”外諸城,悉數設“州”,任命刺史牧守。“都督府”擁兵限一萬,各州無軍卒,以衙役安境。
其次在“軍製”方麵,四大“都督府”都督擁兵權,但朝廷任命“軍丞”襄助,“軍丞”無兵權而擁“人事之權”以製。
最後是在“大都護府”頂層設計上,謝岩進諫皇帝,稱:“大都督坐擁全權,當下設‘軍丞’掌全軍、‘長史’理政,‘副都督’統領‘都護府’直屬三千鐵甲,遊弋各地,以鎮不臣。”
馮寶相信,大唐朝廷上下肯定能夠看出謝岩“策書”裏“分權”舉措,但一定不知道這種方式背後意義所在。
從表麵上來看,“安東大都督”擁有全部權力,可是,四大“都督府”相對獨立,各有兵權、財權、政權,能夠很大程度上製約“安東大都護府”,而且,“軍丞”、“長史”和“副都督”三個職位擁有實際事務署理權力,隨不至於架空“大都督”,起碼令其無法隨心所欲,這種限製,對於“安東大都督”職位本身而言,其實也是好事,否則權力太大,易遭君王猜忌。
分權、製衡,從來都是官場要素,從皇帝到宰相乃至各級大臣,均能看出“策書”含義,但是,倘若遇到事,尤其是“謀逆”等,何人最終決策呢?
朝廷?不可能,距離太遠,一來一去,黃花菜都涼了;“安東大都督”?貌似也難,蓋因其並不實際掌控軍政,即便決策,效果很難保證。
對此,馮寶很是詫異。
再仔細研讀一遍後,馮寶確信,謝岩並沒有給出答案。
那麽問題來了,若不能有效黜置突發事件,大唐朝廷何必設立“大都護府”?
“安西”、“安南”、“安東”三大都護府盡管各自不同,但有一點是完全一致,即“大都督”代天子牧守,擁決斷之權。然謝岩於“策書”所提,恰恰忽略了。任誰都知道,當危機來臨時,必須有人總覽全權,作出決定。
大唐君臣懂得此道理,馮寶堅信謝岩更加明白,那“策書”內未有言及,或是刻意隱去。
馮寶想到這裏,忽有茅塞頓開之感。結合自己曾經所學以及在影視劇和網絡上看到了解的內容,他大概有了一個認識……
次日,清晨。
馮寶頂著小雪來到“紫薇宮”正門前,剛準備向等候上朝的王侯公卿們行禮打招唿,卻見宮門按時打開,幾名宦官走出,其中一人扯開尖細嗓門道:“陛下龍體欠安,今日無朝。陛下口諭,宣召李司空、蘇大都督、許中書、杜侍中、上官侍郎、‘兵部’、‘吏部’、‘戶部’三位尚書、‘水師都督’入‘貞觀殿’覲見。”
大臣們都知道,皇帝陛下龍體時好時差,不上朝乃常有之事。在以往,即使有要事垂詢,通常也就召見兩三位宰相,如今日般召見諸多臣子,卻是頭一遭。
不過,大臣們都知道個中原因,是以無人顯露驚訝,隻在李績等人隨宦官入宮後,紛紛散開。
李治今日確實感覺精神不濟,取消“早朝”專注議“安東大都護府”事也屬臨時起意。此刻,他高坐龍椅之上,待幾位大臣們行禮參拜後,金口一開,道:“諸卿平身,賜座。”
稍後,李治道:“今,王師平定‘遼東’,華夏金甌無缺,朕心甚慰!設‘安東大都護府’,以求長治久安。‘安東長史’謝卿家上書直陳,所涉甚廣,朕當兼聽,以策萬全。諸卿,可放言以論。”
“陛下,臣有本奏。”許敬宗起身行禮道。
“許卿家可坐下說。”
“謝陛下。”許敬宗隨即坐下,再道:“謝長史奏請‘安東大都護府’內設四‘都督府’及諸州府,臣以為,此舉善也。”
“嗯,分而治之,因地而設,甚合朕心。”
李治一句話,看似認可了許敬宗所言,實則也是給“安東大都護府”內行政疆域設置定了性。
隻不過,在場所有人都知道,謝岩呈送“策書”裏,最無爭議的當屬此事。許敬宗搶先道及,完全是為了“迎合上意”,眾人皆心知,唯不可言明也。
既然許敬宗選擇由易始,得皇帝讚同,那麽,“戶部”、“吏部”兩位尚書自會有樣學樣。分別就謝岩舉薦的幾名官員以及新設州府實施“新商稅”向皇帝陳情以示認同。
“新商稅”有利於國,皇帝和宰相們自無不允之理,更何況是新征之地,顧忌也少;至於謝岩舉薦的官員,皆為中級官員,職任“商”、“戶”、“政”三方麵,且都是具體事務實施者,故“吏部”無異議,宰相們也未反駁,畢竟皇帝事先給了全權,此事上糾纏,容易招來皇帝不悅。
簡單的部分說完了,餘下自是需商榷而定。
正式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的高遠,適時起身行禮恭聲道:“陛下,謝長史奏請以三千鐵甲鎮撫,各都督府擁兵一萬以靖,臣以為,朝廷大軍兵力薄弱,不足以備不時之需,當增至五千為宜。”
“陛下,臣附議高尚書所言。”杜正倫亦起身道:“三千鐵甲遊弋各地以鎮撫,治所‘平壤’定無本朝大軍,若有叛逆謀反,城中恐無兵可用,一旦‘大都護府’所在失守,後患無窮,增兵五千甚是合宜。”
“陛下,謝長史‘策書’內提及三千鐵甲,乃是按‘羽林右衛’配屬軍械糧草,且為‘募兵’,其耗費遠超普通邊軍,臣以為,若是增兵至五千,朝廷負擔過甚,此事不可取也。”上官儀並不認可杜正倫所言,直接起身言道。
“二位卿家皆言之有理。”李治淡淡地道:“昔遼東三國擁兵百萬,今數萬之眾,亦有何難?朕,無意鐵甲多寡,要的是長治久安。”
“陛下聖明。”高遠二度行禮道:“臣不知謝長史緣何以為三千鐵甲足以鎮撫,單就‘安東大都護府’廣袤而言,五千鐵甲乃最少之數,實為安境、保民之必須!”
“不知英公以為,當駐軍幾許為宜?”李治側首看向李績問道。
“陛下,老臣不知‘安東’詳情,難免言有偏頗,蘇大都督征戰遼東多時,想來定有良策。”李績輕飄飄幾句話,將皇帝問詢轉到了蘇定方身上。
“蘇卿家……”
“陛下!”蘇定方趕緊起身接話道:“臣以為,謝長史所言三千鐵甲,足矣!”
“哦?蘇卿家何來此說?”
“陛下,昔日大軍攻破‘平壤’,俘獲‘高句麗’王室上下所有,餘下不臣,皆被屠戮。臣有聽聞,‘平壤’城防皆‘百濟’軍卒駐守,即便悉數轉為衙役,亦可戰也!況,‘平壤’自刺史以下,官員皆本朝忠義之士,何來謀逆者?隻消‘平壤’城池無恙,‘安東’境內其餘叛逆,皆疥蘚之患,不足懼也。”
不光是皇帝李治,在場其餘人聽完蘇定方話後,都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原來,他們都隻考慮兵力多寡,是否能夠鎮撫“安東”,卻都忘了“平壤”並不是設“都督府”,而是州府!也就是說,“平壤刺史”肯定由朝廷指派,唐人出任,不會出現“都督府”那種有權、有兵,相對權力過大的情況。
大唐州府,刺史雖然是最高軍政官員,但是自身並無調兵權,也沒有官員任免權,在這樣情形下,謀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安東大都護府”治所設在“平壤”,隻要“平壤城”無事,也就有代表“大都護府”內一切平安,真要是出現叛亂等事,也可以據城以守,等待朝廷大軍。
或許,這就是謝岩特意提出“平壤”雖是“大都護府治所”,卻依然設州府的緣故。
“衛崗鄉”到“洛陽”有半日車程。
因此,馮寶不可能連晚入宮,況且,他並沒有真正看過謝岩奏請“策書”,僅聽人口述過部分,很不完整。再者,幾天當中,至少有好幾個人說過,有些內容居然還有點兒出入,可見,很有必要弄到那份“策書”,要不然明天無法麵聖奏對。
趁著天黑前宮門未關,馮寶親自走一趟,去“政事堂”拿了“策書”副本,而後迴府研讀。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馮寶完全沒有想到,謝岩所寫內容居然那麽多、那麽細,在很多地方,超過唐人認知……用一個詞描述,太“超前”。
首先,在“政製”方麵,謝岩提議將“安東大都護府”轄境以“鴨綠水”為界分成兩個部分,北麵設“大行都督府”,治所“大行城”,領一萬原“高句麗”軍鎮撫,與西北方向“營州都督府”遙相唿應,共懾蠻夷;南麵設立“金城”、“熊津”、“泗沘”三個“都督府”,但轄製範圍大幅縮小,僅限三城附近諸縣、鎮、村,自“平壤”往南除三個“都督府”外諸城,悉數設“州”,任命刺史牧守。“都督府”擁兵限一萬,各州無軍卒,以衙役安境。
其次在“軍製”方麵,四大“都督府”都督擁兵權,但朝廷任命“軍丞”襄助,“軍丞”無兵權而擁“人事之權”以製。
最後是在“大都護府”頂層設計上,謝岩進諫皇帝,稱:“大都督坐擁全權,當下設‘軍丞’掌全軍、‘長史’理政,‘副都督’統領‘都護府’直屬三千鐵甲,遊弋各地,以鎮不臣。”
馮寶相信,大唐朝廷上下肯定能夠看出謝岩“策書”裏“分權”舉措,但一定不知道這種方式背後意義所在。
從表麵上來看,“安東大都督”擁有全部權力,可是,四大“都督府”相對獨立,各有兵權、財權、政權,能夠很大程度上製約“安東大都護府”,而且,“軍丞”、“長史”和“副都督”三個職位擁有實際事務署理權力,隨不至於架空“大都督”,起碼令其無法隨心所欲,這種限製,對於“安東大都督”職位本身而言,其實也是好事,否則權力太大,易遭君王猜忌。
分權、製衡,從來都是官場要素,從皇帝到宰相乃至各級大臣,均能看出“策書”含義,但是,倘若遇到事,尤其是“謀逆”等,何人最終決策呢?
朝廷?不可能,距離太遠,一來一去,黃花菜都涼了;“安東大都督”?貌似也難,蓋因其並不實際掌控軍政,即便決策,效果很難保證。
對此,馮寶很是詫異。
再仔細研讀一遍後,馮寶確信,謝岩並沒有給出答案。
那麽問題來了,若不能有效黜置突發事件,大唐朝廷何必設立“大都護府”?
“安西”、“安南”、“安東”三大都護府盡管各自不同,但有一點是完全一致,即“大都督”代天子牧守,擁決斷之權。然謝岩於“策書”所提,恰恰忽略了。任誰都知道,當危機來臨時,必須有人總覽全權,作出決定。
大唐君臣懂得此道理,馮寶堅信謝岩更加明白,那“策書”內未有言及,或是刻意隱去。
馮寶想到這裏,忽有茅塞頓開之感。結合自己曾經所學以及在影視劇和網絡上看到了解的內容,他大概有了一個認識……
次日,清晨。
馮寶頂著小雪來到“紫薇宮”正門前,剛準備向等候上朝的王侯公卿們行禮打招唿,卻見宮門按時打開,幾名宦官走出,其中一人扯開尖細嗓門道:“陛下龍體欠安,今日無朝。陛下口諭,宣召李司空、蘇大都督、許中書、杜侍中、上官侍郎、‘兵部’、‘吏部’、‘戶部’三位尚書、‘水師都督’入‘貞觀殿’覲見。”
大臣們都知道,皇帝陛下龍體時好時差,不上朝乃常有之事。在以往,即使有要事垂詢,通常也就召見兩三位宰相,如今日般召見諸多臣子,卻是頭一遭。
不過,大臣們都知道個中原因,是以無人顯露驚訝,隻在李績等人隨宦官入宮後,紛紛散開。
李治今日確實感覺精神不濟,取消“早朝”專注議“安東大都護府”事也屬臨時起意。此刻,他高坐龍椅之上,待幾位大臣們行禮參拜後,金口一開,道:“諸卿平身,賜座。”
稍後,李治道:“今,王師平定‘遼東’,華夏金甌無缺,朕心甚慰!設‘安東大都護府’,以求長治久安。‘安東長史’謝卿家上書直陳,所涉甚廣,朕當兼聽,以策萬全。諸卿,可放言以論。”
“陛下,臣有本奏。”許敬宗起身行禮道。
“許卿家可坐下說。”
“謝陛下。”許敬宗隨即坐下,再道:“謝長史奏請‘安東大都護府’內設四‘都督府’及諸州府,臣以為,此舉善也。”
“嗯,分而治之,因地而設,甚合朕心。”
李治一句話,看似認可了許敬宗所言,實則也是給“安東大都護府”內行政疆域設置定了性。
隻不過,在場所有人都知道,謝岩呈送“策書”裏,最無爭議的當屬此事。許敬宗搶先道及,完全是為了“迎合上意”,眾人皆心知,唯不可言明也。
既然許敬宗選擇由易始,得皇帝讚同,那麽,“戶部”、“吏部”兩位尚書自會有樣學樣。分別就謝岩舉薦的幾名官員以及新設州府實施“新商稅”向皇帝陳情以示認同。
“新商稅”有利於國,皇帝和宰相們自無不允之理,更何況是新征之地,顧忌也少;至於謝岩舉薦的官員,皆為中級官員,職任“商”、“戶”、“政”三方麵,且都是具體事務實施者,故“吏部”無異議,宰相們也未反駁,畢竟皇帝事先給了全權,此事上糾纏,容易招來皇帝不悅。
簡單的部分說完了,餘下自是需商榷而定。
正式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的高遠,適時起身行禮恭聲道:“陛下,謝長史奏請以三千鐵甲鎮撫,各都督府擁兵一萬以靖,臣以為,朝廷大軍兵力薄弱,不足以備不時之需,當增至五千為宜。”
“陛下,臣附議高尚書所言。”杜正倫亦起身道:“三千鐵甲遊弋各地以鎮撫,治所‘平壤’定無本朝大軍,若有叛逆謀反,城中恐無兵可用,一旦‘大都護府’所在失守,後患無窮,增兵五千甚是合宜。”
“陛下,謝長史‘策書’內提及三千鐵甲,乃是按‘羽林右衛’配屬軍械糧草,且為‘募兵’,其耗費遠超普通邊軍,臣以為,若是增兵至五千,朝廷負擔過甚,此事不可取也。”上官儀並不認可杜正倫所言,直接起身言道。
“二位卿家皆言之有理。”李治淡淡地道:“昔遼東三國擁兵百萬,今數萬之眾,亦有何難?朕,無意鐵甲多寡,要的是長治久安。”
“陛下聖明。”高遠二度行禮道:“臣不知謝長史緣何以為三千鐵甲足以鎮撫,單就‘安東大都護府’廣袤而言,五千鐵甲乃最少之數,實為安境、保民之必須!”
“不知英公以為,當駐軍幾許為宜?”李治側首看向李績問道。
“陛下,老臣不知‘安東’詳情,難免言有偏頗,蘇大都督征戰遼東多時,想來定有良策。”李績輕飄飄幾句話,將皇帝問詢轉到了蘇定方身上。
“蘇卿家……”
“陛下!”蘇定方趕緊起身接話道:“臣以為,謝長史所言三千鐵甲,足矣!”
“哦?蘇卿家何來此說?”
“陛下,昔日大軍攻破‘平壤’,俘獲‘高句麗’王室上下所有,餘下不臣,皆被屠戮。臣有聽聞,‘平壤’城防皆‘百濟’軍卒駐守,即便悉數轉為衙役,亦可戰也!況,‘平壤’自刺史以下,官員皆本朝忠義之士,何來謀逆者?隻消‘平壤’城池無恙,‘安東’境內其餘叛逆,皆疥蘚之患,不足懼也。”
不光是皇帝李治,在場其餘人聽完蘇定方話後,都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原來,他們都隻考慮兵力多寡,是否能夠鎮撫“安東”,卻都忘了“平壤”並不是設“都督府”,而是州府!也就是說,“平壤刺史”肯定由朝廷指派,唐人出任,不會出現“都督府”那種有權、有兵,相對權力過大的情況。
大唐州府,刺史雖然是最高軍政官員,但是自身並無調兵權,也沒有官員任免權,在這樣情形下,謀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安東大都護府”治所設在“平壤”,隻要“平壤城”無事,也就有代表“大都護府”內一切平安,真要是出現叛亂等事,也可以據城以守,等待朝廷大軍。
或許,這就是謝岩特意提出“平壤”雖是“大都護府治所”,卻依然設州府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