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在發表自己驚世駭俗言論的時候,“皇家衛崗學堂”內,謝岩同樣麵對數百新進學的學子大聲道:“歡迎諸位考進學堂。眾所周知,‘衛崗學堂’乃受命於陛下創立,凡完成學業者,皆為‘天子門生’,近年內,參加朝廷科舉中進士者三人(王禧後另有兩人),入官府為吏者,兩百餘人,入各商家、作坊任管事者近七百人,尚有學業優秀進入‘高級班’轉為先生者三十人,在世人眼中,可謂成效斐然。果真如此嗎?非也!因吾眼中之學子,當上可報效朝廷,下可為百姓謀福祉,而非僅僅光宗耀祖。”
謝岩這番話,並不是隨口說出,而是在事先精心準備過。
在唐人眼中,實際並無多少國家概念,更多是“家國”思維,也就是說,“家”或者家族利益,實質是高於國家利益。為國征戰也好,讀書入仕也罷,根本目的都是為家族與個人謀利,以實現“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
但實際上,應該是先有國才有家,隻有這個順序對了,才能有國家的概念,因為根本原因在於,一個強大的國,才是所有人的“庇護者”。
所以,謝岩特意說出上述之言,目的就是告訴在座學子以及其他旁觀者——“光宗耀祖”應為國家和百姓做事後得到的利益、名聲,而不是根本目的。
謝岩說的非常隱晦,但仍然不乏有人覺得哪裏不對,隻是沒等他們細想,卻聽謝岩又繼續言道:“世人皆以入仕為榮,然朝廷官員有定數,即便胥吏亦是如此。或有問者,習得滿腹才學,不能步入朝堂又有何用?吾不知當如何言之,然卻可舉例實證。其一,學堂‘高級班’有學子於進學中發現古之煉丹記載有‘火藥’一物,精研之,近大成,於‘百濟泗沘城’下施用,使本朝大軍以微小代價攻破城池;其二,學堂有學子畢業後,掌大作坊,不僅年入千貫,且繼續擴大,其作坊招募勞力,已近八百之眾,貌似比起軍中校尉,還要管人多些。”
舉例說明,那是謝岩最喜歡也是最擅長的地方!
事實上,無論謝岩還是馮寶,親自來上這第一堂課,最根本的目標人群都不是學子,而是陪同他們前來的家長以及觀禮的嘉賓們。
馮寶需要的是擴大影響和知名度,謝岩需要的卻是通過眾人之口告知天下——“皇家衛崗學堂”培養人才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人。
為此,謝岩還當眾宣布了“皇家衛崗學堂”今後三年的規劃設想。
首先,是擴招。即“中級班”每年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成名額。
其次,“高級班”細化。整個“高級班”如後世大學一般,劃分為“算學”、“經學”、“格物學”、“醫道”、“軍事”、“萬物”、“化學”和“商學”,總共八大類,每一類又分“普通”與“精研”兩部分,“普通類”學製四年,不交學費,也無薪俸,“精研類”無固定學製,待遇同先生一樣,實質等同於“終身製”。
至此,“皇家衛崗學堂”向著謝岩心目中的“大學”,又進了一步。
大唐兩位侯爺,親自跑到學堂給新進學子們上“第一堂課”並不足為奇,然二人所說內容,有貶低儒學之嫌,此事在朝堂之上,仕林之中,引起軒然大波……
大唐皇帝李治,自“新年”起,總感覺頭腦昏沉,精神很差,是以一直未上朝,一應奏疏皆由王伏勝念傳,可實在又多了些,他一人忙不過來。
很快,李治想起皇後年少時曾經在先皇身邊整理過奏章和文書,便授意王伏勝,可請皇後協辦。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武皇後開始正式接觸時下政務。
“陛下,該進藥了。”武皇後親自從王伏勝手裏取過裝滿藥汁的玉碗,來到斜躺在龍榻上的李治近前,溫柔以道。八壹中文網
“唉”李治輕歎一聲,接過玉碗,緩緩服下藥。
“今日有何事?”李治隨手將玉碗遞還武皇後,同時問道。
“敏之差人奏報,領十萬大軍進發‘新羅’,意欲借道、借兵。”
“假虞滅虢?”李治道:“謝、馮二位卿家留下的好算計!”
“陛下曾有言‘大唐容不得首鼠兩端之輩,既滅‘百濟’,獨留‘新羅’,非善舉也!’;謝、馮二位卿家,亦在奏疏內有言‘平滅三國,納遼東之地於疆域,實為上佳,假虞滅虢之策,乃陽謀,新羅應允與否,皆不可留。故敏之如此行事,蕭規曹隨爾。”
“皇後所言極是。”李治道:“敏之在外奔波多年,此番但若立下功勳,朕當厚賞。”
武皇後聽在耳中,喜在心上。要知道,賀蘭敏之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其官職越高,權力越大,皇後之位,才會更加穩固。
“還有旁事否?”李治感覺今天精神狀態還行,於是又問道。
“餘者皆小事,唯、唯學堂開學日,謝、馮二位所言,惹得眾臣非議甚大。”
“謝卿,能臣也;馮卿,亦不遠矣,然二者頗有棱角,謝卿尚有所慮,馮卿倒隨意得緊。二位卿家親授第一堂課,朕以為,明,是課業,暗,乃進諫。”
“進諫?”武皇後難以理解地問。
李治揉了揉腦門,而後抬首,眼中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張口緩道:“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朝廷官員,尤為文官,非儒者不得,令天下賢才進學儒家之道,以致忽視其他。‘皇家學堂’自一無所有始,僅十年光景,育才過千,有善戰者、精於匠作者;亦有文采斐然者、精通商事者;士農工商,天下四民,皆有之!謝卿以例證建言,馮卿別出心意,以利誘之,著眼於勳貴、富人之後,實大有深意!二者借他人之口,傳於朕知,實則期望,朕——知盛世何來?”
何為“盛世”?“盛世”又從何而來?
此事無標準。
“陛下,先帝太宗所創豈非‘盛世’乎?”武皇後不知道該如何詢問,便以例而問道。
李治微微搖首,未置可否。片刻後,方言道:“朕昔日白龍魚服至‘衛崗鄉’,親見人口稠密、百姓富足、官吏清廉、商事興旺,如若大唐有一成之地如此,或可言‘盛世’,奈何唯區區一鄉爾。”
李治本有感而發,無明確指向,但武皇後卻在皇帝話語間聽出遺憾。
既然有遺憾,那麽彌補或存有希望則善莫大焉!
武皇後心念一動,道:“馮卿意欲效仿,或又多一鄉?”
“不易也!”李治說完,作勢欲躺下。
武皇後急忙上前相扶,照顧皇帝緩緩睡於龍榻。
眼看皇帝閉起眼睛,武皇後輕移步履,打算至一旁書案繼續閱看奏疏。
“皇後以為,馮卿亦能成事?”
武皇後耳聽皇帝突然說話,趕緊放下手中奏疏,起身應道:“陛下龍體欠安,國事暫放無妨,好生休憩為好。”
“朕無睡意。”李治並沒有睜開眼,依然言道:“新設一鄉易也,成事不易乎,朕,頗有慮也。”
武皇後這下總算是明白了,自己的皇帝夫君在馮寶“新設一鄉”之事上,始終沒有明確說法,最根本的原因隻有一條,那就是擔心其弄不好。
因為,“衛崗鄉”之大獲成功,注定會名留史冊,作為皇帝李治的功績,定然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要是再搞一個鄉,萬一失敗呢?那豈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嗎?
武皇後給不了答案,但是卻清楚的知道,皇帝在此事情上,實則猶豫得緊。治下呈“盛世光景”,是每個皇帝的想法,可按照李治理解,需要更多“衛崗鄉”,但是,萬一不成,影響也很巨大,故而皇帝很拿不定主意。
既是猶豫,那就代表著一切皆有可能,隻要能夠放大成功的可能或者降低失敗的影響力,大唐皇帝李治,就能夠下決心,再設一鄉。
皇帝寢宮內,帝後之間沒有結果的敘談,不知怎地流傳到了宮外……
沒過幾日,又從“洛陽”傳進“衛崗鄉”。
謝岩聽聞之後,先是愣了片刻,半天才道出一句:“陛下果真聖明。”
馮寶知曉後,更是有些目瞪口呆,猶有不敢相信地問前來稟報的房元昭道:“汝從何聽來?”
“弟子入城辦事,聞多人相傳,想來不會有誤。”房元昭跟著又道:“早上去官衙,也有聽聞。”
馮寶實在難以理解皇帝的思維,在他看來,自己和謝岩所上“第一堂課”,本質都是為了“科學”,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為了吸引更多學子走上“科學道路”,而在這條路上,人、錢、物,一樣都不能缺少!可偏偏皇帝理解成進諫。不過倒有一樣好處,起碼知皇帝心中所想,省得妄自揣測。
謝岩這番話,並不是隨口說出,而是在事先精心準備過。
在唐人眼中,實際並無多少國家概念,更多是“家國”思維,也就是說,“家”或者家族利益,實質是高於國家利益。為國征戰也好,讀書入仕也罷,根本目的都是為家族與個人謀利,以實現“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
但實際上,應該是先有國才有家,隻有這個順序對了,才能有國家的概念,因為根本原因在於,一個強大的國,才是所有人的“庇護者”。
所以,謝岩特意說出上述之言,目的就是告訴在座學子以及其他旁觀者——“光宗耀祖”應為國家和百姓做事後得到的利益、名聲,而不是根本目的。
謝岩說的非常隱晦,但仍然不乏有人覺得哪裏不對,隻是沒等他們細想,卻聽謝岩又繼續言道:“世人皆以入仕為榮,然朝廷官員有定數,即便胥吏亦是如此。或有問者,習得滿腹才學,不能步入朝堂又有何用?吾不知當如何言之,然卻可舉例實證。其一,學堂‘高級班’有學子於進學中發現古之煉丹記載有‘火藥’一物,精研之,近大成,於‘百濟泗沘城’下施用,使本朝大軍以微小代價攻破城池;其二,學堂有學子畢業後,掌大作坊,不僅年入千貫,且繼續擴大,其作坊招募勞力,已近八百之眾,貌似比起軍中校尉,還要管人多些。”
舉例說明,那是謝岩最喜歡也是最擅長的地方!
事實上,無論謝岩還是馮寶,親自來上這第一堂課,最根本的目標人群都不是學子,而是陪同他們前來的家長以及觀禮的嘉賓們。
馮寶需要的是擴大影響和知名度,謝岩需要的卻是通過眾人之口告知天下——“皇家衛崗學堂”培養人才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人。
為此,謝岩還當眾宣布了“皇家衛崗學堂”今後三年的規劃設想。
首先,是擴招。即“中級班”每年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成名額。
其次,“高級班”細化。整個“高級班”如後世大學一般,劃分為“算學”、“經學”、“格物學”、“醫道”、“軍事”、“萬物”、“化學”和“商學”,總共八大類,每一類又分“普通”與“精研”兩部分,“普通類”學製四年,不交學費,也無薪俸,“精研類”無固定學製,待遇同先生一樣,實質等同於“終身製”。
至此,“皇家衛崗學堂”向著謝岩心目中的“大學”,又進了一步。
大唐兩位侯爺,親自跑到學堂給新進學子們上“第一堂課”並不足為奇,然二人所說內容,有貶低儒學之嫌,此事在朝堂之上,仕林之中,引起軒然大波……
大唐皇帝李治,自“新年”起,總感覺頭腦昏沉,精神很差,是以一直未上朝,一應奏疏皆由王伏勝念傳,可實在又多了些,他一人忙不過來。
很快,李治想起皇後年少時曾經在先皇身邊整理過奏章和文書,便授意王伏勝,可請皇後協辦。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武皇後開始正式接觸時下政務。
“陛下,該進藥了。”武皇後親自從王伏勝手裏取過裝滿藥汁的玉碗,來到斜躺在龍榻上的李治近前,溫柔以道。八壹中文網
“唉”李治輕歎一聲,接過玉碗,緩緩服下藥。
“今日有何事?”李治隨手將玉碗遞還武皇後,同時問道。
“敏之差人奏報,領十萬大軍進發‘新羅’,意欲借道、借兵。”
“假虞滅虢?”李治道:“謝、馮二位卿家留下的好算計!”
“陛下曾有言‘大唐容不得首鼠兩端之輩,既滅‘百濟’,獨留‘新羅’,非善舉也!’;謝、馮二位卿家,亦在奏疏內有言‘平滅三國,納遼東之地於疆域,實為上佳,假虞滅虢之策,乃陽謀,新羅應允與否,皆不可留。故敏之如此行事,蕭規曹隨爾。”
“皇後所言極是。”李治道:“敏之在外奔波多年,此番但若立下功勳,朕當厚賞。”
武皇後聽在耳中,喜在心上。要知道,賀蘭敏之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其官職越高,權力越大,皇後之位,才會更加穩固。
“還有旁事否?”李治感覺今天精神狀態還行,於是又問道。
“餘者皆小事,唯、唯學堂開學日,謝、馮二位所言,惹得眾臣非議甚大。”
“謝卿,能臣也;馮卿,亦不遠矣,然二者頗有棱角,謝卿尚有所慮,馮卿倒隨意得緊。二位卿家親授第一堂課,朕以為,明,是課業,暗,乃進諫。”
“進諫?”武皇後難以理解地問。
李治揉了揉腦門,而後抬首,眼中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張口緩道:“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朝廷官員,尤為文官,非儒者不得,令天下賢才進學儒家之道,以致忽視其他。‘皇家學堂’自一無所有始,僅十年光景,育才過千,有善戰者、精於匠作者;亦有文采斐然者、精通商事者;士農工商,天下四民,皆有之!謝卿以例證建言,馮卿別出心意,以利誘之,著眼於勳貴、富人之後,實大有深意!二者借他人之口,傳於朕知,實則期望,朕——知盛世何來?”
何為“盛世”?“盛世”又從何而來?
此事無標準。
“陛下,先帝太宗所創豈非‘盛世’乎?”武皇後不知道該如何詢問,便以例而問道。
李治微微搖首,未置可否。片刻後,方言道:“朕昔日白龍魚服至‘衛崗鄉’,親見人口稠密、百姓富足、官吏清廉、商事興旺,如若大唐有一成之地如此,或可言‘盛世’,奈何唯區區一鄉爾。”
李治本有感而發,無明確指向,但武皇後卻在皇帝話語間聽出遺憾。
既然有遺憾,那麽彌補或存有希望則善莫大焉!
武皇後心念一動,道:“馮卿意欲效仿,或又多一鄉?”
“不易也!”李治說完,作勢欲躺下。
武皇後急忙上前相扶,照顧皇帝緩緩睡於龍榻。
眼看皇帝閉起眼睛,武皇後輕移步履,打算至一旁書案繼續閱看奏疏。
“皇後以為,馮卿亦能成事?”
武皇後耳聽皇帝突然說話,趕緊放下手中奏疏,起身應道:“陛下龍體欠安,國事暫放無妨,好生休憩為好。”
“朕無睡意。”李治並沒有睜開眼,依然言道:“新設一鄉易也,成事不易乎,朕,頗有慮也。”
武皇後這下總算是明白了,自己的皇帝夫君在馮寶“新設一鄉”之事上,始終沒有明確說法,最根本的原因隻有一條,那就是擔心其弄不好。
因為,“衛崗鄉”之大獲成功,注定會名留史冊,作為皇帝李治的功績,定然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要是再搞一個鄉,萬一失敗呢?那豈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嗎?
武皇後給不了答案,但是卻清楚的知道,皇帝在此事情上,實則猶豫得緊。治下呈“盛世光景”,是每個皇帝的想法,可按照李治理解,需要更多“衛崗鄉”,但是,萬一不成,影響也很巨大,故而皇帝很拿不定主意。
既是猶豫,那就代表著一切皆有可能,隻要能夠放大成功的可能或者降低失敗的影響力,大唐皇帝李治,就能夠下決心,再設一鄉。
皇帝寢宮內,帝後之間沒有結果的敘談,不知怎地流傳到了宮外……
沒過幾日,又從“洛陽”傳進“衛崗鄉”。
謝岩聽聞之後,先是愣了片刻,半天才道出一句:“陛下果真聖明。”
馮寶知曉後,更是有些目瞪口呆,猶有不敢相信地問前來稟報的房元昭道:“汝從何聽來?”
“弟子入城辦事,聞多人相傳,想來不會有誤。”房元昭跟著又道:“早上去官衙,也有聽聞。”
馮寶實在難以理解皇帝的思維,在他看來,自己和謝岩所上“第一堂課”,本質都是為了“科學”,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為了吸引更多學子走上“科學道路”,而在這條路上,人、錢、物,一樣都不能缺少!可偏偏皇帝理解成進諫。不過倒有一樣好處,起碼知皇帝心中所想,省得妄自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