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經過幾日發酵,馮寶感覺時機差不多了,於是,按照正規步驟,將《奏請設新鄉策書》遞交入“政事堂”。
李義府、許敬宗、上官儀、杜正倫等幾位宰相,紛紛傳閱……
隻是,他們每個人, 無一例外皆保持沉默,誰也沒有發表意見。
通常,宰相們集體沒有意見的時候,那都是將事情推給皇帝,因此,這封奏疏,當天便擺放在了龍案之上。
李治拿起馮寶奏疏,掂了掂,微皺了一下眉頭,無他,旁人奏疏通常內容簡短,把事情說清楚了就行。可馮寶的奏疏,厚厚十幾頁裝訂成冊,顯得極為與眾不同。
不過,當李治真正開始禦覽的時候,卻發現其中內容非常詳盡,而且還用了一種從沒見過的表達方式,看起來更加直觀。這是圖表第一次走出學堂正式應用,簡潔、詳細、一目了然,給李治以很大驚奇。
通過圖文並茂的文字敘說,李治大概明白了馮寶意思——簡而言之,那就是向東、往南發展,連接西行、南下兩條官道,加之東麵“大運河”,以實現貫穿南北, 連接關中的宏大構想。
並因此建言,將“洛陽”城南二十裏外,官道以西之地,單列設“鄉”,理由是,一鄉之地,可吸納民間商賈出資,若地方太大,在朝廷無餘錢情形下,根本無用。
李治輕輕合上奏疏,思慮片刻,起身,道:“移駕,皇後寢宮。”
王伏勝見皇帝麵帶憂思,自然一個字也不敢多說,揮手示意宮人們跟上,自己則緊隨皇帝身後,保持一步距離。
“王伏勝,汝與謝、馮二位卿家頗多來往,汝以為, 兩位卿家家財如何?”
王伏勝不明白皇帝為什麽會問起這件事, 不過他自己倒是有些受到驚嚇,要知道,他名下鋪子,那是價值不菲。
可皇帝問了,又不能不說,於是王伏勝迅速開動腦筋,邊想邊道:“迴陛下話,據奴婢所知,謝侯除官俸外,並無其餘進項,府內開支過往皆走‘馮府’賬上,現在如何?奴婢實在不知。”
“如此說來,馮卿家當真富可敵國?”李治語氣有些不善了。
“奴婢著實不知。”王伏勝小心翼翼地道:“或許,娘娘身邊的王福來知曉。”
“何故?”
王伏勝趕緊道:“王福來跟隨馮侯北上西域,複又南下出海,日子久了,不免知道多些。”
李治輕輕頷首,不再言語。
可王伏勝心裏卻是七上八下,有些心驚肉跳的感覺,這一次,他實在猜不出皇帝在想些什麽。
很快進入皇後寢宮。
武皇後侍候皇帝落座,還沒等說上話,李治直接召王福來至近前,問起馮寶家財一事。
誰都知道,不管是誰,隻要攤上“富可敵國”四個字,那絕對沒有好下場。
原因當然再簡單不過,如果不貪腐或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可能。
可這兩件事情,李治本人也清楚,馮寶從來就沒做過,所以,他詢問的真正意圖,其實是想知道,馮寶到底有多少錢?至於問清楚以後做什麽?李治壓根兒就沒想過。
可是王福來哪裏知道皇帝心思,他本能的以為,皇帝似乎對馮寶不滿,那麽,自己的迴話,就顯得很重要了。
王福來不是王伏勝,經驗沒那麽豐富,閱曆自然也比不了,在倉促之間,要想有一個完美的說法,他也做不到,情急之下,脫口道出馮寶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稟陛下,馮侯時以‘天下最富之窮人’自詡,奴婢以為,此言不假。”
“此話何意?”李治問。
“陛下,奴婢曾有聽他人提及,‘衛崗鄉’各大作坊,多有其份例,致獲利無數,然份例非索要,亦非投獻,乃馮侯自出錢財所有。故馮侯家財俱在各家作坊與鋪子上。”
“汝之意,可是指馮卿家並無餘財?”李治問出所想。
“確無餘財!”王福來跟著道:“聽馮侯弟子房元昭言,‘冶鐵’、‘水泥’、‘磚瓦窯’等作坊,雖利厚,然每月都需大筆支出,以作改進,尤其是‘磚瓦窯’正在弄什麽‘玻璃’,花費驚人,迄今未有所得,在某些月份,尚需從商賈處借款度日。”
“原來如此。”李治大體上明白了。
實際上,李治“白龍魚服”在“衛崗鄉”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無論“冶鐵”還是“水泥”都有很大改進可能,隻是每改良一點,都需要花費巨額錢財,別的不說,單就所謂“驗證”,純粹是每天燒錢,還見不到任何迴報。
如今聽王福來所說,情知大致不差,可是李治心裏就納悶了,既然馮寶沒錢,那麽,新設一鄉,何來錢財呢?難道說,和“衛崗鄉”一樣,依靠出租土地?
李治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畢竟那塊地,馮寶已自己花錢租了下來,而且聽說,最短的也租了三十年,按道理來說,他本應該就沒錢,今又花大價錢租了土地,再租出去,根本掙不了錢才是。
如此,錢財何來?
李治想了片刻,張口道:“王伏勝。”
“奴婢在。”
“汝領王福來去謝、馮兩位卿家府上,問清奏疏何意?”
“奴婢遵旨。”兩位王總管一起恭聲領命。
“陛下何不召見二位卿家?”武皇後見王伏勝、王福來離開之後,側首相問。
“朕也想驗證一事。”李治淡然而言,眼裏流露出莫測的深邃。
武皇後可不是一個什麽都不懂的後宮女子,伴隨兩代帝王多年,早已習慣了那些勾心鬥角,再結合李治適才所言,她忽然有種預感——皇帝對謝、馮二人起了疑心。
以武皇後的智慧,再仔細深入想下去,很快就明白了。
馮寶與謝岩當眾互毆,這是表象,可內裏呢?
念頭一起,武皇後自己都感覺有些“害怕”,因為,如果這個猜測是正確的,那麽,此二人不僅玩弄天下人,更有深謀遠慮,意圖不軌之嫌,其心可誅也!
隻不過,武皇後此番還真就猜錯了。
在謝、馮二人鬧翻一事上,李治不是沒想過“演戲”可能,然在他看來,無論真假,都算不得事。
若為真,好友反目,屢見不鮮,不稀奇;若為假,朝臣“自汙”以掩“功高”者,時常有之,遠的不說,太宗年間,“衛國公”李靖大勝突厥後,放縱軍卒劫掠,以免除封賞,就是例證。
故李治以為,小事爾,不足慮。
李治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馮寶那一套將錢財投進各作坊,而後產出再投的法子,到底如何運作?也就是說,他其實關心的是個經濟問題。
作為一個守成帝王,李治對於開疆拓土的野心其實不大,用兵“高句麗”與“西突厥”,那是為了消除東、西兩方麵的威脅,同時也是超越先帝的舉措,如今,“西突厥”滅亡,平定“高句麗”也是意料中事,那麽,發展民生,改善百姓生活,加強王朝財政就成為了最大問題。
而馮寶的做法,李治不明就裏,需要弄清楚,權衡利弊之下,再行決斷。至於為何不召見相詢,實有顧慮。
大唐王朝今雖鼎盛,然世家大族把持朝堂,過早流露出心中所想,難保那些豪強不挑事,況“遼東”戰事未定之前,大軍在外,國內若起波瀾,根本來不及應付,所以,李治私下問詢,以做到心中有數。這才是派兩位總管宦官,以垂問馮寶“奏疏”的名義前去“衛崗鄉”的真實原因。
然而,李治此番用心太過隱藏,別說武皇後沒能真正領悟,就是日夜侍奉左右的王伏勝,也沒有想到。
自從“衛崗鄉”產出優質馬車,“洛陽”諸多車馬行全部更換成新式馬車,由此帶來一個結果,即城裏有錢人出入,大多租車而行,畢竟除了比騎馬慢一些外,舒適度高了太多。
兩位王大總管都不差錢,所以各自雇了一輛車,一前一後,晃晃悠悠地前往“衛崗鄉”。
坐在微微顛簸的車廂裏,王伏勝仔細想著皇帝今日說過的所有話……
最終,他也認為,皇帝是意欲知曉謝、馮二位侯爺之間,到底是真的反目,亦或是有意為之。
可再深入細想,王伏勝又覺得可能性沒那麽大。因為一來皇帝很信任謝岩,二來,謝、馮二人遠未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莫說隻是滅了一個小小“百濟”,就算“平定”整個“遼東”,其功最多也隻能和昔日侯君集持平,尚比不得李靖、李績。況此番征戰,多路兵馬齊出,主力更是“邢國公”蘇定方部,根本不可能出現,他二人平滅“遼東”的情形。
“可若不是,陛下所作為何?”王伏勝心頭疑惑更甚。
到底是年紀大了,王伏勝想著想著,在車廂裏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李義府、許敬宗、上官儀、杜正倫等幾位宰相,紛紛傳閱……
隻是,他們每個人, 無一例外皆保持沉默,誰也沒有發表意見。
通常,宰相們集體沒有意見的時候,那都是將事情推給皇帝,因此,這封奏疏,當天便擺放在了龍案之上。
李治拿起馮寶奏疏,掂了掂,微皺了一下眉頭,無他,旁人奏疏通常內容簡短,把事情說清楚了就行。可馮寶的奏疏,厚厚十幾頁裝訂成冊,顯得極為與眾不同。
不過,當李治真正開始禦覽的時候,卻發現其中內容非常詳盡,而且還用了一種從沒見過的表達方式,看起來更加直觀。這是圖表第一次走出學堂正式應用,簡潔、詳細、一目了然,給李治以很大驚奇。
通過圖文並茂的文字敘說,李治大概明白了馮寶意思——簡而言之,那就是向東、往南發展,連接西行、南下兩條官道,加之東麵“大運河”,以實現貫穿南北, 連接關中的宏大構想。
並因此建言,將“洛陽”城南二十裏外,官道以西之地,單列設“鄉”,理由是,一鄉之地,可吸納民間商賈出資,若地方太大,在朝廷無餘錢情形下,根本無用。
李治輕輕合上奏疏,思慮片刻,起身,道:“移駕,皇後寢宮。”
王伏勝見皇帝麵帶憂思,自然一個字也不敢多說,揮手示意宮人們跟上,自己則緊隨皇帝身後,保持一步距離。
“王伏勝,汝與謝、馮二位卿家頗多來往,汝以為, 兩位卿家家財如何?”
王伏勝不明白皇帝為什麽會問起這件事, 不過他自己倒是有些受到驚嚇,要知道,他名下鋪子,那是價值不菲。
可皇帝問了,又不能不說,於是王伏勝迅速開動腦筋,邊想邊道:“迴陛下話,據奴婢所知,謝侯除官俸外,並無其餘進項,府內開支過往皆走‘馮府’賬上,現在如何?奴婢實在不知。”
“如此說來,馮卿家當真富可敵國?”李治語氣有些不善了。
“奴婢著實不知。”王伏勝小心翼翼地道:“或許,娘娘身邊的王福來知曉。”
“何故?”
王伏勝趕緊道:“王福來跟隨馮侯北上西域,複又南下出海,日子久了,不免知道多些。”
李治輕輕頷首,不再言語。
可王伏勝心裏卻是七上八下,有些心驚肉跳的感覺,這一次,他實在猜不出皇帝在想些什麽。
很快進入皇後寢宮。
武皇後侍候皇帝落座,還沒等說上話,李治直接召王福來至近前,問起馮寶家財一事。
誰都知道,不管是誰,隻要攤上“富可敵國”四個字,那絕對沒有好下場。
原因當然再簡單不過,如果不貪腐或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可能。
可這兩件事情,李治本人也清楚,馮寶從來就沒做過,所以,他詢問的真正意圖,其實是想知道,馮寶到底有多少錢?至於問清楚以後做什麽?李治壓根兒就沒想過。
可是王福來哪裏知道皇帝心思,他本能的以為,皇帝似乎對馮寶不滿,那麽,自己的迴話,就顯得很重要了。
王福來不是王伏勝,經驗沒那麽豐富,閱曆自然也比不了,在倉促之間,要想有一個完美的說法,他也做不到,情急之下,脫口道出馮寶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稟陛下,馮侯時以‘天下最富之窮人’自詡,奴婢以為,此言不假。”
“此話何意?”李治問。
“陛下,奴婢曾有聽他人提及,‘衛崗鄉’各大作坊,多有其份例,致獲利無數,然份例非索要,亦非投獻,乃馮侯自出錢財所有。故馮侯家財俱在各家作坊與鋪子上。”
“汝之意,可是指馮卿家並無餘財?”李治問出所想。
“確無餘財!”王福來跟著道:“聽馮侯弟子房元昭言,‘冶鐵’、‘水泥’、‘磚瓦窯’等作坊,雖利厚,然每月都需大筆支出,以作改進,尤其是‘磚瓦窯’正在弄什麽‘玻璃’,花費驚人,迄今未有所得,在某些月份,尚需從商賈處借款度日。”
“原來如此。”李治大體上明白了。
實際上,李治“白龍魚服”在“衛崗鄉”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無論“冶鐵”還是“水泥”都有很大改進可能,隻是每改良一點,都需要花費巨額錢財,別的不說,單就所謂“驗證”,純粹是每天燒錢,還見不到任何迴報。
如今聽王福來所說,情知大致不差,可是李治心裏就納悶了,既然馮寶沒錢,那麽,新設一鄉,何來錢財呢?難道說,和“衛崗鄉”一樣,依靠出租土地?
李治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畢竟那塊地,馮寶已自己花錢租了下來,而且聽說,最短的也租了三十年,按道理來說,他本應該就沒錢,今又花大價錢租了土地,再租出去,根本掙不了錢才是。
如此,錢財何來?
李治想了片刻,張口道:“王伏勝。”
“奴婢在。”
“汝領王福來去謝、馮兩位卿家府上,問清奏疏何意?”
“奴婢遵旨。”兩位王總管一起恭聲領命。
“陛下何不召見二位卿家?”武皇後見王伏勝、王福來離開之後,側首相問。
“朕也想驗證一事。”李治淡然而言,眼裏流露出莫測的深邃。
武皇後可不是一個什麽都不懂的後宮女子,伴隨兩代帝王多年,早已習慣了那些勾心鬥角,再結合李治適才所言,她忽然有種預感——皇帝對謝、馮二人起了疑心。
以武皇後的智慧,再仔細深入想下去,很快就明白了。
馮寶與謝岩當眾互毆,這是表象,可內裏呢?
念頭一起,武皇後自己都感覺有些“害怕”,因為,如果這個猜測是正確的,那麽,此二人不僅玩弄天下人,更有深謀遠慮,意圖不軌之嫌,其心可誅也!
隻不過,武皇後此番還真就猜錯了。
在謝、馮二人鬧翻一事上,李治不是沒想過“演戲”可能,然在他看來,無論真假,都算不得事。
若為真,好友反目,屢見不鮮,不稀奇;若為假,朝臣“自汙”以掩“功高”者,時常有之,遠的不說,太宗年間,“衛國公”李靖大勝突厥後,放縱軍卒劫掠,以免除封賞,就是例證。
故李治以為,小事爾,不足慮。
李治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馮寶那一套將錢財投進各作坊,而後產出再投的法子,到底如何運作?也就是說,他其實關心的是個經濟問題。
作為一個守成帝王,李治對於開疆拓土的野心其實不大,用兵“高句麗”與“西突厥”,那是為了消除東、西兩方麵的威脅,同時也是超越先帝的舉措,如今,“西突厥”滅亡,平定“高句麗”也是意料中事,那麽,發展民生,改善百姓生活,加強王朝財政就成為了最大問題。
而馮寶的做法,李治不明就裏,需要弄清楚,權衡利弊之下,再行決斷。至於為何不召見相詢,實有顧慮。
大唐王朝今雖鼎盛,然世家大族把持朝堂,過早流露出心中所想,難保那些豪強不挑事,況“遼東”戰事未定之前,大軍在外,國內若起波瀾,根本來不及應付,所以,李治私下問詢,以做到心中有數。這才是派兩位總管宦官,以垂問馮寶“奏疏”的名義前去“衛崗鄉”的真實原因。
然而,李治此番用心太過隱藏,別說武皇後沒能真正領悟,就是日夜侍奉左右的王伏勝,也沒有想到。
自從“衛崗鄉”產出優質馬車,“洛陽”諸多車馬行全部更換成新式馬車,由此帶來一個結果,即城裏有錢人出入,大多租車而行,畢竟除了比騎馬慢一些外,舒適度高了太多。
兩位王大總管都不差錢,所以各自雇了一輛車,一前一後,晃晃悠悠地前往“衛崗鄉”。
坐在微微顛簸的車廂裏,王伏勝仔細想著皇帝今日說過的所有話……
最終,他也認為,皇帝是意欲知曉謝、馮二位侯爺之間,到底是真的反目,亦或是有意為之。
可再深入細想,王伏勝又覺得可能性沒那麽大。因為一來皇帝很信任謝岩,二來,謝、馮二人遠未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莫說隻是滅了一個小小“百濟”,就算“平定”整個“遼東”,其功最多也隻能和昔日侯君集持平,尚比不得李靖、李績。況此番征戰,多路兵馬齊出,主力更是“邢國公”蘇定方部,根本不可能出現,他二人平滅“遼東”的情形。
“可若不是,陛下所作為何?”王伏勝心頭疑惑更甚。
到底是年紀大了,王伏勝想著想著,在車廂裏迷迷糊糊地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