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徽元年”離開“長安”起,到今天已經過去了整六年時光,三十多歲的林運已經有了些許白發。
迴想初到“波斯”,上一代國王已經死去,卑路斯在一些貴族和王室成員的支持下,成為新一代國王,可這位國王,隻擁有靠近邊境附近的巴掌大一塊地方,而且時刻麵臨“大食”軍隊進攻的威脅,應當說,距離滅亡隻有一步之遙。
林運很慶幸,有一件事情,謝岩沒有估算錯,那就是“大唐軍官使節團”的突然出現,改變了當地原有的格局。
那裏的人們,通過行走於“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們早就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強大、富庶的帝國,名曰:“唐”。
盡管“大食帝國”同樣強大,然而,“大唐軍官使節團”伴隨卑路斯萬裏迢迢的行為,已經告訴了所有各方,大唐對於“波斯薩珊國”的支持,如此一來,許多依附、效忠於“大食”的小國家和部落,開始有了別樣的心思,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正因為這些地方勢力的首鼠兩端,以及對大唐的畏懼,又或是出於其他利益的考量,卑路斯最後那一小塊領土才得以保存,不至於被地方勢力圍攻而灰飛煙滅。不過林運很清楚,唯有自身的強大,才是最根本的,否則一旦別人知道大唐的支持是有限度的,那麽屠刀會隨時揮向自己。
招兵、買馬、操練這些軍事方麵事情,由卑路斯帶著劉定遠、程務忠等人去辦,林運則主要辦一件事,就是與“大食人”爭奪民心。
謝岩曾經告訴過林運,當己方弱小且還需要麵對強敵之時,民心、民意,將成為克敵製勝最後的法寶。況且,前隋滅亡不遠,林運自然明白其中道理,然而,“波斯”不是中原王朝,此地和中原的風俗、習慣不同,要想爭取到民心,首先就得弄清楚當地百姓需要些什麽?而敵人,占領了“波斯”大片國土後,又是如何實施統治的?
經過詢問得知,“大食人”的統治是簡單而粗暴的,除了對城裏的人能夠進行有效管理外,農村地區采用的是通過部落首領進行收稅以及其他方麵管理,有些類似於中原地區對少數地區的“羈縻統治”,隻不過,有一個地方顯著不同,那便是宗教。
林運不關心“大食人”信什麽教派,但是他卻得知,被占領地區的老百姓或者部落,如果要少繳稅,就必須加入敵人的教派,否則會被課以重稅,而敵人教派管理嚴格,組織嚴密,等同於國家形式管理,林運聽謝岩提起過這種模式,好像叫什麽“****”。要想破開眼前的局麵,從而爭取到民心,最好的切入點當然是本地原有的宗教,“波斯薩珊國”的原有的國教為“襖教”,在大唐被稱為“火襖教”,這主要和他們崇拜“火”有關。
林運想到了問題關鍵後,找到卑路斯,讓他去辦幾件事情——第一,派出“襖教”的教眾,以聯係教徒為名前往附近各部落(此時“襖教”還沒有被視為異端),接觸百姓和部落首領,告訴他們,卑路斯已繼任國王,並且得到強大的大唐帝國支持;第二,卑路斯國王的大軍將保護他們免遭“大食人”欺淩,當然前提是向卑路斯國王效忠並繳納糧稅,並且比交給“大食人”的少一成;第三,將先期招募並完成訓練的騎兵全部派出,執行偵查以及搶劫“大食人”的任務,並且定下一條死規矩,不得觸碰非“大食人”的財物,如果必要,需要花錢購買;第四,承認並保護“大食人”之外的所有民族和部落以及他們的宗教信仰,絕對不允許“襖教”以“異教徒”的名義進行宗教審判;第五,加強同周圍國家、部落之間的通商,以增加自身財力。
出於信任,卑路斯不管理解不理解,全盤接受了林運的建議,甚至於不顧身邊不少父親留下的老臣子反對,全力推動林運提出的五項措施。
經過三年的努力,卑路斯以及一幹“波斯”舊臣,終於看到了明顯的效果,他們實際控製的地盤,比原先大了一倍有餘,軍隊數量也發展到了一萬多人,唯一可惜的是,由於馬匹不足,騎兵隻有六千左右,看著比起原先快要亡國的態勢,已經強出了百倍。
然而,“大食帝國”哈裏發(皇帝)是不可能容忍如此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在三年當中,“大食人”也沒有閑著,對於自己占領的地區進行深化統治以及清剿反對者,卑路斯的壯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大食人”促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食人”的血腥殺戮,將很多反抗者和不願順從的部落趕到了卑路斯那裏,當占領地區的反對者幾乎被清掃一空的時候,也就到了向卑路斯他們宣戰的時刻。
當初,在“長安城西營地”,謝岩、林運以及一眾軍官討論在“遊擊戰”的時候,謝岩曾認真地告誡每一個人:“千萬不要相信什麽‘仆從軍’,或者所謂的‘友軍’,沒有鐵血作戰的共同經曆,他們都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從背後捅你一刀,因此,戰場之上隻能相信自己的軍隊。”
林運對謝岩的這番話深以為然,正因為如此,他數次找到卑路斯,請其莫要收編那些投誠過來的部落軍,若是部落首領真心願意效忠,需允許“薩珊軍”中將領前往部落裏招募士兵,否則隻能將部落安置在己方大帳兩百裏外。卑路斯雖然還年青,但是也能懂得人心叵測的道理,故而也就按此做法實施,招募來的幾千士兵,則全部混編後,由“軍官使節團”負責操練,短期內,還不能指望他們走上戰場。
劉定遠、程務忠主要負責協助“薩珊軍”最高指揮官塔爾裏製訂各種軍事計劃……
塔爾裏是位四十歲的中年人,老國王在世的時候,他就是“薩珊國”殘留軍隊的統帥,對於“大唐”的援助,他是持積極態度,尤其看到林運製訂的方法使得本方勢力逐漸壯大,致使對於協助自己的大唐軍官,也是更加信任。
就在馮寶離開“長安”前去西域的時候,“薩珊軍”獲得了準確消息,“大食帝國”哈裏發派遣帖伊羅為“東方總督”,領大軍十五萬,意欲徹底消滅“薩珊國”殘存力量,至於會不會借勢東征“吐火羅國”,那就不好說了。
“二位將軍,敵人大軍即將到來,我們應當如何對付?”得到確切消息的塔爾裏,第一時間向劉定遠和程務忠發出詢問。
“塔爾裏閣下,吾認為,應當先稟告國王殿下,然後再決定更好。”程務忠迴道。
塔爾裏聽身邊的一名通譯人說完後,笑道:“殿下那裏已經派人去了,本將軍認為,我們先想出一個辦法才好。”
劉定遠卻搖首道:“吾看,還是等殿下那邊迴信了再說不遲。”說完,想了下,又繼續道:“吾之好友曾有說過,打仗從來隻是手段,最後期待什麽樣的結果,取決於國家或者百姓的需要,今敵軍勢大,若純粹依靠軍力,恐怕取勝無望,唯有等明白了殿下的意圖,才好定下方略。”
“劉將軍,殿下能會有什麽想法呢?難道不是打敗敵人嗎?”塔爾裏奇怪地問道。
“打敗敵人當然沒錯,但是能不能打敗?用什麽樣的方法去打敗?包括最後的結果我們能否承受?那都是需要殿下去考慮的,我們是軍人,有一些方麵是我們想不到的。”劉定遠道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塔爾裏雖然稱不上睿智,但也不是一個隻知勇武的統帥,他仔細想了想劉定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說道:“那好,先等殿下的迴信再說。”
事情談完了,劉定遠和程務忠也就起身告辭,離開中軍大帳。他們前腳剛走,一名身形高大的巨漢走了進來,先對塔爾裏行了一禮,然後以聲若洪鍾的聲音問道:“敵軍來襲,將軍閣下可有辦法了?”
“鐵勃將軍請坐。”塔爾裏招唿那巨漢坐下,接著道:“兩位大唐將軍都認為,應當等國王殿下來信後再決定,我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將軍同意了?”鐵勃瞪起一雙如銅鈴般的大眼,大聲道:“將軍閣下,您為什麽事事聽從那些唐人使節?平日訓練士兵如此,任由他們製訂那麽多的古怪規矩如此,難道連打仗的指揮也要聽他們的不成?那些人除了會嘴上說說,還懂什麽?他們……”
“夠了!”塔爾裏一聲斷喝,製止了鐵勃繼續說話的舉動,跟著道:“鐵勃將軍,我不允許你如此說大唐使節,你必須為剛才所說的話,去向他們道歉。”
“憑什麽?不去!”
“就憑這個!”塔爾裏說著,從身前案幾上拿起一個卷起來的羊皮筒子,隨手扔給旁邊的通譯人,道:“念給鐵勃將軍聽一聽。”
通譯人打開羊皮卷,念道:“尊敬的塔爾裏將軍,奉國王殿下命令,我計算了國中大軍近兩年的戰鬥結果,特此報以將軍得知,兩年內,共戰鬥三百一十四次,殺傷敵軍兩萬三千餘人,劫掠戰馬兩千多,牛羊共計五萬多頭……”接下來就是糧食、軍械以及被當做奴隸的薩珊國百姓的各種數字。
“有、有這麽多?”鐵勃聽完之後,都不知道應該怎麽問了。
“當然有!”塔爾裏道:“軍中也有一份記錄,雖然沒有如此詳細,卻也相差不大,難道說,你現在還懷疑大唐使節的作用嗎?沒有他們提出的‘以小勝換大勝’的設想,單憑我們的幾千騎兵,能夠取得如此結果?”
“我、我……”鐵勃實在說不下去了。
塔爾裏擺了擺手,阻止鐵勃說話,而後道:“軍中和你一樣想的將軍們不在少數,你去告訴他們,誰要是能夠取得如此戰果,我就讓位給他,否則都閉上嘴,大敵當前,若是本將軍再聽到有人胡言亂語、擾亂軍心,一定嚴懲,決不寬恕。”
“鐵勃知道了,一定會去告訴他們。”鐵**身行禮,很認真地說道。
塔爾裏點了點頭,道:“去吧,去給大唐使節道歉,相信他們會原諒的。”
迴想初到“波斯”,上一代國王已經死去,卑路斯在一些貴族和王室成員的支持下,成為新一代國王,可這位國王,隻擁有靠近邊境附近的巴掌大一塊地方,而且時刻麵臨“大食”軍隊進攻的威脅,應當說,距離滅亡隻有一步之遙。
林運很慶幸,有一件事情,謝岩沒有估算錯,那就是“大唐軍官使節團”的突然出現,改變了當地原有的格局。
那裏的人們,通過行走於“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們早就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強大、富庶的帝國,名曰:“唐”。
盡管“大食帝國”同樣強大,然而,“大唐軍官使節團”伴隨卑路斯萬裏迢迢的行為,已經告訴了所有各方,大唐對於“波斯薩珊國”的支持,如此一來,許多依附、效忠於“大食”的小國家和部落,開始有了別樣的心思,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正因為這些地方勢力的首鼠兩端,以及對大唐的畏懼,又或是出於其他利益的考量,卑路斯最後那一小塊領土才得以保存,不至於被地方勢力圍攻而灰飛煙滅。不過林運很清楚,唯有自身的強大,才是最根本的,否則一旦別人知道大唐的支持是有限度的,那麽屠刀會隨時揮向自己。
招兵、買馬、操練這些軍事方麵事情,由卑路斯帶著劉定遠、程務忠等人去辦,林運則主要辦一件事,就是與“大食人”爭奪民心。
謝岩曾經告訴過林運,當己方弱小且還需要麵對強敵之時,民心、民意,將成為克敵製勝最後的法寶。況且,前隋滅亡不遠,林運自然明白其中道理,然而,“波斯”不是中原王朝,此地和中原的風俗、習慣不同,要想爭取到民心,首先就得弄清楚當地百姓需要些什麽?而敵人,占領了“波斯”大片國土後,又是如何實施統治的?
經過詢問得知,“大食人”的統治是簡單而粗暴的,除了對城裏的人能夠進行有效管理外,農村地區采用的是通過部落首領進行收稅以及其他方麵管理,有些類似於中原地區對少數地區的“羈縻統治”,隻不過,有一個地方顯著不同,那便是宗教。
林運不關心“大食人”信什麽教派,但是他卻得知,被占領地區的老百姓或者部落,如果要少繳稅,就必須加入敵人的教派,否則會被課以重稅,而敵人教派管理嚴格,組織嚴密,等同於國家形式管理,林運聽謝岩提起過這種模式,好像叫什麽“****”。要想破開眼前的局麵,從而爭取到民心,最好的切入點當然是本地原有的宗教,“波斯薩珊國”的原有的國教為“襖教”,在大唐被稱為“火襖教”,這主要和他們崇拜“火”有關。
林運想到了問題關鍵後,找到卑路斯,讓他去辦幾件事情——第一,派出“襖教”的教眾,以聯係教徒為名前往附近各部落(此時“襖教”還沒有被視為異端),接觸百姓和部落首領,告訴他們,卑路斯已繼任國王,並且得到強大的大唐帝國支持;第二,卑路斯國王的大軍將保護他們免遭“大食人”欺淩,當然前提是向卑路斯國王效忠並繳納糧稅,並且比交給“大食人”的少一成;第三,將先期招募並完成訓練的騎兵全部派出,執行偵查以及搶劫“大食人”的任務,並且定下一條死規矩,不得觸碰非“大食人”的財物,如果必要,需要花錢購買;第四,承認並保護“大食人”之外的所有民族和部落以及他們的宗教信仰,絕對不允許“襖教”以“異教徒”的名義進行宗教審判;第五,加強同周圍國家、部落之間的通商,以增加自身財力。
出於信任,卑路斯不管理解不理解,全盤接受了林運的建議,甚至於不顧身邊不少父親留下的老臣子反對,全力推動林運提出的五項措施。
經過三年的努力,卑路斯以及一幹“波斯”舊臣,終於看到了明顯的效果,他們實際控製的地盤,比原先大了一倍有餘,軍隊數量也發展到了一萬多人,唯一可惜的是,由於馬匹不足,騎兵隻有六千左右,看著比起原先快要亡國的態勢,已經強出了百倍。
然而,“大食帝國”哈裏發(皇帝)是不可能容忍如此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在三年當中,“大食人”也沒有閑著,對於自己占領的地區進行深化統治以及清剿反對者,卑路斯的壯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大食人”促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食人”的血腥殺戮,將很多反抗者和不願順從的部落趕到了卑路斯那裏,當占領地區的反對者幾乎被清掃一空的時候,也就到了向卑路斯他們宣戰的時刻。
當初,在“長安城西營地”,謝岩、林運以及一眾軍官討論在“遊擊戰”的時候,謝岩曾認真地告誡每一個人:“千萬不要相信什麽‘仆從軍’,或者所謂的‘友軍’,沒有鐵血作戰的共同經曆,他們都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從背後捅你一刀,因此,戰場之上隻能相信自己的軍隊。”
林運對謝岩的這番話深以為然,正因為如此,他數次找到卑路斯,請其莫要收編那些投誠過來的部落軍,若是部落首領真心願意效忠,需允許“薩珊軍”中將領前往部落裏招募士兵,否則隻能將部落安置在己方大帳兩百裏外。卑路斯雖然還年青,但是也能懂得人心叵測的道理,故而也就按此做法實施,招募來的幾千士兵,則全部混編後,由“軍官使節團”負責操練,短期內,還不能指望他們走上戰場。
劉定遠、程務忠主要負責協助“薩珊軍”最高指揮官塔爾裏製訂各種軍事計劃……
塔爾裏是位四十歲的中年人,老國王在世的時候,他就是“薩珊國”殘留軍隊的統帥,對於“大唐”的援助,他是持積極態度,尤其看到林運製訂的方法使得本方勢力逐漸壯大,致使對於協助自己的大唐軍官,也是更加信任。
就在馮寶離開“長安”前去西域的時候,“薩珊軍”獲得了準確消息,“大食帝國”哈裏發派遣帖伊羅為“東方總督”,領大軍十五萬,意欲徹底消滅“薩珊國”殘存力量,至於會不會借勢東征“吐火羅國”,那就不好說了。
“二位將軍,敵人大軍即將到來,我們應當如何對付?”得到確切消息的塔爾裏,第一時間向劉定遠和程務忠發出詢問。
“塔爾裏閣下,吾認為,應當先稟告國王殿下,然後再決定更好。”程務忠迴道。
塔爾裏聽身邊的一名通譯人說完後,笑道:“殿下那裏已經派人去了,本將軍認為,我們先想出一個辦法才好。”
劉定遠卻搖首道:“吾看,還是等殿下那邊迴信了再說不遲。”說完,想了下,又繼續道:“吾之好友曾有說過,打仗從來隻是手段,最後期待什麽樣的結果,取決於國家或者百姓的需要,今敵軍勢大,若純粹依靠軍力,恐怕取勝無望,唯有等明白了殿下的意圖,才好定下方略。”
“劉將軍,殿下能會有什麽想法呢?難道不是打敗敵人嗎?”塔爾裏奇怪地問道。
“打敗敵人當然沒錯,但是能不能打敗?用什麽樣的方法去打敗?包括最後的結果我們能否承受?那都是需要殿下去考慮的,我們是軍人,有一些方麵是我們想不到的。”劉定遠道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塔爾裏雖然稱不上睿智,但也不是一個隻知勇武的統帥,他仔細想了想劉定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說道:“那好,先等殿下的迴信再說。”
事情談完了,劉定遠和程務忠也就起身告辭,離開中軍大帳。他們前腳剛走,一名身形高大的巨漢走了進來,先對塔爾裏行了一禮,然後以聲若洪鍾的聲音問道:“敵軍來襲,將軍閣下可有辦法了?”
“鐵勃將軍請坐。”塔爾裏招唿那巨漢坐下,接著道:“兩位大唐將軍都認為,應當等國王殿下來信後再決定,我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將軍同意了?”鐵勃瞪起一雙如銅鈴般的大眼,大聲道:“將軍閣下,您為什麽事事聽從那些唐人使節?平日訓練士兵如此,任由他們製訂那麽多的古怪規矩如此,難道連打仗的指揮也要聽他們的不成?那些人除了會嘴上說說,還懂什麽?他們……”
“夠了!”塔爾裏一聲斷喝,製止了鐵勃繼續說話的舉動,跟著道:“鐵勃將軍,我不允許你如此說大唐使節,你必須為剛才所說的話,去向他們道歉。”
“憑什麽?不去!”
“就憑這個!”塔爾裏說著,從身前案幾上拿起一個卷起來的羊皮筒子,隨手扔給旁邊的通譯人,道:“念給鐵勃將軍聽一聽。”
通譯人打開羊皮卷,念道:“尊敬的塔爾裏將軍,奉國王殿下命令,我計算了國中大軍近兩年的戰鬥結果,特此報以將軍得知,兩年內,共戰鬥三百一十四次,殺傷敵軍兩萬三千餘人,劫掠戰馬兩千多,牛羊共計五萬多頭……”接下來就是糧食、軍械以及被當做奴隸的薩珊國百姓的各種數字。
“有、有這麽多?”鐵勃聽完之後,都不知道應該怎麽問了。
“當然有!”塔爾裏道:“軍中也有一份記錄,雖然沒有如此詳細,卻也相差不大,難道說,你現在還懷疑大唐使節的作用嗎?沒有他們提出的‘以小勝換大勝’的設想,單憑我們的幾千騎兵,能夠取得如此結果?”
“我、我……”鐵勃實在說不下去了。
塔爾裏擺了擺手,阻止鐵勃說話,而後道:“軍中和你一樣想的將軍們不在少數,你去告訴他們,誰要是能夠取得如此戰果,我就讓位給他,否則都閉上嘴,大敵當前,若是本將軍再聽到有人胡言亂語、擾亂軍心,一定嚴懲,決不寬恕。”
“鐵勃知道了,一定會去告訴他們。”鐵**身行禮,很認真地說道。
塔爾裏點了點頭,道:“去吧,去給大唐使節道歉,相信他們會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