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細說,他晚年的遭遇多多少少影響到了他之後的雍正乾隆兩朝。
雍正信任提拔他早年培養的門人、屬人,又大力打擊宗親勢力(雖然是迫於形勢),他隻在位十幾年,又大力推行各種改革,無論是在宗親之間或者是在朝在野難免留下不少隱患暗傷。
而乾隆朝,可能是康熙晚年被成年皇子競相結黨奪儲逼迫的艱難處境給乾隆留下印象,後來他為彌補皇室與宗親間緊張的關係放寬了管束誰知又出了理親王弘哲逆反案,結呆,慘痛的經驗教訓讓他一生都嚴防宗親出頭,有才的壓著不讓出,也不重用,連乾隆最為親近的弟弟和親王弘晝擔任的都是一些虛職閑職,擔著“內務府總理大臣”的名頭卻隻能聽乾隆的吩咐辦事,更別說乾隆的其他弟弟或堂兄堂弟們了。嗯,就算是他的兒子,他也不怎麽給池們辦差成長的機會。
至於乾隆一朝的大臣,從他們的作為就能推測出乾隆的小心眼和對臣工的防範程度。
張廷玉與鄂爾泰都是在維正朝就老於官場,別說張廷玉那“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謹慎作風了,就說鄂爾泰這位雍正的知心大臣,他曾說過:“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徐,若小事不糊塗,則大事必至糊塗也。”“忠厚老誠而略無才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聰明才智而出範圍者,可用而不可信。……但能濟事,俱屬可用,雖小人亦當借之,教之。但不能濟事,俱屬無用,即善人亦當移之。”
這樣的兩個可謂老成謀國人怎會在乾隆登基後漸漸分成張、鄂兩派,時有相互攻訐之事發生?曆朝輔臣時有專權的現象,但發生在他們兩人身上,有些說不過去吧,乾隆登基時都二十五、六歲了,早參政幾年,手上頗有勢力了。
說到底,是為了讓皇帝放心而做出來的。他們已經是輔臣了,若再像雍正朝時一樣見麵客客氣氣相處融洽,皇帝就要睡不安寢了。
福康安為什麽與和坤不和,對他深表厭惡?那是他們同為帝王寵臣,一文一武,皆手握大權,如果他們走得近了,做為連宗親都防範得緊的乾隆怎麽安得下心呢。要知道早期的和砷還挺能幹的,劣跡也沒出來,不然不會那麽得乾隆看重。
那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又為什麽跟和砷走得近,交情很好呢?那是因為作官,尤其是世家大族,從不將事做絕,福長安表麵看著碌碌無為,他跟和坤交好能有什麽好處?明著是興趣相投,說話投機,實際不過是留一線餘地……
馬齊做為曆經康雍兩朝被朝中儲臣稱為
“不倒翁”,明敏幹練、敢於任事,因功進封伯爵,雖不如雲珠那麽斟透朝堂形勢,但在官場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的功力也是等閑人難以比擬,當下抓著幾人仔仔細細地為他們講解了一番如何揣摩上意、應變自如的為官之道,及針對帝王製衡、馭下之術,而如何選擇、站穩立場,為家族留下後路。
這一日的談話教育,在場中傅恆汲取、學到的最多,他聽著馬齊的舉例、講解,以前還有些模糊想不透的地方豁然開朗,儼然進入了另一個天地,那是官場權術的縱橫脾晚……與君鬥、與同僚鬥,由此推廣到宮鬥、家族之爭……無限精彩,而精彩之外,卻不能忘了姐姐說過的“本心”反被權勢利益所迷惑,所謀劃者,不可損家國天下的利益。
******
自六月份選秀結束指婚的旨意分批下來後,從七月起就不斷有王公子孫舉行大婚禮,有的簡單莊重,有隆重喜慶,次次讓京城閑著看熱鬧的百姓津津樂道,特別是神瑞出現後更是一窩蜂趕著舉行大婚,像是要抓住那福氣喜慶般,鬧得整個京城就沒靜下來的時候。
全國各地官員,也不知是真是假,紛紛上折說他們的轄地發現了什麽什麽祥瑞,幹旱的下了及時雨,澇災的水退了,糧食產量提高了……到處歌舞升平。雍正卻役被這些衝昏了頭腦,他的粘杆處不是吃素的,誰官當得好治下如何,他心裏有數呢,該褒的褒,該罰的罰,讓想跟著拍馬上位的人清醒了不少。
不過雍正的好心情卻一直持續。
從登基後就緊繃的精神真正有了鬆緩,即便之前得了雲珠話裏的點撥他開始注意休息保養,以求能更長久地治理大清,但心底為自己的上位不被宗親承認,甚至被生母否定的抑鬱之氣,至到此時才有大喘了口氣迴來的痛感。
——大部份反抗置疑他統治的宗親開始有了向他臣服、服軟的姿態,他也趁此機會放寬了對某些宗室的處置,比如允褆、允禵、允俄、胤禺,將他們從圈禁或守陵處放了出來,讓他們當個閑散宗室,對他們的子嗣,甚至是允禩允禟的子嗣采取寬仁對待,有才能的也不再閑置,給了他們發揮的機會,如此一來,他與宗人府、宗親的關係比之曆史上的竟是大大緩和起來。
隻有一個人例外。
那就是昔日廢太子胤礽次子康熙皇帝長孫弘皙。他一直忘不了昔日榮光,即便是在他父親被廢,他仍是眾皇孫裏最得他皇瑪法寵愛維護的。他一直為自己身為皇室嫡脈而驕傲,對雍正朝隱形太子弘曆又嫉又
恨,以前他阿瑪未廢之時他何嚐不是弘曆目前這般眾望所歸、榮光所鍾?!
神瑞……
難道四叔真的才是真命天子?!他站在書房裏眼光複雜地從窗外望著自己的府邸……那自己謀劃的事情到底能不能成功?
對雍正,他的感情極其複雜,皇瑪法在時,阿瑪未廢時他是唯一或者唯二支持他阿瑪的叔叔,阿瑪被廢時也是他對他阿瑪施了援手之恩,可是最後是他奪了原本該屬於他阿瑪的帝位,他對這點耿耿於懷。即管,他打擊阿瑪當年的大敵八叔九叔甚至十四叔,對自己、對自己的額娘很好……可這何嚐不是為了四叔他自己?
做給天下入看,哼。
如果他真的忠於阿瑪,一直支持阿瑪,他就不會命自己將理郡王府遷到鄭家莊,使自己處於政治邊緣,他就該將皇位傳給自己,也不枉自己一直稱他為“皇父”……
改變(下)
“朕瞧著你身體現在很好,不如出來給朕分憂吧?”要說得用的臣子倒也不少,可能讓自己信任的也不過是李衛、鄂爾泰、田文鏡幾個,如果李榮保能再兼個實職也不錯。
雍正這人還蠻有人情味的,自從跟自己欣賞的李榮保做了親家,每天懂得抽出時間按時用飯、休息的他會時不時地召幾個弟弟來乾清宮說說話聯絡聯絡感情,偶爾早朝後沒什麽事也留李榮保、五什圖兩個親家說話,隻是五什圖跟他君臣規矩守得甚嚴,反不如李榮保大禮上不少,態度卻不卑不亢越來越隨意,給他一種“朋友”“親家”的平等感覺,讓他很是歡喜。
——可憐的雍正,沒當皇帝時朋友就少,當了皇帝後連親厚的弟弟允祥麵對他時也是越來越守君臣之禮,越發地孤家寡人了。
還好,這種情況目前正在改善之中,不止是十三弟,連十六、十七也對自己多了些親近,看來實在是自己之前對兄弟的狠戾處置唬住他們了。
“臣的兒子們一大半都成家出仕了,皇上又賞了臣的爵位……夠了,一窩子全往朝堂上擠算什麽一迴事!”
雍正聞言一噎,還有人嫌家裏做官人太多的。“你身體還這麽好就不思進取,好意思?”這話裏帶了點不自覺的酸。
他不知道,李榮保也是得了女暗示才這樣的,再加上自己也覺得畢竟不是上朝,談的也不是政事,才這樣的,不然以他以往端方示人的性子是沒辦子在皇帝麵前這麽隨意的,即便他們小時候有過一陣子同窗之誼。
可
是自從一次兩次地這麽跟皇帝聊會兒家常後,他不由地同情起這個麵冷心熱的皇帝來,覺得他的一係列強硬手段搞得自己人憎鬼厭地沒個親近人實在太可憐(被他女兒暗示過頭了)……覺得要是能在生活上指導指導他讓他活得舒坦些也不錯。
李榮保現在生活的那個美啊,兒子成才,女兒懂事,家庭和睦,家族興旺……這些都有賴上位者是位明君,知人善任,不吝封賞,做為臣子稍微迴報一、二也是可以的。
“皇上這就不懂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事不做,如何做大事?得讓他們從底層磨煉起,將來上了戰場才多一分活命的機會。太過容易得來的家業不會讓人珍惜,沒有經過汗水付出的收獲容易被揮霍……臣也是煆煉他們自強自立。不是說玉不琢不成器嗎,就是這意思了。
再說臣最近對海外挺感興趣的,過完年打算跟二哥商量商量讓族裏一些子弟出去見識見識,沒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事不做,如何做大事?得讓他們從底層磨煉起,將來上了戰場才多一分活命的機會。太過容易得來的家業不會讓人珍惜,沒有經過汗水付出的收獲容易被揮霍……
雍正突然覺得自己對兒子的磨煉還是太淺了,自己可不就是因為早年當阿哥時常常親赴地方賑災親眼看到百姓的困苦才堅定了打造一個強盛大清讓百姓過上溫飽安穩生活的心意?!自己可不就是在吏部戶部當差,知道國庫空虛,國計艱難才廢寢忘食努力辦差辦實事,力圖振興大清?!
自己是不是也該讓弘曆弘晝吃點苦頭,體會一下民生艱難,明白大清當前的種種困境?!不然,要是將他們養成跟八弟允禩一樣,空負一身才能用在搏一個“賢王”的名頭上,自己百年之後可怎麽有臉見皇父去?!
這念頭在他心頭一閃而過,記了下來。
“不是年後嘛,現在離過年還有大半年。”現在朕開始有點不事必躬親的覺悟了,你們又不出來幫扶朕,太說不過去了吧。
說到這個李榮保有些不樂了,“臣還要準備女兒的大婚呢。”雲珠才及笄,有必要這麽趕著成親嗎?
雍正有點心虛,輕咳了一聲,端起杯子喝茶。“怎麽突然對海外感興趣了?”說到海外,就想起前陣子驅逐的那些傳教士,眉頭不自覺地皺了一下。
“前陣子傳教士鬧的那事不是挺大的,臣跟幾個兒子也在家裏討論了一下,被女兒聽到。她說的一句話讓臣覺得很有道理。她說:‘為什麽別的國家都
派傳教士來咱們大清?讓他們走他們也不走?遠離故土,誰不念家,是咱們大清真的這麽好還是別有目的?我看咱們大清也該派些人去了解了解他們的國家才對。’”
雍正默然。從康熙末年以來傳教士在大清的人數及發展勢力愈來愈大,他也想到了這些傳教士背後或許另有陰謀,可是光一個大清就讓他心力憔悴,實在脫不出手去理會那些海外蠻夷,所以才隻采取了驅逐的動作。
“你這個想法是好的。”他手指在炕桌上叩了叩,“前幾天朕聽十二弟說弘時也想出海看看,不如到時就跟愛卿的族人一起吧,也有個照應。”
鎮國公允祹已經被他恢複了多羅履郡王的爵位,比曆史上早了三年。而皇三子弘時則按著曆史上所記載的已在八月初六那日“病死”了,實際上卻讓允祹在海寧弄了個叫陳弘毅的漢人戶籍身份繼續活著。
“皇上,這個……出海風險很大,隨時有葬身大海的可能……”李榮保皺眉,一個皇子,雖然“已死”,可畢竟皇上知道他活著,如果跟著自己兒子族侄們出海那不跟供著尊佛一樣嗎?!
雍正擺了擺手,“這個朕和十二弟已經跟他仔細說過了,那小子是個倔強不肯聽人勸的,隨他意吧,哎!”他歎了口氣,神情悵惘,“就是出了事,那也是他的命,朕不會怪罪的。”
皇帝都這麽說了,李榮保也說不出什麽話來反對了,隻好將女兒告訴自己的、自己和兒子查找到的,各種在海上可能出現的疾病、遇到的風險都跟雍正報備了一番,言語之中也提到了大清的茶葉、瓷器、絲綢在外國很受歡迎,到時可以裝成商人……隻是怕遭到海盜打擊等等。
李榮保端著臉說到海洋、商賈……言語中有著掩不住的擔憂,雍正有些想笑,可突然又想起雲珠將自己的嫁妝銀投了大半到海貿上及那句“有理走遍天,無錢寸步難行”的話,臉頓時一僵,他還沒忘了她那句“不然你們去問問皇上”的話。
控製住抽畜的嘴角,也隻有她敢明著說出自己的為難了,就算是自己也無法到處嚷嚷,可恨那起子這不滿那不滿的人,以為朕得了這天下是得了多大的福氣。
無錢寸步難行,自己也不能光指著官員清廉,光指著百姓從土地上熬出的那點子血汗錢……海洋貿易,也算不得與民爭利罷?反正也不是大清的“民”,就算是又如何?
海洋上若隻有風險沒有暴利,為何外國人會不遠千裏駕著船到處走?大清是不是也該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海上軍隊
?!雍正眯起黑矅石般狹長的眼睛,就讓富察家先去試試水也好,自己還得先整好大清這一畝三分地……
此時的李榮保還在想著總算是先在皇帝這兒打了預防針了,等傅寧傅玉他們幾個出海一圈迴來,很多資料就可以直接呈給皇上了……一點也預料不到,一年後他送著兒子侄子出行時陳弘毅帶著十幾船商品及兵勇出現時自己那瞠目結舌的囧狀。
此後十幾天,弘曆處理閱覽的奏折及因這些奏折而查到的資料漸漸讓他摸觸到大清的底子。
真的是一窮二白!
偏偏哪裏都要用到錢糧!!
弘曆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這個皇子也是很“窮”的。
他冷汗直下,自己一直以來覺得皇瑪法治下的君臣相得,盛世隆景,底下竟是這麽一副**不堪的吏治,自己皇父嚴苛的罵名更多的是因追繳國庫欠銀而來……
再想想皇父自登基後所施行的治國之策裏,發展民生占很大一部份,對於邊疆,他大力發展經濟、穩定牧民,恢複各地互市,又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開荒、種植,加強中央對地方統治。以上的這些政策對西疆部族首領、西南土司的利益衝擊很大,所以這幾年的地區土民叛亂很多……
可大清士兵要鎮壓就需要有充足的糧草,問題是皇父接手的大清,要錢沒錢要糧沒糧……
雍正信任提拔他早年培養的門人、屬人,又大力打擊宗親勢力(雖然是迫於形勢),他隻在位十幾年,又大力推行各種改革,無論是在宗親之間或者是在朝在野難免留下不少隱患暗傷。
而乾隆朝,可能是康熙晚年被成年皇子競相結黨奪儲逼迫的艱難處境給乾隆留下印象,後來他為彌補皇室與宗親間緊張的關係放寬了管束誰知又出了理親王弘哲逆反案,結呆,慘痛的經驗教訓讓他一生都嚴防宗親出頭,有才的壓著不讓出,也不重用,連乾隆最為親近的弟弟和親王弘晝擔任的都是一些虛職閑職,擔著“內務府總理大臣”的名頭卻隻能聽乾隆的吩咐辦事,更別說乾隆的其他弟弟或堂兄堂弟們了。嗯,就算是他的兒子,他也不怎麽給池們辦差成長的機會。
至於乾隆一朝的大臣,從他們的作為就能推測出乾隆的小心眼和對臣工的防範程度。
張廷玉與鄂爾泰都是在維正朝就老於官場,別說張廷玉那“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謹慎作風了,就說鄂爾泰這位雍正的知心大臣,他曾說過:“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徐,若小事不糊塗,則大事必至糊塗也。”“忠厚老誠而略無才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聰明才智而出範圍者,可用而不可信。……但能濟事,俱屬可用,雖小人亦當借之,教之。但不能濟事,俱屬無用,即善人亦當移之。”
這樣的兩個可謂老成謀國人怎會在乾隆登基後漸漸分成張、鄂兩派,時有相互攻訐之事發生?曆朝輔臣時有專權的現象,但發生在他們兩人身上,有些說不過去吧,乾隆登基時都二十五、六歲了,早參政幾年,手上頗有勢力了。
說到底,是為了讓皇帝放心而做出來的。他們已經是輔臣了,若再像雍正朝時一樣見麵客客氣氣相處融洽,皇帝就要睡不安寢了。
福康安為什麽與和坤不和,對他深表厭惡?那是他們同為帝王寵臣,一文一武,皆手握大權,如果他們走得近了,做為連宗親都防範得緊的乾隆怎麽安得下心呢。要知道早期的和砷還挺能幹的,劣跡也沒出來,不然不會那麽得乾隆看重。
那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又為什麽跟和砷走得近,交情很好呢?那是因為作官,尤其是世家大族,從不將事做絕,福長安表麵看著碌碌無為,他跟和坤交好能有什麽好處?明著是興趣相投,說話投機,實際不過是留一線餘地……
馬齊做為曆經康雍兩朝被朝中儲臣稱為
“不倒翁”,明敏幹練、敢於任事,因功進封伯爵,雖不如雲珠那麽斟透朝堂形勢,但在官場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的功力也是等閑人難以比擬,當下抓著幾人仔仔細細地為他們講解了一番如何揣摩上意、應變自如的為官之道,及針對帝王製衡、馭下之術,而如何選擇、站穩立場,為家族留下後路。
這一日的談話教育,在場中傅恆汲取、學到的最多,他聽著馬齊的舉例、講解,以前還有些模糊想不透的地方豁然開朗,儼然進入了另一個天地,那是官場權術的縱橫脾晚……與君鬥、與同僚鬥,由此推廣到宮鬥、家族之爭……無限精彩,而精彩之外,卻不能忘了姐姐說過的“本心”反被權勢利益所迷惑,所謀劃者,不可損家國天下的利益。
******
自六月份選秀結束指婚的旨意分批下來後,從七月起就不斷有王公子孫舉行大婚禮,有的簡單莊重,有隆重喜慶,次次讓京城閑著看熱鬧的百姓津津樂道,特別是神瑞出現後更是一窩蜂趕著舉行大婚,像是要抓住那福氣喜慶般,鬧得整個京城就沒靜下來的時候。
全國各地官員,也不知是真是假,紛紛上折說他們的轄地發現了什麽什麽祥瑞,幹旱的下了及時雨,澇災的水退了,糧食產量提高了……到處歌舞升平。雍正卻役被這些衝昏了頭腦,他的粘杆處不是吃素的,誰官當得好治下如何,他心裏有數呢,該褒的褒,該罰的罰,讓想跟著拍馬上位的人清醒了不少。
不過雍正的好心情卻一直持續。
從登基後就緊繃的精神真正有了鬆緩,即便之前得了雲珠話裏的點撥他開始注意休息保養,以求能更長久地治理大清,但心底為自己的上位不被宗親承認,甚至被生母否定的抑鬱之氣,至到此時才有大喘了口氣迴來的痛感。
——大部份反抗置疑他統治的宗親開始有了向他臣服、服軟的姿態,他也趁此機會放寬了對某些宗室的處置,比如允褆、允禵、允俄、胤禺,將他們從圈禁或守陵處放了出來,讓他們當個閑散宗室,對他們的子嗣,甚至是允禩允禟的子嗣采取寬仁對待,有才能的也不再閑置,給了他們發揮的機會,如此一來,他與宗人府、宗親的關係比之曆史上的竟是大大緩和起來。
隻有一個人例外。
那就是昔日廢太子胤礽次子康熙皇帝長孫弘皙。他一直忘不了昔日榮光,即便是在他父親被廢,他仍是眾皇孫裏最得他皇瑪法寵愛維護的。他一直為自己身為皇室嫡脈而驕傲,對雍正朝隱形太子弘曆又嫉又
恨,以前他阿瑪未廢之時他何嚐不是弘曆目前這般眾望所歸、榮光所鍾?!
神瑞……
難道四叔真的才是真命天子?!他站在書房裏眼光複雜地從窗外望著自己的府邸……那自己謀劃的事情到底能不能成功?
對雍正,他的感情極其複雜,皇瑪法在時,阿瑪未廢時他是唯一或者唯二支持他阿瑪的叔叔,阿瑪被廢時也是他對他阿瑪施了援手之恩,可是最後是他奪了原本該屬於他阿瑪的帝位,他對這點耿耿於懷。即管,他打擊阿瑪當年的大敵八叔九叔甚至十四叔,對自己、對自己的額娘很好……可這何嚐不是為了四叔他自己?
做給天下入看,哼。
如果他真的忠於阿瑪,一直支持阿瑪,他就不會命自己將理郡王府遷到鄭家莊,使自己處於政治邊緣,他就該將皇位傳給自己,也不枉自己一直稱他為“皇父”……
改變(下)
“朕瞧著你身體現在很好,不如出來給朕分憂吧?”要說得用的臣子倒也不少,可能讓自己信任的也不過是李衛、鄂爾泰、田文鏡幾個,如果李榮保能再兼個實職也不錯。
雍正這人還蠻有人情味的,自從跟自己欣賞的李榮保做了親家,每天懂得抽出時間按時用飯、休息的他會時不時地召幾個弟弟來乾清宮說說話聯絡聯絡感情,偶爾早朝後沒什麽事也留李榮保、五什圖兩個親家說話,隻是五什圖跟他君臣規矩守得甚嚴,反不如李榮保大禮上不少,態度卻不卑不亢越來越隨意,給他一種“朋友”“親家”的平等感覺,讓他很是歡喜。
——可憐的雍正,沒當皇帝時朋友就少,當了皇帝後連親厚的弟弟允祥麵對他時也是越來越守君臣之禮,越發地孤家寡人了。
還好,這種情況目前正在改善之中,不止是十三弟,連十六、十七也對自己多了些親近,看來實在是自己之前對兄弟的狠戾處置唬住他們了。
“臣的兒子們一大半都成家出仕了,皇上又賞了臣的爵位……夠了,一窩子全往朝堂上擠算什麽一迴事!”
雍正聞言一噎,還有人嫌家裏做官人太多的。“你身體還這麽好就不思進取,好意思?”這話裏帶了點不自覺的酸。
他不知道,李榮保也是得了女暗示才這樣的,再加上自己也覺得畢竟不是上朝,談的也不是政事,才這樣的,不然以他以往端方示人的性子是沒辦子在皇帝麵前這麽隨意的,即便他們小時候有過一陣子同窗之誼。
可
是自從一次兩次地這麽跟皇帝聊會兒家常後,他不由地同情起這個麵冷心熱的皇帝來,覺得他的一係列強硬手段搞得自己人憎鬼厭地沒個親近人實在太可憐(被他女兒暗示過頭了)……覺得要是能在生活上指導指導他讓他活得舒坦些也不錯。
李榮保現在生活的那個美啊,兒子成才,女兒懂事,家庭和睦,家族興旺……這些都有賴上位者是位明君,知人善任,不吝封賞,做為臣子稍微迴報一、二也是可以的。
“皇上這就不懂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事不做,如何做大事?得讓他們從底層磨煉起,將來上了戰場才多一分活命的機會。太過容易得來的家業不會讓人珍惜,沒有經過汗水付出的收獲容易被揮霍……臣也是煆煉他們自強自立。不是說玉不琢不成器嗎,就是這意思了。
再說臣最近對海外挺感興趣的,過完年打算跟二哥商量商量讓族裏一些子弟出去見識見識,沒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事不做,如何做大事?得讓他們從底層磨煉起,將來上了戰場才多一分活命的機會。太過容易得來的家業不會讓人珍惜,沒有經過汗水付出的收獲容易被揮霍……
雍正突然覺得自己對兒子的磨煉還是太淺了,自己可不就是因為早年當阿哥時常常親赴地方賑災親眼看到百姓的困苦才堅定了打造一個強盛大清讓百姓過上溫飽安穩生活的心意?!自己可不就是在吏部戶部當差,知道國庫空虛,國計艱難才廢寢忘食努力辦差辦實事,力圖振興大清?!
自己是不是也該讓弘曆弘晝吃點苦頭,體會一下民生艱難,明白大清當前的種種困境?!不然,要是將他們養成跟八弟允禩一樣,空負一身才能用在搏一個“賢王”的名頭上,自己百年之後可怎麽有臉見皇父去?!
這念頭在他心頭一閃而過,記了下來。
“不是年後嘛,現在離過年還有大半年。”現在朕開始有點不事必躬親的覺悟了,你們又不出來幫扶朕,太說不過去了吧。
說到這個李榮保有些不樂了,“臣還要準備女兒的大婚呢。”雲珠才及笄,有必要這麽趕著成親嗎?
雍正有點心虛,輕咳了一聲,端起杯子喝茶。“怎麽突然對海外感興趣了?”說到海外,就想起前陣子驅逐的那些傳教士,眉頭不自覺地皺了一下。
“前陣子傳教士鬧的那事不是挺大的,臣跟幾個兒子也在家裏討論了一下,被女兒聽到。她說的一句話讓臣覺得很有道理。她說:‘為什麽別的國家都
派傳教士來咱們大清?讓他們走他們也不走?遠離故土,誰不念家,是咱們大清真的這麽好還是別有目的?我看咱們大清也該派些人去了解了解他們的國家才對。’”
雍正默然。從康熙末年以來傳教士在大清的人數及發展勢力愈來愈大,他也想到了這些傳教士背後或許另有陰謀,可是光一個大清就讓他心力憔悴,實在脫不出手去理會那些海外蠻夷,所以才隻采取了驅逐的動作。
“你這個想法是好的。”他手指在炕桌上叩了叩,“前幾天朕聽十二弟說弘時也想出海看看,不如到時就跟愛卿的族人一起吧,也有個照應。”
鎮國公允祹已經被他恢複了多羅履郡王的爵位,比曆史上早了三年。而皇三子弘時則按著曆史上所記載的已在八月初六那日“病死”了,實際上卻讓允祹在海寧弄了個叫陳弘毅的漢人戶籍身份繼續活著。
“皇上,這個……出海風險很大,隨時有葬身大海的可能……”李榮保皺眉,一個皇子,雖然“已死”,可畢竟皇上知道他活著,如果跟著自己兒子族侄們出海那不跟供著尊佛一樣嗎?!
雍正擺了擺手,“這個朕和十二弟已經跟他仔細說過了,那小子是個倔強不肯聽人勸的,隨他意吧,哎!”他歎了口氣,神情悵惘,“就是出了事,那也是他的命,朕不會怪罪的。”
皇帝都這麽說了,李榮保也說不出什麽話來反對了,隻好將女兒告訴自己的、自己和兒子查找到的,各種在海上可能出現的疾病、遇到的風險都跟雍正報備了一番,言語之中也提到了大清的茶葉、瓷器、絲綢在外國很受歡迎,到時可以裝成商人……隻是怕遭到海盜打擊等等。
李榮保端著臉說到海洋、商賈……言語中有著掩不住的擔憂,雍正有些想笑,可突然又想起雲珠將自己的嫁妝銀投了大半到海貿上及那句“有理走遍天,無錢寸步難行”的話,臉頓時一僵,他還沒忘了她那句“不然你們去問問皇上”的話。
控製住抽畜的嘴角,也隻有她敢明著說出自己的為難了,就算是自己也無法到處嚷嚷,可恨那起子這不滿那不滿的人,以為朕得了這天下是得了多大的福氣。
無錢寸步難行,自己也不能光指著官員清廉,光指著百姓從土地上熬出的那點子血汗錢……海洋貿易,也算不得與民爭利罷?反正也不是大清的“民”,就算是又如何?
海洋上若隻有風險沒有暴利,為何外國人會不遠千裏駕著船到處走?大清是不是也該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海上軍隊
?!雍正眯起黑矅石般狹長的眼睛,就讓富察家先去試試水也好,自己還得先整好大清這一畝三分地……
此時的李榮保還在想著總算是先在皇帝這兒打了預防針了,等傅寧傅玉他們幾個出海一圈迴來,很多資料就可以直接呈給皇上了……一點也預料不到,一年後他送著兒子侄子出行時陳弘毅帶著十幾船商品及兵勇出現時自己那瞠目結舌的囧狀。
此後十幾天,弘曆處理閱覽的奏折及因這些奏折而查到的資料漸漸讓他摸觸到大清的底子。
真的是一窮二白!
偏偏哪裏都要用到錢糧!!
弘曆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這個皇子也是很“窮”的。
他冷汗直下,自己一直以來覺得皇瑪法治下的君臣相得,盛世隆景,底下竟是這麽一副**不堪的吏治,自己皇父嚴苛的罵名更多的是因追繳國庫欠銀而來……
再想想皇父自登基後所施行的治國之策裏,發展民生占很大一部份,對於邊疆,他大力發展經濟、穩定牧民,恢複各地互市,又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開荒、種植,加強中央對地方統治。以上的這些政策對西疆部族首領、西南土司的利益衝擊很大,所以這幾年的地區土民叛亂很多……
可大清士兵要鎮壓就需要有充足的糧草,問題是皇父接手的大清,要錢沒錢要糧沒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