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平安與地師的賭約,打井工作開展得極為迅速。
那塊占地極廣,龐大非常的巨石沒有成為打井的障礙。
村民們搬來大量的幹柴,堆在巨石上麵然後點燃,待得大火將巨石燒得通紅之後直接澆上冷水,巨石一下子脹裂,再用錘子將脹裂的石頭敲成碎塊,移走。
一個火燒水澆法,輕而易舉就將巨石搬掉。
當然,在澆水的時候,地師在嘲笑,村民們在心疼。
這些水是從已經不多的甘露井中打出來的,可以說是每一口都珍貴得很。可是為了打井,卻不得不用來澆石頭。
搬走了大青石,接下來的打井,主要不過是開掘挖土。
井匠雖然比較囂張跋扈,但在打井方麵的經驗確實非常豐富,僅僅隻是用了兩天,就挖了三丈的深度。
隻是當挖到這個深度,井匠們要罷工了,因為還沒有絲毫出水的跡象,再挖下去是有一定風險的。
翹首以盼的村民們,也是焦躁不安起來。他們本以為有穀娘的托夢指點,挖個一兩丈深就會出水。
地師瞧了一眼三丈餘深,黑不隆冬的深坑,淡定從容地笑道:“還要繼續挖?”
村長劉陽卻毫不猶豫地說道:“挖,再挖一丈也要繼續挖。他們如果不想挖了,讓我們的人下去挖”
地師不說話了,井匠搖搖頭,埋頭苦幹。
一尺,兩尺……
“咦。”
突然,圍在井邊的村民們聽到了一聲從下麵傳上來的輕唿聲。
劉陽幾步擠到前麵來,探頭朝井底喊道:“出水了?”
下麵有井匠答道:“泥土變得潮濕了,再挖下去。可能是有水的。”
村民們屏氣凝神,仔細聆聽。
再挖一尺,井底一聲驚唿:“出水了!”
“出水了?”
村民們乍然一聽。愣了一下,隨即臉上狂喜湧現。手舞足蹈起來。
他們這可是真正的臨渴掘井,平安與地師的賭約還是次要的,這口井打下去,若再不出水,他們就要麵臨著吃水的問題了。屆時淪落成災民,避走他鄉,那才是噩夢。
“真的出水了?”
有一個村民還有些難以置信。
“放我下去。”
他說著,卻不等別人幫忙。就扯上一條繩子,滑了下去。
而井底裏,沾滿了泥塵的井匠,聽著上麵傳下來的興高采烈的歡唿聲,踏著清涼的泥水,有一瞬間失神,喃喃自語了一句:“那穀娘有這麽靈驗嗎,竟然真的有水源。”
那個扯繩子滑到井底裏的村民,顧不得井底的擁擠,用力擠著探手在渾濁的水中抓了一把泥漿。然後激動地大聲朝上麵叫道:“真的是水,拉我上去,快拉我上去。”
當其他村民七手八腳將他拉上去。看到他手裏還在滴水的泥漿,眼眶一下子就濕潤了。
打了一個多月的井,終於打出出水井了!
有的村民朝穀娘廟的方向跪下,很是虔誠地磕了幾個響頭。
實際上這口井的水源不大,隻有筷子粗細,勝在源源不斷,日夜不停,供全村的人喝水是足夠的。
雖然灌溉莊稼是不行了,但隻要人有水喝。渴不死,就還能活得下去。
活下去了。就還有希望。
出水了,砌上井磚。圍上圍牆,一口水井就是打好了。
村長劉陽特地用一隻肥雞一斤村釀,到私塾裏請私塾的老夫子寫了一篇駢四儷六的祭井駢文,在祭井的時候,讓平安抑揚頓挫地朗誦了一遍。
為了防止被人破壞,他們還特地為這口井建了一間小屋子,甚至每天晚上派人到小屋子裏守夜。
而那個中年地師,在井匠們驚唿出水的時候他趁村民們高興,想要偷偷地溜走,沒成想才走了幾步就被一頭老黃牛那鋒利如刀的犄角給逼了迴去。
實際上以劉陽為首的稻香村村民們並沒有為難於他,大家不用再擔心喝水的問題,一個個都是喜氣洋洋的,也就沒有將那點賭約放在心上,有幾個熱心的大媽還拉著地師說,想要請他吃了祭井飯再走。
不過地師終究還要點臉皮子,給平安道了歉就灰溜溜地走了。
稻香村打出了出水井的消息沒多久就傳了出去,在附近的幾個村子引起了轟動。
大部分村子的井也幹涸了,所以到稻香村來挑水的村民絡繹不絕。
至於穀娘托夢說水源被傳為美談,遠遠地傳揚了開去,整個千燈縣都在傳頌,有好事的讀書人,甚至都忍不住為此做了一篇文章。
隻是老天依然沒有下雨的征兆,旱災還在蔓延。
流民越來越多,稻香村這一個多月來,每天都能看到流民三五成群從村外穿過。
人離鄉賤,大部分流民都活得像乞丐似的,到處都在鬧旱災,他們不知道往哪兒去,看不到未來在哪裏。
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
稻香村的村民沒能歡喜多少天,因為征收田賦的書吏衙役下鄉了。
大家望穿雲霓,卻沒能盼望到聖上有關減免田賦的聖旨。
賦歸於地,計畝征收。
而自一條鞭法施行後,田賦一律改征折色,每大畝攤征色銀七分一厘。
稻香村的莊稼沒有絕收,但也減產不少,上繳了田賦之後已然所剩無幾。
至於那些秋糧絕收,又沒有餘糧的,除了貸款、賣田,乃至於賣人,就隻能逃徙。
可謂是十月秋方盡,農家已絕食。
即便稻香村家家戶戶都還有一些餘糧,可要吃到來年,怕是連穀種都吃掉,都撐不到夏收。
市麵上的糧價已然漲到了一兩六一石,殷實人家都在搖頭,更不用說一般的農家了。
千燈縣縣城裏有人設了糠市,出售穀糠。
穀糠是穀物的皮殼,粗糙非常,極難下咽。
然而每日買糠的人熙熙攘攘,天不亮就已經要排隊。等到天亮的時候,穀糠賣完了。
這不是什麽吃糠咽菜,活到一百,而是穀糠相對米麵要便宜許多,部分窮困人家勉強能吃得起。
隻不過穀糠也有吃完的一天,到連糠都吃不起的時候,便隻剩下外出逃荒一條生路了。
實際上即使是穀糠,也有極其窮苦人家是吃不起的。
正是,何處能求辟穀方,沿門乞食盡逃亡。可憐翁嫗無生計,又賣小男易鬥糠。
在了無生計之際,為了填飽肚子的幾鬥穀糠,以至於不得不將孩子賣出去。(未完待續)
那塊占地極廣,龐大非常的巨石沒有成為打井的障礙。
村民們搬來大量的幹柴,堆在巨石上麵然後點燃,待得大火將巨石燒得通紅之後直接澆上冷水,巨石一下子脹裂,再用錘子將脹裂的石頭敲成碎塊,移走。
一個火燒水澆法,輕而易舉就將巨石搬掉。
當然,在澆水的時候,地師在嘲笑,村民們在心疼。
這些水是從已經不多的甘露井中打出來的,可以說是每一口都珍貴得很。可是為了打井,卻不得不用來澆石頭。
搬走了大青石,接下來的打井,主要不過是開掘挖土。
井匠雖然比較囂張跋扈,但在打井方麵的經驗確實非常豐富,僅僅隻是用了兩天,就挖了三丈的深度。
隻是當挖到這個深度,井匠們要罷工了,因為還沒有絲毫出水的跡象,再挖下去是有一定風險的。
翹首以盼的村民們,也是焦躁不安起來。他們本以為有穀娘的托夢指點,挖個一兩丈深就會出水。
地師瞧了一眼三丈餘深,黑不隆冬的深坑,淡定從容地笑道:“還要繼續挖?”
村長劉陽卻毫不猶豫地說道:“挖,再挖一丈也要繼續挖。他們如果不想挖了,讓我們的人下去挖”
地師不說話了,井匠搖搖頭,埋頭苦幹。
一尺,兩尺……
“咦。”
突然,圍在井邊的村民們聽到了一聲從下麵傳上來的輕唿聲。
劉陽幾步擠到前麵來,探頭朝井底喊道:“出水了?”
下麵有井匠答道:“泥土變得潮濕了,再挖下去。可能是有水的。”
村民們屏氣凝神,仔細聆聽。
再挖一尺,井底一聲驚唿:“出水了!”
“出水了?”
村民們乍然一聽。愣了一下,隨即臉上狂喜湧現。手舞足蹈起來。
他們這可是真正的臨渴掘井,平安與地師的賭約還是次要的,這口井打下去,若再不出水,他們就要麵臨著吃水的問題了。屆時淪落成災民,避走他鄉,那才是噩夢。
“真的出水了?”
有一個村民還有些難以置信。
“放我下去。”
他說著,卻不等別人幫忙。就扯上一條繩子,滑了下去。
而井底裏,沾滿了泥塵的井匠,聽著上麵傳下來的興高采烈的歡唿聲,踏著清涼的泥水,有一瞬間失神,喃喃自語了一句:“那穀娘有這麽靈驗嗎,竟然真的有水源。”
那個扯繩子滑到井底裏的村民,顧不得井底的擁擠,用力擠著探手在渾濁的水中抓了一把泥漿。然後激動地大聲朝上麵叫道:“真的是水,拉我上去,快拉我上去。”
當其他村民七手八腳將他拉上去。看到他手裏還在滴水的泥漿,眼眶一下子就濕潤了。
打了一個多月的井,終於打出出水井了!
有的村民朝穀娘廟的方向跪下,很是虔誠地磕了幾個響頭。
實際上這口井的水源不大,隻有筷子粗細,勝在源源不斷,日夜不停,供全村的人喝水是足夠的。
雖然灌溉莊稼是不行了,但隻要人有水喝。渴不死,就還能活得下去。
活下去了。就還有希望。
出水了,砌上井磚。圍上圍牆,一口水井就是打好了。
村長劉陽特地用一隻肥雞一斤村釀,到私塾裏請私塾的老夫子寫了一篇駢四儷六的祭井駢文,在祭井的時候,讓平安抑揚頓挫地朗誦了一遍。
為了防止被人破壞,他們還特地為這口井建了一間小屋子,甚至每天晚上派人到小屋子裏守夜。
而那個中年地師,在井匠們驚唿出水的時候他趁村民們高興,想要偷偷地溜走,沒成想才走了幾步就被一頭老黃牛那鋒利如刀的犄角給逼了迴去。
實際上以劉陽為首的稻香村村民們並沒有為難於他,大家不用再擔心喝水的問題,一個個都是喜氣洋洋的,也就沒有將那點賭約放在心上,有幾個熱心的大媽還拉著地師說,想要請他吃了祭井飯再走。
不過地師終究還要點臉皮子,給平安道了歉就灰溜溜地走了。
稻香村打出了出水井的消息沒多久就傳了出去,在附近的幾個村子引起了轟動。
大部分村子的井也幹涸了,所以到稻香村來挑水的村民絡繹不絕。
至於穀娘托夢說水源被傳為美談,遠遠地傳揚了開去,整個千燈縣都在傳頌,有好事的讀書人,甚至都忍不住為此做了一篇文章。
隻是老天依然沒有下雨的征兆,旱災還在蔓延。
流民越來越多,稻香村這一個多月來,每天都能看到流民三五成群從村外穿過。
人離鄉賤,大部分流民都活得像乞丐似的,到處都在鬧旱災,他們不知道往哪兒去,看不到未來在哪裏。
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
稻香村的村民沒能歡喜多少天,因為征收田賦的書吏衙役下鄉了。
大家望穿雲霓,卻沒能盼望到聖上有關減免田賦的聖旨。
賦歸於地,計畝征收。
而自一條鞭法施行後,田賦一律改征折色,每大畝攤征色銀七分一厘。
稻香村的莊稼沒有絕收,但也減產不少,上繳了田賦之後已然所剩無幾。
至於那些秋糧絕收,又沒有餘糧的,除了貸款、賣田,乃至於賣人,就隻能逃徙。
可謂是十月秋方盡,農家已絕食。
即便稻香村家家戶戶都還有一些餘糧,可要吃到來年,怕是連穀種都吃掉,都撐不到夏收。
市麵上的糧價已然漲到了一兩六一石,殷實人家都在搖頭,更不用說一般的農家了。
千燈縣縣城裏有人設了糠市,出售穀糠。
穀糠是穀物的皮殼,粗糙非常,極難下咽。
然而每日買糠的人熙熙攘攘,天不亮就已經要排隊。等到天亮的時候,穀糠賣完了。
這不是什麽吃糠咽菜,活到一百,而是穀糠相對米麵要便宜許多,部分窮困人家勉強能吃得起。
隻不過穀糠也有吃完的一天,到連糠都吃不起的時候,便隻剩下外出逃荒一條生路了。
實際上即使是穀糠,也有極其窮苦人家是吃不起的。
正是,何處能求辟穀方,沿門乞食盡逃亡。可憐翁嫗無生計,又賣小男易鬥糠。
在了無生計之際,為了填飽肚子的幾鬥穀糠,以至於不得不將孩子賣出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