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兩人定下計策,安童卻又為難起來,躊躇地道:“王爺,此事十分重大,大汗想必是不喜歡聽的,下官該怎麽進諫才好?”
從古到今,所有的帝王都不希望自己逐步被排擠到權力之外,老皇帝更是忌諱談到這種話題,大致上第一個提起來的,當時雖然會得到皇帝裝模作樣的勉勵,事後卻幾乎都被冷落,不得善終的也大有人在。安童還很年輕,又是勳臣之後,顯然不願意自己的家族遭此厄運。
程越笑了笑,道:“當然不是由我們去說,我剛才不是說過麽?大汗既然喜歡聽那些天道玄虛之事,我們就不妨投其所好!”
安童精神一振,湊上前問道:“請王爺明示。”
程越道:“大汗寵信的不隻有喇嘛,對和尚與道士大汗也不肯怠慢,既然這樣,總會有人替我們把話跟大汗講明白的。”
安童細細一想,擊節讚歎道:“好!王爺的計策委實高明,大汗萬萬也不會想到,王爺竟然會利用和尚或道士進言!王爺,下官就知道幾位大汗寵信的居士和道長,不如……”
程越微微一笑,道:“丞相想說的道士是李居壽麽?”
李居壽,自幼喜歡道學,十三歲時,跟隨太一道四祖蕭輔道修行。長大後,受戒為道士。
忽必烈做宗王時,廣招天下賢能,其中就有蕭輔道。蒙古人雖篤信藏傳佛教,但對其他的宗教也不排斥,蒙古王公大臣和皇後嬪妃裏麵也各有信仰,信什麽都不奇怪,比如被程越嚴厲鎮壓的聶思脫裏教,在大都就有教堂和許多信奉者,更不要提欽察汗國根本是伊斯蘭教的國度了。
由於成吉思汗曾經得到過丘處機等道士的協助,因此道教也頗受禮遇,在蒙古諸王中頗有影響。
蕭輔道得到忽必烈的認可後,很快便向忽必烈推薦了李居壽,說他才識淵博,機敏明道,足以托付大事。忽必烈求賢若渴,與李居壽多次對談後,對他也十分推崇,於是賜號“貞常大師”,授紫衣一襲。不久之後,蕭輔道便將太一道傳嗣給李居壽,為太一道五祖。
李居壽通《三式》、《易傳》、《皇極》之學。其於太一道嗣挈綱領,持守成規,宏展道紀,信徒甚眾。中統建元春正月,李居壽奉詔於本宮設黃籙大醮。秋九月,又奉諭祈祓金籙醮筵,忽必烈賜號為“太一演化貞常真人”。二年冬,忽必烈命李居壽祭鬥於厚載門,可見他受到的禮遇。
至元三年,忽必烈特賜李居壽深宅一所。十一年,特旨創太一廣福萬壽宮於兩京(即上都與大都),建齋壇,領祠事,且禋祀六丁。十三年,忽必烈再賜太一掌教宗師印,掌管道教事。後留宿宮禁,參預庭議。
李居壽為人,十分懂得進退之道。當初八思八與諸道士激辯佛道之分,李居壽在場卻極少發言,也帶頭承認辯論失敗。因為他早就看出來,八思八的論述更符合忽必烈等蒙古貴族的胃口,藏傳佛教已是勢不可當,自己何苦螳臂擋車呢?
果然,眾多道士也不是八思八的對手,紛紛敗下陣來,還有人當場削發為僧,藏傳佛教由此取得了更大的統治地位。不過,李居壽的明哲保身深得八思八的欣賞,因此八思八在得勢之後並沒有對李居壽和他的太一道進行追殺,以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李居壽也得以繼續受到忽必烈的信重。
李居壽雖然可以參與庭議,但他從來不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意見,更不會讓自己與八思八有任何衝突的機會,因此在程越進大都後,李居壽從未在程越麵前出現過,甚至連私下裏的問候也沒有。程越知道此人,也在朝臣裏麵見過他,但從來沒與他說過話。
程越大殺喇嘛,八思八被程越壓得喘不過氣,李居壽居然成了最大的獲益者。他的太一道在大都信眾大增,廣福萬壽宮也香火鼎盛,但李居壽依然無動於衷,完全沒有投靠程越的跡象。
其實曆史上就是這位李居壽在忽必烈麵前進言,打開了真金參決朝政的道路,程越對此心知肚明,所以雖說與李居壽沒有什麽交往,但對他的一舉一動也很留意。
安童笑道:“原來王爺也知道他,是,確實是李居壽。此人的道行如何,下官是不知道的,但他在大汗麵前,倒是很得信重。而且自從王爺重手懲治喇嘛以來,李居壽在大汗麵前似乎隱隱有抬頭之勢,大汗找他進宮論道的次數也多了。”
程越點點頭,道:“此人的確是很好的人選,不過,我還有幾個人,想一並送到大汗身邊遏製那些狗屁喇嘛。”
安童聽到程越開口就罵,不禁哈哈大笑,道:“大元敢於罵喇嘛的,大概隻有王爺。不瞞王爺說,連下官都不敢對喇嘛擺什麽臉色,更不要提罵他們了。八思八國師對王爺避之唯恐不及,但對其他的大臣甚至諸王,依舊是高高在上,我們非頂禮膜拜不可。”
程越冷笑道:“自古以來,宗教越昌盛,則國家越衰弱,足以證明宗教如果不受抑製,就會變成禍害!我不管別人怎麽想,犯到我手裏,絕不寬貸!”
安童聽得眉飛色舞,笑道:“王爺精於史學,故此洞若觀火!”
程越轉而又歎了口氣,道:“可是不容易啊,就拿八思八來說,我下了那麽大的工夫,結果還是沒多大的用處。太子其實也篤信藏傳佛教,隻不過沒有大汗那麽走火入魔罷了。”
安童勸慰道:“這種大事,總要一點一點地做,就象生病一樣,病去如抽絲,不可能立竿見影。”
程越頜首道:“我當然明白,所以我才要送幾個人給大汗,有他們在,至少可以讓大汗離那些該死的喇嘛遠一點。”
安童好奇地問道:“不知王爺提到的那幾個人是誰?為何能有這般能力?下官為何一無所知?”
兩人定下計策,安童卻又為難起來,躊躇地道:“王爺,此事十分重大,大汗想必是不喜歡聽的,下官該怎麽進諫才好?”
從古到今,所有的帝王都不希望自己逐步被排擠到權力之外,老皇帝更是忌諱談到這種話題,大致上第一個提起來的,當時雖然會得到皇帝裝模作樣的勉勵,事後卻幾乎都被冷落,不得善終的也大有人在。安童還很年輕,又是勳臣之後,顯然不願意自己的家族遭此厄運。
程越笑了笑,道:“當然不是由我們去說,我剛才不是說過麽?大汗既然喜歡聽那些天道玄虛之事,我們就不妨投其所好!”
安童精神一振,湊上前問道:“請王爺明示。”
程越道:“大汗寵信的不隻有喇嘛,對和尚與道士大汗也不肯怠慢,既然這樣,總會有人替我們把話跟大汗講明白的。”
安童細細一想,擊節讚歎道:“好!王爺的計策委實高明,大汗萬萬也不會想到,王爺竟然會利用和尚或道士進言!王爺,下官就知道幾位大汗寵信的居士和道長,不如……”
程越微微一笑,道:“丞相想說的道士是李居壽麽?”
李居壽,自幼喜歡道學,十三歲時,跟隨太一道四祖蕭輔道修行。長大後,受戒為道士。
忽必烈做宗王時,廣招天下賢能,其中就有蕭輔道。蒙古人雖篤信藏傳佛教,但對其他的宗教也不排斥,蒙古王公大臣和皇後嬪妃裏麵也各有信仰,信什麽都不奇怪,比如被程越嚴厲鎮壓的聶思脫裏教,在大都就有教堂和許多信奉者,更不要提欽察汗國根本是伊斯蘭教的國度了。
由於成吉思汗曾經得到過丘處機等道士的協助,因此道教也頗受禮遇,在蒙古諸王中頗有影響。
蕭輔道得到忽必烈的認可後,很快便向忽必烈推薦了李居壽,說他才識淵博,機敏明道,足以托付大事。忽必烈求賢若渴,與李居壽多次對談後,對他也十分推崇,於是賜號“貞常大師”,授紫衣一襲。不久之後,蕭輔道便將太一道傳嗣給李居壽,為太一道五祖。
李居壽通《三式》、《易傳》、《皇極》之學。其於太一道嗣挈綱領,持守成規,宏展道紀,信徒甚眾。中統建元春正月,李居壽奉詔於本宮設黃籙大醮。秋九月,又奉諭祈祓金籙醮筵,忽必烈賜號為“太一演化貞常真人”。二年冬,忽必烈命李居壽祭鬥於厚載門,可見他受到的禮遇。
至元三年,忽必烈特賜李居壽深宅一所。十一年,特旨創太一廣福萬壽宮於兩京(即上都與大都),建齋壇,領祠事,且禋祀六丁。十三年,忽必烈再賜太一掌教宗師印,掌管道教事。後留宿宮禁,參預庭議。
李居壽為人,十分懂得進退之道。當初八思八與諸道士激辯佛道之分,李居壽在場卻極少發言,也帶頭承認辯論失敗。因為他早就看出來,八思八的論述更符合忽必烈等蒙古貴族的胃口,藏傳佛教已是勢不可當,自己何苦螳臂擋車呢?
果然,眾多道士也不是八思八的對手,紛紛敗下陣來,還有人當場削發為僧,藏傳佛教由此取得了更大的統治地位。不過,李居壽的明哲保身深得八思八的欣賞,因此八思八在得勢之後並沒有對李居壽和他的太一道進行追殺,以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李居壽也得以繼續受到忽必烈的信重。
李居壽雖然可以參與庭議,但他從來不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意見,更不會讓自己與八思八有任何衝突的機會,因此在程越進大都後,李居壽從未在程越麵前出現過,甚至連私下裏的問候也沒有。程越知道此人,也在朝臣裏麵見過他,但從來沒與他說過話。
程越大殺喇嘛,八思八被程越壓得喘不過氣,李居壽居然成了最大的獲益者。他的太一道在大都信眾大增,廣福萬壽宮也香火鼎盛,但李居壽依然無動於衷,完全沒有投靠程越的跡象。
其實曆史上就是這位李居壽在忽必烈麵前進言,打開了真金參決朝政的道路,程越對此心知肚明,所以雖說與李居壽沒有什麽交往,但對他的一舉一動也很留意。
安童笑道:“原來王爺也知道他,是,確實是李居壽。此人的道行如何,下官是不知道的,但他在大汗麵前,倒是很得信重。而且自從王爺重手懲治喇嘛以來,李居壽在大汗麵前似乎隱隱有抬頭之勢,大汗找他進宮論道的次數也多了。”
程越點點頭,道:“此人的確是很好的人選,不過,我還有幾個人,想一並送到大汗身邊遏製那些狗屁喇嘛。”
安童聽到程越開口就罵,不禁哈哈大笑,道:“大元敢於罵喇嘛的,大概隻有王爺。不瞞王爺說,連下官都不敢對喇嘛擺什麽臉色,更不要提罵他們了。八思八國師對王爺避之唯恐不及,但對其他的大臣甚至諸王,依舊是高高在上,我們非頂禮膜拜不可。”
程越冷笑道:“自古以來,宗教越昌盛,則國家越衰弱,足以證明宗教如果不受抑製,就會變成禍害!我不管別人怎麽想,犯到我手裏,絕不寬貸!”
安童聽得眉飛色舞,笑道:“王爺精於史學,故此洞若觀火!”
程越轉而又歎了口氣,道:“可是不容易啊,就拿八思八來說,我下了那麽大的工夫,結果還是沒多大的用處。太子其實也篤信藏傳佛教,隻不過沒有大汗那麽走火入魔罷了。”
安童勸慰道:“這種大事,總要一點一點地做,就象生病一樣,病去如抽絲,不可能立竿見影。”
程越頜首道:“我當然明白,所以我才要送幾個人給大汗,有他們在,至少可以讓大汗離那些該死的喇嘛遠一點。”
安童好奇地問道:“不知王爺提到的那幾個人是誰?為何能有這般能力?下官為何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