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朕的大涼國土
我是禦史,開局痛斥女帝 作者:吞雲吐霧老臘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書袋心中苦笑。
心說高元一這老頭子不來,自己倒成了背鍋的人了。
更讓他反感的是,高元一每一次遇到這種事情,都是什麽都不管,什麽都不做。
事實上,就憑他的手段,這些謠言如果他不願意,在鎮北城根本就流傳不起來。
別說是高元一。
就算是李藥師一句話,同樣可以免去很多的煩惱。
可是這一次,偏偏高元一和李藥師,都不管。
“說說吧。”
沉默片刻之後,女帝把手中的奏疏放下,抬起頭偶,目光掃過諸人,淡淡的說道:“高昌的事情,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
方孝孺,趙永康麵色平靜,眼觀鼻、鼻觀心,一言不發。
明明,之前在朝堂之上,兩個人蹦躂的還挺歡的。
可是現在,不知道考慮到了什麽事情……
可能是因為禦書房之中的女帝表情不太友好,也可能是小書袋一個勁兒的嗑瓜子讓他們心煩意亂……
而小書袋看著這古怪的一幕,心裏忍不住好笑了一些。
這些人,似乎真的忘了女帝是個什麽樣的人啊。
他趕緊咳了一聲,對李藥師挑了挑眉。
李藥師一怔,也發覺事情有些微妙。
女帝問話,這麽長時間竟然沒有一個人開口說話,就把女帝晾在了那裏,是有些不合適。
沉了一下,李藥師開口:“陛下……”
剛剛開口說出兩個人,女帝一直壓抑的怒火還是爆發了出來,怒道:“今天在朝堂上,一個個都挺能說的,怎麽現在啞巴了?”
說著話,更是將身前書案上的奏疏撿起來,一把丟了出去,全都掉在了三個人的身前,怒斥道:“自己看!”
“這都是你們上奏的東西!”
“彈劾高元一、李藥師,還有高昌王都的事情,全都在這裏。”
“怎麽?”
“有膽量寫,沒膽量說?”
“方孝孺,你是不是覺得朕脾氣好了?”
“趙永康,你是不是覺得吏部尚書天官第一人,了不起了?”
接連點了兩個人的名字,方孝孺和趙永康苦笑醫生,連稱不敢。
女帝冷哼一聲,目光又落在李藥師的身上。
李藥師倒是沒有什麽反應。
畢竟,這些上奏的事情,與他無關。
他隻是一臉無辜的望著女帝,什麽都不說。
這時,還是方孝孺站了出來,輕歎了一口氣,開口說道:“陛下。”
“坊間流言蜚語極多。”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陛下近來朝會太少。”
“而且,鎮北城隻是一城,並非國都。”
“陛下大涼皇帝,北巡以示皇恩足矣。如今已在鎮北城生活數月,遲遲不返神都,總是有些不妥。”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方孝孺還是說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方孝孺咽了口唾沫,斟酌了一下言辭,繼續說道:“陛下,無論是梁王還是李藥師,甚至高昌的事情,其實都不算什麽大事。”
“大涼的一切,都是陛下的。”
“但是因為陛下一直久居鎮北城,難免使人心慌。”
“百姓心慌,流言蜚語傳入官員的耳朵裏,也令文武百官有些心慌。”
“陛下,臣以為,應當返迴神都了。”
這話一出,也沒有什麽人不明白方孝孺的意思了。
言外之意,隻要迴到神都,什麽亂七八糟的事情,全都沒有了。
李藥師心中不由得冷笑了一聲,心說這位大學士真的是……有些異想天開!
要是僅憑這麽一點流言蜚語,就能讓女帝返迴神都。
昔年大涼朝堂,也不會變成那般景象。
這時,趙永康也點頭附和:“陛下,如今流言蜚語頗多,不僅影響大涼,也在影響高昌。”
女帝神色冷漠,目光再次落在李藥師的身上:“你,說。”
兩個字,令李藥師不由得心中苦笑。
但是現在,還是隻能打起精神苦笑道:“臣將覺得,天下是陛下的,陛下想要做什麽,都可以的。”
“流言蜚語,誰傳的,殺了就是嘛。”
“高昌王都……”
“嚴立本帶人,又是幫助高昌築城,又是幫助他們發展農業。”
“高昌這時候翻臉,著實欠揍。”
“但是,鎮北軍已經裁軍,戰力大不如前,貿然動兵……”
他稀稀拉拉的說了一堆,基本上全都是廢話。
女帝聽著,不由得秀眉緊蹙,忍不住冷哼了一聲,打斷了他的廢話。
“朕不想聽你們說這些沒用的了。”女帝伸手指了指地上散落的奏疏,淡淡的說道:“自己看看吧,看看朕說的對不對。”
方孝孺和趙永康不由得一怔。
猶豫了一下,還是從地上撿起奏疏,仔細的看了看。
兩個人的臉色,漸漸變的難看了起來。
奏疏,隻是普通的奏疏,並沒有什麽華麗的辭藻,也不是什麽錦繡文章,但是卻令方孝孺和趙永康的臉上寫滿了震驚。
如果這些奏疏上寫的是真的,那麽這一次……他方孝孺和趙永康,真的是錯的有些離譜了!
“近一個月的時間。”
“淮南、江南、嶺南、河東,先後出事兒。”
“你們的奏疏呢?”
“文閣可曾收到地方的上書?”
“是沒有收到,還是知情不報?”
“倘若不是高元一秘奏,朕還不知道,這四個地方都已經不種土豆、不種紅薯了。”
“怎麽,不需要了?”
“還有,河東怎麽迴事兒?為什麽不煉鹽了?”
女帝平靜的聲音再次響起,冷冷的問道:“朕很想知道,朕已經三令五申的事情,為什麽還會出錯?”
“唐燦,不管他怎麽樣,他留下來的這些東西,關乎國計民生,決不能就這麽算了。”
“方孝孺,你什麽意思?”
實話實說,他並沒有想到,事情會演變成這個樣子。
關於這一點,他和女帝的看法一致。
不管唐燦怎麽樣,這些東西總是要用,總是要吃……
幾個人,全都陷入沉默。
“大涼的問題,不是朕在哪的問題。”女帝站了起來,走出書案,站在幾個人的麵前,冷冷的說道:“朕在神都,這些消息,就能傳入朕的耳朵裏了?”
“你們是不是忘了,朕是大涼的皇帝!”
“大涼國土,朕想要在哪,就在哪!”
心說高元一這老頭子不來,自己倒成了背鍋的人了。
更讓他反感的是,高元一每一次遇到這種事情,都是什麽都不管,什麽都不做。
事實上,就憑他的手段,這些謠言如果他不願意,在鎮北城根本就流傳不起來。
別說是高元一。
就算是李藥師一句話,同樣可以免去很多的煩惱。
可是這一次,偏偏高元一和李藥師,都不管。
“說說吧。”
沉默片刻之後,女帝把手中的奏疏放下,抬起頭偶,目光掃過諸人,淡淡的說道:“高昌的事情,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
方孝孺,趙永康麵色平靜,眼觀鼻、鼻觀心,一言不發。
明明,之前在朝堂之上,兩個人蹦躂的還挺歡的。
可是現在,不知道考慮到了什麽事情……
可能是因為禦書房之中的女帝表情不太友好,也可能是小書袋一個勁兒的嗑瓜子讓他們心煩意亂……
而小書袋看著這古怪的一幕,心裏忍不住好笑了一些。
這些人,似乎真的忘了女帝是個什麽樣的人啊。
他趕緊咳了一聲,對李藥師挑了挑眉。
李藥師一怔,也發覺事情有些微妙。
女帝問話,這麽長時間竟然沒有一個人開口說話,就把女帝晾在了那裏,是有些不合適。
沉了一下,李藥師開口:“陛下……”
剛剛開口說出兩個人,女帝一直壓抑的怒火還是爆發了出來,怒道:“今天在朝堂上,一個個都挺能說的,怎麽現在啞巴了?”
說著話,更是將身前書案上的奏疏撿起來,一把丟了出去,全都掉在了三個人的身前,怒斥道:“自己看!”
“這都是你們上奏的東西!”
“彈劾高元一、李藥師,還有高昌王都的事情,全都在這裏。”
“怎麽?”
“有膽量寫,沒膽量說?”
“方孝孺,你是不是覺得朕脾氣好了?”
“趙永康,你是不是覺得吏部尚書天官第一人,了不起了?”
接連點了兩個人的名字,方孝孺和趙永康苦笑醫生,連稱不敢。
女帝冷哼一聲,目光又落在李藥師的身上。
李藥師倒是沒有什麽反應。
畢竟,這些上奏的事情,與他無關。
他隻是一臉無辜的望著女帝,什麽都不說。
這時,還是方孝孺站了出來,輕歎了一口氣,開口說道:“陛下。”
“坊間流言蜚語極多。”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陛下近來朝會太少。”
“而且,鎮北城隻是一城,並非國都。”
“陛下大涼皇帝,北巡以示皇恩足矣。如今已在鎮北城生活數月,遲遲不返神都,總是有些不妥。”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方孝孺還是說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方孝孺咽了口唾沫,斟酌了一下言辭,繼續說道:“陛下,無論是梁王還是李藥師,甚至高昌的事情,其實都不算什麽大事。”
“大涼的一切,都是陛下的。”
“但是因為陛下一直久居鎮北城,難免使人心慌。”
“百姓心慌,流言蜚語傳入官員的耳朵裏,也令文武百官有些心慌。”
“陛下,臣以為,應當返迴神都了。”
這話一出,也沒有什麽人不明白方孝孺的意思了。
言外之意,隻要迴到神都,什麽亂七八糟的事情,全都沒有了。
李藥師心中不由得冷笑了一聲,心說這位大學士真的是……有些異想天開!
要是僅憑這麽一點流言蜚語,就能讓女帝返迴神都。
昔年大涼朝堂,也不會變成那般景象。
這時,趙永康也點頭附和:“陛下,如今流言蜚語頗多,不僅影響大涼,也在影響高昌。”
女帝神色冷漠,目光再次落在李藥師的身上:“你,說。”
兩個字,令李藥師不由得心中苦笑。
但是現在,還是隻能打起精神苦笑道:“臣將覺得,天下是陛下的,陛下想要做什麽,都可以的。”
“流言蜚語,誰傳的,殺了就是嘛。”
“高昌王都……”
“嚴立本帶人,又是幫助高昌築城,又是幫助他們發展農業。”
“高昌這時候翻臉,著實欠揍。”
“但是,鎮北軍已經裁軍,戰力大不如前,貿然動兵……”
他稀稀拉拉的說了一堆,基本上全都是廢話。
女帝聽著,不由得秀眉緊蹙,忍不住冷哼了一聲,打斷了他的廢話。
“朕不想聽你們說這些沒用的了。”女帝伸手指了指地上散落的奏疏,淡淡的說道:“自己看看吧,看看朕說的對不對。”
方孝孺和趙永康不由得一怔。
猶豫了一下,還是從地上撿起奏疏,仔細的看了看。
兩個人的臉色,漸漸變的難看了起來。
奏疏,隻是普通的奏疏,並沒有什麽華麗的辭藻,也不是什麽錦繡文章,但是卻令方孝孺和趙永康的臉上寫滿了震驚。
如果這些奏疏上寫的是真的,那麽這一次……他方孝孺和趙永康,真的是錯的有些離譜了!
“近一個月的時間。”
“淮南、江南、嶺南、河東,先後出事兒。”
“你們的奏疏呢?”
“文閣可曾收到地方的上書?”
“是沒有收到,還是知情不報?”
“倘若不是高元一秘奏,朕還不知道,這四個地方都已經不種土豆、不種紅薯了。”
“怎麽,不需要了?”
“還有,河東怎麽迴事兒?為什麽不煉鹽了?”
女帝平靜的聲音再次響起,冷冷的問道:“朕很想知道,朕已經三令五申的事情,為什麽還會出錯?”
“唐燦,不管他怎麽樣,他留下來的這些東西,關乎國計民生,決不能就這麽算了。”
“方孝孺,你什麽意思?”
實話實說,他並沒有想到,事情會演變成這個樣子。
關於這一點,他和女帝的看法一致。
不管唐燦怎麽樣,這些東西總是要用,總是要吃……
幾個人,全都陷入沉默。
“大涼的問題,不是朕在哪的問題。”女帝站了起來,走出書案,站在幾個人的麵前,冷冷的說道:“朕在神都,這些消息,就能傳入朕的耳朵裏了?”
“你們是不是忘了,朕是大涼的皇帝!”
“大涼國土,朕想要在哪,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