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之戰結束了,關羽等人堅持到了最後一刻,親眼見證了公孫瓚的最後一戰,最後一場衝鋒。


    他們沒有救援,這是屬於公孫瓚的時刻,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四個月的時間,公孫瓚屠殺烏桓鮮卑數萬人之眾,征召幽州青壯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折損人手。


    建安五年北疆平定之時,漁陽,代郡,上穀三郡矗立著十餘座京觀,宣告著公孫瓚對於北疆異族的震懾。


    看著最後一刻,公孫策騎著血色的戰馬,褪去了多餘的甲胄,手持長矛衝鋒的那一刻。


    公孫續跪在了地上,仰天痛哭。


    他們就在一旁觀戰,親眼見證公孫瓚的滅亡,看到了他被袁紹眾將輪番廝殺之後,死在了那大軍之中。


    袁紹沒有糟踐公孫瓚的屍體,反倒是收攏了所有公孫瓚麾下將校的屍體將他們送到了關羽的麵前。


    “公孫瓚已經亡了,帶著他的家眷走吧。


    公孫瓚一聲征戰於北疆,最後聲名狼藉也在北疆,但我袁本初,仍然要說一聲。


    他公孫瓚是個英雄。


    你們最好還是將他葬在北疆的大地上。”


    袁本初的話沒有得到反駁,按照他們原本的想法他們是要將公孫瓚帶迴家鄉,或者是帶迴雍涼之地去的。


    但是袁本初說得對,他這一輩子都在北疆的邊境廝殺,若是這麽將他帶走。


    不值得。


    公孫瓚就被葬在了漁陽,他的戰士,他的白馬義從,全都在他的身邊。


    袁本初讓瘸了一條腿的袁熙在公孫瓚的墳前跪了三天三夜。


    而這段時間,大量的幽州百姓進入了易京一代,這裏有三百萬斛糧秣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


    這裏似乎成為了整個幽州的生機,不,是整個北方的生機。


    關羽等人知道,這是赤裸裸的陽謀,這是為了保證他們這群成天打著仁義旗號的家夥,不能幹出這種絕人糧秣的事情。


    他們若是放了一把火,便是皇甫嵩重生也救不了他們的名聲了。


    他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趕到幽州的袁熙分發糧秣,收攏幽州百姓的民心,甚至於還有一塊石碑被百姓們立了起來。


    說是為了袁熙立的,為了記錄他的功績。


    袁熙為了表明自己的孝順,讓人將這功績寫成了自己父親袁紹的,然後他的腿就瘸了。


    石碑也被人拆了。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多了,下葬,跪拜,離開。


    關羽帶走了公孫家的家眷,對此袁本初也的確是完成了自己的諾言,告訴從幽州到關中的所有關卡之地。


    但凡敢阻攔者,殺無赦。


    至於關羽他們拆了霹靂車,帶走了那五十萬斛糧草,袁本初也選擇了無視。


    “五十萬斛糧草,給公孫瓚的兒子又能如何,難不成我袁本初還差這點糧草不成,就當我送給公孫瓚的了。”


    這話說得豪放,聽的田豐直抽抽。


    若非是沮授一直給他順氣兒,恐怕田豐就直接過去了。


    那不是五十石,那也不是五十斛,那是五十萬斛,那玩意冀州能用兩三年呢。


    天知道這大災還有多久,當初他們從那些人手裏把這東西要出來容易麽,你說送你就送。


    要臉不要了。


    不過不管怎麽說,就如同沮授說的那句話一樣。


    他們的主公就是這麽一個人,霸氣之中總是帶著點.....傻傻的意思。


    當然田豐也給了另一個評價。


    死要麵子活受罪。


    最後田豐就被趕迴冀州去了。


    還是沮授說了一句實話。


    “五十萬斛糧秣,就他們那千來人,想要運迴關中恐怕天下都太平了。


    傳令冀州各地,對各地災民集結,看準了關羽的大軍,他們不是自詡仁德麽。


    一路堵過去,就當關雲長為我等賑災了!”


    一句話道明了真相,真當北方豪傑都是傻子?


    關羽帶著眾人一路向西,沿途卻是暢通無阻,當然也有幾家不知道死活的非要阻攔,似乎想要從他的手中得到點什麽......


    然後他們一般來說是交出了自己的腦袋,二般來說是連腦袋也剩不下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路橫衝直撞的即將進入了關中地界,甚至為了保證不讓某些嚷嚷著找侄女的家夥打擾。


    他直接選擇了走北地。


    繞過了弘農一帶。


    當然,這一路上因為天災和沮授的原因,關羽也的確是收攏了不少的難民,對此冀州一脈的官員守將知道自家主公的意思。


    關羽沒有太過分,大家也就沒有太過分。


    無數的難民蜂擁而至,那五十萬斛糧秣在這種情況下幾乎算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消失。


    仁德再次成為了束縛他們的名號。


    這五十萬斛糧秣,是雍涼之地的救命糧,但是如今他們若是不許或者是.....關羽得承認自己幹不出屠殺難民的事情。


    他們也幹不出將這些人拒之門外,裝聾作啞的事情。


    隻不過在這個過程之中,有這麽一批人也慢慢的加入了進去。


    “先生,我等真的要去長安麽?”


    “讀書是為了讓你們明禮,行走天下則是讓你們見證天下,最終兩相結合才是讓你們對這天下有一個詳細的理解。”


    “先生教導的是,我等明白。”


    “之前我等拜謁公孫將軍,爾等可有什麽想說的?”


    “公孫將軍奮戰至死,或有汙濁不礙大義,百姓重利而不曉此事,實在是讓人心中悲憤。”


    那學子似乎是真的受到了感觸一樣,不由的有些捶胸頓足的意思。


    其他人聽到這些話語之後也是一個個的無奈歎息,似乎為公孫瓚感覺到了不值。


    “公孫伯圭一生征伐邊疆之地,我為的乃是自己的心,而非他人也。


    爾等為公孫伯圭悲憤,何不想想如何讓百姓明悟此間道理。


    正所謂倉稟足,方能知曉禮儀。


    如今天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避寒,如何能夠知曉禮儀真相?”


    那先生的話語不似訓斥,卻也讓眾人低頭認錯。


    他們都是遼東的而來的漢子,也是遼東的學子,這些人之中難民,百姓,稚子。


    雜七亂八的看上去十分的雜亂。


    當年很多人都是跟隨著這位先生一起避禍遼東的人,如今受其恩惠多年,被其教導多年。


    如今正是先生要帶著他的學生們來見識見識這天下大勢。


    這是這位先生第三次出手了,不過這一次他卻是信心百倍,因為他終於不再是孤軍奮戰了。


    越來越多的難民,越來越少的糧食,關雲長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加快自己的腳步。


    盡可能快的帶著盡可能多的糧秣迴到關中之地,見到自己的主公。


    看著這一幕的先生也是無奈的搖頭,還是沒有弄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裏。


    就在他忍不住要去製止關羽的時候,突然前方的關羽臉色猛地一變,然後飛也似的策馬跑遠了。


    這方向,似乎是個小樹林.....


    “雲長將軍身體不適,大軍暫由某家接管。”


    一直一言不發的劉曄突然宣布接管了大軍,然後直接在距離關中隻有百餘裏的地方,告訴大軍就此停留。


    等待關羽身體康複。


    這一下子大軍沒有如何,這後方的百姓可算是炸了。


    他們本以為如果不跟著關羽進入雍涼之地的話,恐怕他們就再也不能享受這種救濟了。


    如今這大軍突然停下,看著那些仍然還數不清的糧秣,他們頓時興奮了起來。


    而劉曄似乎也並不在意這一點,不斷的派發著糧秣,粥食等等給這些難民。


    同時一麵又一麵的“劉”字大旗就這麽樹立了起來。


    玄德公的名聲在這天下本就已經算是響亮了,如今隨著原來越多的百姓到來,那玄德公仁德的名聲也是越來越大。


    而劉曄也不著急。


    一日行走十餘裏,這百餘裏的路程他愣是走了足足的十天之多。


    那本來還剩下不少的糧秣,等到他們靠近關中大地,見到接應他們的李通之時。


    已經剩下的不足萬斛之多了。


    關羽如今的臉色已經變得蠟黃了起來,那不但是這幾天鬧肚子鬧的,也是被劉曄氣的。


    他若非實在是沒有力氣,他得把這家夥的腦袋塞進屁股裏。


    如今雍涼都快把荊州吃空了,這家夥竟然還這麽幹。


    這不是和袁紹一樣麽!


    “雲長,有些事情某家可以順著你,那無傷大雅,但有些事情你得分得出輕重緩急。


    糧沒了讓荊州再想辦法籌措,把少君的肉刮了,血抽幹了也要弄到糧過來。


    因為隻要關中緩過這口氣兒來,八百裏秦川就是最好的迴報。


    這是少君早就想明白的事情。


    但是使君還沒有想明白自己的事情。


    玄德公最大的優勢是什麽?


    漢室宗親?司隸校尉?雍涼霸主?


    玄德公隻有一個優勢,仁德!


    別說是五十萬斛,就算是五百萬斛糧草,換來玄德公的仁德之名流傳天下那也是應當的!”


    “可雍涼之地的百姓呢?”


    “那是少君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你要解決的問題。”


    “你!”


    “這是天下爭霸,欲以王道立足於世,就一定要有王道的勇氣和心胸。


    玄德公還差那麽一點點。”


    劉曄說完之後直接從懷中掏出來了劉封的貼身玉玨。


    “少君以家傳玉玨為信,讓某家擔任司隸校尉長史,輔佐玄德公。


    雲長你現在可也是某家麾下將。”


    “哼!”關羽最後隻是冷哼一聲,“他那家傳玉玨乃是假貨,主公身上沒十塊也有八塊,你洋洋自得個什麽勁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小君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煙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煙慕並收藏三國之小君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