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了很多書友關於書中丘力居,張純以及公孫瓚的問題。


    我們所熟知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87年,張舉自命天子,張純自命彌天將軍、安定王,然後聯合丘力居一同劫掠青、徐、幽、冀四州。


    斬殺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還差點坑了公孫瓚。


    這是實話,但是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張舉和張純這倆並不是一路人。


    因為他們都是漁陽之人,而且又都姓張,所以很多人覺得他們應該就是同宗同族的。


    但是後來作者發現有一個問題對不上,那就是公孫瓚和丘力居兩個人的關係對不上。


    黃巾起義是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那一年公孫瓚已經是涿縣縣令,並且已經有了不小的名聲。


    之後黃巾起義的時候,公孫瓚卻是失蹤了,這直接導致了幽州刺史郭勳,和太守劉衛兩個人的陣亡。


    對此作者查了一下,公孫瓚這個家夥當初在幹什麽。


    然後有一個很驚訝的事情。


    《三國誌》記載,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


    解釋就不用多說了,光和年間是說的公元184之前的那幾年,而那幾年也的確是涼州打的飛起的時候,至於為什麽是公孫瓚領兵。


    書中也解釋了,幽州當時負責統兵的護烏桓中郎將宗員應該跑到洛陽去了,否則他當不了盧植的副將。


    這麽一來,公孫瓚帶兵去涼州的時間應該就在黃巾之亂的前麵不久,緊跟著出現的事情就是還沒有出幽州。


    烏桓就亂套了,然後公孫瓚不得不去邊境和烏桓先開打,最後的結果就是公孫瓚和烏桓打了數年的時間。


    第一任刺史郭勳讓黃巾軍捅了菊花沒了,第二任陶謙搞不定走了,第三任劉虞直接招降了丘力居,這仇也就結下來了。


    而這裏麵,也就出現了張舉和張純的區別。


    187的時候,公孫瓚毫無疑問還在和複叛的烏桓人作戰,而這個時候張舉和張純同時做出了一個選擇。


    那就是參與到涼州的討伐馬騰韓遂之戰中。


    至於他們為啥能夠聯係到張溫,這是因為張溫當時想要帶去的是從幽州征召的三千烏桓突騎。


    所以才能夠和張純有聯係,至於張舉,作者嚴重懷疑這個家夥是被征調的。


    中山太守張純請求當時平定涼州的張溫,希望能夠允許自己加入進去,而泰山太守張舉,也已經加入了涼州戰場之中。


    但是這兩個人的區別,卻是有著明顯的不同。


    泰山太守張舉反了,是因為他不受重用,覺得張溫對他不夠好,他撒丫子跑了。


    而張純就有意思了,張溫不但沒有同意張純加入涼州戰場,還直接告訴公孫瓚,將這個玩意趕緊弄死了再說。


    這個態度說明張純絕對已經上了大漢朝廷的黑名單了。


    所以說,張純的反叛要在張舉前麵,而且不是前麵一星半點,至於是不是他被張角忽悠著去聯係烏桓人拖住幽州大軍給廣陽黃巾軍偷襲薊縣的機會。


    這說實話就不得而知了,隻能說有可能。


    所以,這不是作者將事情提前,而是作者真的覺得這家夥這個時候再不反就沒機會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小君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煙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煙慕並收藏三國之小君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