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話說迴來,這個不能算是評價人能力的標準,畢竟按照史記的記載,漢初受封侯的人數還是不少的,按照記載據說是侯者百四十有三人,這些主要還是屬於那種不斷征戰勞苦功高或者說沒有功勞還有苦勞的類型,至於說明確的戰績記錄,也就排在前列的那些,其他都沒有單帶的表現,估計也就是跟著主帥混而已。
“就算那些家夥有什麽小心思,也不可能拉得動咱們麾下的義軍,這一點,我對於陳將軍的本事還是有信心的!”王黃笑道。
王黃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真講起來,陳豨在收心、交際這方麵的能力絕對不是吹的。
首先第一點,當初韓王信反叛,逃入匈奴,漢高祖到平城而迴,封陳豨為列侯,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督統趙國、代國的邊防部隊,這一帶戍衛邊疆的軍隊統歸他管轄。
趙代相國的地位不亞於曹參相齊,而曹參軍功可謂第一,乃是劉邦親信豐沛係的領軍人物之一,而陳豨既不是出自豐沛也不是豐沛周邊的人士,卻能夠得到劉邦的看重,交托如此重要的職務,可見一斑。
另一方麵,陳豨在高祖七年,封代相時,進京覲見劉邦。因其過去是韓信的部將,故也去拜見了韓信。韓信引入密室對陳豨說:“你今天能得此重任是因為得到皇帝的信任,但陛下生性多疑,若一人告你謀反陛下可能不信,若多人告你謀反,陛下必起疑心,恐怕你的災禍就要臨頭了。若將來有一天你被逼謀反,我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
這一段說起來應該就是指的淮陰韓信而不是韓王信。
韓信看得起的人不多,別忘了韓信羞與灌絳樊噲之流為伍,但與陳豨話語中非常客氣,這種態度絕不僅僅是要引入一個在地方上的外援的態度。
這兩點說明他在與上層交際方麵的手腕,當然側麵來看,別人能夠看重他也說明了他的能力。
再者就說對於下層的態度。
陳豨的隨行賓客有一千多輛車子,把邯鄲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滿。而陳豨對待賓客用的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禮節,而且總是謙卑恭敬,屈已待人。
這妥妥的四公子之類的套路啊,如此這般,下麵的人還能不死忠?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行為把他送上了不歸路。
趙相國周昌看到陳豨的陣仗,就請求進京朝見。見到劉邦之後,把陳豨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恐怕會有變故等事全盤說出。
劉邦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麵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暗中派賓客到王黃、曼丘臣處通消息。
真講他就是崇拜信陵君,也喜歡結交朋友,賓客上千本身這個事情也不算什麽。隻是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接二連三的諸侯王造反的事情不斷發生,你這個時候還折騰這些去觸動劉邦敏感的神經,那不是太不會做人了嘛!
而且說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養士這個套路本身也已經不適合這麽光明正大、大張旗鼓的去做了。
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問題是你現在養士你想要對抗誰?幾個意思?
迴過頭來,前麵提到過為了對應戰國四公子等等養士網羅人才對付秦國的戰略,呂不韋也是大肆招攬門客,甚至相較於四公子,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麵的建樹更要高的多了。
可是等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始皇帝還能容忍你這樣的存在來肘製、威脅他的權威?
不僅僅是呂不韋,還有被始皇帝扶植起來對付呂不韋的嫪毐也是如此,嫪毐被封為長信侯,以河西太原郡為其封地,雍城的一應事情決於嫪毐,宮中事無大小也均決於他,家中童仆賓客多至數千人,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賓客舍人也有千餘人。
呂不韋因為嫉妒嫪毐能力過人且深受太後賞識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派人向秦王告嫪毐與太後***太後與嫪毐決定趁秦王不在鹹陽的時機鏟除呂不韋,在秦王去壅城舉行冠禮時,嫪毐按計劃用秦王與太後印信,引導其僮仆門客和軍隊發動政變,要誅殺呂不韋。想不到呂不韋樹大根深,勾結楚係勢力昌平君、昌文君領鹹陽士卒與嫪毐爭鬥,兩軍戰於鹹陽。呂不韋假冒秦王下令:“凡有戰功的均拜爵厚賞,宦官參戰的也拜爵一級。”嫪毐軍數百人被殺死,嫪毐也深受重創。嫪毐的軍隊大敗,與死黨倉皇逃亡。
這兩個家夥在始皇帝不在的時候在都城鹹陽折騰出這麽大的動靜,其中的危害多大想來隻要腦子不是太傻的皇帝都會看的出來,同時也都不會容忍他們。
最終結果自然不用多說,權勢滔天的兩大權臣相繼被幹掉。
雖然說陳豨作為遠不如上述那幾位那麽兇殘,甚至可以說完全沒跨過那條警戒線,但是畢竟你已經有了這樣的行為,作為帝皇的劉邦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你的心性上麵,感性的認為你是忠臣,就算養了那麽多食客也不會造反。
其實真要說起來,劉邦在這些事情方麵和始皇帝有很大的相似,尤其是集權這一塊。
諸侯王的事情,劉邦就是繼承了皇帝這個大一統的概念,而摒棄了周王室延續下來的分封製度。哪怕是當初那幾個不得不妥協分封的諸侯王也在事後被他一一清理了。
而在針對養士這一塊同樣也是如此,不可能縱容這種風氣的發展,對於中央集權,社會穩定是有害無利的。
不過,把話題扯迴來。不說這個事情究竟是對是錯,是順應時勢還是逆轉潮流,反正事實已經擺在那裏了,陳豨就是獲得了大量食客的擁護,可見其為人處事、人格魅力對於‘收心’這一塊也是很有一套的。
說起來,劉邦和項羽鬥了4年,英布從反叛到被平撐了不到1年,韓信彭越更是胎死腹中,而陳豨和劉邦鬥了3年。
其中固然是有大局上的因素,剛剛說了劉邦從一開始就沒準備留下諸侯王這麽個遺留產物,那不過是楚漢打完之後那些諸侯勢力強大,在地方上也有聲望,功勞也不小,直接卸磨殺驢終究不好,而且當時也需要緩一緩消化下整個中原,所以才有了暫時的妥協,有了幾大諸侯王的存在。但從根本上來說,劉邦從分封他們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策劃端掉他們了。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反叛可以說就在劉邦的預料之中,平定起來自然輕鬆。而陳豨卻是韓信的親信,真說起來就是說他的反叛並不在計劃之中,相對來說自然可以掙紮的久一點。
但是反過來說,陳豨要是沒有那樣的群眾基礎,也不可能堅持那麽久,畢竟要知道平定陳豨叛亂的陣容可是非常恢宏的,從劉邦開始,張良、陳平、周勃、樊噲、灌嬰、夏侯嬰、曹參、盧綰、柴參、驪尚、勒忻、傅寬、郭蒙、趙堯。這陣容簡直可以跟彭城、垓下相比。
那麽迴過頭來說,陳豨這樣的一個人物,對於黃巾義軍這些農民起義的士卒來說,可以說是很容易就將他們收攏,這也是王黃為什麽這麽有信心的說不怕那幾個能夠搞什麽大動作的原因了。(未完待續。)
“就算那些家夥有什麽小心思,也不可能拉得動咱們麾下的義軍,這一點,我對於陳將軍的本事還是有信心的!”王黃笑道。
王黃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真講起來,陳豨在收心、交際這方麵的能力絕對不是吹的。
首先第一點,當初韓王信反叛,逃入匈奴,漢高祖到平城而迴,封陳豨為列侯,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督統趙國、代國的邊防部隊,這一帶戍衛邊疆的軍隊統歸他管轄。
趙代相國的地位不亞於曹參相齊,而曹參軍功可謂第一,乃是劉邦親信豐沛係的領軍人物之一,而陳豨既不是出自豐沛也不是豐沛周邊的人士,卻能夠得到劉邦的看重,交托如此重要的職務,可見一斑。
另一方麵,陳豨在高祖七年,封代相時,進京覲見劉邦。因其過去是韓信的部將,故也去拜見了韓信。韓信引入密室對陳豨說:“你今天能得此重任是因為得到皇帝的信任,但陛下生性多疑,若一人告你謀反陛下可能不信,若多人告你謀反,陛下必起疑心,恐怕你的災禍就要臨頭了。若將來有一天你被逼謀反,我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
這一段說起來應該就是指的淮陰韓信而不是韓王信。
韓信看得起的人不多,別忘了韓信羞與灌絳樊噲之流為伍,但與陳豨話語中非常客氣,這種態度絕不僅僅是要引入一個在地方上的外援的態度。
這兩點說明他在與上層交際方麵的手腕,當然側麵來看,別人能夠看重他也說明了他的能力。
再者就說對於下層的態度。
陳豨的隨行賓客有一千多輛車子,把邯鄲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滿。而陳豨對待賓客用的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禮節,而且總是謙卑恭敬,屈已待人。
這妥妥的四公子之類的套路啊,如此這般,下麵的人還能不死忠?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行為把他送上了不歸路。
趙相國周昌看到陳豨的陣仗,就請求進京朝見。見到劉邦之後,把陳豨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恐怕會有變故等事全盤說出。
劉邦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麵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暗中派賓客到王黃、曼丘臣處通消息。
真講他就是崇拜信陵君,也喜歡結交朋友,賓客上千本身這個事情也不算什麽。隻是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接二連三的諸侯王造反的事情不斷發生,你這個時候還折騰這些去觸動劉邦敏感的神經,那不是太不會做人了嘛!
而且說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養士這個套路本身也已經不適合這麽光明正大、大張旗鼓的去做了。
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問題是你現在養士你想要對抗誰?幾個意思?
迴過頭來,前麵提到過為了對應戰國四公子等等養士網羅人才對付秦國的戰略,呂不韋也是大肆招攬門客,甚至相較於四公子,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麵的建樹更要高的多了。
可是等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始皇帝還能容忍你這樣的存在來肘製、威脅他的權威?
不僅僅是呂不韋,還有被始皇帝扶植起來對付呂不韋的嫪毐也是如此,嫪毐被封為長信侯,以河西太原郡為其封地,雍城的一應事情決於嫪毐,宮中事無大小也均決於他,家中童仆賓客多至數千人,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賓客舍人也有千餘人。
呂不韋因為嫉妒嫪毐能力過人且深受太後賞識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派人向秦王告嫪毐與太後***太後與嫪毐決定趁秦王不在鹹陽的時機鏟除呂不韋,在秦王去壅城舉行冠禮時,嫪毐按計劃用秦王與太後印信,引導其僮仆門客和軍隊發動政變,要誅殺呂不韋。想不到呂不韋樹大根深,勾結楚係勢力昌平君、昌文君領鹹陽士卒與嫪毐爭鬥,兩軍戰於鹹陽。呂不韋假冒秦王下令:“凡有戰功的均拜爵厚賞,宦官參戰的也拜爵一級。”嫪毐軍數百人被殺死,嫪毐也深受重創。嫪毐的軍隊大敗,與死黨倉皇逃亡。
這兩個家夥在始皇帝不在的時候在都城鹹陽折騰出這麽大的動靜,其中的危害多大想來隻要腦子不是太傻的皇帝都會看的出來,同時也都不會容忍他們。
最終結果自然不用多說,權勢滔天的兩大權臣相繼被幹掉。
雖然說陳豨作為遠不如上述那幾位那麽兇殘,甚至可以說完全沒跨過那條警戒線,但是畢竟你已經有了這樣的行為,作為帝皇的劉邦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你的心性上麵,感性的認為你是忠臣,就算養了那麽多食客也不會造反。
其實真要說起來,劉邦在這些事情方麵和始皇帝有很大的相似,尤其是集權這一塊。
諸侯王的事情,劉邦就是繼承了皇帝這個大一統的概念,而摒棄了周王室延續下來的分封製度。哪怕是當初那幾個不得不妥協分封的諸侯王也在事後被他一一清理了。
而在針對養士這一塊同樣也是如此,不可能縱容這種風氣的發展,對於中央集權,社會穩定是有害無利的。
不過,把話題扯迴來。不說這個事情究竟是對是錯,是順應時勢還是逆轉潮流,反正事實已經擺在那裏了,陳豨就是獲得了大量食客的擁護,可見其為人處事、人格魅力對於‘收心’這一塊也是很有一套的。
說起來,劉邦和項羽鬥了4年,英布從反叛到被平撐了不到1年,韓信彭越更是胎死腹中,而陳豨和劉邦鬥了3年。
其中固然是有大局上的因素,剛剛說了劉邦從一開始就沒準備留下諸侯王這麽個遺留產物,那不過是楚漢打完之後那些諸侯勢力強大,在地方上也有聲望,功勞也不小,直接卸磨殺驢終究不好,而且當時也需要緩一緩消化下整個中原,所以才有了暫時的妥協,有了幾大諸侯王的存在。但從根本上來說,劉邦從分封他們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策劃端掉他們了。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反叛可以說就在劉邦的預料之中,平定起來自然輕鬆。而陳豨卻是韓信的親信,真說起來就是說他的反叛並不在計劃之中,相對來說自然可以掙紮的久一點。
但是反過來說,陳豨要是沒有那樣的群眾基礎,也不可能堅持那麽久,畢竟要知道平定陳豨叛亂的陣容可是非常恢宏的,從劉邦開始,張良、陳平、周勃、樊噲、灌嬰、夏侯嬰、曹參、盧綰、柴參、驪尚、勒忻、傅寬、郭蒙、趙堯。這陣容簡直可以跟彭城、垓下相比。
那麽迴過頭來說,陳豨這樣的一個人物,對於黃巾義軍這些農民起義的士卒來說,可以說是很容易就將他們收攏,這也是王黃為什麽這麽有信心的說不怕那幾個能夠搞什麽大動作的原因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