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入第五名武將,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儒術90+”


    顧炎武本名絳,字忠清、寧人,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輾轉,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製、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成為開啟一代學術先路的傑出大師。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諸多範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


    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終結了晚明空疏的學風,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


    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曆史學家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於政事諸端切實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鮑鴻也是略有耳聞,不過也僅僅局限於聞其名罷了。


    “亂入第六名武將,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先生王守仁,儒術95+”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曆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禦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陽明先生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更是輝煌的一生,是一個成功者的軍事家,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更是一個成功的哲學家。


    這樣的人生,歸根究底,就是他在實踐自己的理論。


    明武宗正德三年,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麵的。“知行合一”觀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迴事。隻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其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迴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其次則是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道德是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程朱理學而發的。因為程朱理學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知”然後才能“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程朱理學之偏。


    之所以在理學的教條之下能夠衍生出‘心學’既是他在遊學南北、沉浮宦海、澄心默坐中曆練所得,也是明代士風熏染的結果。


    明太祖懲元代寬縱之弊,用重典治天下,建立了一套極端的君主****政治製度,也造成了一代嚴峻的政治形勢。有意思的是,明太祖本人卻時常意氣用事,喜歡和士大夫爭個是非曲直,一旦理虧,或欣然認錯,或廷杖相加。這種作風我們在明代其他君主如成祖、仁宗、宣宗、憲宗、武宗甚至世宗、神宗身上也可以發現。這樣一來,在士大夫中逐漸養成了一種敢說敢為、欲與人主論短長的風氣。通觀有明一代,為君者任意殺戮、侮辱士大夫在中國曆史上是罕見的,但士大夫的氣節也是曆代罕見的,越是挨了板子,越是覺得風光,名氣也就越大。天順、成化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明初建立的極端君主****製度漸趨鬆懈,市民階層和市民意識重新抬頭,傳統的禮教觀念也受到強有力的衝擊,士大夫中的講學辯駁之風日盛,人們在受到長時期的思想禁錮之後,感受到了自由輕鬆的氣息。到王守仁時代,出現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追求個性自由的學者和藝術家。楊慎以他的詩、文、散曲,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以他們的書、畫,向時人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正是在這種風氣之中,形成了王守仁的獨特個性,並在哲學領域向程朱理學的教條統治發起衝擊,從而對明中後期的思想解放產生重大的影響。


    “王守仁這個我知道,不說學術問題,純粹的軍事水平就很吊!”鮑鴻笑道,“罕見的變態全能,牛叉至極!”


    “前朝亂入第一名武將,漢賦四大家之一,西漢楊雄楊子雲,儒術96。”


    揚雄西漢蜀郡成都人。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遊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


    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揚雄早年極其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處於崩潰前夕的漢王朝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故後世有“揚馬”之稱。揚雄晚年對賦有了新的認識,在《法言·吾子》中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並認為自己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


    如果純粹是辭賦、散文等文學,楊雄卻是擔不上那麽高的儒術水平,在儒術傳承弘揚方麵,揚雄批判神學經學,為的是能夠恢複孔子的正統儒學。在揚雄看來,孔丘是最大的聖人,孔丘的經典是最主要的經典。


    他說: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又說:山之蹊,不可勝由矣;向牆之戶,不可勝入矣。曰:惡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戶也。因此,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綱紀夷貉,或入於沱,或淪於漢。


    但是,揚雄認為自孔子死後,孔子聖道的發展與傳播卻由於“塞路者”的幹擾而受到了阻礙。在古時有楊墨塞路,當時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後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孟子。這裏所說的“後之塞路者”就是指漢代的欲仇偽而假真、羊質而五虎皮、學也為利的虛偽、煩瑣荒誕的官方正統經學。因此,揚雄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孔子儒學能在漢代健康發展開辟道路。


    這個思想也有其兩麵性,從積極的角度來說,的確是很多人沒有能夠完全理解孔子的儒術,歪曲理解,所以才形成了眾多的酸儒、腐儒、狗儒,那麽迴歸主題,重新衝根本上去認識孔子的儒道無疑是正確的。


    前麵也一直再說,那些為人所傳揚的大儒,不管是盛名還是罵名,就像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朱熹的三綱五常的,從本質上來說,人家建立學說的時候確實是在為百姓爭取利益。但是到了當權者那裏,不斷被扭曲而已。


    所以,解讀原生態的儒學至關重要。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以為盲從孔子的思想,不知道與時推移,與時俱進,那麽被淘汰也是早晚的事情。這樣的觀點無疑是與剛剛說的我注六經的觀點相悖的。


    從辯證的角度來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不能極端的偏執於一個方麵,必須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


    在這裏就是繼承和發展的問題,那句話大家都會說,不外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罷了。


    但是,因為立場、觀念等角度的不同,眼裏看到的精華和糟粕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終究還是要做過一場才是。


    當然,話說迴來,在這個階段,春秋戰國再到秦漢也不過數百年,可以說諸子世家還在傳承家學的階段,尤其是造紙術不能普及,一書千金,根本達不到注解六經的階段,純粹的以繼承為主,發展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而另一方麵,前朝複活的人物,大多數不存在後世所謂的純粹儒家,還處在儒家吞並各家優點的發展階段。


    至於具體情況,鮑鴻自然是完全懵逼的,他要能搞清楚儒家兩千年來的發展史才是見鬼了呢!


    不過,鮑鴻至少知道,楊雄這種大儒殺出來,直接就有很大的人氣基礎,發布學問的話是非常便利的,相對來說,後世大儒還需要先刷名氣,困難程度比武將出名難多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群雄召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城狼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城狼騎並收藏三國之群雄召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