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入第四名武將,明代著名海盜,五峰船主汪直——統率84,武力82,智力82,政治68。”


    汪直,又名五峰,號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貿易商人,著名海盜。


    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為關係人物而有較大曆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


    小時候的汪直很聰明,而他的聰明體現在了他的行為上。作為封建時代的人,要想有出路唯一的選擇就是讀書。汪直的腦袋靈,讀書應該還是有前途的。可惜汪直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因為他覺得做生意更有意思。不過他做的這個生意卻很特殊。他對一般的貨物流通不感興趣,因為他發現了更賺錢的行道,那就是走私。我們知道明朝雖然沒有海關收稅,但是卻有“片板不準下海”的禁海令。汪直的行為其實就是殺頭大罪。不過中國自古就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格言,此時在汪直的眼睛裏裝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殺頭?恐怕還沒有想過呢!


    汪直的走私經曆最早應該是在東南亞開始的,因為那些地方太窮了,汪直的商品都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汪直領略到了走私帶來的利潤。從這以後,汪直也開始了自己的不歸路。在東南亞嚐到甜頭的汪直並不滿意現有的成就,他發現遠在離大陸千裏之外的日本才是他真正的舞台。於是,汪直放棄了苦心經營的東南亞市場,轉而進軍日本市場。事實證明汪直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在日本他賺到了更多的錢。


    史料描寫汪直的赫赫威儀:“緋袍玉帶,金頂五簷黃傘……侍衛五十人,皆金甲銀盔,出鞘明刀”,其建造的巨艦可容納兩千人,甲板上可以馳馬往來,而“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海上帝王般的汪直,在明廷卻視為“東南禍本”,名列通緝令榜首。


    汪直作亂期間,在日本平戶定居,從西班牙人手中倒賣槍支,促使正處在戰國時期的日本,由冷兵器時代向著熱武器過渡,當時日本各個家族兵力大概也就3000左右,而汪直則有多達5000多人的裝備精良的武裝,對於一個外來者,堪屬奇跡。


    在汪直定居日本平戶期間,經過他的經營和影響下,平戶當時從一個海濱小城發展成為日本的海上貿易重鎮,他深受當地領主歡迎。其“東方商人”的精神風貌被日本商界視為典範,被尊為“大明國的儒商”。因此平戶人每年都隆重紀念汪直。


    後時任浙直總督胡宗憲和其幕僚徐渭主張對其招安,但卻被時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陷害而被殺,此後倭寇失控而釀成倭寇之亂。


    “亂入第五名武將,明末抗清名將,抗清三公之一,江陰八十一日締造者,閻應元——統率88,武力80,智力89,政治85。”


    閻應元字麗亨,明末抗清名將。任江陰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顧三麻子率數百艘戰船進犯黃田港,應元領兵據守,連發三箭,皆有人應弦而倒。海寇心驚膽戰,不敢再犯。他任內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紀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調他轉任廣東韶州英德縣主簿。因母親病重,且道路堵塞,沒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


    江陰降清,閻應元率十萬義民,麵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幸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湧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可謂是明末民間第一英雄也!


    寫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著名詩人和史學家趙翼是一個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麵對閻應元的畫像時卻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他把閻應元放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諸多忠臣義士、叛官降將進行對比,發出了“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的感慨。


    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日,孤城困守,10萬普通農民百姓麵對24萬精兵良將,曆經日以繼夜的圍攻、炮轟和強弩,連折對方三王十八將,讓漢奸付出了75000餘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跡。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發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人、大將二人,清軍為之三軍掛孝。與此同時,江陰城頭也響起了悲愴的炮聲,那是在為慷慨赴死的父老鄉親們致哀……後世將其與陳明遇、馮厚敦合稱為抗清三公。


    “此等人物,若是生在大漢強盛的時期,那更是能夠大展其能,希望這一次亂入能讓他找到一個值得效忠的主公!”鮑鴻也是難得嚴肅的感歎道,而且還沒有不要臉的叫囂著要人。


    “亂入第六名武將,台灣明鄭時期政治家馮錫範——統率83,武力88,智力81,政治76。”


    馮錫範,號希範,明末清初福建龍溪人,生於晉江縣,鄭成功工官馮澄世之子。鄭成功薨,鄭經嗣位,辟為侍衛,從往台灣征鄭襲,靖內難,頗立戰功,從此備受信任,成為台灣明鄭時期的主要將領,與陳永華、劉國軒並稱為台灣三傑。


    康熙二十年,鄭經去世後,馮錫範與鄭哲順等人發動東寧之變,罷黜監國鄭克臧,並將其絞死。以董太妃令,立鄭經次子鄭克塽,獨攬台灣軍政大權。


    清朝水師提督施琅於澎湖海戰大破鄭軍艦隊,攻占澎湖,鄭軍主將劉國軒逃迴台灣。。七月初五,馮錫範命鄭德瀟寫降表。七月十五日,馮錫範將鄭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進入台灣受降。馮錫範封忠誠伯爵,隸漢軍正白旗。


    “我靠,一劍無血馮錫範?你怎麽老弄點武俠人物?”鮑鴻疑惑道。


    “武俠你妹,這是正經的曆史人物好吧?”係統笑罵道,“啥都不懂就給我安靜的聽著,插什麽嘴?”


    “…………”鮑鴻聞言,也是無言以對於。


    “下麵是前朝的亂入,好好聽著知道了吧!”


    “前朝亂入第一名武將,秦朝著名方士徐福——統率80,武力85,智力88,政治70。”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禦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


    秦始皇時期,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足跡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曆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乘坐蜃樓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徐福則在當地之山——“嶗山”留下後代,後代改姓嶗或勞。


    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眾出海,來到“平原廣澤”-築紫(古代日本九州北部),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此後再也沒有返迴中國。也有說徐福死於大海中之說。


    據徐福七世裔孫秦福壽著文載,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來日本列島,先後抵築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徐福則自稱秦之徐福。


    徐福東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也沒有農耕。徐福給日本帶去了文字、農耕和醫藥技術。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這是隨著考古及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逐步被發現和發掘的。近年來,在日本福岡縣板付的考古遺址中,又發現了碳化米粒遺存,經碳十四測定,與在朝鮮半島釜山金海地區發現的碳化米為同一類型。說明在同一個曆史時期,日本人民開始了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種植。在同一時期,日本也開始使用青銅器和鐵製生產工具以及絲織品等,而且開始有了文字。所有這些,都與此前的日本繩紋文化沒有任何傳承關係。日本學界、考古界公認:彌生文化源於中國北方沿海文化。這也是日本文字為什麽和漢字相似的緣由。


    尤其是稻米傳入日本的重大意義,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島饑餓的人們。無論如何稻米要比其他一切都值得感謝。米與牲畜、貝類不同,可以長久貯藏。不久,村落形成了國家。稻米的傳入,結束了日本的漁獵生活,開始了農耕。那麽,日本始終把徐福奉為“農神”和“醫神”當在情理之中。


    “…………”鮑鴻無奈道,“係統你就別裝了,你肯定有什麽陰謀,黃天無極,一劍無血,帝釋天,你這是要作甚?”


    所謂帝釋天是香港著名漫畫《風雲》中的第二部中的主要反派角色,人物引用的是徐福的事跡。


    漫畫中,帝釋天本名徐福,是秦朝著名方士,擔任過秦始皇的禦醫,因為秦始皇想長生不老,便委托他尋找長生不死藥,徐福研究命理,發現神獸鳳凰存在於人間,最終通過努力捕獲鳳凰,練成不死藥,為免秦始皇繼續為禍人間,於是自行吞下,成為長生不死之身,但唯恐秦始皇會知悉此事,遂請求秦始皇讓自己帶領三千童男童女,謊稱東渡去日本尋找仙丹,在秦始皇駕崩幾百年之後,徐福才敢用別的身份秘密迴到中原。


    吞下鳳凰血後,在人間活了二千多年,集百家武學之長,武功簡直就是驚天動地,可以說這個版本沒有破碎一說,不然絕對是這個級別的存在。


    那麽問題來了,係統這次至少整出了兩個破碎級的武俠宗師,難道真的沒有一點陰謀?


    “前朝亂入第二名武將,秦朝著名方士盧生——統率75,武力80,智力77,政治65。”


    說到秦始皇的殘暴統治,都會引用兩樁事:修長城和坑儒。而這兩樁事始作俑者,皆是一個叫盧生的人。


    盧生是一個方士,幫秦始皇訪海外仙山,求長生不死藥之人。有一次,盧生從海外迴來,帶迴一本《錄圖書》,稱這是一本讖書,讖書是古代預測將來要發生事的書,書上說:“滅秦者,胡也”。秦始皇一看,認為對秦國構成最大威脅的是北方的胡人,於是下令大將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因地形,築長城。坑儒的起因是盧生私下譏諷秦始皇並逃跑了,秦始皇知道後,大怒:“盧生,我待他這麽好,他還誹謗我。諸生在鹹陽者,都要審問,問有沒有同黨。”審問下來,有463個讀書人服罪,“皆坑之”。從此,這兩樁事就成了秦始皇殘暴統治的罪證,受千古辱罵。


    “又是一個方士?看來似乎不是武俠入侵的調調啊!”鮑鴻疑惑道,按理來說,係統做事都是有些深意的,這次亂入卻完全摸不到其中的規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群雄召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城狼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城狼騎並收藏三國之群雄召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