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下田布,樊崇開口招唿道,“不知兩位先生是何身份,看樣子和晏子先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學生魯人顏高(顏息),不知將軍是哪國之人?”
雖然有晏子和田乞這兩個熟人在,但是沒弄清楚現在的情況之前,兩人也不敢有什麽動作,畢竟就算是這兩個熟人,最多也隻能算是見過而已。,
“顏高,好像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啊!”
雖然樊崇那一邊大多數都是見識不是很多的農民,當初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為識字,任禦史大夫。
不過樊崇也僅僅是識字,還沒到能夠想出來這個典故的時候。
偏偏樊崇那邊還有一個郅惲郅君章。輸讀經典,甚至連天文曆數都精通,自然不會不知道孔子七十二賢是哪些人。
一聽到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不要郅惲多說什麽,樊崇等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們的價值。
要知道,他們可是兩漢交替時期的義軍,自然不會不知道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當然經過儒家專家、愛好儒學者長期辯論,嚴肅考據,董仲舒並未向漢武帝提出過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建議。在《董仲舒傳》中,也隻是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讚》中,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顯然大言不慚的竟敢說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含血噴人,侮人清白。都對不上號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始自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916年易白沙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孔子平議》一文,而與他同時代的“國學大師”梁啟超則從未承認並使用這一說法。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在文景二帝施行過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曆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麵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你很無聊誒!”鮑鴻暗自對係統招唿道,“我又沒問題什麽。你沒事給我科普這些幹嘛?”
“我記得上次就和你解釋過‘天人感應’和‘大一統’之類的思想。現在又解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要說明一個事情,你腦海裏那些個對董仲舒的偏見是不對的。”係統笑道。
“那又怎麽樣?”鮑鴻不屑道,“我又不是專家,產生各種錯誤認知不是很正常嘛,難道你要給我出董仲舒了,所以先給我大打預防針?”
“董仲舒隻能在前朝亂入的情況下出現,那些不受我的控製。你就鬧了!”係統笑道。
“切!那你說這些廢話幹嘛?”鮑鴻懶得理會他。
因為眼下的情況,雖然說按照係統的說法,董仲舒沒有說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問題是最終的結果依舊是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說儒家弟子的地位在現代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樊崇等人也都戒備起來。手握刀槍,顯然若是談不攏的話,就要直接動手了。
“不如先讓晏子先生等與兩位介紹一下情況如何?”鮑鴻也不想因為這個事情而弄得劍拔弩張。直接開戰。當下開口對樊崇等與顏高、顏息兩人說道。
“也好!”樊崇看了晏子、田乞一眼。他自然知道兩人的身份,倒是不擔心他們突然搶人離開。
而顏息兩人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也沒什麽反抗的能力,隻能被動接受這個提議。
當下,晏子與田乞把他們兩個拉到一邊去交流。當然還是在雙方大軍的中央位置,樊崇當然不會這麽信任鮑鴻,讓晏子他們把人帶迴去,那還有玩毛線。
“看來除了那幾位依靠特殊手段複活前朝人物之外,又出現了一種前朝人物憑空出現的情況,而且這類人物沒有初始立場的影響,將會對整個局勢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樊崇看著他們幾個站在遠處戰場那交流,不由感歎道。
“關鍵是他們也出現的太頻繁了!”鮑鴻沉聲道,“就最近這段時間,接二連三的出現。在此之前,晏子他們出現也不過是幾天前的事情。按照這個速度的話,甚至自由身份的前朝人物要不了多久就會比黃巾和大漢複活的數量還要多了。”
“不管如何,當今天下的主流勢力終究是黃巾和大漢兩個。”樊崇笑著應道,“哪怕是那些自由的前朝人物想要崛起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更多的可能還是會選擇投靠一方勢力。”
“這個還真不好說!”鮑鴻卻是搖搖頭,沉聲道,“就當前的情況來說,不管是黃巾還是大漢,出現的主要是秦漢時期的各路人馬。而自由出現貌似大多數都是先秦的人物。”
“如此一來,演變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了!”鮑鴻凝重的推演道,“像是先生你們這些人,哪怕再怎麽起義、造反等等,對於大秦、大漢這種大一統都有著絕對的認同感。”
“鮑將軍的意思是,前朝人物可能會對分封列國的模式更有好感?”樊崇畢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武夫,從鮑鴻的口氣之中就聽出了端倪。
正如鮑鴻所說,他們經過了秦始皇的天下大統,又有漢朝連續數百年的統治,對於大一統的製度是絕對認同的。
甚至這裏麵還有項羽分封、劉邦分封之類的歧路,然後再撥亂反正,才能走迴大一統的正軌之上。
然而,前秦的人物恐怕不會這麽想。他們心中分封諸侯王的觀念才是根深蒂固的。
“學生魯人顏高(顏息),不知將軍是哪國之人?”
雖然有晏子和田乞這兩個熟人在,但是沒弄清楚現在的情況之前,兩人也不敢有什麽動作,畢竟就算是這兩個熟人,最多也隻能算是見過而已。,
“顏高,好像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啊!”
雖然樊崇那一邊大多數都是見識不是很多的農民,當初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為識字,任禦史大夫。
不過樊崇也僅僅是識字,還沒到能夠想出來這個典故的時候。
偏偏樊崇那邊還有一個郅惲郅君章。輸讀經典,甚至連天文曆數都精通,自然不會不知道孔子七十二賢是哪些人。
一聽到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不要郅惲多說什麽,樊崇等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們的價值。
要知道,他們可是兩漢交替時期的義軍,自然不會不知道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當然經過儒家專家、愛好儒學者長期辯論,嚴肅考據,董仲舒並未向漢武帝提出過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建議。在《董仲舒傳》中,也隻是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讚》中,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顯然大言不慚的竟敢說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含血噴人,侮人清白。都對不上號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始自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916年易白沙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孔子平議》一文,而與他同時代的“國學大師”梁啟超則從未承認並使用這一說法。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在文景二帝施行過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曆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麵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你很無聊誒!”鮑鴻暗自對係統招唿道,“我又沒問題什麽。你沒事給我科普這些幹嘛?”
“我記得上次就和你解釋過‘天人感應’和‘大一統’之類的思想。現在又解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要說明一個事情,你腦海裏那些個對董仲舒的偏見是不對的。”係統笑道。
“那又怎麽樣?”鮑鴻不屑道,“我又不是專家,產生各種錯誤認知不是很正常嘛,難道你要給我出董仲舒了,所以先給我大打預防針?”
“董仲舒隻能在前朝亂入的情況下出現,那些不受我的控製。你就鬧了!”係統笑道。
“切!那你說這些廢話幹嘛?”鮑鴻懶得理會他。
因為眼下的情況,雖然說按照係統的說法,董仲舒沒有說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問題是最終的結果依舊是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說儒家弟子的地位在現代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樊崇等人也都戒備起來。手握刀槍,顯然若是談不攏的話,就要直接動手了。
“不如先讓晏子先生等與兩位介紹一下情況如何?”鮑鴻也不想因為這個事情而弄得劍拔弩張。直接開戰。當下開口對樊崇等與顏高、顏息兩人說道。
“也好!”樊崇看了晏子、田乞一眼。他自然知道兩人的身份,倒是不擔心他們突然搶人離開。
而顏息兩人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也沒什麽反抗的能力,隻能被動接受這個提議。
當下,晏子與田乞把他們兩個拉到一邊去交流。當然還是在雙方大軍的中央位置,樊崇當然不會這麽信任鮑鴻,讓晏子他們把人帶迴去,那還有玩毛線。
“看來除了那幾位依靠特殊手段複活前朝人物之外,又出現了一種前朝人物憑空出現的情況,而且這類人物沒有初始立場的影響,將會對整個局勢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樊崇看著他們幾個站在遠處戰場那交流,不由感歎道。
“關鍵是他們也出現的太頻繁了!”鮑鴻沉聲道,“就最近這段時間,接二連三的出現。在此之前,晏子他們出現也不過是幾天前的事情。按照這個速度的話,甚至自由身份的前朝人物要不了多久就會比黃巾和大漢複活的數量還要多了。”
“不管如何,當今天下的主流勢力終究是黃巾和大漢兩個。”樊崇笑著應道,“哪怕是那些自由的前朝人物想要崛起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更多的可能還是會選擇投靠一方勢力。”
“這個還真不好說!”鮑鴻卻是搖搖頭,沉聲道,“就當前的情況來說,不管是黃巾還是大漢,出現的主要是秦漢時期的各路人馬。而自由出現貌似大多數都是先秦的人物。”
“如此一來,演變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了!”鮑鴻凝重的推演道,“像是先生你們這些人,哪怕再怎麽起義、造反等等,對於大秦、大漢這種大一統都有著絕對的認同感。”
“鮑將軍的意思是,前朝人物可能會對分封列國的模式更有好感?”樊崇畢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武夫,從鮑鴻的口氣之中就聽出了端倪。
正如鮑鴻所說,他們經過了秦始皇的天下大統,又有漢朝連續數百年的統治,對於大一統的製度是絕對認同的。
甚至這裏麵還有項羽分封、劉邦分封之類的歧路,然後再撥亂反正,才能走迴大一統的正軌之上。
然而,前秦的人物恐怕不會這麽想。他們心中分封諸侯王的觀念才是根深蒂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