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惲這下是完全說不出話了。
前麵晏子引經據典,說的還是郅惲他個人的事情,要他遵循自己的本心,告訴他本心的信念可以壓過先天的好感度。
而後麵晏子則完全是從大局來勸說了,按照晏子的說法,自己要是執迷不悟下去,將會導致天下大亂,百姓將不斷遭受戰亂之苦。
雖然說這個結果不是郅惲他自己一個人能夠造成的,必然是大量的黃巾軍中的英靈大肆出台政策,收買人心的結果。但是自己終究是其中一員,而且自己也的確是對分配田地給百姓耕種,拉攏人心之類的行為很支持,甚至當初站在義軍的角度來說,這是推翻當權者的必要手段。單純的作為起義軍,攻城拔寨,卻不去收攏人心,根本不可能長久。
在此之前,郅惲甚至還要為自己提出這樣的方案沾沾自喜。
可是現在聽到晏子的一番話,郅惲也不禁疑惑起來,這究竟是對是錯呢?
說實在的,站在起義軍的角度,這沒錯。甚至站在分配到田地的百姓角度,這更是大好事。可是,分配了田地給他們,導致他們為了維護這樣的權益,和與起義軍捆綁在一起,使得戰爭升級,這是對的嗎?
甚至最關鍵的問題在於,選擇義軍就是正確的嗎?
郅惲是經曆過綠林、赤眉起義的人,起義軍如火如荼,劉秀更好似天命之子一般的場景他也是見過的。可是才過了多久?當今的漢帝就成了這番模樣。難道黃巾的張角能比劉秀做得更好?或者說當初就敗給劉秀的樊崇能夠承擔這個重擔?
不過話說迴來,晏子這番話雖然的確很有道理沒錯。但是在漢靈帝的背景下,終究是顯得不那麽有說服力了。
相對而言,最著名的反秦鬥爭之中,胡亥雖然有點坑爹,但也沒像靈帝劉宏那麽荒唐。而郅惲、樊崇他們那會。王莽還是有做事情的想法的。雖然很多政策非常天真,太過想當然。
如今為漢室奔走,為大漢對抗黃巾的各路義軍也好,忠臣義士也罷,所效忠的主要還是大漢這個國家,是漢朝這個正統。至於靈帝。這個本來就是從其他脈係挖出來的家夥,身份上就有問題。
當初漢桓帝劉誌駕崩,皇後竇妙臨朝問政。桓帝無子繼位,竇妙與其父竇武等商議,最終選擇了劉宏繼承大統。
184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最終以失敗告終。王芬自殺,許攸等逃亡。
他們為什麽敢這麽做?說起來就是因為漢室宗親在繼承權上麵是對等的。後期還有袁紹等擁立劉虞的事情。
在針對劉宏個人的忠誠度上麵。實在說不上有多少的忠臣,大家所擁護的終究是‘大漢’這麵旗幟。
這乃是晏子說法最大的薄弱點,甚至可以說郅惲乃至是其他眾多的英靈,之所以依舊能為張角所用。一方麵是先天好感度。另一方麵同樣也是漢帝本身不得人心。
因為這些英靈出身不同的時期,卻沒有從小經過忠於漢室的洗腦培養,他們看待這個事情的時候更加客觀一點,看的就是漢帝的執政,而不是身份。
如果真的是清平治世。他們對張角的那點初始好感度分分鍾就消耗光了,哪裏還會有這樣的問題。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郅惲也很自然的拋出這個話題,“問題的根源終究不在我等,而在當今陛下。陛下若是英明神武,愛民如子,自然天下歸附。即便是某些人想要造反,也根本掀不起什麽波浪來。”
“恕我直言!”郅惲沉聲道,“先生雖然穩住了當代,保住了景公,可之後齊王不爭氣。最終結果終究是難以挽迴的。根源還是在君王自身身上。”
晏子聞言,卻是瞪了田乞一眼。
田乞表示自己很無辜啊,站在這裏不說話,怎麽每個人都要提一提自己的事情?
“終究可以選擇更加和平的方案來處理的。”晏子笑道,“我還是那句話,咱們終究是為了百姓。”
“漢帝如此作為,真的能挽迴?真的能勸得迴來?”郅惲不屑道,“我知道齊威王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根本上也是因為有各個諸侯國的威脅,他本身也有雄心壯誌的緣故。當今陛下若是有這個意願,完全可能放開手腳。或者在黃巾起義後,也完全會被驚醒,有一番作為。可是他有嗎?據我所知,他如今還被蒙蔽著,以為黃巾之亂不過是小事情。哪怕是有這麽多英靈出現,他也就最初派遣幾大漢室宗親前往各地鎮壓,就以為已經安然無事了,能後很容易鎮壓起義軍,所以現在就不再理會起義軍的時候,忙著與美人嬉戲,享樂了。”
一鳴驚人的典故自然不用多說,齊威王乃是田乞很多代之後的後裔了。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這個情況,也就不比現在漢帝好到哪去了,甚至還要更加兇險。
齊王身邊近臣沒有一個敢進諫。淳於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裏,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麽一迴事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
“既然如此,先生不覺得更應該站起來去驚醒當今漢帝嗎?”晏子卻也指導這個典故,開口說道。
“哦?去提醒他?怎麽提醒?該怎麽說?”郅惲不屑道,“我可不覺得自己的能力比黨錮之禍那群人要厲害多少。”(未完待續。)
前麵晏子引經據典,說的還是郅惲他個人的事情,要他遵循自己的本心,告訴他本心的信念可以壓過先天的好感度。
而後麵晏子則完全是從大局來勸說了,按照晏子的說法,自己要是執迷不悟下去,將會導致天下大亂,百姓將不斷遭受戰亂之苦。
雖然說這個結果不是郅惲他自己一個人能夠造成的,必然是大量的黃巾軍中的英靈大肆出台政策,收買人心的結果。但是自己終究是其中一員,而且自己也的確是對分配田地給百姓耕種,拉攏人心之類的行為很支持,甚至當初站在義軍的角度來說,這是推翻當權者的必要手段。單純的作為起義軍,攻城拔寨,卻不去收攏人心,根本不可能長久。
在此之前,郅惲甚至還要為自己提出這樣的方案沾沾自喜。
可是現在聽到晏子的一番話,郅惲也不禁疑惑起來,這究竟是對是錯呢?
說實在的,站在起義軍的角度,這沒錯。甚至站在分配到田地的百姓角度,這更是大好事。可是,分配了田地給他們,導致他們為了維護這樣的權益,和與起義軍捆綁在一起,使得戰爭升級,這是對的嗎?
甚至最關鍵的問題在於,選擇義軍就是正確的嗎?
郅惲是經曆過綠林、赤眉起義的人,起義軍如火如荼,劉秀更好似天命之子一般的場景他也是見過的。可是才過了多久?當今的漢帝就成了這番模樣。難道黃巾的張角能比劉秀做得更好?或者說當初就敗給劉秀的樊崇能夠承擔這個重擔?
不過話說迴來,晏子這番話雖然的確很有道理沒錯。但是在漢靈帝的背景下,終究是顯得不那麽有說服力了。
相對而言,最著名的反秦鬥爭之中,胡亥雖然有點坑爹,但也沒像靈帝劉宏那麽荒唐。而郅惲、樊崇他們那會。王莽還是有做事情的想法的。雖然很多政策非常天真,太過想當然。
如今為漢室奔走,為大漢對抗黃巾的各路義軍也好,忠臣義士也罷,所效忠的主要還是大漢這個國家,是漢朝這個正統。至於靈帝。這個本來就是從其他脈係挖出來的家夥,身份上就有問題。
當初漢桓帝劉誌駕崩,皇後竇妙臨朝問政。桓帝無子繼位,竇妙與其父竇武等商議,最終選擇了劉宏繼承大統。
184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最終以失敗告終。王芬自殺,許攸等逃亡。
他們為什麽敢這麽做?說起來就是因為漢室宗親在繼承權上麵是對等的。後期還有袁紹等擁立劉虞的事情。
在針對劉宏個人的忠誠度上麵。實在說不上有多少的忠臣,大家所擁護的終究是‘大漢’這麵旗幟。
這乃是晏子說法最大的薄弱點,甚至可以說郅惲乃至是其他眾多的英靈,之所以依舊能為張角所用。一方麵是先天好感度。另一方麵同樣也是漢帝本身不得人心。
因為這些英靈出身不同的時期,卻沒有從小經過忠於漢室的洗腦培養,他們看待這個事情的時候更加客觀一點,看的就是漢帝的執政,而不是身份。
如果真的是清平治世。他們對張角的那點初始好感度分分鍾就消耗光了,哪裏還會有這樣的問題。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郅惲也很自然的拋出這個話題,“問題的根源終究不在我等,而在當今陛下。陛下若是英明神武,愛民如子,自然天下歸附。即便是某些人想要造反,也根本掀不起什麽波浪來。”
“恕我直言!”郅惲沉聲道,“先生雖然穩住了當代,保住了景公,可之後齊王不爭氣。最終結果終究是難以挽迴的。根源還是在君王自身身上。”
晏子聞言,卻是瞪了田乞一眼。
田乞表示自己很無辜啊,站在這裏不說話,怎麽每個人都要提一提自己的事情?
“終究可以選擇更加和平的方案來處理的。”晏子笑道,“我還是那句話,咱們終究是為了百姓。”
“漢帝如此作為,真的能挽迴?真的能勸得迴來?”郅惲不屑道,“我知道齊威王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根本上也是因為有各個諸侯國的威脅,他本身也有雄心壯誌的緣故。當今陛下若是有這個意願,完全可能放開手腳。或者在黃巾起義後,也完全會被驚醒,有一番作為。可是他有嗎?據我所知,他如今還被蒙蔽著,以為黃巾之亂不過是小事情。哪怕是有這麽多英靈出現,他也就最初派遣幾大漢室宗親前往各地鎮壓,就以為已經安然無事了,能後很容易鎮壓起義軍,所以現在就不再理會起義軍的時候,忙著與美人嬉戲,享樂了。”
一鳴驚人的典故自然不用多說,齊威王乃是田乞很多代之後的後裔了。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這個情況,也就不比現在漢帝好到哪去了,甚至還要更加兇險。
齊王身邊近臣沒有一個敢進諫。淳於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裏,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麽一迴事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
“既然如此,先生不覺得更應該站起來去驚醒當今漢帝嗎?”晏子卻也指導這個典故,開口說道。
“哦?去提醒他?怎麽提醒?該怎麽說?”郅惲不屑道,“我可不覺得自己的能力比黨錮之禍那群人要厲害多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