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數劣勢很大,不管是吸引對方注意力的隊伍,還是偷襲糧道的隊伍,隻要出現任何閃失,就會引起難以估量的後果。”李左車沉吟著開口道。
“所以呢?”鮑鴻笑道晏嬰和田乞畢竟剛剛複活,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熟悉,所以鮑鴻主要征詢的就是李左車。李左車既然肯開口,無疑是一個好現象。
“所以,我能簡單的圍魏救趙,必須進行各種佯攻,弄的他摸不著頭腦,不敢貿然出動,到時候我們阻擊糧道才會更加容易。”李左車笑道。
“可我們若是多次佯攻,讓對方成了驚弓之鳥,摸不透我們的目的,會不會讓對方成為驚弓之鳥,一點風吹草動就全力出兵襲擊?”鮑鴻聽到李左車的策略,忍不住開口問道。
不斷佯攻弄得對方神經衰弱,乘著對方習慣於雷聲大雨點小的佯攻,疏於防備的時候。也就在對方認為最不可能的時候發動真實的攻勢,一舉殲滅敵人。
當然,這乃是屬於疲敵之計,如今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幾次佯攻或許對方會因為準備不足而受到幹擾。想要持續實行下去,敵人足以集結兵力,把每次佯攻當成正式攻擊。反正他們就是人多勢眾,一批一批輪著上也不會出現全部疲憊懈怠的情況。
甚至因此而導致樊崇加派兵力守護糧道,豈不是適得其反了?
“將軍這就多慮了。”李左車笑道,“雖然這個樊崇不是我所認知的人物,但也了解過此人各方麵的事跡。雖然此人可謂是英勇善戰,富有謀略,但卻胸無大誌,小富且安。”
“王莽新朝代漢,開始了新莽殘酷統治。他推行一係列所謂“新政”,加上連年征戰、災荒頻仍,造成“緣邊大饑,人相食”。王莽的暴政導致了農民起義的爆發。”李左車與鮑鴻分析道。“而樊崇還是在呂母起義、綠林起義之後,這才發動起義。可見此人是根本不會出動出手,而是要逼得他過不下去了才會爆發的人物。”
“而後,王莽新朝滅亡。更始皇帝劉玄在綠林軍的擁立下即位並遷都洛陽。劉玄就派使招降樊崇和赤眉軍。樊崇表示歸附更始政權,與20多名赤眉軍領袖在洛陽受封列侯。”李左車繼續說道,“就這個行為,無疑證明了他這方麵的性格問題。過得下去就接受招降,從沒有主動去做些什麽。”
“當然隨著政權的穩固。劉玄開始背叛擁其為帝的農民起義軍,並派兵襲擊赤眉軍後方,樊崇遂與劉玄政權決裂。他決立15歲的漢宗室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樊崇被任為禦史大夫。同年九月,赤眉軍攻下長安,推翻劉玄政權,處死劉玄,劉盆子入居長樂宮,樊崇率百萬大軍據守長安大街小巷。一時間,兵士歡欣。百姓鼓舞,到處都是升平景象。”
“又是因為被逼得不得不反抗了,這才奮起爆發。”李左車冷笑道,“這種但凡有安穩日子就不願意動的人,一點居安思危的意識都沒有。哪怕是刀尖上的安逸生活居然都不能覺察,要等圖窮匕見的時候才奮起反抗!”
鮑鴻點點頭,終究正常人都是有惰性的。能享樂,誰高興去拚命啊。
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例子要數水滸傳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了。
當初擔任朝廷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時候,知道娘子被調戲,也是忍。又被設計持寶刀誤入白虎堂,被陷害刺配滄州,還是忍讓。在野豬林險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殺死,在滄州牢城去負責看守天王堂後在草料場看守時又遭到陸謙、富安放火暗算。這才勃然爆發。怒殺陸謙等人,上演了一出雪夜上梁山的精彩劇情。
可這也沒有真正讓林衝徹底蛻變,到了梁山之上,因為才能遭受嫉妒一直得不到寨主王倫的重用,先是要林衝納投名狀,看到林衝第一日沒納得投名狀。居然要和小卒討些飯吃,鮑鴻當初都是憤懣不以。
更不用說因為投名狀與楊誌打的難分難解,王倫出麵交涉的時候,當時一心為官的楊誌在王倫介紹完林衝之後居然連一句幸會都沒有,一點惺惺相惜的態度都沒有。完全是看不起這個落草的前任禁軍教頭。換了其他英豪,分分鍾要和楊誌拚個你死我活,林衝還是忍。
最後晁蓋等上山入夥時,王倫又托詞推拒,林衝本來還是要繼續忍讓的,最終還是在吳用的智激之下,才徹底爆發,火並王倫將他殺了。
這事情根本上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因素決定的。性情內斂的人,行事風格就沒有太多的侵略性,主動攻擊性不會很強。
而與之相反的例子鮑鴻也知道,那就是更加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千古無二的霸王項羽就是那種從小就有大誌,完全屬於另一個類型。
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
這兩個風格的人倒也說不上誰好誰壞,在上麵架構穩固的情況下,能夠給前者一個穩定的發揮環境,就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後者若是不安於事,躁動不已,那難免就是那種以武亂禁的家夥。
然而若是亂世,一個是主動應對,一個是被動應對,那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按照李左車的分析,樊崇也就是那種被動應對的人,但凡是處於稍微安逸的環境下,基本上就沒有太多主動出擊的時候。
所以這種人,在麵對李左車所說的計略的時候,主動出擊,或者四散開來圍剿鮑鴻大軍的可能性很小,更多的會選擇被動防守。反正他人多勢眾,你小打小鬧的對他根本無關痛癢,隻要把握住關鍵點就行了。
而李左車的意思,就是進行各種擾亂,讓樊崇找不到這個關鍵點的所在。
是要引蛇出洞,偷襲汝南,還是要牽製他們,偷襲糧道,或者幹脆就是牽製他們之後直接率軍北上,不和他們在這裏對峙了。
做出種種假象,讓樊崇摸不著頭腦,最後才能讓計劃順利實施。(未完待續。)
“所以呢?”鮑鴻笑道晏嬰和田乞畢竟剛剛複活,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熟悉,所以鮑鴻主要征詢的就是李左車。李左車既然肯開口,無疑是一個好現象。
“所以,我能簡單的圍魏救趙,必須進行各種佯攻,弄的他摸不著頭腦,不敢貿然出動,到時候我們阻擊糧道才會更加容易。”李左車笑道。
“可我們若是多次佯攻,讓對方成了驚弓之鳥,摸不透我們的目的,會不會讓對方成為驚弓之鳥,一點風吹草動就全力出兵襲擊?”鮑鴻聽到李左車的策略,忍不住開口問道。
不斷佯攻弄得對方神經衰弱,乘著對方習慣於雷聲大雨點小的佯攻,疏於防備的時候。也就在對方認為最不可能的時候發動真實的攻勢,一舉殲滅敵人。
當然,這乃是屬於疲敵之計,如今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幾次佯攻或許對方會因為準備不足而受到幹擾。想要持續實行下去,敵人足以集結兵力,把每次佯攻當成正式攻擊。反正他們就是人多勢眾,一批一批輪著上也不會出現全部疲憊懈怠的情況。
甚至因此而導致樊崇加派兵力守護糧道,豈不是適得其反了?
“將軍這就多慮了。”李左車笑道,“雖然這個樊崇不是我所認知的人物,但也了解過此人各方麵的事跡。雖然此人可謂是英勇善戰,富有謀略,但卻胸無大誌,小富且安。”
“王莽新朝代漢,開始了新莽殘酷統治。他推行一係列所謂“新政”,加上連年征戰、災荒頻仍,造成“緣邊大饑,人相食”。王莽的暴政導致了農民起義的爆發。”李左車與鮑鴻分析道。“而樊崇還是在呂母起義、綠林起義之後,這才發動起義。可見此人是根本不會出動出手,而是要逼得他過不下去了才會爆發的人物。”
“而後,王莽新朝滅亡。更始皇帝劉玄在綠林軍的擁立下即位並遷都洛陽。劉玄就派使招降樊崇和赤眉軍。樊崇表示歸附更始政權,與20多名赤眉軍領袖在洛陽受封列侯。”李左車繼續說道,“就這個行為,無疑證明了他這方麵的性格問題。過得下去就接受招降,從沒有主動去做些什麽。”
“當然隨著政權的穩固。劉玄開始背叛擁其為帝的農民起義軍,並派兵襲擊赤眉軍後方,樊崇遂與劉玄政權決裂。他決立15歲的漢宗室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樊崇被任為禦史大夫。同年九月,赤眉軍攻下長安,推翻劉玄政權,處死劉玄,劉盆子入居長樂宮,樊崇率百萬大軍據守長安大街小巷。一時間,兵士歡欣。百姓鼓舞,到處都是升平景象。”
“又是因為被逼得不得不反抗了,這才奮起爆發。”李左車冷笑道,“這種但凡有安穩日子就不願意動的人,一點居安思危的意識都沒有。哪怕是刀尖上的安逸生活居然都不能覺察,要等圖窮匕見的時候才奮起反抗!”
鮑鴻點點頭,終究正常人都是有惰性的。能享樂,誰高興去拚命啊。
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例子要數水滸傳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了。
當初擔任朝廷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時候,知道娘子被調戲,也是忍。又被設計持寶刀誤入白虎堂,被陷害刺配滄州,還是忍讓。在野豬林險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殺死,在滄州牢城去負責看守天王堂後在草料場看守時又遭到陸謙、富安放火暗算。這才勃然爆發。怒殺陸謙等人,上演了一出雪夜上梁山的精彩劇情。
可這也沒有真正讓林衝徹底蛻變,到了梁山之上,因為才能遭受嫉妒一直得不到寨主王倫的重用,先是要林衝納投名狀,看到林衝第一日沒納得投名狀。居然要和小卒討些飯吃,鮑鴻當初都是憤懣不以。
更不用說因為投名狀與楊誌打的難分難解,王倫出麵交涉的時候,當時一心為官的楊誌在王倫介紹完林衝之後居然連一句幸會都沒有,一點惺惺相惜的態度都沒有。完全是看不起這個落草的前任禁軍教頭。換了其他英豪,分分鍾要和楊誌拚個你死我活,林衝還是忍。
最後晁蓋等上山入夥時,王倫又托詞推拒,林衝本來還是要繼續忍讓的,最終還是在吳用的智激之下,才徹底爆發,火並王倫將他殺了。
這事情根本上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因素決定的。性情內斂的人,行事風格就沒有太多的侵略性,主動攻擊性不會很強。
而與之相反的例子鮑鴻也知道,那就是更加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千古無二的霸王項羽就是那種從小就有大誌,完全屬於另一個類型。
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
這兩個風格的人倒也說不上誰好誰壞,在上麵架構穩固的情況下,能夠給前者一個穩定的發揮環境,就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後者若是不安於事,躁動不已,那難免就是那種以武亂禁的家夥。
然而若是亂世,一個是主動應對,一個是被動應對,那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按照李左車的分析,樊崇也就是那種被動應對的人,但凡是處於稍微安逸的環境下,基本上就沒有太多主動出擊的時候。
所以這種人,在麵對李左車所說的計略的時候,主動出擊,或者四散開來圍剿鮑鴻大軍的可能性很小,更多的會選擇被動防守。反正他人多勢眾,你小打小鬧的對他根本無關痛癢,隻要把握住關鍵點就行了。
而李左車的意思,就是進行各種擾亂,讓樊崇找不到這個關鍵點的所在。
是要引蛇出洞,偷襲汝南,還是要牽製他們,偷襲糧道,或者幹脆就是牽製他們之後直接率軍北上,不和他們在這裏對峙了。
做出種種假象,讓樊崇摸不著頭腦,最後才能讓計劃順利實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