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些人如此決斷。固然是他們所說的那些都有道理,另一方麵,也是宗澤等人做的思想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眾人的思想畢竟出自秦末,二十級軍功爵位製深入人心。而當時正是奴隸製轉化為封建製的重要階段,相對來說農民階級的地位比較高。而且還有先前時期各種思想的殘留,‘兼愛’、‘非攻’、‘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而當代,經過了四百年的變遷,早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山河日月還是那個中原華夏,製度思想卻早已經截然不同了。
尤其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說。
董仲舒的本意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認識到農民階級的政治力量可決定一個封建王朝的興亡。董仲舒在這裏所說的‘天’,是指秦末農民起義的武裝力量。他要借用這一象征農民階級政治力量的‘天’,來戒懼皇帝,使之自斂。用‘天’來限製他。
天命論在人們思想中的影響極深。董仲舒就采用了‘天’來限製皇帝個人的私欲,製約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並把秦始皇權力不受製約,引發農民起義,速亡國的慘痛教訓,變成皇帝的精神枷鎖,來限製皇帝的權力。從這方麵看,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限製了皇帝的私欲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意義是深遠的。
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推進他‘以德治國’的方針。
然而,任何東西到了統治者手裏不過都是統治的工具罷了,儒道墨法之類,不外如是。
更何況真命天子這種東西,夏商周時期就開始吹了,哪個不是把自己往上古聖皇血脈上扯啊。你來和我說那些泥腿子是‘天’?皇帝分分鍾就腦補成上天,‘君權天定’,你們就安心被我統治吧。
而軍功爵位製度漢朝雖然也繼承下來,但在統一之後,社會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於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的人才了。這時還是照過去的辦法,隻重視武力,從軍人中選官,按軍功定級,使大量能怔慣戰的軍人擔任各級官吏,隻會激化社會矛盾。
那麽這類治世的人才哪裏來呢?會是大字不識一籮筐的農民嗎?當然是家有藏書,傳承有序的士人門閥。
於是乎,上天授命的皇室高高在上,權貴赫赫的世家門閥拔尖而起,而剩下來的農民們則跌入無盡的深淵。
或許當這些人隨著時代的變遷,潛移默化之中就能夠接受這樣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之間就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了。然而,就這麽突兀的跨越時代,四百年的巨變要讓他們一下子接受,必然是不可能的。
當殘存著前秦‘兼愛’、‘民為貴’的思想,延續著大秦鐵血尚武的精神財富,要他們融入這個經過數百年腐化已經變得腐爛不堪的政權,那將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
或許這些猛將隻能夠看到一些表麵的東西,在心底裏感覺到不舒服,所以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那麽真正有話語權,看的足夠清楚的人,已經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裏,與要推翻這一切的首領說過了他的看法。
扶蘇,一個對前朝大秦製度了若指掌的人,用一句最直白的話說明了他的看法:農民推翻了隻要守法就能活下去的朝代,構建了一個不僅要守法,還要忍受權貴盤剝的朝代。
這個話題依舊是前麵思想的延續。
《禮記.曲禮上》記載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奴隸社會刑事立法指導思想的體現。奴隸製的刑法是公開的不平等,大夫和庶人在刑法上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成為奴隸社會刑事立法的指導思想。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的曆史舞台,其政治代表為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韓非等人,在反對奴隸社會刑事立法指導思想的同時,提出符合地主階級利益和要求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依據法家的主張:“繩不繞曲,法不阿貴”,違法犯罪,一律繩之以法。
商鞅佐秦孝公變法時,太子的師傅公孫虔為阻止商鞅變法,唆使太子違法,商鞅以太子係國之儲君,不能加刑,遂刑其師傅公孫虔,劓其鼻。這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諺語的由來。
事實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句,孔子就做出闡述,並不是說刑罰不適用於大夫,而是認可大夫自身的‘德行’,修養足夠,犯了罪不需要去捆綁羈押他,他自然會去請罪。哪怕是重大的罪名,也不必派人去對他執行死刑,他的德行修養自然知道自己做錯了,自覺的就會自裁。
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會因有罪而逃避懲罰,這實際上是禮教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無疑,和董仲舒情況類似的,在西漢時期修訂《禮記·曲禮》的時候,為了皇室乃至是大多數權貴士大夫的利益,當權者很自然的扭曲了其中的意義,將之曲解成刑法對士大夫不適用,如此一來,權貴們便多了一層保護,何樂而不為?
當然,扶蘇所說也不一定正確。畢竟這些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出來的。誰也不能說當年那個大秦真的傳承上百年,會不會同樣腐朽。
而如果終究隻是如果,人們更多的是注重現實。現實是什麽?現實就是漢帝昏聵、宦官亂政,百姓民不聊生,區區黃巾火星就能燃起燎原之火。
英靈眾將,並沒有受到忠君愛國的思想洗禮,在看到眼下的種種局麵,還能對漢室有信心的,恐怕是不足萬一了。或許這也是為什麽當初黃巾作亂嚴重,他們心中不滿,卻也隻是默默收拾的原因吧。畢竟,哪怕對張角好感有所降低,對你漢朝卻更沒好感,那也隻能繼續呆在黃巾軍中了。
這就好像兩漢交替之際,新朝不咋的,各路反王也都不是什麽好貨色,麾下將領們也就混混日子,畢竟沒什麽更好的選擇。
等到出現一個表現還不錯的家夥,在一群渣渣的襯托下顯得那麽英明神武,那眾將還理會其他作甚,拍拍屁股跑去效力了。於是乎,一段位麵之子的傳奇就這麽誕生了。
而現在,沒什麽選擇。兩邊的行為都算不上多好。不過,一個自己還能設法改變,另一個自己過去了也沒用。那就留在黃巾這邊慢慢改變唄。
而且張角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一直靠著宗教體係下去,最後終究要變迴政體的。而這些人要經驗有經驗,好忠誠也基本不會叛變,那還怕什麽,讓他們去建立政體去好了。
大秦、新朝、張楚…………
還不信沒一個能超過大漢朝了。
而漢帝就不一樣,在他看來,天下還是大漢天下,自己複活的英靈自然是忠於大漢的,他所考慮的根本就是那些人的身份會不會給自己造成什麽麻煩而已。
東漢開國的,那就算了吧。那群人和對麵的關係不明。哪怕是一開始追隨高祖的蕭何、曹參等,那都是大漢名望滔天的人物,真個可以說是出麵換個皇帝都不是不可能。
畢竟他們可是有先例可循的,雖然有呂後外戚的各種因素,但是也不能無視這個可能性。
比較合適的就是一開始召喚的東漢開過名將,雲台眾將對劉秀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沒有那種權勢、威望達到足以影響帝位的存在。
隨後東漢曆代的猛將都可以考慮,不過最好要排除掉和皇室沾親帶故的那些。
近代逝世的那些也是不錯的,有些還曾經是自己重用過的人,出來之後必然更是忠心耿耿。
綜合各方麵的考慮,才有了劉宏這次複活近代亡人的事情。當然,他並不知道,隨著他的動作,對整個朝堂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或許死了數百年的英靈出現還不覺得什麽,可是親眼看著死去還沒幾年的同僚出現在眼前,那樣的震撼絕對是難以形容的。
同樣,這樣的能力也讓某些原本風輕雲淡看戲的人雙眼發紅。若是自己死後,由後人複活自己…………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循環複活,但這豈不是長生不死的希望?
相比於種種虛無飄渺的傳說都有人冒險,這個就在眼前的東西……
可以說朝堂之上也是波流暗湧,各有打算。尤其是某些壽元將近的老頭,那更是難以名狀的心情。
去求皇帝?還是死前奮力一搏?
時局詭譎難料,誰也不知道會在什麽時候爆發,或許不用等到曆史上的十常侍之亂、董卓進京,朝堂提前就會崩潰。
當然,事情沒到發生的那一刻,誰也不能夠預料。
鮑鴻這邊辭別一眾將領,開始緊鑼密鼓的布置起來。聖旨下達雖然是一件大事。但是眼前最要緊的還是實施攻略黃巾的事情。
因為鮑鴻部分配到的任務是負責狙擊追來的黃巾,將之擊潰。眾人自然要去狙擊的地點考察一番,才能進行各種布置。
每每想到黃巾已經攻略了幽州,鮑鴻就是一陣糾結。這是要南宋的節奏嗎?幽涼並三大馬場,幽州被拿下,並州本來就少了一半,現在還被張角攻略中,涼州也沒好到哪去,羌族正囂張著呢,這麽發展下去,妥妥變成南宋啊!
眾人的思想畢竟出自秦末,二十級軍功爵位製深入人心。而當時正是奴隸製轉化為封建製的重要階段,相對來說農民階級的地位比較高。而且還有先前時期各種思想的殘留,‘兼愛’、‘非攻’、‘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而當代,經過了四百年的變遷,早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山河日月還是那個中原華夏,製度思想卻早已經截然不同了。
尤其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說。
董仲舒的本意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認識到農民階級的政治力量可決定一個封建王朝的興亡。董仲舒在這裏所說的‘天’,是指秦末農民起義的武裝力量。他要借用這一象征農民階級政治力量的‘天’,來戒懼皇帝,使之自斂。用‘天’來限製他。
天命論在人們思想中的影響極深。董仲舒就采用了‘天’來限製皇帝個人的私欲,製約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並把秦始皇權力不受製約,引發農民起義,速亡國的慘痛教訓,變成皇帝的精神枷鎖,來限製皇帝的權力。從這方麵看,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限製了皇帝的私欲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意義是深遠的。
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推進他‘以德治國’的方針。
然而,任何東西到了統治者手裏不過都是統治的工具罷了,儒道墨法之類,不外如是。
更何況真命天子這種東西,夏商周時期就開始吹了,哪個不是把自己往上古聖皇血脈上扯啊。你來和我說那些泥腿子是‘天’?皇帝分分鍾就腦補成上天,‘君權天定’,你們就安心被我統治吧。
而軍功爵位製度漢朝雖然也繼承下來,但在統一之後,社會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於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的人才了。這時還是照過去的辦法,隻重視武力,從軍人中選官,按軍功定級,使大量能怔慣戰的軍人擔任各級官吏,隻會激化社會矛盾。
那麽這類治世的人才哪裏來呢?會是大字不識一籮筐的農民嗎?當然是家有藏書,傳承有序的士人門閥。
於是乎,上天授命的皇室高高在上,權貴赫赫的世家門閥拔尖而起,而剩下來的農民們則跌入無盡的深淵。
或許當這些人隨著時代的變遷,潛移默化之中就能夠接受這樣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之間就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了。然而,就這麽突兀的跨越時代,四百年的巨變要讓他們一下子接受,必然是不可能的。
當殘存著前秦‘兼愛’、‘民為貴’的思想,延續著大秦鐵血尚武的精神財富,要他們融入這個經過數百年腐化已經變得腐爛不堪的政權,那將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
或許這些猛將隻能夠看到一些表麵的東西,在心底裏感覺到不舒服,所以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那麽真正有話語權,看的足夠清楚的人,已經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裏,與要推翻這一切的首領說過了他的看法。
扶蘇,一個對前朝大秦製度了若指掌的人,用一句最直白的話說明了他的看法:農民推翻了隻要守法就能活下去的朝代,構建了一個不僅要守法,還要忍受權貴盤剝的朝代。
這個話題依舊是前麵思想的延續。
《禮記.曲禮上》記載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奴隸社會刑事立法指導思想的體現。奴隸製的刑法是公開的不平等,大夫和庶人在刑法上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成為奴隸社會刑事立法的指導思想。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的曆史舞台,其政治代表為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韓非等人,在反對奴隸社會刑事立法指導思想的同時,提出符合地主階級利益和要求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依據法家的主張:“繩不繞曲,法不阿貴”,違法犯罪,一律繩之以法。
商鞅佐秦孝公變法時,太子的師傅公孫虔為阻止商鞅變法,唆使太子違法,商鞅以太子係國之儲君,不能加刑,遂刑其師傅公孫虔,劓其鼻。這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諺語的由來。
事實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句,孔子就做出闡述,並不是說刑罰不適用於大夫,而是認可大夫自身的‘德行’,修養足夠,犯了罪不需要去捆綁羈押他,他自然會去請罪。哪怕是重大的罪名,也不必派人去對他執行死刑,他的德行修養自然知道自己做錯了,自覺的就會自裁。
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會因有罪而逃避懲罰,這實際上是禮教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無疑,和董仲舒情況類似的,在西漢時期修訂《禮記·曲禮》的時候,為了皇室乃至是大多數權貴士大夫的利益,當權者很自然的扭曲了其中的意義,將之曲解成刑法對士大夫不適用,如此一來,權貴們便多了一層保護,何樂而不為?
當然,扶蘇所說也不一定正確。畢竟這些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出來的。誰也不能說當年那個大秦真的傳承上百年,會不會同樣腐朽。
而如果終究隻是如果,人們更多的是注重現實。現實是什麽?現實就是漢帝昏聵、宦官亂政,百姓民不聊生,區區黃巾火星就能燃起燎原之火。
英靈眾將,並沒有受到忠君愛國的思想洗禮,在看到眼下的種種局麵,還能對漢室有信心的,恐怕是不足萬一了。或許這也是為什麽當初黃巾作亂嚴重,他們心中不滿,卻也隻是默默收拾的原因吧。畢竟,哪怕對張角好感有所降低,對你漢朝卻更沒好感,那也隻能繼續呆在黃巾軍中了。
這就好像兩漢交替之際,新朝不咋的,各路反王也都不是什麽好貨色,麾下將領們也就混混日子,畢竟沒什麽更好的選擇。
等到出現一個表現還不錯的家夥,在一群渣渣的襯托下顯得那麽英明神武,那眾將還理會其他作甚,拍拍屁股跑去效力了。於是乎,一段位麵之子的傳奇就這麽誕生了。
而現在,沒什麽選擇。兩邊的行為都算不上多好。不過,一個自己還能設法改變,另一個自己過去了也沒用。那就留在黃巾這邊慢慢改變唄。
而且張角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一直靠著宗教體係下去,最後終究要變迴政體的。而這些人要經驗有經驗,好忠誠也基本不會叛變,那還怕什麽,讓他們去建立政體去好了。
大秦、新朝、張楚…………
還不信沒一個能超過大漢朝了。
而漢帝就不一樣,在他看來,天下還是大漢天下,自己複活的英靈自然是忠於大漢的,他所考慮的根本就是那些人的身份會不會給自己造成什麽麻煩而已。
東漢開國的,那就算了吧。那群人和對麵的關係不明。哪怕是一開始追隨高祖的蕭何、曹參等,那都是大漢名望滔天的人物,真個可以說是出麵換個皇帝都不是不可能。
畢竟他們可是有先例可循的,雖然有呂後外戚的各種因素,但是也不能無視這個可能性。
比較合適的就是一開始召喚的東漢開過名將,雲台眾將對劉秀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沒有那種權勢、威望達到足以影響帝位的存在。
隨後東漢曆代的猛將都可以考慮,不過最好要排除掉和皇室沾親帶故的那些。
近代逝世的那些也是不錯的,有些還曾經是自己重用過的人,出來之後必然更是忠心耿耿。
綜合各方麵的考慮,才有了劉宏這次複活近代亡人的事情。當然,他並不知道,隨著他的動作,對整個朝堂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或許死了數百年的英靈出現還不覺得什麽,可是親眼看著死去還沒幾年的同僚出現在眼前,那樣的震撼絕對是難以形容的。
同樣,這樣的能力也讓某些原本風輕雲淡看戲的人雙眼發紅。若是自己死後,由後人複活自己…………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循環複活,但這豈不是長生不死的希望?
相比於種種虛無飄渺的傳說都有人冒險,這個就在眼前的東西……
可以說朝堂之上也是波流暗湧,各有打算。尤其是某些壽元將近的老頭,那更是難以名狀的心情。
去求皇帝?還是死前奮力一搏?
時局詭譎難料,誰也不知道會在什麽時候爆發,或許不用等到曆史上的十常侍之亂、董卓進京,朝堂提前就會崩潰。
當然,事情沒到發生的那一刻,誰也不能夠預料。
鮑鴻這邊辭別一眾將領,開始緊鑼密鼓的布置起來。聖旨下達雖然是一件大事。但是眼前最要緊的還是實施攻略黃巾的事情。
因為鮑鴻部分配到的任務是負責狙擊追來的黃巾,將之擊潰。眾人自然要去狙擊的地點考察一番,才能進行各種布置。
每每想到黃巾已經攻略了幽州,鮑鴻就是一陣糾結。這是要南宋的節奏嗎?幽涼並三大馬場,幽州被拿下,並州本來就少了一半,現在還被張角攻略中,涼州也沒好到哪去,羌族正囂張著呢,這麽發展下去,妥妥變成南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