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反正最近台灣也已經基本安定下來了,所以鄭森也的確可以離開台灣迴去和他父親就這一問題,甚至是更重要的將來的戰略方向問題來進行一下討論了。
“聽說你想要讓我們的那些泰西船冒充荷蘭人把濟州島搶過來?”鄭芝龍問道。
“是的,父親。”鄭森迴答說。
“你是怎麽考慮的?”鄭芝龍並沒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這樣問道。
“爹爹您覺得大明如今的狀況如何?”鄭森並沒有迴答前麵的那個問題,而是這樣問道。
鄭芝龍沉默了一會兒,雖然在政治判斷方麵,鄭芝龍並不擅長,但是大明如今狀況不好,這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
“你說說你的想法吧。”鄭芝龍最後還是這樣說。
鄭森便趁機道:“爹爹,你看自從漢朝之後,曆朝曆代,基本上都隻有三百年左右的天命。這是為什麽?其實原因簡單,因為自從漢朝之後,華夏的領地範圍就基本確定了。世上適合種莊稼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我們的了。隻是爹爹你想,若是一對夫婦有三十畝地,這日子肯定不錯了,但是這對夫婦有兩個兒子,這也已經算少的了不是?到了兒子這一代,就隻有十五畝地,日子就緊巴巴了,每個兒子要是都有兩個兒子長大,再一分,這日子會很難過了。我大明承平二百餘年了,人口是太祖時候不知道多少倍了,能耕種的土地卻名沒有增加太多,自然吃不飽飯的人就多了,一旦遇到天災,就很難不出亂子。
其實出了亂子,也未必解決不了,無非是大亂大治,就像漢朝,有了王莽時候的大亂,天下人口損失了十之**,光武中興之後,大家就又都有地種了,漢朝才又有了兩百多年的國祚。如今我大明也到了這時候。前年去年中原各路軍馬協力,流寇雖然沒有根除,但也消滅大半了。若是這勢頭能持續下去,大明中興就在眼前。然而今年建胬卻來了這麽一手,破關而入,大掠京畿,我大明勤王之軍損失慘重。這樣一來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壓製流寇了。而且要重建這些軍隊,就又要花一筆大錢。這些年饑荒連連,征戰不休,我估計大明的國庫裏怕是根本就沒什麽錢了,這樣一來就免不了又要加稅,這一加稅,就會有更多的人活不下去,這麽一來,流寇隻怕立刻就能死灰複燃。然後就算朝廷拚命鎮壓下去了,建胬又來這麽一手,朝廷前麵的事情就又白幹了。這樣一來,在中原一帶,其實已經是一個死局了。”
“那照你這意思,大明難道氣數已盡?”周圍也沒別人,所以鄭芝龍直接就這樣問道。
“還早,北方雖然是死局,但江南還算安定。如果聖上能遷迴南京,或者使太子鎮南京,這局棋就還有翻盤的機會,最不濟,也能保個南宋的局麵。”鄭森說,“隻是當此變局,我家也要早做準備。”
“你覺得
(本章未完,請翻頁)我家應該如何準備?”鄭芝龍不動聲色的繼續問道。
“那要看朝廷如何做了。”鄭森迴答說,“爹爹,我家的力量和優勢都在海上。孩兒覺得,就算天下崩壞,我家怕也是沒有逐鹿天下的力量。若是亂生異誌,反而是自尋死路。如果朝廷南遷或是使太子鎮守南京,那我們就盡心輔佐。今上誌向頗高,定不能忍偏安之局麵。到時候,必有北伐之舉。到那時,我家也可以沿海而上,為大軍保障糧草,北伐若成,我家自然有大功,到時候富貴傳家自不待言。若是北伐不成,我家海上無敵,北方沿海之地,盡可登陸襲擾敵手,有我家在,敵人便不能全力南下,如此,我家自然也是國家柱石,富貴也不需言。若是朝廷不能決斷,天下大亂。我家也能先靜守自保,等大局將明的時候,再擇明主而依。”
鄭森說出的這個計劃並不是他的真心話,他當然知道,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明朝是做不了南遷的事情的。而他也絕不是那種沒有野心,隻想當個功臣的人。隻不過他知道鄭芝龍並沒有這樣的大誌,如今隻想平平安安的保住家產。所以鄭森才這樣迴答。他覺得自己的畫出的這些前景,應該是符合鄭芝龍的心意的。
“你倒是想得長遠。”鄭芝龍說道,語氣很是平淡,不見喜怒,“嗯,那你為何想要拿下濟州島?”
“迴稟爹爹,濟州島位置極好,若是控製在我家手中,用以囤積物資,我們就能在北方隨時投入一定的力量來進行幹預。而且孩兒覺得冒充荷蘭人去幹這事情,也能讓朝廷感到海上的威脅,如此自然會更看重我家。”鄭森迴答說。
“可是如果朝廷”鄭芝龍依舊有些猶豫
“朝廷如今斷斷是沒有力氣管朝鮮的閑事了。至於朝鮮水軍嗬嗬。就憑我們的那幾條夾板船加上捕鯨船,想怎麽滅他們就怎麽滅他們。”鄭森忍不住笑了起來。
朝鮮在李舜臣那會兒,水軍還算有些戰鬥力,不過到了這個時候,也已經敗壞得一塌糊塗了,根本就不堪一擊了。
“而且將來甚至還可以冒充泰西人,逼迫朝鮮開國做買賣。朝鮮的木材、人參、皮貨什麽的也都很不錯的。此外,我們還可以向他們出售棉布什麽的,也能賺一筆。”
“隻是這事情,可不能讓人家知道是我們做的。這保密一定要做好。”鄭芝龍說道。
聽鄭子龍說出這樣的話,鄭森知道,鄭芝龍已經同意了自己的計劃了。說起來鄭芝龍這人也有意思,雖然政治上沒什麽野心,但是在涉及到賺錢的問題上,卻格外的膽子大。
“阿森,你覺得讓誰管著那個島比較好呢?”鄭芝龍問道。
“爹爹,孩兒覺得讓李國助去倒還不錯。”鄭森道。
“李國助?”鄭芝龍望著鄭森。
“李國助已經沒有自己的人馬了,他是個識時務的人,不
(本章未完,請翻頁)會鬧出什麽亂子來的。而且,他以前和荷蘭人有勾結的記錄,讓他去,冒充起來更像。而且以他和爹爹的恩怨,就算出了什麽事情,被人發現了,甚至於他反水了,他指責爹爹的話,又有誰會信呢?”鄭森解釋道。
“嗯,這件事讓為父再好好想想。另外這事的準備也要做好保密。”鄭芝龍說。
一轉眼已經是年底了,這一年的年底卻並不平靜,在阿濟格帥十萬八旗兵破關劫掠京畿之後,到了年底,黃台吉又親自率領十二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軍隊一觸即潰,滿清軍隊僅僅用了十二天就長驅直入,殺到朝鮮的王都。
不過這些事情,和生活在濟州島的朝鮮人倒是沒什麽關係,反正,滿清胡胬也不會漂洋過海打到這裏來的,日子該怎麽過就還是怎麽過。所以一大清早,樸德歡樸德猛兄弟就照例登上了濟州城附近的一個烽火台,他們兄弟兩個如今都是官府的奴隸,但是當年他們也曾當過少爺,他們的老爹樸昌範當年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後來因為卷入了政治鬥爭,被人抓了個貪贓的罪名砍了頭,他們兄弟也就被貶黜為奴仆,流放到了這裏。
樸德歡兄弟每天要做的事情倒也簡單——守著這座烽火台,監視海上的動靜。這是一個無聊的事情,很多時候,一整天都不會看到海上有什麽東西。很多年前,倭寇倒是時常來襲,所以朝鮮人在這裏建起了一座烽火台。不過自從德川家開始一步步鎖國,這裏已經好幾十年沒見過倭寇了。所以樸德歡兄弟每天也就在烽火台上麵坐著曬曬太陽,順便討論一下誰家的女人什麽的,雖然他們討論的這些女人,基本上都不是他們能覬覦的。
“要說漂亮呀,要我說還是李大人家裏的那個李萬姬小姐漂亮,整個濟州島,都沒人能和她比的,就是在京城,也沒幾個比她漂亮的。”樸德歡說。
“李萬姬小姐?她現在才剛11歲吧?這麽小,誰知道將來長大了怎麽樣。不過就現在看,還真是個美人坯子。也不知道將來哪個”樸德猛說。
“反正無論如何輪不到我們的。人家是官家小姐。”樸德歡歎了口氣,將嘴裏咬著的一根草棍吐在地上,又用腳碾了一下。
“當初大人不出事,我們還不一定瞧得上他呢。”樸德猛壓低聲音,恨恨的說。
“說這些還有什麽用?”樸德歡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哎,德猛,你覺得金三順怎麽樣?”
“金三順?那張臉看著你不做噩夢?”樸德猛說。金三順的老爹也是官府的奴隸,奴隸的女兒自然也是奴隸賤民。從身份上來說,這個倒是更門當戶對一些。
“反正晚上吹了燈,女人嘛隻要有個”樸德歡的聲音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才喊了起來:“德猛,你看,你看,那邊,那邊好像來了好多船!”
(本章完)
反正最近台灣也已經基本安定下來了,所以鄭森也的確可以離開台灣迴去和他父親就這一問題,甚至是更重要的將來的戰略方向問題來進行一下討論了。
“聽說你想要讓我們的那些泰西船冒充荷蘭人把濟州島搶過來?”鄭芝龍問道。
“是的,父親。”鄭森迴答說。
“你是怎麽考慮的?”鄭芝龍並沒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這樣問道。
“爹爹您覺得大明如今的狀況如何?”鄭森並沒有迴答前麵的那個問題,而是這樣問道。
鄭芝龍沉默了一會兒,雖然在政治判斷方麵,鄭芝龍並不擅長,但是大明如今狀況不好,這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
“你說說你的想法吧。”鄭芝龍最後還是這樣說。
鄭森便趁機道:“爹爹,你看自從漢朝之後,曆朝曆代,基本上都隻有三百年左右的天命。這是為什麽?其實原因簡單,因為自從漢朝之後,華夏的領地範圍就基本確定了。世上適合種莊稼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我們的了。隻是爹爹你想,若是一對夫婦有三十畝地,這日子肯定不錯了,但是這對夫婦有兩個兒子,這也已經算少的了不是?到了兒子這一代,就隻有十五畝地,日子就緊巴巴了,每個兒子要是都有兩個兒子長大,再一分,這日子會很難過了。我大明承平二百餘年了,人口是太祖時候不知道多少倍了,能耕種的土地卻名沒有增加太多,自然吃不飽飯的人就多了,一旦遇到天災,就很難不出亂子。
其實出了亂子,也未必解決不了,無非是大亂大治,就像漢朝,有了王莽時候的大亂,天下人口損失了十之**,光武中興之後,大家就又都有地種了,漢朝才又有了兩百多年的國祚。如今我大明也到了這時候。前年去年中原各路軍馬協力,流寇雖然沒有根除,但也消滅大半了。若是這勢頭能持續下去,大明中興就在眼前。然而今年建胬卻來了這麽一手,破關而入,大掠京畿,我大明勤王之軍損失慘重。這樣一來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壓製流寇了。而且要重建這些軍隊,就又要花一筆大錢。這些年饑荒連連,征戰不休,我估計大明的國庫裏怕是根本就沒什麽錢了,這樣一來就免不了又要加稅,這一加稅,就會有更多的人活不下去,這麽一來,流寇隻怕立刻就能死灰複燃。然後就算朝廷拚命鎮壓下去了,建胬又來這麽一手,朝廷前麵的事情就又白幹了。這樣一來,在中原一帶,其實已經是一個死局了。”
“那照你這意思,大明難道氣數已盡?”周圍也沒別人,所以鄭芝龍直接就這樣問道。
“還早,北方雖然是死局,但江南還算安定。如果聖上能遷迴南京,或者使太子鎮南京,這局棋就還有翻盤的機會,最不濟,也能保個南宋的局麵。”鄭森說,“隻是當此變局,我家也要早做準備。”
“你覺得
(本章未完,請翻頁)我家應該如何準備?”鄭芝龍不動聲色的繼續問道。
“那要看朝廷如何做了。”鄭森迴答說,“爹爹,我家的力量和優勢都在海上。孩兒覺得,就算天下崩壞,我家怕也是沒有逐鹿天下的力量。若是亂生異誌,反而是自尋死路。如果朝廷南遷或是使太子鎮守南京,那我們就盡心輔佐。今上誌向頗高,定不能忍偏安之局麵。到時候,必有北伐之舉。到那時,我家也可以沿海而上,為大軍保障糧草,北伐若成,我家自然有大功,到時候富貴傳家自不待言。若是北伐不成,我家海上無敵,北方沿海之地,盡可登陸襲擾敵手,有我家在,敵人便不能全力南下,如此,我家自然也是國家柱石,富貴也不需言。若是朝廷不能決斷,天下大亂。我家也能先靜守自保,等大局將明的時候,再擇明主而依。”
鄭森說出的這個計劃並不是他的真心話,他當然知道,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明朝是做不了南遷的事情的。而他也絕不是那種沒有野心,隻想當個功臣的人。隻不過他知道鄭芝龍並沒有這樣的大誌,如今隻想平平安安的保住家產。所以鄭森才這樣迴答。他覺得自己的畫出的這些前景,應該是符合鄭芝龍的心意的。
“你倒是想得長遠。”鄭芝龍說道,語氣很是平淡,不見喜怒,“嗯,那你為何想要拿下濟州島?”
“迴稟爹爹,濟州島位置極好,若是控製在我家手中,用以囤積物資,我們就能在北方隨時投入一定的力量來進行幹預。而且孩兒覺得冒充荷蘭人去幹這事情,也能讓朝廷感到海上的威脅,如此自然會更看重我家。”鄭森迴答說。
“可是如果朝廷”鄭芝龍依舊有些猶豫
“朝廷如今斷斷是沒有力氣管朝鮮的閑事了。至於朝鮮水軍嗬嗬。就憑我們的那幾條夾板船加上捕鯨船,想怎麽滅他們就怎麽滅他們。”鄭森忍不住笑了起來。
朝鮮在李舜臣那會兒,水軍還算有些戰鬥力,不過到了這個時候,也已經敗壞得一塌糊塗了,根本就不堪一擊了。
“而且將來甚至還可以冒充泰西人,逼迫朝鮮開國做買賣。朝鮮的木材、人參、皮貨什麽的也都很不錯的。此外,我們還可以向他們出售棉布什麽的,也能賺一筆。”
“隻是這事情,可不能讓人家知道是我們做的。這保密一定要做好。”鄭芝龍說道。
聽鄭子龍說出這樣的話,鄭森知道,鄭芝龍已經同意了自己的計劃了。說起來鄭芝龍這人也有意思,雖然政治上沒什麽野心,但是在涉及到賺錢的問題上,卻格外的膽子大。
“阿森,你覺得讓誰管著那個島比較好呢?”鄭芝龍問道。
“爹爹,孩兒覺得讓李國助去倒還不錯。”鄭森道。
“李國助?”鄭芝龍望著鄭森。
“李國助已經沒有自己的人馬了,他是個識時務的人,不
(本章未完,請翻頁)會鬧出什麽亂子來的。而且,他以前和荷蘭人有勾結的記錄,讓他去,冒充起來更像。而且以他和爹爹的恩怨,就算出了什麽事情,被人發現了,甚至於他反水了,他指責爹爹的話,又有誰會信呢?”鄭森解釋道。
“嗯,這件事讓為父再好好想想。另外這事的準備也要做好保密。”鄭芝龍說。
一轉眼已經是年底了,這一年的年底卻並不平靜,在阿濟格帥十萬八旗兵破關劫掠京畿之後,到了年底,黃台吉又親自率領十二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軍隊一觸即潰,滿清軍隊僅僅用了十二天就長驅直入,殺到朝鮮的王都。
不過這些事情,和生活在濟州島的朝鮮人倒是沒什麽關係,反正,滿清胡胬也不會漂洋過海打到這裏來的,日子該怎麽過就還是怎麽過。所以一大清早,樸德歡樸德猛兄弟就照例登上了濟州城附近的一個烽火台,他們兄弟兩個如今都是官府的奴隸,但是當年他們也曾當過少爺,他們的老爹樸昌範當年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後來因為卷入了政治鬥爭,被人抓了個貪贓的罪名砍了頭,他們兄弟也就被貶黜為奴仆,流放到了這裏。
樸德歡兄弟每天要做的事情倒也簡單——守著這座烽火台,監視海上的動靜。這是一個無聊的事情,很多時候,一整天都不會看到海上有什麽東西。很多年前,倭寇倒是時常來襲,所以朝鮮人在這裏建起了一座烽火台。不過自從德川家開始一步步鎖國,這裏已經好幾十年沒見過倭寇了。所以樸德歡兄弟每天也就在烽火台上麵坐著曬曬太陽,順便討論一下誰家的女人什麽的,雖然他們討論的這些女人,基本上都不是他們能覬覦的。
“要說漂亮呀,要我說還是李大人家裏的那個李萬姬小姐漂亮,整個濟州島,都沒人能和她比的,就是在京城,也沒幾個比她漂亮的。”樸德歡說。
“李萬姬小姐?她現在才剛11歲吧?這麽小,誰知道將來長大了怎麽樣。不過就現在看,還真是個美人坯子。也不知道將來哪個”樸德猛說。
“反正無論如何輪不到我們的。人家是官家小姐。”樸德歡歎了口氣,將嘴裏咬著的一根草棍吐在地上,又用腳碾了一下。
“當初大人不出事,我們還不一定瞧得上他呢。”樸德猛壓低聲音,恨恨的說。
“說這些還有什麽用?”樸德歡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哎,德猛,你覺得金三順怎麽樣?”
“金三順?那張臉看著你不做噩夢?”樸德猛說。金三順的老爹也是官府的奴隸,奴隸的女兒自然也是奴隸賤民。從身份上來說,這個倒是更門當戶對一些。
“反正晚上吹了燈,女人嘛隻要有個”樸德歡的聲音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才喊了起來:“德猛,你看,你看,那邊,那邊好像來了好多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