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我在龍空看到有兩個讀者說看到一開始主角帶著一群農民練了幾天就能拿鴛鴦陣拍死明軍精銳,說醉了雲雲。本來懶得理了,人一旦有了成見說啥都沒有用,網上誰能說服誰呢?但群裏一個哥們說你既然有時間在群裏對噴,怎麽沒時間和讀者們詳細解釋一下,韋伯覺得說的有理,就拿出來講一下。首先,那夥不是農民,是一群紅陽宗教徒,這點看過文的讀者應該記得。其次,當時使用的不是鴛鴦陣,在這裏韋伯想解釋一下,所謂鴛鴦陣不是簡簡單單的十二個兵拿著狼筅,盾牌,長槍、短兵按照隊形排開,這個沒有啥了不起的,鴛鴦陣的精華是能夠在不同的地形,麵對不同的敵人,可以采取靈活正確的變化一一應對。這種隨機應變的變化才是鴛鴦陣的精髓。如果沒有各種變化,倭寇又不是傻子,他們和戚家軍打了那麽多次仗,吃了那麽多次虧怎麽會想不出應對的法子來?還不是無論敵人有多少變化,戚家軍能夠隨之變化,始終能保持相互掩護,長短相接的優勢?在書裏麵主角首先點著硫磺迫使敵人離開堅固的住宿地,同時在狹窄的門口設置陷阱,大量殺傷敵人,並引誘敵人在夜裏沒有看清弄清楚敵情的情況下做不智的攻擊。由於對明軍常用戰術的了解,用門板擋住三眼銃的抵近射擊,然後利用狼筅和門板配合,使得明軍無法近身,充分發揮了農民手中長槍的優勢。最後迫使敵人轉向貌似薄弱,實際上卻會遭到兩麵攻擊的隊形縫隙。屢次失敗後,敵人指揮官不得不投入最後的預備隊,結果指揮官杜國英在單人決鬥中被徐鶴城擊敗。用盡了最後的預備隊,又是在黑夜裏,自然會崩潰。在這一係列戰鬥中農民一方沒有一次隊形的變化,那些農民隻不過躲在門板和狼先的保護下用長槍刺殺敵人的惻背罷了。明軍雖然精銳,再精銳的士兵在失去組織落入陷井後就什麽都不是了,因為士兵精銳不是個人武藝多牛逼,而是識旗鼓,進退有節,能夠在軍官的指揮下發揮整體的力量,但是黑夜和慌亂抵消了這個優勢。現實不是電腦遊戲,精銳士兵體力攻擊力是農民幾倍,別人砍他一刀他隻掉一滴血,他砍農民一刀一個,在古代絕大部分士兵從武藝和力氣上與農民差異不大,他們的優勢是在能夠聽懂上級的命令,並懂得如何服從、以及裝備的優勢。如果是白天,或者處於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這隊明軍可以輕而易舉的打敗那夥農民,比如他們先向兩翼佯動,做出從兩翼包圍的架勢,然後突然從中央突破,農民就完蛋了,因為農民根本不懂得旗號,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無法趕上軍隊的行動,最後被動挨打的份。寫到這裏,韋伯不得不承認,在本書裏寫的有些東西是媚眼拋給瞎子看了,大部分讀者根本沒看出我那段裏麵隱藏的那些東西,徐鶴城跪舔主角不光是主角會統兵,而是他隨機應變,設下的圈套一個接一個,始終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中,顯然他對於明軍的常用戰術極為了解,要不然那一排三眼銃就能打趴下他們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163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克裏斯韋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克裏斯韋伯並收藏大明163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