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路卜,李存勳給劉曉賓打了電話。讓他親自去請潦騾雙卜將。
如果說李存勳能夠把藺慕華與康曉霆當成朋友的話。那麽裴承毅就隻算得上是李存勳的同事,連戰友都算不上。
每次想到裴承毅,李存勳就不得不心生感歎,確實是時勢造英雄。
可以說,裴承毅是共和國軍事史上最神奇的將軍。作為一名從未上過戰場的軍人,裴承毅能在昭歲的時候成為共和國陸軍上將,讓人非常難以置信。隻是,與他的輝煌成就比成果根本算不上什麽。要知道,在他年僅強歲,還是陸軍上校的時候。就指揮共和國軍隊打贏了半島戰爭,狠狠教了不可一世的美軍。打手 年之後,裴承毅再次指揮共和國軍隊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規模最大的地區戰爭,取得了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傲人戰績。對任何一名軍人來說,其中任何一次勝利,都足以使其彪炳史冊。即便在共和國的曆史上,也沒有第二個將軍取得過如此輝煌的成就。在很多人看來,如果裴承毅有機會指揮共和國軍隊打贏第三次大規模地區性戰爭,共和國很有可能為他打破慣例,使他成為共和國曆史上的第十一個元帥。
裴承毅有沒有機會當上元帥,李存勳並不關心。
站在軍情局長的位置上,李存勳最關心的是裴承毅會不會脫掉軍裝。換句話說。裴承毅會不會像某些西方國家的著名將領那樣,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軍事成就之後,到政界大幹一番。要知道,按照王元慶的政治改革方向走下去,軍人從政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可能性越來越大。以裴承毅的軍事成就、以及由此獲得的民意支持,隻要他肯脫下軍裝,很有可能在打手 陣、或者力年之後成為共和國的首位軍人出身的國家元首。
毫無疑問,裴承毅肯定有這樣的本錢。
年齡上,僅有巧歲的裴承毅不但可以等上舊年、刃年,就算刃年之後,也隻有乃歲。對政治家來說,隻要身體足夠健康,乃歲不算高齡。要知道,拉開共和國改革序幕的元首是在刀歲的時候才上台的。曆史上。也不缺乏刃多歲的國家元首。
放眼西方世界,比如在美國,也不缺少力多歲的總統。就健康問題而言,裴承毅作為軍人,應該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別的不說,彭茂邦已經田多歲了,不但比紀佑國與趙潤東健康得多,甚至比很多的來歲的官員還要健康。
除了年齡與身體本錢之外,裴承毅的政治本錢也不差。
聲望方麵,如果單論影響力,恐怕除了王元慶,沒人能的比得上裴承毅。半島戰爭期間,因為趙潤東、王元慶、彭茂邦、項鋌輝等人的影響,在前線默默奉獻的裴承毅還沒有引起民眾的廣泛重視。印度戰爭,裴承毅站到了舞台的最前沿,也讓全國民眾了解了這個“少年將軍。”很多人還翻出了“陳年舊賬”大肆宣揚當年指揮共和國軍隊殲滅竹美軍陸戰師的就是裴承毅。
可以說,裴承毅在號召力上隻差一點,那就是已經結婚成家。
據李存勳了解,如果裴承毅仍然是單身漢,不但全國的青少年會把他當作偶像,恐怕所有未嫁少女都會把他當成夢想中的白馬王子吧。不管裴承毅的長相有多普通,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他那樣的鐵血軍人肯定是懷春少女的夢中情人。
當然,在以舊後為主的一代眼裏,有沒有結婚根本不是問題。共和國的離婚率連年攀升,有結婚就有離婚,結了婚不等於一輩子就吊死在一棵樹上,更不等於其他人沒有了插足的機會。
不管怎麽說,裴承毅絕對不缺乏來自民間的支持。
相對而言,在裴承毅的政治資本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其超越了普通軍人、甚至可以說是超過了軍人應該有的政治頭腦。
半島戰爭期間,李存勳就開始關注裴承毅。
雖然當時的表現還不是很突出,但是裴承毅的很多指揮策略與國家領導人,特別是與王元慶的政治主張不謀而合,比如加快南下速度、強攻漢城、迅速掃蕩半島南部地區等,均與王元慶“打到底”的主張完全一致。換個角度看,李存勳不得不相信,當時還是上校軍官的裴承毅就能摸清上層的意思,盡量按照上麵的想法指揮作戰行動。或者說,正是裴承毅指揮的作戰行動,讓王元慶堅定了“打到底”的想法。
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頭腦。
彭茂邦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裴承毅並沒得到重用。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直在打醬油。直到項鋌輝擔任總參謀長,裴承毅才得到重用,成為項鋌輝培養出來的“五虎將。中的頭號大將另外四個是淩雲霄、李東石、林嘯雷與華劍鋒。截然不同的待遇,跟彭茂邦與項鋌輝的用人觀念有很大笑係。作為傳統型軍事統帥,彰茂邦一直認為軍人不應該有過分明確的政治主張,從而刻意打壓某些有政治頭腦的軍人。選拜刪化輝為接班人。就是彭茂邦眾觀念的直接體現,因為啞伊財確實是一個缺乏政治頭腦的軍人。
雖然項鋌輝的思想也比較傳統,但是在軍人是否應該具備政治頭腦的問題上,他與彭茂邦的觀念並不一樣。在李存勳看來,項鋌輝從不主張軍人參與政治,但是並不反對軍人應該具備政治頭腦,畢竟戰爭是最高形式的政治鬥爭,如果不懂政治,也就無法打好戰爭、打贏戰爭。所謂物極必反,項鋌輝缺乏政治頭腦,自然需要一個有這方麵才華的助手,也就給了裴承毅表演的機會,從而成就了裴承毅。
印度戰爭,既展現了裴承毅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華,又展露了他的政治天賦。
戰爭規劃階段,裴承毅提出“先東後西”的總體戰略後,李存勳就知道,裴承毅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政治而戰爭。正是看出了裴承毅的用意,所以李存勳成為了少數幾個支持該戰略的決策者之一。後來的事實證明,裴承毅確實在迎合元首的胃口。說得不太客氣,戰前製訂的戰爭計劃不是用來實施的,而是讓元首做出戰爭決定。原因很簡單,東線決戰之後,戰爭計戈打手 被全盤推翻,接下來的打法才是裴承毅的原本用意。
僅此一點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頭腦。
換句話說,如果讓項鋌輝來製訂戰爭計劃”肯定會采取“先西後東”的戰略,首先攻占新德裏,再掃蕩恆河流域,最後向南推進。暫且不說這樣的打發能否達到同樣的效果,畢竟戰爭已經結束了,不會有第二次機會檢驗這套戰略,僅從戰前的氛圍來看,王元慶就不會同意這樣的戰爭計劃,因為這很有可能使共和國陷入印度的戰爭泥潭,在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中耗盡全部國力。
當然,最難能可貴的是,裴承毅能把政治需求與軍事需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印度戰爭初期,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裴承毅在進行戰略冒險。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共和國軍隊無法在東線戰場上迅速取勝,肯定會陷入戰爭泥潭,就算能夠打下新德裏,也無法迅速取得最終勝利。隻要戰爭拖上一年半,共和國就將被迫承認輸掉了戰爭。李存勳也有同樣的觀點,覺得裴承毅在拿共和國的未來賭大小。直到共和國軍隊迅速掃蕩恆河平原,揮師西進攻占博帕爾,用不可思議的方式完成戰略切割,將戰爭進程從一年半縮短到半年,李存勳才不得不相信,裴承毅壓根就沒有進行戰略冒險,戰局一直在他的掌握之中,並且最終按照他的想法取得了勝利。
迴過頭來看,也許會覺得裴承毅在印度戰場上的表現沒有什麽值得誇獎的地方,甚至會讓人覺得,整個過程都是順其自然,誰去指揮的結果都相差不大,畢竟共和國的軍事實力擺在那裏,印度沒有半點勝算。但是以當時的情況看,誰能像裴承毅那樣得心應手的指揮整場戰爭?即便退一萬步來看,誰有能力看到整場戰爭的進程與結果?李存勳自歎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他也懷疑過裴承毅的指揮策略。
有的時候,李存勳甚至覺得,裴承毅的軍事才華是與生俱來的。
關鍵是,打贏一場戰鬥很有可能是運氣,可是要打贏一場戰爭,絕對不是運氣。
計劃耗時打手 年半的印度戰爭,最終僅用了個月,戰爭開支僅為預算的戰爭傷亡僅為估計的3夠、戰爭損耗僅為預測的魏。這些足以證明,裴承毅的軍事才華無與倫比,恐怕在未來數十年之內,都不會出現第二斤,“裴承毅”。
當然,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打贏一場戰爭不容易,打贏兩場戰爭更不容易。
事實足以證明,裴承毅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軍。
李存勳非常佩服裴承毅的軍事才華,也很欣賞裴承毅的政治頭腦,但是最讓他覺得欽佩的還是裴承毅的“低調”。
印度戰爭後,裴承毅成為了最有競爭力的總參謀長人選。
項鋌輝決定卸甲歸田之後,不但王元慶認為裴承毅是下任總參謀長的理想人選,就連一直在為總參謀長努力的章忠憲都甘拜下風,早早對外宣稱,如果裴承毅出任總參謀長,他絕對心甘情願的聽從調度。
當時李存勳就覺得有冉題。
裴承毅的表現讓李存勳明白了問題在哪。當裴承毅謝絕了元首的挽留,決定擔任南亞戰區司令官之後,李存勳就明白了過來。如果裴承毅按照眾望所歸的想法,接替項鋌輝出任總參謀長,他就會惹上大麻煩。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裴承毅,最有可能出任總參謀長的不是章忠憲,而是林嘯雷。章忠憲主動退出競爭,不是不想當總參謀長,而是想借此機會讓裴承毅與林嘯雷扛上。隻要裴承毅與林嘯雷爭執不下,元首就會退而求其次,讓章忠憲出任總參謀長。換句話說,裴承毅在這個時候跳出來競爭總參謀長的位置,不但替章忠憲做了嫁衣裳,還會得罪幾個萬海軍官兵。換了李存勳在裴承毅的位置上,也不會主動背黑鍋,而是
“低調”也能看成是一種政治智慧,而且是大智若愚的政治智慧。
如果裴承毅僅僅是退出總參謀長的角逐,沒有什麽讚歎的,隻要是稍微有點頭腦,明白共和國軍隊內部鬥爭情況的人在他的位置上,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讓李存勳感到佩服的是,裴承毅還做了一件看似舉重若輕,實際上卻意義非凡的事情。
退出總參謀長的角逐之後,裴承毅申請去南亞擔任戰區司令部。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明確了戰區製取代軍區製,首先成立的四大戰區本土戰區、西太平洋戰區、東南亞戰區與南亞戰區均在組建之中,需要優秀人才,所以裴承毅在這個時候申請外調,被很多人看成是避嫌的最好選擇。
問題是,王元慶並沒打算放裴承毅走,而是把剛剛晉升為少將的袁晨皓派了過去。
各大戰區需要人才,推動軍事改革更需要人才。
按照王元慶的意思,裴承毅留了下來,而且在總參謀部與國防部聯合成立的“軍事改革委員會。供職。毫無疑問,最適合裴承毅的位置是“戰鬥部隊編製辦公室主任。”因為裴承毅在總參謀部任職的時候是作戰處主任,在兩場戰爭中均是前線最高指揮官,非常熟悉軍隊的編製,也知道該如何調整編製。從某個角度看,“戰鬥部隊編製辦公室主任”在軍事改革中的地位最高,影響力也最大,對今後的晉升有很大幫助。別的不說,新成立的各支部隊都與該辦公室有關,都需要按照該辦公室提交的方案進行改編。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裴承毅沒有接受這斤,任命,而是去了被人看成清水衙門的“裝備發展辦公室
管裝備發展有什麽前途?
按照共和國的軍事體製,就算該辦公室在裝備研製與采購上有很大的發言權,但是最終決策權掌握在國防部手裏,而且預算管製非常嚴密,連撈點油水的機會都沒有。更重要的是,該辦公室與軍隊基本上脫節,各基層部隊就算有裝備需求,也不會找該辦公室,而會直接找軍兵種的後勤裝備處,或者直接找國防部。
在很聳人看來,裴承毅是在“避難”。
雖然他早就宣稱不會出任總參謀長,但是在軍隊的廣泛擁戴下,他仍然是總參謀長的理想人選。別的不說,就連王元慶都希望能夠由他出任總參謀長。甚至可以說,隻要裴承毅點頭,不管是項鋌輝、還是王元慶,都會把他推上總參謀長的個置。如此一來,裴承毅要想避免與林嘯雷惡性競爭,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地方“避難”。南亞戰區沒有去成,被王元慶強行留了下來,在後方找個清水衙門也是不錯的選擇。
還卑人認為裴承毅是欲擒故縱。
很大一部分海軍軍官認為裴承毅在“演戲”打算借管理裝備與海軍討價還價,從而讓林嘯雷在競爭總參謀長的時候有所顧慮,最終做出讓步。事實上,也確實有這種可能,畢竟海軍對裝備的依賴性最高,如果裴承毅有決定裝備研製與采購的權力,別說要挾林嘯雷,就連章忠憲都得死心。問題是,裴承毅又不是國防部采購處的官員,就算能夠在裝備研製與采購上提供意見,也沒有決策權。以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關係,國防部肯定不會把一位來自總參謀部的將軍放在眼裏。
真正明白裴承毅用意的人沒有幾斤”其中就包括李存勳。
正是裴承毅的這個決定,讓李存勳既佩服、又擔憂。
原因很簡單,裴承毅已經萌生了退役的想法。以裴承毅的經曆,不可能不知道軍隊內部的鬥爭有多嚴重。別的不說,當年在半島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蘇勁輝就因為軍隊內部鬥爭而退居二線。如果論斤。人能力,蘇勁輝不知道比接替他的傅衛民強多少倍,按照常理,就算不能晉升,也應該留在凹軍。
雖然李存勳不是很明白裴承毅的個人想法。但是從裴承毅的一舉一動中可以看出,在軍隊內部鬥爭麵前,裴承毅既不想參與,又不想被人利用。也就是說,他的唯一選擇就是離開軍隊。
如果裴承毅是項鋌輝那樣的將領,問題還不大,也該迴家養老了。
問題是,裴承毅才馮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軍人退役無非三種結果:一是融入社會,像絕大部分退役軍人那樣,默默無聞的過完餘生;二是在類似行業發揮餘熱,像康曉霆與蘇銘謹那樣找到新的奮鬥目標;三是全麵轉行,並且在新的行業中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成就出來。
毫無疑問,裴承毅不會走前麵兩條路,隻會走最後一條路。
以他的才能,隻要肯幹,肯定能夠幹出一番大事。李存勳首先想到的就是裴承毅的政治智慧,也就是說,隻要裴承毅肯從政,未來同樣光明。
如果裴承毅從政,會對共和國的未來產生多大的影響?
如果說李存勳能夠把藺慕華與康曉霆當成朋友的話。那麽裴承毅就隻算得上是李存勳的同事,連戰友都算不上。
每次想到裴承毅,李存勳就不得不心生感歎,確實是時勢造英雄。
可以說,裴承毅是共和國軍事史上最神奇的將軍。作為一名從未上過戰場的軍人,裴承毅能在昭歲的時候成為共和國陸軍上將,讓人非常難以置信。隻是,與他的輝煌成就比成果根本算不上什麽。要知道,在他年僅強歲,還是陸軍上校的時候。就指揮共和國軍隊打贏了半島戰爭,狠狠教了不可一世的美軍。打手 年之後,裴承毅再次指揮共和國軍隊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規模最大的地區戰爭,取得了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傲人戰績。對任何一名軍人來說,其中任何一次勝利,都足以使其彪炳史冊。即便在共和國的曆史上,也沒有第二個將軍取得過如此輝煌的成就。在很多人看來,如果裴承毅有機會指揮共和國軍隊打贏第三次大規模地區性戰爭,共和國很有可能為他打破慣例,使他成為共和國曆史上的第十一個元帥。
裴承毅有沒有機會當上元帥,李存勳並不關心。
站在軍情局長的位置上,李存勳最關心的是裴承毅會不會脫掉軍裝。換句話說。裴承毅會不會像某些西方國家的著名將領那樣,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軍事成就之後,到政界大幹一番。要知道,按照王元慶的政治改革方向走下去,軍人從政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可能性越來越大。以裴承毅的軍事成就、以及由此獲得的民意支持,隻要他肯脫下軍裝,很有可能在打手 陣、或者力年之後成為共和國的首位軍人出身的國家元首。
毫無疑問,裴承毅肯定有這樣的本錢。
年齡上,僅有巧歲的裴承毅不但可以等上舊年、刃年,就算刃年之後,也隻有乃歲。對政治家來說,隻要身體足夠健康,乃歲不算高齡。要知道,拉開共和國改革序幕的元首是在刀歲的時候才上台的。曆史上。也不缺乏刃多歲的國家元首。
放眼西方世界,比如在美國,也不缺少力多歲的總統。就健康問題而言,裴承毅作為軍人,應該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別的不說,彭茂邦已經田多歲了,不但比紀佑國與趙潤東健康得多,甚至比很多的來歲的官員還要健康。
除了年齡與身體本錢之外,裴承毅的政治本錢也不差。
聲望方麵,如果單論影響力,恐怕除了王元慶,沒人能的比得上裴承毅。半島戰爭期間,因為趙潤東、王元慶、彭茂邦、項鋌輝等人的影響,在前線默默奉獻的裴承毅還沒有引起民眾的廣泛重視。印度戰爭,裴承毅站到了舞台的最前沿,也讓全國民眾了解了這個“少年將軍。”很多人還翻出了“陳年舊賬”大肆宣揚當年指揮共和國軍隊殲滅竹美軍陸戰師的就是裴承毅。
可以說,裴承毅在號召力上隻差一點,那就是已經結婚成家。
據李存勳了解,如果裴承毅仍然是單身漢,不但全國的青少年會把他當作偶像,恐怕所有未嫁少女都會把他當成夢想中的白馬王子吧。不管裴承毅的長相有多普通,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他那樣的鐵血軍人肯定是懷春少女的夢中情人。
當然,在以舊後為主的一代眼裏,有沒有結婚根本不是問題。共和國的離婚率連年攀升,有結婚就有離婚,結了婚不等於一輩子就吊死在一棵樹上,更不等於其他人沒有了插足的機會。
不管怎麽說,裴承毅絕對不缺乏來自民間的支持。
相對而言,在裴承毅的政治資本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其超越了普通軍人、甚至可以說是超過了軍人應該有的政治頭腦。
半島戰爭期間,李存勳就開始關注裴承毅。
雖然當時的表現還不是很突出,但是裴承毅的很多指揮策略與國家領導人,特別是與王元慶的政治主張不謀而合,比如加快南下速度、強攻漢城、迅速掃蕩半島南部地區等,均與王元慶“打到底”的主張完全一致。換個角度看,李存勳不得不相信,當時還是上校軍官的裴承毅就能摸清上層的意思,盡量按照上麵的想法指揮作戰行動。或者說,正是裴承毅指揮的作戰行動,讓王元慶堅定了“打到底”的想法。
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頭腦。
彭茂邦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裴承毅並沒得到重用。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直在打醬油。直到項鋌輝擔任總參謀長,裴承毅才得到重用,成為項鋌輝培養出來的“五虎將。中的頭號大將另外四個是淩雲霄、李東石、林嘯雷與華劍鋒。截然不同的待遇,跟彭茂邦與項鋌輝的用人觀念有很大笑係。作為傳統型軍事統帥,彰茂邦一直認為軍人不應該有過分明確的政治主張,從而刻意打壓某些有政治頭腦的軍人。選拜刪化輝為接班人。就是彭茂邦眾觀念的直接體現,因為啞伊財確實是一個缺乏政治頭腦的軍人。
雖然項鋌輝的思想也比較傳統,但是在軍人是否應該具備政治頭腦的問題上,他與彭茂邦的觀念並不一樣。在李存勳看來,項鋌輝從不主張軍人參與政治,但是並不反對軍人應該具備政治頭腦,畢竟戰爭是最高形式的政治鬥爭,如果不懂政治,也就無法打好戰爭、打贏戰爭。所謂物極必反,項鋌輝缺乏政治頭腦,自然需要一個有這方麵才華的助手,也就給了裴承毅表演的機會,從而成就了裴承毅。
印度戰爭,既展現了裴承毅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華,又展露了他的政治天賦。
戰爭規劃階段,裴承毅提出“先東後西”的總體戰略後,李存勳就知道,裴承毅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政治而戰爭。正是看出了裴承毅的用意,所以李存勳成為了少數幾個支持該戰略的決策者之一。後來的事實證明,裴承毅確實在迎合元首的胃口。說得不太客氣,戰前製訂的戰爭計劃不是用來實施的,而是讓元首做出戰爭決定。原因很簡單,東線決戰之後,戰爭計戈打手 被全盤推翻,接下來的打法才是裴承毅的原本用意。
僅此一點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頭腦。
換句話說,如果讓項鋌輝來製訂戰爭計劃”肯定會采取“先西後東”的戰略,首先攻占新德裏,再掃蕩恆河流域,最後向南推進。暫且不說這樣的打發能否達到同樣的效果,畢竟戰爭已經結束了,不會有第二次機會檢驗這套戰略,僅從戰前的氛圍來看,王元慶就不會同意這樣的戰爭計劃,因為這很有可能使共和國陷入印度的戰爭泥潭,在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中耗盡全部國力。
當然,最難能可貴的是,裴承毅能把政治需求與軍事需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印度戰爭初期,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裴承毅在進行戰略冒險。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共和國軍隊無法在東線戰場上迅速取勝,肯定會陷入戰爭泥潭,就算能夠打下新德裏,也無法迅速取得最終勝利。隻要戰爭拖上一年半,共和國就將被迫承認輸掉了戰爭。李存勳也有同樣的觀點,覺得裴承毅在拿共和國的未來賭大小。直到共和國軍隊迅速掃蕩恆河平原,揮師西進攻占博帕爾,用不可思議的方式完成戰略切割,將戰爭進程從一年半縮短到半年,李存勳才不得不相信,裴承毅壓根就沒有進行戰略冒險,戰局一直在他的掌握之中,並且最終按照他的想法取得了勝利。
迴過頭來看,也許會覺得裴承毅在印度戰場上的表現沒有什麽值得誇獎的地方,甚至會讓人覺得,整個過程都是順其自然,誰去指揮的結果都相差不大,畢竟共和國的軍事實力擺在那裏,印度沒有半點勝算。但是以當時的情況看,誰能像裴承毅那樣得心應手的指揮整場戰爭?即便退一萬步來看,誰有能力看到整場戰爭的進程與結果?李存勳自歎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他也懷疑過裴承毅的指揮策略。
有的時候,李存勳甚至覺得,裴承毅的軍事才華是與生俱來的。
關鍵是,打贏一場戰鬥很有可能是運氣,可是要打贏一場戰爭,絕對不是運氣。
計劃耗時打手 年半的印度戰爭,最終僅用了個月,戰爭開支僅為預算的戰爭傷亡僅為估計的3夠、戰爭損耗僅為預測的魏。這些足以證明,裴承毅的軍事才華無與倫比,恐怕在未來數十年之內,都不會出現第二斤,“裴承毅”。
當然,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打贏一場戰爭不容易,打贏兩場戰爭更不容易。
事實足以證明,裴承毅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軍。
李存勳非常佩服裴承毅的軍事才華,也很欣賞裴承毅的政治頭腦,但是最讓他覺得欽佩的還是裴承毅的“低調”。
印度戰爭後,裴承毅成為了最有競爭力的總參謀長人選。
項鋌輝決定卸甲歸田之後,不但王元慶認為裴承毅是下任總參謀長的理想人選,就連一直在為總參謀長努力的章忠憲都甘拜下風,早早對外宣稱,如果裴承毅出任總參謀長,他絕對心甘情願的聽從調度。
當時李存勳就覺得有冉題。
裴承毅的表現讓李存勳明白了問題在哪。當裴承毅謝絕了元首的挽留,決定擔任南亞戰區司令官之後,李存勳就明白了過來。如果裴承毅按照眾望所歸的想法,接替項鋌輝出任總參謀長,他就會惹上大麻煩。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裴承毅,最有可能出任總參謀長的不是章忠憲,而是林嘯雷。章忠憲主動退出競爭,不是不想當總參謀長,而是想借此機會讓裴承毅與林嘯雷扛上。隻要裴承毅與林嘯雷爭執不下,元首就會退而求其次,讓章忠憲出任總參謀長。換句話說,裴承毅在這個時候跳出來競爭總參謀長的位置,不但替章忠憲做了嫁衣裳,還會得罪幾個萬海軍官兵。換了李存勳在裴承毅的位置上,也不會主動背黑鍋,而是
“低調”也能看成是一種政治智慧,而且是大智若愚的政治智慧。
如果裴承毅僅僅是退出總參謀長的角逐,沒有什麽讚歎的,隻要是稍微有點頭腦,明白共和國軍隊內部鬥爭情況的人在他的位置上,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讓李存勳感到佩服的是,裴承毅還做了一件看似舉重若輕,實際上卻意義非凡的事情。
退出總參謀長的角逐之後,裴承毅申請去南亞擔任戰區司令部。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明確了戰區製取代軍區製,首先成立的四大戰區本土戰區、西太平洋戰區、東南亞戰區與南亞戰區均在組建之中,需要優秀人才,所以裴承毅在這個時候申請外調,被很多人看成是避嫌的最好選擇。
問題是,王元慶並沒打算放裴承毅走,而是把剛剛晉升為少將的袁晨皓派了過去。
各大戰區需要人才,推動軍事改革更需要人才。
按照王元慶的意思,裴承毅留了下來,而且在總參謀部與國防部聯合成立的“軍事改革委員會。供職。毫無疑問,最適合裴承毅的位置是“戰鬥部隊編製辦公室主任。”因為裴承毅在總參謀部任職的時候是作戰處主任,在兩場戰爭中均是前線最高指揮官,非常熟悉軍隊的編製,也知道該如何調整編製。從某個角度看,“戰鬥部隊編製辦公室主任”在軍事改革中的地位最高,影響力也最大,對今後的晉升有很大幫助。別的不說,新成立的各支部隊都與該辦公室有關,都需要按照該辦公室提交的方案進行改編。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裴承毅沒有接受這斤,任命,而是去了被人看成清水衙門的“裝備發展辦公室
管裝備發展有什麽前途?
按照共和國的軍事體製,就算該辦公室在裝備研製與采購上有很大的發言權,但是最終決策權掌握在國防部手裏,而且預算管製非常嚴密,連撈點油水的機會都沒有。更重要的是,該辦公室與軍隊基本上脫節,各基層部隊就算有裝備需求,也不會找該辦公室,而會直接找軍兵種的後勤裝備處,或者直接找國防部。
在很聳人看來,裴承毅是在“避難”。
雖然他早就宣稱不會出任總參謀長,但是在軍隊的廣泛擁戴下,他仍然是總參謀長的理想人選。別的不說,就連王元慶都希望能夠由他出任總參謀長。甚至可以說,隻要裴承毅點頭,不管是項鋌輝、還是王元慶,都會把他推上總參謀長的個置。如此一來,裴承毅要想避免與林嘯雷惡性競爭,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地方“避難”。南亞戰區沒有去成,被王元慶強行留了下來,在後方找個清水衙門也是不錯的選擇。
還卑人認為裴承毅是欲擒故縱。
很大一部分海軍軍官認為裴承毅在“演戲”打算借管理裝備與海軍討價還價,從而讓林嘯雷在競爭總參謀長的時候有所顧慮,最終做出讓步。事實上,也確實有這種可能,畢竟海軍對裝備的依賴性最高,如果裴承毅有決定裝備研製與采購的權力,別說要挾林嘯雷,就連章忠憲都得死心。問題是,裴承毅又不是國防部采購處的官員,就算能夠在裝備研製與采購上提供意見,也沒有決策權。以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關係,國防部肯定不會把一位來自總參謀部的將軍放在眼裏。
真正明白裴承毅用意的人沒有幾斤”其中就包括李存勳。
正是裴承毅的這個決定,讓李存勳既佩服、又擔憂。
原因很簡單,裴承毅已經萌生了退役的想法。以裴承毅的經曆,不可能不知道軍隊內部的鬥爭有多嚴重。別的不說,當年在半島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蘇勁輝就因為軍隊內部鬥爭而退居二線。如果論斤。人能力,蘇勁輝不知道比接替他的傅衛民強多少倍,按照常理,就算不能晉升,也應該留在凹軍。
雖然李存勳不是很明白裴承毅的個人想法。但是從裴承毅的一舉一動中可以看出,在軍隊內部鬥爭麵前,裴承毅既不想參與,又不想被人利用。也就是說,他的唯一選擇就是離開軍隊。
如果裴承毅是項鋌輝那樣的將領,問題還不大,也該迴家養老了。
問題是,裴承毅才馮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軍人退役無非三種結果:一是融入社會,像絕大部分退役軍人那樣,默默無聞的過完餘生;二是在類似行業發揮餘熱,像康曉霆與蘇銘謹那樣找到新的奮鬥目標;三是全麵轉行,並且在新的行業中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成就出來。
毫無疑問,裴承毅不會走前麵兩條路,隻會走最後一條路。
以他的才能,隻要肯幹,肯定能夠幹出一番大事。李存勳首先想到的就是裴承毅的政治智慧,也就是說,隻要裴承毅肯從政,未來同樣光明。
如果裴承毅從政,會對共和國的未來產生多大的影響?